近十年国内图书馆残障群体服务研究综述
2023-05-30邹政民李耕华
邹政民 李耕华
摘要:圖书馆作为保障公民平等享有文化权益的重要机构,为残障群体提供特殊服务是其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文章通过文献调研,从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无障碍技术与无障碍数字图书馆、法律规范五个方面梳理了我国图书馆残障群体服务的研究现状,提出未来可在基础理论、服务标准、技术助力无障碍服务、多元主体合作服务和实证研究等领域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残障群体;无障碍服务;图书馆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3.0027
我国残障人口基数庞大。据中国残联统计,我国残疾人总数早已超过8 500万人[1],数据仍不断攀升。残障群体由于自身缺陷,无法正常地享有阅读权利。为满足残障群体的信息需求,我国着力推动无障碍服务体系构建,不断提高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供给能力,精准对接残障人群的文化需求[2]。图书馆是保障公民平等享有文化权益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为残障群体提供无障碍服务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近年来,国内图书馆积极开展无障碍服务,相关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当前已有部分研究者对2018年之前的图书馆无障碍服务研究动向做出述评[34]。为了体现最新研究成果,本文主要总结近十年国内图书馆残障群体服务的研究现状。
笔者以“残障”“无障碍”“图书馆”等作为关键词,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源,检索时间范围为2012-2022年,优先考虑来源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的文献,综合考虑文章质量等因素,剔除不相关结果,最终梳理出相关文献216篇。逐篇研读相关文献发现,早期研究主要关注国外实践现状的调研分析和经验借鉴,近期研究主要聚焦国内图书馆无障碍服务发展现状,学者通过调查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无障碍服务实践现状、资源建设、技术建设、法律规范等多个问题进行探讨。基于此,本文从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无障碍技术与无障碍数字图书馆和法律规范等五个纬度归纳总结当前研究现状,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
1 服务主体研究
1.1 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是保障残障群体文化权益的重要机构,也是图书情报领域学者持续关注的研究领域。国内学者对国外公共图书馆的残障群体服务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主题:(1)域外经验介绍。万祺等介绍了美国图书馆无障碍服务措施,提出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应从行业规范、馆员素养、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5]。也有学者探究了日本[6]、加拿大[7]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现状,为我国开展无障碍服务提出借鉴。(2)特色项目介绍。詹洁详细介绍了致力于推动欠发达地区的残障群体服务的“全球残障服务图书馆(GDRL)”项目[8]。(3)中外对比研究。也有学者尝试对比分析中美公共图书馆特殊群体的服务发展现状,进而提出我国图书馆无障碍服务的优化策略[9]。
国内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以下主题:(1)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当前,省级公共图书馆[10]、部分地区地级市图书馆[11]存在服务对象特征模糊、特殊馆藏资源不足等问题。刘博涵[12]提出公共图书馆可通过开展馆际互借等方式提高特色资源的互联互通。袁丽华[13]认为政府、公共图书馆、非政府组织的三者之间的协调是提高公共图书馆无障碍服务效能的重要力量,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服务。(2)特色活动介绍。孙振强、孔瑶[14]具体介绍了金陵图书馆的“黑暗两刻钟”项目。该项目采取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互动式合作模式,提高特殊儿童的社会活动参与度,发挥了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3)服务团队建设研究。王燕荣等[15]认为公共图书馆应设置残障服务部门,提高馆员专业素养。张婕等[16]调研了江苏省内10个公共图书馆的助盲志愿者招募、管理、服务的现状,分析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助盲志愿者工作机制的改进建议。
1.2 高校图书馆
随着教育均等化的发展,高校图书馆成为残障学生的受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机构。英国、美国等国高校图书馆较为重视无障碍服务的开展。宋双秀等[17]从服务对象、服务内容、设施配置等角度详细介绍了英国部分高校图书馆阅读障碍群体服务,以期提升阅读障碍群体的服务质量。吴敏[18]通过对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残障群体服务的调研,提出了我国从政策法规、专项活动等方面提高高校图书馆残障群体服务水平。
国内实践方面,相关研究显示我国高校图书馆残障人群服务存在无障碍设施缺失、服务制度不健全、图书馆网站无障碍技术缺失[19]等问题。为改善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彭兆祺[20]提出应从提高服务意识、完善设备、丰富馆藏资源、加强馆际合作等方面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吴玉玲[21]认为高校图书馆应建立残疾读者的特别档案,实时掌握读者的情况,提高精准化服务水平。周玲元等[22]通过调研南昌六所高校图书馆残障群体服务现状,提出高校图书馆应加强无障碍服务的经费投入,落实图书馆无障碍服务。
2 服务对象研究
2.1 视障群体
研究初期,国内学者着眼于图书馆盲人群体服务的研究。随着研究的全面深入,“视障”概念取代了“盲人”,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丁雅茹等[23]通过对视障群体的定性分析,提出视障人群更希望多渠道获取清晰、易于理解的信息。刘珂誌等[24]运用Kano模型调研分析了视障读者的需求特征,并提出图书馆应从馆藏资源、服务专业性等方面提升服务质量。郭亚军等[25]构建了公共图书馆视障用户信息无障碍服务模式,认为图书馆应从服务理念、服务模式、服务场景、服务技术等方面予以改善。
2.2 阅读障碍者
阅读障碍(Dyslexia)是一种源于神经系统的特殊学习障碍,其无法准确地识别单词,自主阅读[26]。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率先开始了图书馆阅读障碍者服务的探索,引发学者深思。宋双秀等[17]介绍英国部分高校图书馆面向阅读障碍群体服务措施,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障碍者服务提出建议。田花蔓等[27]对美国八所公共图书馆的阅读障碍服务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从加强相关立法、社会力量参与、知识宣传、畅通信息获取渠道、完善阅读障碍设施等角度提高我国图书馆阅读障碍群体服务水平。
2.3 特殊儿童
关于特殊儿童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特殊儿童主要指残疾儿童,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不能正常地享受阅读权力需要通过帮助才能获得信息资源的少年儿童,包括经济弱势型儿童群体等[28]。本文所指的特殊儿童采取狭义定义,即残疾儿童。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保障特殊儿童的阅读权益,促进图书馆特殊儿童服务均等化,是图书馆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当前,我国图书馆特殊儿童服务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图书馆特殊儿童服务以视障儿童为主,面向自闭症、唐氏综合征等特殊儿童的服务较少[29],存在特殊馆藏资源匮乏[30],专业人员不足[31]等现实问题。为改善特殊儿童的阅读现状,招建平提出图书馆应丰富特殊馆藏资源、打造专业化的服务团队
[32]。赵文萱[33]指出图书馆可推动一体化阅读场所的建立,让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一起阅读,消除其心理障碍,增强特殊儿童的社会归属感。
2.4 其他残障群体
国内学者对于图书馆残障人群服务对象研究主要集中在视障人群、阅读障碍者、特殊儿童等群体,部分学者也逐渐关注其他残障群体的文化需求,例如听障人群。袁俊等[34]分析图书馆听障人群服务的现状,提出了图书馆应融合线上和线下服务模式,丰富听障数字资源,注重特色人员培养。袁俊[35]分析了听障读者自主阅读的困境,认为图书馆可通过提供直观的图形化资源,满足听障人群的文化需求。
3 服务内容研究
3.1 无障碍视听服务
面向残障读者的专有资源中,因视障人群的特殊需求及人数较多,图书馆的特殊馆藏资源主要集中在盲文文献、光盘等,并存在馆藏结构不合理、资源类型不足等问题[36]。面对残障群体的阅读困境,国内学者对有声读物、无障碍电影等特殊馆藏资源研究较多。
3.1.1 有声读物
有声读物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视障人士最为便捷的阅读方式,缩小了视障人士与普通人之间的信息鸿沟,具有较高的实践前景和研究价值。李晓宁
[37]通过调研省级公共图书馆的有声读物服务现状,发现有声读物建设面临经费不足、资源稀缺、行业规范缺失等发展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麦志杰[38]从资源构建、服務平台建设、阅读推广、知识产权保护等维度提出推动声音图书馆建设的建议。
3.1.2 无障碍电影
我国无障碍电影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存在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较少、地区分布不匀等问题[39]。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和高校图书馆相继开展了无障碍电影项目[40],受益范围广。未来,图书馆可根据用户的需求,加强与社会公益机构合作,加快无障碍电影制作专业人才队伍和志愿者团队建设,提高图书馆无障碍电影的服务水平[41]。
3.2 无障碍信息服务
如何满足残障人群的信息需求,是图书馆学界一直关注且亟须研究的问题。国内学者对图书馆残障人士信息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残障群体信息素养教育和图书馆应急信息服务。
3.2.1 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提升图书馆残障群体信息服务效能的前提是培育残障群体信息素养。范雪梅[42]通过实地调研,提出公共图书馆应加强与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开办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活动,提高残障群体自主使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能力。丁亚茹[43]通过调研国内外公共图书馆视障用户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现状,认为公共图书馆应开展持续性强的教育活动,切实提高视障群体的信息素养。高校图书馆作为残障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机构,更应加强残障读者的信息意识、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分析能力的普及与培养[44]。
3.2.2 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信息服务研究
突发的公共事件例如新冠疫情等,对残障人士的日常生活造成了重大的影响。重大突发事件下,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模式产生了巨大变化,但未开通面向残障人士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渠道,导致其难以获取相关的信息,残障群体易产生恐慌不安等情绪。为保障残障群体平等享有图书馆应急信息服务,罗杏芬[45]提出图书馆服务理念应从“专用”向“通用”转化,构建资源易获取的模式与平台,为残障人群提供有序的信息服务。
3.3 无障碍空间服务
近几年,“图书馆空间再造”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重要议题,促进无障碍空间的建设是图书馆空间再造的重要内容。国外图书馆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较早,部分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加拿大各高校图书馆通过配置特殊的学习设备和生活设施,残障读者建设一站式无障碍学习空间[46]。美国多所公共图书馆在空间设计时,从采光设计、降噪设计、景观设计等方面充分考虑残障群体的特殊需求[47]。苏福等[48]选取并分析了《IFLA读写困难认识的图书馆服务指南——修订与扩展》中部分最佳实践案例,提出了我国读写困难儿童空间建设的启示。
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逐渐从理论向实践转化,部分图书馆对无障碍空间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有待进一步完善。黄燕娟[49]认为图书馆在空间功能设计、基数设施、家具的购置等方面应充分考虑特殊群体的体验感知,推动无障碍空间建设。孔振强等[50]通过分析金陵图书馆“黑暗两刻钟”融合教育活动发现,图书馆创建融合性的环境空间,有助于促进视障者与普通读者的交流。卢致尤[51]认为图书馆还应建立无障碍空间建设的评价体系,评估无障碍空间建设的成果。
4 无障碍技术与无障碍数字图书馆研究
4.1 无障碍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性发展,图书馆面临技术的变革与创新。越来越多图情界学者关注图书馆如何使用新技术,实现图书馆残障群体服务智慧化转型。
4.1.1 VR/AR技术
近几年我国图书馆进入智慧化发展阶段,VR/AR技术价值越发凸显,基于图书馆残障群体服务存在的技术难题,部分学者开始研究VR/AR技术在残障群体服务中的应用场景。视障群体可利用VR技术了解阅览室布局和图书馆环境,用触觉来探索未知环境[52]。VR技术不仅仅满足视障人群的图书馆服务需求,其还可与交互设备、眼动追踪等技术协同,全面满足听障、肢体障碍等残障人士的文化需求[53]。AR技术可提供跟踪导航服务[54],为残障群体提供指引。
4.1.2 AI技术
AI技术作为驱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在图书馆智能工具、服务创新、资源优化、空间再造[55]、信息无障碍服务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刘富军等[56]提出了图书馆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在文献资源、辅助设备等领域实现智能化,推动信息无障碍服务。郭亚军等[57]通过文献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从人群、情景、内容三个角度对人工智能应用模式进行探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益思考。
4.2 无障碍数字图书馆建设
从已有研究来看,近几年无障碍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更多侧重于网站实践测评研究。景帅等[58]通过WAVE和邮件问询等方式对8所常青藤盟校的无障碍网站进行调研,发现每个网站均有准则违规现状,提出我国应注重无障碍图书馆网站的相关建议。郭亚军等[59]以我国128所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网站为调研对象,借助WAVE进行主页测评,发现大部分图书馆网站无障碍建设水平较低,认为图书馆应制定完善的图书馆服务政策和标准、定期进行网站审查和维护、优化技术、完善网站栏目设置。庄晓喆[60]运用Achecker软件对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美国国会图书馆网站和大英图书馆网站可访问性进行测试,依据检测结果进行量化评分,并提出了国图可访问性建设意见。
5 法律规范研究
5.1 服务规范
图书馆残疾人服务标准规范为图书馆残障人群服务提供指导和约束,是图书馆残障人群服务质量评价的指标。学界较为关注国外相关指南的解读与分析。如黄佩芳[61]研读了国外图书馆残障人群服务规范的核心内容,提出我国相关规范制定可借鉴之处。我国关于图书馆残障人群服务标准规范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截止到2017年,我国还未出台相关的国家标准。谢强等[62]从服务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基础标准和业务规范等维度提出建设图书馆残障群体服务标准规范体系的设想。2018年,我国颁布了首部面向残障群体服务的国家标准《图书馆视障人士文化服务规范》,部分学者开始相关的理论研究。周荣红[63]从视障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服务标准体系、文本内容等编制视障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服务标准。
5.2 法律環境
2013年,《关于为盲人、视力障碍者或其他印刷品阅读障碍者获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马拉喀什条约》(以下简称《马拉喀什条约》)于马拉喀什签署,为图书馆开展无障碍服务带来了新的契机。学者开展了该条约背景下图书馆残障群体服务对策研究。曹阳[64]通过分析条约中被授权实体的性质和职责,提出公共图书馆作为被授权实体的可行性及相关的立法建议。鲁甜等[65]阐述了图书馆可从制定指导意见、设置专门机构、多途径扩充无障碍资源、构建资源聚合平台等方面探索无障碍服务新措施。蔡琬琰[66]认为图书馆还应当正确掌握相关规范、积极与其他被授权实体开展合作,推动无障碍服务。
6 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对我国图书馆残障群体服务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发现近十年国内图书馆残障群体服务研究向智慧化、多样化发展,从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化,且近年来关于无障碍信息服务研究、技术赋能无障碍研究、无障碍空间建设研究逐渐增多。笔者认为未来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一步深入图书馆残障群体服务研究:(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视障人群、阅读障碍者、特殊儿童等群体,学者的研究对象多为残疾读者。但是不同的残障群体的信息获取难度不尽相同,未来的研究需按一定的标准进一步细分残障用户,细化图书馆服务内容,推动图书馆残障人群服务精准化、智慧化发展。(2)注重服务标准的建设与完善。近年来,我国已出台了《图书馆视障人士服务标准》《图书馆听障人士服务标准》等图书馆标准,但对相关标准的解读和地方图书馆残障人士服务标准的建设研究较少。未来,应加强残障群体人群服务标准等基础理论研究。(3)进一步细化技术。当前的技术研究主要是从宏观角度进行,主要是针对视障人群的需求,针对阅读障碍者、听障读者的技术研究较少。技术研究领域较小,交叉学科研究较少。随着图书馆残障群体服务对象的细分,用户需求存在差异,技术研究也需进一步细化。(4)重视多元主体合作研究。残障群体服务涉及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图书馆残障群体服务面临专业人员不足等困境,难以为残障群体提供专业、科学的信息服务。因此,未来的图书馆残障人群服务研究应重视多元主体合作研究,构建社会力量参与的图书馆残障人群服务体系。(5)加强用户需求与图书馆服务现状的实证研究。当前 ,部分学者基于对残障群体的信息需求和图书馆的服务现状的调研,分析现有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但是实证类文献选取对象主要是广东、上海、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图书馆或者省级图书馆,缺乏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图书馆残障人群服务现状的调研。
参考文献
[1]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0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残疾等级人数[EB/OL].[2022-11-20].https://www.cdpf.org.cn/zwgk/zccx/cjrgk/15e9ac67d7124f3fb4a23b7e2ac739aa.html.
[2]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EB/OL].[2022-11-10].[JP2]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ggfw/202106/t20210623_925879.html.
[3]陈艳伟.我国图书馆残疾读者服务研究综述[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5):71-75.
[4]王亚平.高校图书馆残障读者服务发展研究综述[J].晋图学刊,2016(5):74-78.
[5]万琪,华薇娜.美国公共图书馆残疾人服务及对我国的启示[J].新世纪图书馆,2015(9):73-76,96.
[6]陈婧,臧可,邓亚.日本图书馆残障读者服务探析[J].图书馆建设,2016(1):61-66.
[7]严贝妮,卫玉婷.加拿大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的研究与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21,65(2):126-136.
[8]詹洁,易红.美国“全球残障服务图书馆”项目介绍及启示[J].新世纪图书馆,2012(8):89-91.
[9]马捷,倪颖,耿寒冰.中美公共图书馆面向特殊人群服务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0(3):72-82.
[10]袁丽华.我国公共图书馆无障碍阅读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9(20):72-81,85.
[11]谢娟.公共图书馆无障碍阅读的推广与创新探索——以湖北省图书馆“书香伴读活动”为例[J].图书情报导刊,2020,5(7):1-5.
[12]刘博涵.河北省公共图书馆残疾人服务调研与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16(18):64-68.
[13]袁丽华.我国公共图书馆无障碍阅读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9(20):72-81,85.
[14]孙振强,孔瑶.公共图书馆视障空间融合教育實践与思考——以金陵图书馆“黑暗两刻钟”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21(16):96-101.
[15]王燕荣,李春明.安徽省图书馆残障服务调研分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6,25(4):22-28.
[16]张婕,周宽华.公共图书馆引入助盲志愿者服务机制——以金陵图书馆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6(10):28-32.
[17]宋双秀,束漫.英国高校图书馆面向阅读障碍症群体的服务及其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31(6):18-23.
[18]吴敏.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面向残疾读者服务的分析与启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4):32-38,78.
[19]耿曼曼.高校图书馆面向残疾读者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以北美研究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21,65(3):128-137.
[20]彭兆祺.高校图书馆残障用户服务研究——对124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调查[J].图书馆学刊,2022,44(8):68-74.
[21]吴玉玲.高校图书馆残障读者阅读推广服务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9):90-94.
[22]周玲元,付莲莲,刘丽.中部地区高校图书馆残障人士服务调查——以南昌市高校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9(21):86-93.
[23]丁亚茹,肖鹏.视障人群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获取效率与质量需求研究——广州市视障人群定性调查[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9(4):5-11.
[24]刘珂誌,杨萍,谢娟,等.基于Kano模型公共图书馆视障读者需求调查与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2020(9):22-27,66.
[25]郭亚军,郭一若,李旭,等.供需视角下的公共图书馆视障用户信息无障碍服务模式[J/OL].图书馆论坛:1-10[2022-11-0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4.1306.g2.20221226.0851.001.html.
[26]International Dyslexia Association.Definition of Dyslexia[EB/OL].[2022-11-13].https://dyslexiaida.org/definition-of-dyslexia/.
[27]田花蔓,束漫,王波.美国公共图书馆“阅读障碍症”群体服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2):40-44,25.
[28]王永丹.少年儿童图书馆特殊儿童群体服务研究[J].图书馆界,2011(1):61-63.
[29]刘隽,毛璐.公共图书馆残疾儿童阅读服务调研[J].图书馆杂志,2021,40(12):52-61.
[30]张晶晶.全民阅读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残疾儿童服务策略研究[J].图书馆建设,2020(S1):140-143.
[31]马英.公共图书馆特殊儿童阅读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刊,2020,42(9):30-34.
[32]招建平,方筱盈,苏丽平.广州图书馆读写困难症儿童服务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24(6):66-70.
[33]赵文萱.公共图书馆特殊儿童融合式多元阅读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1(8):124-128.
[34]袁俊,蔡雅云.“互联网+图书馆”与听障群体服务态[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1):42-46.
[35]袁俊.基于听障读者图书馆“读图”服务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7):104-107.
[36]汪东芳,曹燕.我国省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视障读者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8(24):64-70.
[37]李晓宁.公共图书馆面向视障人士开展有声阅读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国内31家省级公共图书馆问卷调研的实证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20(13):96-101.
[38]麦志杰.公共图书馆之“声音图书馆”的建设及推广策略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6):102-105.
[39]潘祥辉,李东晓.绘声绘色:中国无障碍电影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浙江学刊,2013(4):188-198.
[40]袁丽华.基于无障碍电影的残障人群服务与对策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10):88-92.
[41]罗杏芬.公共图书馆无障碍电影口述脚本研究——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心聆感影”项目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9(17):86-90.
[42]范雪梅.公共图书馆人文精神下的弱势群体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37(3):18-19,30.
[43]丁亚茹.国内外公共图书馆视障用户信息素养教育实践与启示[J].图书馆,2021(10):28-33.
[44]袁丽华.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弱势群体开放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1(7):109-117.
[45]罗杏芬.应急服务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残障人群服务趋势探索[J].四川图书馆学报,2021(5):24-28.
[46]林宜榕,廖璠.加拿大高校圖书馆空间建设现状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0(4):94-101.
[47]洪芳林,束漫.美国公共图书馆促进特殊人群阅读的空间设计研究[J].图书馆杂志,2020,39(9):86-94.
[48]苏福,洪芳林,毛望平.图书馆读写困难儿童空间设计与服务——以IFLA最佳实践为例[J].图书馆论坛,2022,42(6):106-119.
[49]黄燕娟.“数智”赋能下公共图书馆空间建设新动向——IFLA2021年度公共图书馆奖研究与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21(23):20-26.
[50]孙振强,孔瑶.公共图书馆视障空间融合教育实践与思考——以金陵图书馆“黑暗两刻钟”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21(16):96-101.
[51]卢致尤.公共图书馆无障碍阅读空间建设与服务探讨——以广州图书馆“残障服务基地”为例[J].河北科技图苑,2020,33(4):33-37.
[52]蔡豪源.智慧图书馆驱动下的视障读者服务创新探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8,27(4):64-69.
[53]丁家友,郭欣宜.面向公共图书馆残障群体服务的VR/AR技术应用[J].图书馆论坛,2021,41(10):60-68.
[54]温日琴.基于AR增强现实技术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28(8):61-64.
[55]郭亚军,张瀚文,卢星宇,等.AI赋能图书馆:研究热点、问题与展望[J].图书馆学研究,2020(6):2-8,38.
[56]刘富军,赵梦凡.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公共图书馆信息无障碍服务[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5(5):154-160.
[57]郭亚军,卢星宇,张瀚文.人工智能赋能信息无障碍:模式、问题与展望[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0,43(8):57-63,69.
[58]景帅,王颖纯,刘燕权.基于WAVE的常春藤盟校图书馆网站的可访问性评价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6(1):95-103.
[59]郭亚军,杨紫楠,卢星宇,等.中国公共图书馆信息无障碍服务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基于128家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的调查[J].图书馆学研究,2022(1):41-48.
[60]庄晓喆.基于WCAG2.0的公共图书馆网站可访问性评价研究——以中、美、英国家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4(23):31-36,41.
[61]黄佩芳.国外图书馆残障人士服务规范研究:理念、内容与社会效益[J].图书馆建设,2016(11):50-55.
[62]谢强,毛雅君,李健.图书馆残疾人服务标准规范体系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7(2):53-58.
[63]周荣红.视障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服务规范的建设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41(9):133-136.
[64]曹阳.《马拉喀什条约》与中国图书馆界的应对[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9):50-56.
[65]鲁甜,景羽生.《马拉喀什条约》在我国的实施路径研究——兼论图书馆实施之策[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2,31(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