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工艺对复合铝合金钎焊层Si的形貌及尺寸的影响
2023-05-30曹琦刘智雄赵娜刘二磊严安
曹琦 刘智雄 赵娜 刘二磊 严安
摘要:4045铝合金铸造过程中分别采用Na盐、Al-Sr中间合金、Al-P中间合金等不同的变质剂进行变质处理,检测并分析了铸造组织中的初晶Si、共晶Si以及复合铝合金钎焊层Si的形貌与尺寸。结果显示,经Al-Sr中间合金变质处理的铸造组织中没有块状初晶Si,且共晶Si为球化的短棒状。对复合铝合金钎焊层的形貌进行检测发现,经变质处理的试样中Si颗粒发生球化且呈短棒状,未发现大的块状Si颗粒;而未经变质处理的试样中有明显的呈长条状的Si颗粒,且平均最大Feret直径、平均最小Feret直径、平均颗粒面积、颗粒总面积、颗粒面积分数等较大。表明Al-Sr中间合金变质剂对高硅铝合金铸造组织中的Si相以及复合铝合金钎焊层Si颗粒的形貌与尺寸有明显改善作用。
关键词:铝合金;复合;变质;钎焊层;Si颗粒
中图分类号:TG 292; TG 339 文献标志码:A
Al-Si合金具有强度高、密度低、铸造性能优良、焊接性能好、热膨胀系数小和资源丰富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电子电力及交通运输等领域[1-2]。Al-Si合金因Si含量较高,铸造过程中Si相以粗大的针状或块状结晶的方式存在,将严重影响其性能。通常认为,当Si质量分数超过6%时就需要进行变质处理[3],4045鋁合金就是其中一种。该合金被广泛应用于热传输领域中铝基复合材料的钎焊层,在钎焊过程中熔化充当钎料从而实现板、管、翅片的焊接。4045铝合金若在铸造时不进行变质处理,铸造组织中粗大的初晶硅会遗传到铝基复合材料的钎焊层中,造成流动性差,一些大尺寸块状Si颗粒在钎焊过程中会阻碍钎焊层的流动,易引起局部熔蚀,存在造成热交换器管壁穿孔的风险。
1 变质方法及机制
目前Al-Si合金变质处理的方法主要有变质剂法、快速凝固法、振动变质法和超声处理法等[4-6]。本研究将采用变质剂法,通过对比Na盐变质、Al-Sr中间合金变质、Al-P中间合金变质等几种不同的变质处理方法,以获得最佳的工业生产变质方式。
Na盐变质熔炼过程中Na呈薄膜状并吸附在初晶硅相的表面,抑制Si晶胚在熔液中的生长速度,促使Si相改变生长方向,从而引起合金中Si相的细化和球化[7]。Sr变质机制为杂质诱导孪晶理论。该理论认为:游离的Sr以杂质的形式吸附在Si相的优先生长面上,从而抑制了Si相的小平面生长,促使其生长方式转变为孪晶生长,使Si相的尺寸变小,但Sr基本不影响初生Si的孪晶凝固形核[8]。关于P细化初晶硅和共晶硅的机制,研究学者看法基本一致[9]:Al与P在高温下能形成金属化合物AIP,AIP熔点较高,可以作为结晶核心,提高形核率,增加晶核数量。
2 试验
熔炼时合金成分配料按表1进行,装炉量约30 t,熔炼及添加合金元素添加剂的铝液温度为760℃,经搅拌、扒渣、成分检测合格后,将铝液倒入静置炉后加入变质剂,经搅拌、精炼、扒渣、成分检测合格后,静置30 min开始铸造,铸造温度为(690±5)℃,铸锭厚度为490 mm,宽度为1 050 mm,长度为5 800 mm,铸造速度为50 mm/min。
本研究将从铸造组织和成品钎焊层Si颗粒两个方面进行检测分析:(l)铸造组织检测分析。在相同铸造工艺参数情况下,对未变质、Na盐变质、Al-Sr中间合金(Sr质量分数为10.00%)变质、Al-P中间合金(P质量分数为4.50%)变质4种变质T艺的效果进行比对,找出效果最好的变质剂。4种方案详见表2。(2)成品钎焊层Si颗粒形貌与尺寸检测分析。将变质效果最好的4045铝合金铸锭热轧成一定厚度的钎焊层,与3003改性铝合金(简写为3003MOD)复合后制备成厚度为0.2~0.5 mm的成品,与未进行变质的4045铝合金铸锭做钎焊层制备的同厚度的复合铝合金成品进行钎焊层Si颗粒形貌与尺寸的对比分析。化学成分检测采用ThermoFisher America ARL3460光电直读光谱仪,金相检测采用ZEISS Germany AxioImager.A2m型金相显微镜,形貌检测采用Zeiss Sigma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scanning electron mlcroscope,SEM),尺寸分析采用ImageJ软件。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1 合金化学成分
4种方案变质处理后,4045铝合金实测化学成分值见表3。
由表3可知,除因不同变质剂带入的Sr、P等合金元素之外,其余Si、Fe、Mn、Mg、Zn、Ti等合金元素质量分数无明显差异。
3.2 铸造组织检测分析
4045铝合金铸锭尾部缺陷部分锯切后,再锯切厚度为15 mm的整宽样片,从边部、1/4处、中心处分别取20 mmx20 mm样片,镶样、打磨、抛光后进行组织检测,取样位置如图1所示。4045铝合金4种变质方式的铸锭样片边部、1/4处、中心处的铸造组织检测结果分别见图2~5。
从图2可以看出,未经变质处理的4045铝合金铸造组织中边部、1/4处、中心处没有明显的cc枝晶,但均存在块状初晶硅,尺寸约20-- 80 μm,共晶硅为长针状。
从图3可以看出,经Na盐变质处理的4045铝合金铸造组织中,中心处有少量a枝晶,1/4处、中心处存在小块状初晶硅,尺寸约20-- 60 μm,3个部位的共晶硅已经明显向短棒状发展,局部还存在针状的共晶硅,分布不均匀,表明Na盐变质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变质效果不足。可能铸造时间太长,变质效果已经变差。
从图4可以看出,经Al-Sr中间合金变质处理的4045铝合金铸造组织中,边部、1/4处、中心处没有发现块状初晶硅,且已没有针状共晶硅,均发展成为短棒状,明显球化,中心处可能有少量较小的cc枝晶,其余部位基本没有cc枝晶,表明Al-Sr中间合金变质效果比较明显。
从图5可以看出,经Al-P中间合金变质后的4045铝合金铸造组织中,1/4处、中心处仍然存在较小的块状初晶硅,尺寸约10-- 30 μm,3个部位均存在明显的长针状共晶硅,表明Al-P中间合金变质有轻微的效果。这与武宏发等[10]得出的少量P可显著细化高Al-Si合金的初生Si相的结论不一致,可能主要是因为添加Al-P变质剂的温度不同造成的,本研究温度为760℃,而武宏发等[10]的研究里温度为800℃。曹国剑等[11]指出含P的中间合金熔点高,且容易沉淀偏析。这表明,温度不高时,P的变质效果可能不佳。在工业生产中,铝液温度过高时.烧损加大,通常将铝合金熔炼温度控制在730-- 760℃。
从变质效果来说,采用Al-Sr中间合金进行变质处理的效果最佳,其次是Na盐变质,然后是Al-P中间合金变质,采用以上3种变质剂处理的效果均优于未变质处理的。详见表4。
3.3 钎焊层Si颗粒形貌与尺寸
采用Al-Sr中间合金作为变质剂的工艺有明显的变质效果,将该方案铸造的4045铝合金铸锭作为钎焊层。将变质后的4045铝合金铸锭热轧至一定厚度,与作为芯材的3003MOD铝合金复合,热轧至5.5 mm,经5道次冷轧轧制成厚度为0.4 mm的4045/3003MOD/4045双面复合铝合金,经不完全退火至H24状态后,取样片检测钎焊层Si颗粒形貌,如图6虚线框所示。同时将未经变质的4045铝合金铸锭,按同样方法轧制成0.4 mm成品,经不完全退火至H24状态后,取样片检测钎焊层Si颗粒形貌,如图7虚线框所示。两试样钎焊层SEM形貌如图8所示。
由图6可以看出,经Al-Sr中间合金变质的4045铝合金制备的4045/3003MOD/4045复合铝合金,钎焊层Si颗粒为粗短棒状,未发现大的块状Si颗粒;由图7可以看出,未经变质的4045铝合金制备的4045/3003MOD/4045复合铝合金,钎焊层Si颗粒为粗棒状,部分为粗的长棒状,且发现了明显的大的块状Si颗粒,尺寸20—60 μm,其中两个大颗粒尺寸通过显微镜粗测为25.7 μm和45.7 μm,通过ImageJ软件测量Feret直径dF分别为42.3 μm和53.2 μm。由图8可以看出,经Al-Sr中间合金变质的4045铝合金钎焊层Si颗粒尺寸明显小,且有球化现象,呈粗短棒状,而未变质的4045铝合金钎焊层Si颗粒尺寸大,呈长条状,部分截面呈近似规整的矩形。
将图6、图7钎焊层形貌图用ImageJ软件进行处理,得到钎焊层Si颗粒分布图以及颗粒尺寸,Si颗粒分布详见图9,颗粒尺寸详见表5。
其中:0为Feret直径角度,Feret直径dF与水平面的夹角。
由表5可以看出,序号A经Al-Sr中间合金变质的钎焊层Si颗粒平均最大dF为2.99 μm,平均最小dF为1.76 μm,序号B未经变质的钎焊层Si颗粒平均最大dF为5.45 μm,比经Al-Sr变质的大82.3%,平均最小dF为2.55μm,比经Al-Sr中间合金变质的大44.g%,序号C若将图9(b)未变质中2个dF分别为42.3 μm、53.2 μm的Si颗粒不统计在内,平均最大dF为4.83 μm,仍比经Al-Sr变质的大61.5%,平均最小dF为2.21 μm,仍比经Al-Sr变质的大25.6%。经Al-Sr中间合金变质的钎焊层Si颗粒数量254个,颗粒面积占比仅有12.5%,而未经变质的钎焊层Si颗粒数量139个,颗粒面积占比25.g%,其数量远小于经Al-Sr中间合金变质的,但颗粒面积却远大于经Al-Sr中间合金变质的,也证明了其钎焊层Si颗粒尺寸较大。研究表明,高硅铝合金在焊接过程中Si颗粒的粒径越大,或者含量越多,钎焊越困难,所获得的接头连接强度越低[12-13]。显然,经Al-Sr中间合金变质的钎焊层Si颗粒dF明显小,面积也小,钎焊效果将会明显优于未变质的。
4 结 论
(1)从铸造组织可以得出,4045铝合金经Al—Sr中间合金变质的效果最佳,其次是Na盐变质的,然后是Al-P中间合金变质的,采用以上3种变质剂处理的效果均优于未变质处理的。
(2)4045铝合金经Al-P中间合金变质仅有轻微效果,主要因为含P的中间合金熔点高,且容易沉淀偏析,通常需要800℃以上,在此温度下铝液烧损较高,将损失一定的成材率,兼顾合金元素吸收与铝液烧损,工业生产时铝合金熔炼温度通常在730~760℃,故不考虑Al-P中间合金的变质方式。
(3)未经变质的4045铝合金铸锭制备的4045/3003MOD/4045的复合铝合金,其钎焊层有20-- 60 μm的块状Si颗粒,而经Al-Sr中间合金变质的4045铝合金铸锭制备的4045/3003MOD/4045复合铝合金,其钎焊层无大的块状Si颗粒。
(4)未经变质的钎焊层Si颗粒平均最大dF为5.45μm,比经 Al-Sr 变质的 2.99μm 大 82.3%,且在平均最小 dF、平均颗粒面积、颗粒总面积、颗粒面积百分比等均远大于经 Al-Sr 中间合金变质的,经 Al-Sr 中间合金变质的钎焊层钎焊效果将会明显优于未变质的。
(5)采用 Al-Sr 中間合金变质的 4045 铝合金,无论铸造组织还是复合铝合金钎焊层 Si 颗粒形貌与尺寸,均为最优,故该方式为最有效的变质处理方式。
参考文献:
[1]刘伟,田治坤.变质处理对 ADC12 铸造铝硅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J]. 山西冶金,2021,44(3):22–23.
[2]朱翔鹰,李宏宝,涂浩,等.Al-3P 和 Al-5Ti 复合变质共晶铝硅合金的组织与性能 [J]. 材料热处理学报,2021,42(6):52–58.
[3]LUL,NOGITAK,DAHLEAK.CombiningSrandNaadditions in hypoeutectic Al-Si foundry alloys[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 2005, 399(1/2):244–253.
[4]刘学,田源,李美玲,等.过共晶铝硅合金的研究进展 [J]. 有色金属加工,2021,50(3):12–13,55.
[5]HOGG S C, ATKINSON H V, KAPRANOSP. Semi solid rapid compression testing of spray-formedhypereutectic Al-Si alloys[J]. Metallurgical and
[6]MaterialsTransactionsA,2004,35(3):899–910.CHAPARRO-GONZáLEZ J, MONDRAGóN SáNCHEZL,NúEZ-ALCOCERJ,etal.ApplicationofanultrasoundtechniquetocontrolthemodificationofAl-Sialloys[J]. Materials&Design,1995,16(1):47–50.
[7]王祝堂,田荣璋.铝合金及其加工手册 [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
[8]LU S Z, HELLAWELL A. The mechanism of siliconmodification in aluminum-silicon alloys: impurityinducedtwinning[J]. MetallurgicalTransactionsA,1987,18(10):1721–1733.
[9]JUNG H K, SEO P K, KANG C G. Micro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ypo eutecticandhyper-eutecticAl-Sialloysinthesemi-solidforming process[J].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Technology,2001,113(1/3):568–573.
[10]武宏发,程和法,秦晓雄,等.P、La 变质处理对过共晶Al-Si 合金的影响 [J].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2017,37(9):1037–1040.
[11]曹国剑,左锋,李艳春,等.铝硅合金变质的研究进展 [J]. 材料导报,2012,26(17):112–115.
[12]ZEREN M, KARAKULAK E. Influence of Ti addition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hardness properties of near eutectic Al-Si alloys[J]. Journal of Alloys andCompounds,2008,450(1/2):255–259.
[12]楊环宇.高硅铝与可伐合金钎焊工艺及机理研究 [D].焦作:河南理工大学,202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