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康乾时期扬州高旻寺行宫研究

2023-05-30陈咏奕胡运宏

广东园林 2023年2期

陈咏奕 胡运宏

摘要:清代康熙皇帝南巡时,江宁织造曹寅带领众盐商出资,于康熙四十三年(1686年)建成高旻寺行宫。行宫分成东、中、西三路纵深布局,呈现前宫后苑格局,其中园林区约占三分之一,以水景为主。乾隆皇帝南巡时,高旻寺行宫得以扩建,行宫继续保持三路布局,但园林区面积大为增加,呈环抱之势,而形成宫苑分置格局,同时高旻寺周边风景得以充分开发。扬州作为南北交通枢纽,园林风格综合南北造园手法,高旻寺行宫园林采用集锦式的手法兼收多种园林风格,体现出高超的园林营造技巧。

关键词:康乾南巡;高旻寺行宫;皇家园林;图档分析;园林营造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23)02-0035-05

收稿日期:2022-04-16

修回日期:2022-07-19

Abstract: During the southern tour of Emperor Kangxi in the Qing Dynasty, Cao Yin, a weaver from Jiangning, led the salt merchants to invest to build the Palace of Gaomin Temple, which was completed in the 43rd year of Emperor Kangxi of the Qing Dynasty(1686). The layout of the palac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namely the east, the middle and the west, showing a pattern of front palace and back garden, of which the garden area accounts for about one third, mainly with water features. During the southern tour of Emperor Qianlong, the Palace of Gaomin Temple was expanded, and the palace maintained its previous layout. However, the area of the garden increased greatly, forming a pattern of separated palace and garden, and the scenery around Gaomin Temple was fully developed. Yangzhou, as a north-south transportation hub, has a garden style integrating north-south gardening techniques. The garden of Palace of Gaomin Temple adopts a collection of garden styles, reflecting superb gardening skills.

Key words:Southern tour of Emperor Kangxi and Qianlong; Palace of Gaomin Temple; Royal garden; Analysis of drawings and documents; Garden construction

扬州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是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南巡的路线上连接杭州、苏州和江宁的交通枢纽,也是江浙地区南巡行宫的主要修建地之一。扬州城内所修建的南巡行宫共有2座,一是位于城南宝塔湾的高旻寺行宫,另一座是位于扬州府拱宸门外的天宁寺行宫。高旻寺所在的宝塔湾为扬州南郊古运河与仪扬河交汇处的三汊河口,是南北交通的要冲,每逢皇帝南巡至扬州之时,必先经过宝塔湾再进入扬州城。

目前关于高旻寺行宫的研究,主要有:何峰[1]对江浙地区行宫的时空布局、行宫所分布的城市景观演变特征进行分析与研究,阐述了扬州行宫的建造经历了从城市外向城内核心区域拓展的过程;马胜楠[2]结合史料和现场调研对行宫的周边环境、保存状况和现状寺庙保存状况进行了分析;孔俊婷等[3]对行宫的园林选址进行分析并提出其分布特点和山水格局;许浩等[4]基于《南巡盛典》对南巡行宫御苑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和探究。然而,对高旻寺行宫的建成过程和园林造园特色只是粗略概况,对行宫的历史价值尚未深入研究。本文拟从梳理历史脉络与分析园林营造特点的角度,对高旻寺行宫的历史沿革和营造情况作一较深入的探讨。

1 历史沿革

1.1 康熙时期

康熙皇帝在康熙二十三年至四十六年(1684—1707年)的23年中进行了6次南巡。在第3次南巡时,皇帝临茱萸湾并借为皇太后祝寿,修葺天中塔。众盐商积极响应,捐金庀材,扩增庙宇。康熙四十二年(1685年),皇帝亲临拈香,登塔见“旻天清凉,玄气高朗”,并择“高”“旻”二字,赐名“高旻寺”[5]。

康熙时期的地方志和清廷官方文档未有高旻寺格局的文字记载,结合康熙时期的奏折与雍正十一年(1733年)《扬州府志》的图档(图1)得出,大殿与御碑亭、金佛殿和天中塔形成一条完整的轴线。该格局与乾隆时期李斗《扬州画舫录》的描述对应:“大殿五楹,殿后左右建御碑亭,中为金佛殿,殿后天中塔七层,塔后方丈,左翼僧寮 [5]”。寺庙在乾隆时期增建御碑亭和僧寮。

康熙四十三年(1686年)十二月初二,江宁织造曹寅上奏折件《奏为御批高旻寺碑文事》,其中提到商民为报皇恩,在高旻寺西部修建行宫,且修建的工程已经接近尾声[6]。《江都县續志》和《瓜洲续志》都明确记载行宫修建的时间,“康熙三十八年,两淮盐商捐金重建,四十二年建行宫于旁,名曰茱萸湾行宫,一曰塔湾行宫[7]。”可知高旻寺行宫创建于康熙四十二年,耗时一年时间,在康熙四十三年完工。

康熙时期的高旻寺行宫格局初步落成,行宫建筑分成东、中、西三路纵深布局,园林面积约占整个行宫面积的三分之一,整体呈现前宫后苑的格局(图2)。康熙时期行宫的后苑区面积较小,以水池景观为主,围绕水池布置亭台,四周再种植丰富的花草树木,具有江南园林的风格。康熙皇帝在高旻寺行宫建成后一年入驻,但在《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和《康熙起居注》中仅有“丙午,上驻跸宝塔湾”的记录。可能是众盐商为皇帝所修建的行宫过于奢华,而清代官方文书都将康熙皇帝视为视河治水、体察民情、正襟危坐的千古一帝[8],故不便记载。查阅南巡相关书籍:“十二日,皇上过钞关门,上船开行,抵三涂河宝塔湾泊船,众盐商预备御花园行宫,盐院曹奏请……圣驾起銮,行宫宝塔上灯如龙,五色彩子铺陈古董诗书无记其数,月夜如昼[9]。”可见行宫之奢华。

1.2 乾隆皇帝时期

由于雍正皇帝没有南巡,高旻寺行宫便被搁置,至乾隆皇帝时再度启用。乾隆三年(1738年)二月初六日,《奏为修葺镇江金山寺及扬州行宫事》明确提到盐商修葺行宫事宜,“又扬州三岔河西岸,旧有圣祖仁皇帝行宫一处,御书高旻寺匾额碑记……其三岔河之行宫栋宇亦复腐烂,风雨渗漏,俱宜亟为修整……其监工办料等事,即委殷宝良商数人,令其悉心敬谨办理[10]。”虽然乾隆皇帝一再强调以勤俭为主,行宫“稍加葺治,可资顿宿而备观览足矣”[11],但盐商们依旧对扬州行宫进行扩建。清宫档案《扬州行宫名胜全图》记录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即乾隆第2 次南巡之前的扬州城景象,高旻寺行宫格局与康熙时期相比有明显变化。

据《瓜洲续志》记载,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十一月二十日内阁奉:“两淮商人等呈称世享升平恩优渥,明春恭遇省方盛典,行为施惠,情愿公捐银一百万两……著于此内拨银三十万两,交于尹继善办理差务,即赏给两淮二十万两,为伊等修理行宫等项之需[12]。”其中提到修理行宫的费用为二十万两。而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二月初三日内阁奉:“上年曾降旨于两淮连库内拨银三十万两,交于总督尹继善办理差务,但恐尚有不敷,著高恒于连库内酌量再拨银二十万两,以为添补办差之用[12]。”故修理行宫实际所耗为四十万两。

在乾隆二十七年十一月初四日,《奏为两淮盐政所管各处行宫派兵巡护委员管理等事》提到:“所有天宁,高旻,金山,焦山四处行宫,除咨督臣照旧例派拨弁兵在外巡外……禀请每处四人收管各项陈设,每月二次进内洒扫……宫殿,浇灌树木,黄霉时节,不能拘定次数,俱令委员督率照看,事毕,查看火烛,仍闗门户,遇有渗漏等事,随时修葺[6]。”行宫养护等小事特意请旨告知乾隆,在其他5次南巡中尚未出现过,这从侧面证实了行宫进行相当规模的扩建,并得到了皇帝的关注和扬州地方官员的高度重视。

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七月二十二日,两淮盐政李质颖向乾隆上奏《奏报众商公修扬州高旻寺宝塔事》提到:“至于行宫垣墙坚固,宫殿整齐……如小有渗漏斑剥之处,立即粘补,所费甚为有限,期于永远常新[6]。”乾隆二十七年至三十七年的行宫花费明确用于养护,且所费有限,应是不再扩建。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十九日,乾隆皇帝下旨告诫各大臣不必踵事增华,“各处旧有行宫,祗令扫除洁净,以供憩宿,毋得踵事增华,致滋糜费,屡经降旨谆切晓谕[6]。”推测该年至第6次南巡结束再度扩建行宫的可能性不大,行宫的扩建过程由此告一段落(图3)。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由清代两江总督高晋等人编撰的《南巡盛典名胜图录》记录了高旻寺行宫的平面图(图4)。《广陵名胜图》中记录了高旻寺行宫的鸟瞰图(图5),图档标注时间为乾隆三十年(1765年),描绘内容与高晋记录的平面图对应,且鸟瞰图绘制更为详细直观。因雍正皇帝并未南巡,故可将雍正十一年的《扬州府志》中的高旻寺行宫图与乾隆时期所记录的高旻寺行宫图做对比分析,得出行宫主要扩建的部分。

高旻寺行宫的主要宫殿建筑保持三路纵深布局(图6):行宫中间为垂花门,门内建前、中、后三殿和后照房;垂花门东侧宫门前为茶膳房,茶膳房前为朝房,门内为垂花门、西配房、正殿、后照殿;大宫门西侧朝房后为书房,往北穿过桥亭进入一座方形合院,院内是看戏台,再后便是行宫的园林区。不同于康熙时期的一池之景,乾隆时期的行宫园林大为扩建并呈环抱之势,宫苑分置。“右宫门入书房、西套房、桥亭、看戏厅。厅前为闸口亭,亭旁廊房十余间,入歇山楼。厅后石版房、箭厅、万字亭、卧碑亭,歇山楼外为右朝房,前空地数十弓,乃放烟火处”[5],李斗所记载的景点分布与《南巡盛典名胜图录》中的高旻寺行宫图能够对应,可相互参证。

通过对比两时期的高旻寺行宫布局图,行宫的宫殿区和园林区都有扩建。在宫殿区,宫门口新建了2座牌坊、2间朝房和照壁,沿宫门两侧对称分布,更突显宫门庄严的气势;通过填平水池使正殿的院落更寬阔规整。行宫西部进行延申,扩建园林区,挖池堆岛,并于最大的岛上放置方形合院,包含戏厅和戏台,通过亭桥与西套房连接。岛间以桥相连,四周环绕亭台楼阁,如歇山楼、石版房、万字亭和箭厅。此时的赏景内容由池景转变为水系较为丰富、景物依附地形布置的园林景观。《高旻寺行宫水阁凉亭乾隆题联》描述行宫的园林景物为“盖世红尘飞不到,满阶花蕊契无生”[13],其中“红尘飞不到”主要形容整体景色的幽深,可见扩建后园林面积较大。至此将高旻寺旁的山林建设完全开发。

1.3 行宫的衰败与变迁

鼎盛的繁华难逃盛极必衰的历史规律,在康乾南巡之后,高旻寺行宫也随着天中塔的衰败而逐渐没落。嘉庆十四年(1809年)二月二十七日,仁宗颙琰下旨:“将扬州各府属之高旻寺夺更替方丈僧人均归地方官管理……由织造衙门点充……报明本官府县官查验,以资约束[6]。”其中提到将管理权限由织造衙门转给地方官府,表明了织造工业衰落和织造衙门的权限萎缩[14],侧面说明了行宫养护的费用必将大打折扣。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塔毁,太平天国时期寺亦毁;后来同治年间,寺僧严明及其徒理伦相继修复寺庙并扩增,其中只有天中塔按照康熙时期的样式进行复原[7]。

2 行宫布局与造景特色

2.1 选址瓜洲

高旻寺行宫临河而建,又称三汊河行宫、宝塔湾行宫、茱萸湾行宫。据记载,乾隆皇帝在扬州的路线是由天宁门进入,沿天宁门大街到达钞关码头登船,经过文峰寺后抵达高旻寺行宫,再由瓜洲抵达长江口。由扬州府总图(图7)可见,瓜洲是清帝由扬州往镇江的中转处,若乘舟渡江可直达镇江金山。《高旻寺碑记》中也指出,“茱萸湾者……居三汊河之中……凡上江由仪征,下江由瓜洲至此,皆会归运河而北上也”。高旻寺近运河入江处,而扬州又是京杭大运河上的交通枢纽,是皇帝南巡的必经之处,交通十分便利。

2.2 淮南胜地

《高旻寺碑记》描述茱萸湾为“南眺金焦诸峰,北枕蜀岗之麓,足为淮南胜地”。僧人选择风景优美的地方潜心修行,与皇帝巡幸游览风景不谋而合。行宫的园林营造需要满足皇帝宁静致远的生活品味,而依附寺庙而建就可以借助佛教文化丰富自身内涵,也为园林中意境的表达创造条件。皇帝住在寺庙旁边,既可以树立和强化自己的威信,也可以借助宗教教化民众,维系民心。这与南巡中康乾二帝重视拜访德高望重的高僧,参与当地礼佛活动的行为一致。

谈及园林的营造,计成的《园冶·兴造论》表示:“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15]。行宫所在茱萸湾为江口处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且三面环水,不易大动土方营造大面积山地景观。于是充分利用周边的水资源,引水入园、挖池堆岛,营造丰富的驳岸景观;将挖池所得土方往园林西侧堆叠,借此遮挡外部的视线,又能够结合水湾模拟山林之景。同时,园林中善于运用借景手法。如在临江处设置歇山楼,可登高眺望周围景致,将江对岸金焦二山尽收眼底。 又如在中部岛屿设置三层的戏台远眺天中塔,观赏塔与江相互呼应所成之景。乾隆皇帝御制诗中多次提到此景,“塔影遥瞻碧水隈,北来驻跸又南来”和“河干启梵域,塔影矗高旻”[13],可见塔影与碧水相映成趣。除了视觉上借景,还可借寺庙之声。寺庙内的钟声也能表达视觉之外的悠深禅意,御制诗中“庄严开象设,清净悦声闻”就感叹邻近寺庙而居的独特之处。

2.3 宫苑分置格局

行宫将宫苑进行东西分置,东部的宫殿邻近寺庙,西部设置为园林区。这样的布局便于在寺庙与行宫之间设置接驳空间,保证皇帝来往两地的安全性和私密性。行宫的宫殿区采用了多路多进合院式布局,建筑沿轴线分布,多为一层,至多二层,屋顶形式多为硬山或卷棚,符合皇帝倡导节俭的要求。在园林区中,主体建筑看戏厅、戏台与箭厅形成的轴线平行于宫殿建筑的轴线,石版房、万字亭和卧碑亭形成的轴线垂直于主轴线,整体布置较为规整,烘托皇家庄严的氛围(图8)。

2.4 兼收多种风格

扬州作为古代的交通中心,各地造园技艺交流融合,行宫的修建也将北方建筑风格与南方园林进行融合。行宫中园林区的面积较大,通过对每个独立的景点赋予不同风格并进行串联,以集锦式布局,达到兼收多种园林风格的效果,如有代表佛教禅宗文化意蕴的万字亭,代表满族骑射文化的箭厅,代表扬州戏曲文化的戏台等。

此外,每个景点布置因势随形,充分利用水这一要素进行造景,具有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特色。园林区中的池面为不规则形状,水面用岛、板桥和亭桥进行划分,并设有水口与水湾。同时,将水收于闸口亭之下,用空廊将亭与歇山楼连接,便于外部景观渗透入园。歇山楼后设水湾,空间可向内引伸,使人从闸口亭或歇山楼向外观望可赏开阔江景,而往内望有深远之感。此外,池岸曲折且不高,大岛的驳岸多设石矶,小岛上建独立、体量较小的亭子作为点缀,植物疏密有致,自然野趣中又富有变化。

行宮园林因地制宜,通过对比、呼应、衬托、虚实等手法,营造富有节奏变化的园林空间,更体现出浓厚的江南园林风格。康乾二帝题书“云表天风”“晴川远适”“萸湾胜览”“江月澄观”“邗江胜地”“江表春晖”[5]等匾额,将景物与诗文融合,与文人园林一般营造浓厚人文意境,表达帝王的文人情结。

3 结语

康熙年间由盐商修建的高旻寺行宫,在乾隆年间得以扩建,逐步形成宫苑东西分置的格局。在园林艺术蓬勃发展的清代前中叶时期,在行宫内园林区兴建的同时,高旻寺附近的风景亦得以全面开发,丰富的水景与驳岸景观所构建的集锦式园林,体现了扬州地域文化与宫廷文化之间的交融。高旻寺行宫尺度合宜的建筑布置和高超的园林技艺,是扬州匠人“道”与“器”结合的成果,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被进一步深入发掘并继承发扬。

注:图1、7来自《扬州府志》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图4、8改绘底图来自《南巡盛典名胜图录》(高晋等绘,张维明选编,苏州:古吴轩出版社,1999);图5来自《中国佛教版画全集·第47卷》(翁连溪,李洪波主编. 北京:中国书店,2014);其余图片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何峰. 康乾南巡与江浙地区行宫研究[J]. 社会科学,2018(2):154-162.

[2]马胜楠. 乾隆朝南巡附寺行宫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17.

[3]孔俊婷,王其亨. 法天则地揭意象——清代行宫园林选址考析[J]. 清史研究,2005(4):85-84.

[4]许浩,王安康,崔婧. 基于《南巡盛典》版刻图像的清帝南巡行宫御苑空间格局探析[J]. 广东园林,2018,40(6):44-49.

[5]李斗. 扬州画舫录插图本[M]. 北京:中华书局,2007.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扬州档案馆. 清宫扬州御档选编[M]. 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2009.

[7]钱祥保,桂邦杰,陈肇燊. 江都县续志稿钞[M]. 扬州:广陵书社,2015.

[8]刘潞. 民间话语中的康熙南巡——读《圣祖五巡江南恭录》[J]. 故宫学刊,2014(1):347-356.

[9]汪康年. 振绮堂丛书初集[M]. 台湾:文海出版社,1910:45.

[10]清宫扬州御档[M]. 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2010:644.

[11]高晋辑. 南巡盛典[M]. 台湾:文海出版社,1971:463.

[12]于树滋. 瓜洲续志[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13]曹永森. 古今扬州楹联选注[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

[14]薛晓军. 清代四朝帝君与扬州高旻寺[J]. 档案与建设,2014(8):38-40,37.

[15]计成. 园冶注释[M]. 陈植,注释.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41.

作者简介:

陈咏奕/1998年生/女/广东韶关人/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210000)/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胡运宏/1981年生/男/湖北应城人/博士/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 210000),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遗产与森林环境史研究中心森林环境史研究室(南京 210000)/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江南园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