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识字教学的策略探究
2023-05-30孙迪
孙迪
识字教学是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汉字的字音、字形、字义等基础知识,还要带领学生领略汉字之美,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识字教学的意义,从“追溯汉字的文化之根”“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两个方面探索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识字教学的策略,旨在助力识字教学,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其发自内心地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课程内容的主题。汉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蕴含的丰厚的文化积淀值得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另外,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也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识字教学提供了可行途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识字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识字兴趣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从汉字的形体特征、构字规律入手,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为学生呈现汉字的“前世今生”,带领学生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使汉字“动”起来,这样的识字课堂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学生会被汉字蕴藏的动人故事、文化背景深深吸引,从而积极学习和探索汉字相关知识。
(二)增强文化自信
汉字记录着人类文明,蕴含着古人造字的智
慧。识字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辨认汉字的音、形、义,还能让学生感受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拉近学生与汉字的距离,让学生在了解汉字演变的过程中,从内心萌生对汉字的热爱。除此之外,统编版教材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元素是教师可充分利用的资源,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对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合理运用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识字教学的策略
(一)追溯汉字的文化之根
汉字的起源、演变、字形,甚至是一个构字的部件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字理识字法,带领学生追溯汉字的文化之根,感受汉字的发展历程,探寻汉字的文化内涵。
1.象形字。“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这句话是文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象形造字法的阐述。象形就是指惟妙惟肖地勾勒事物的外形轮廓。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象形字已经逐渐简化为如今的汉字,学生理解其字义时有一定难度。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在识记生字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具体的事物。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考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向学生展示象形字的演變过程,让学生观察其形体变化,并依据造字特点进行联想以理解字义、掌握字形。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日月水火》这节课为例,在这节课中,学生要认识八个结构比较简单的象形字。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可采用字理识字法,借助每个字对应的象形图片,让学生了解这些字的原始形态,并通过对字形的分析帮助学生识记字形、理解字义。在学生掌握了这些象形字的构字规律后,教师还可以设计看图猜字游戏,以达到让学生巩固生字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体会到学习汉字的乐趣,还能感受到古人造字的智慧,从而加深对汉字的热爱。
2.指事字。“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这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给出的指事字的定义。指事是指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指事符号,以构成新字、表达新含义,这种方法造出的字称为指事字。例如,“刃”是在“刀”的基础上加了一个点,这个点作为指示符号,表示刀的锋利之处是刀刃;“本”和“末”都是在“木”的基础上加上指事符号形成的指事字,“本”是在“木”的下端加了一横,其本意是树根,后来引申为“根本、基础”,“末”则是在“木”的上方加了一横,表示树枝的末梢,与“本”相对,后来引申为“最后”,如“末日”。指事字的数量不多,在开展识字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指事字的造字方法,先向学生展示象形字,然后采用动画的方式展示指事符号,并进行讲解,让学生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将汉字转化为具体的图像,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些字的印象。在讲解指事符号时,教师应注意科学性,确保讲解内容有理有据,避免因为一味追求识字教学的趣味性而忽视了科学性。
3.会意字。在《说文解字》中,许慎是这样对会意字进行定义的:“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会意字为合体文字,它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其中大多是象形字)拼合在一起,并根据独体字各自的含义组合成的新汉字。在教学会意字时,教师可采用先拆分再融合的方法,先让学生单独理解会意字的组成部件,再让学生将独体字组合起来,对整体字义进行理解。例如,“武”字由“止”和“戈”组合而成,教师可以先分别讲解“止”和“戈”的含义,“止”表示脚趾,“戈”表示武器,戈下有脚,表示人拿着武器走,因此,“武”字有征伐或示威的意思。教师还可以拓展有关“武”字的故事,让学生加深对字义的理解。又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日月明》一文中的短句“日月明,田力男,小大尖,小土尘……”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规律,教师可以采用先拆分再融合的方法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的方式掌握会意字的字形和字义。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从识字中收获新知,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汉字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古人造字的智慧,从而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
4.形声字。在《说文解字》中,许慎是这样对形声字进行定义的:“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字由表音的声旁和表意的形旁构成,也属于合体字。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的课文《小青蛙》是一首采用了字族文识字法的儿歌,课文中的“清”“情”“请”
“晴”“睛”都是由“青”字作声旁的形声字,这充分展示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儿歌具有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的特点,教师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可采用读文识字的方法,这既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彰显汉字的趣味性,又能够让学生不断学习、巩固所学汉字的音、形、义。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归类识字,例如按字族归类,按偏旁归类等。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动物儿歌》一课介绍了蜻蜓、蚂蚁和蜘蛛,并要求学生认识它们的名字。这六个字都是左形右声的形声字,其偏旁都是虫字旁。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形声字的造字特点,教授学生归类识字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之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所占比例大大增加,教材在识字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开展识字教学时,应深入研读语文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1.教材插图。插图是指穿插在语言文字中帮助读者理解文本内容的图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许多形象生动、妙趣横生、贴合课文内容的插图,且大部分插图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课文《日月水火》中有与每个生字相对应的象形字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能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让学生更加快速地识记生字,还有助于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魅力。又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课文《口耳目》中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描绘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图中的人物是传统年画中的胖娃娃,第二幅图呈现了京剧人物形象。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京剧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不仅能帮助学生明白课文内容“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的含义,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戏曲文化的魅力。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汉字时以形象记忆为主,在教其识字的过程中,教师要将读图与识字相结合,吸纳教材中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效识记生字,还能够使其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2.诗词韵语。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在教学这些古诗词时,教师既要带领学生识字,又要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词中凝结的文化精华。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的《史籀篇》、西汉的《急就篇》、对后世影响甚深的“三百千”,这些启蒙读物的共同特点是采用大量韵语。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对韵歌》《口耳目》《天地人》,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人之初》《古对今》等,它们都具有与古代儿童启蒙读物类似的特点,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讀易记。教师应引导学生诵读课文,使其感受其中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使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儿歌、童谣等形式的课文,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中的儿歌《剪窗花》,搭配与歌词相关的剪纸作品的插图,能让学生在读书识字的同时近距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美。又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单元的《传统节日》一文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七个传统佳节及其习俗,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佳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深厚的文化意蕴,承载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古老文化。《传统节日》这节课中的生字较多,教师可采用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识字课堂。
除此之外,字谜、谚语、歇后语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所体现。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课《猜字谜》向学生呈现了两则字谜,第一则字谜的谜底是“秋”,谜面呈现了合体字的构字特点;第二则字谜的谜底是“青”,谜面揭示了形声字的造字规律。学生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加深对形声字结构特点的认识和感受。课文中还有小朋友猜灯谜的插图,教师可以据此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猜灯谜,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编字谜,如“回”字的谜面可以编成“四四方方两座城,小城藏在大城中”。猜字谜、编字谜游戏为识字课堂增加了许多趣味,也让学生更加了解汉字。又如,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板块有四句气象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雨山戴帽,无雨半山腰”“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要来到”。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拼音朗读谚语,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连一连的游戏,引导学生将谚语中提到的自然现象与天气情况连起来,以帮助学生理解谚语。再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板块有四句歇后语:“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芝麻开花——节节高”“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歇后语的定义和形式,让学生感受歇后语的生动有趣,再鼓励学生在课下积累更多歇后语,并交流分享。
结语
在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文化传承的意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识字教学,让学生在积累知识、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文化底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其萌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