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非遗传承创新研究
2023-05-30徐亚楠
徐亚楠
河南作为文化大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魅力,在近年来的非遗传承工作中展现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针对河南非遗的传承现状和对策进行分析,能对探索河南今后的文化传承之路产生积极影响。
河南非遗传承创新的意义
河南非遗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内容,推动河南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不仅能助力黄河流域文化发展,还能助力流域经济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近年来,河南非遗传承创新取得成效,“奇妙游”系列节目、各地方文旅活动频频“出圈”,各类文化主题展获得热烈反响,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推动黄河流域文化发展
众所周知,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也是优秀传统文化诞生地。黄河流域的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黄河流经的9省(区)在几千年的发展变革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元素,具有极高的传承和创新价值。在文化建设活动中,河南也逐渐强化了对非遗的传承创新力度和深度,许多文化资源得以现世,并以文创产品及文化项目等形式呈现在大众眼前,推动着河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有利于促進黄河流域经济发展
河南非遗的传承创新正助力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具体来看,河南在非遗的开发和保护中,催生了许多文化类企业。这些企业在延续河南传统文化资源、凸显当地传统文化特色上发挥了主体性作用,其与当地旅游企业、科技类企业、制造类企业等多领域合作,探索出了文化传承创新的多条路径,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
(三)有利于加快“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河南作为沿线重要枢纽,不仅肩负着传播好优秀文化的重任,同时还需维系与外部地区沟通的产业链条,助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河南从文化交流角度着手,积极开展对外开放,与周边多个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文化共同体建设项目,帮助文化走出去、引进来,为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贡献了力量。同时,河南当地的科技、制造业也受到了文化产业合作项目的联动影响,获得了对外发展的机遇。
河南非遗传承创新的优势
非遗不仅对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对文化根源的延续具有现实意义。河南非遗在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后,形成了诸多类型。在黄河流域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河南需要继续挖掘自身非遗资源,彰显非遗传承特色。
(一)底蕴深厚,人文性强
文化底蕴深厚是河南非遗传承创新中的天然优势。在多年来的文化挖掘和呈现中,河南将辖区各地的音乐文化、民俗文化、技艺文化等多元文化内容都融入社会文化企业中,形成了丰富的文创产品和实用产品;同时还在民间挖掘了许多流传已久的手工技艺、民俗文化等元素,给大众呈现了丰富多样、形式各异的非遗。例如剪纸年画、大秧歌、手工技艺等传统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记忆,彰显了河南几千年来的深厚文化底蕴,也是助推河南非遗的优势之一。
河南非遗人文性强,其人文性的形成主要与人类长期的社会活动变化有关。民众在生产生活中,运用发现的生活及自然界规律创造出了多类型人文景观。比如朱仙镇木版年画就是先民不断积累生活经验而创作出的文化遗产,其中就蕴含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二)地域性强,传承热度高涨
河南非遗文化资源类型丰富多样,不同地区内的文化内容也各具特色,河南豫剧乡土气息浓厚,虽然其在不同地区的音乐表现手法、传唱技法有所差别,但主打的地域语言特色并未改变。同时,河南的诸多非遗在创作上也有明显的特色。比如在皮影戏、泥塑创作中,往往是以历史人物原型塑造的,创作者擅于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皮影、泥塑以个性和情绪,作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非遗作为黄河流域的核心元素,已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如今,在黄河流域文化及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进程中,河南非遗资源受到重视。政府相关部门主动加大宣传力度,社会各产业领域也增设了多个文化产业项目,教育机构、文化单位等主体也积极参与到了文化传承建设中,整个社会掀起了文化传承热潮,为河南非遗的有效传承创新创造了社会条件。
(三)发展多元,政策支撑力度大
在多年的社会变革探索中,河南加大了对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关注力度。各文化企业紧抓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时代机遇,不断推陈出新,厚植自身的文化底蕴,灵活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内容和文化表达形式。比如河南豫剧,在自身发展传承中,根据不同时代受众的喜好和审美需求,灵活创新表达形式,从《打金枝》《桃花庵》等传统戏曲,发展到《小二黑结婚》《红灯记》等富有时代特色的新豫剧。同时,相关单位为响应国家文化事业发展号召,在网络平台、电视节目及官方短视频平台中加大了戏剧的宣传力度,有效彰显了发展多元化的非遗特性。
作为黄河文化的核心展示区和集大成之地,河南是黄河流域重要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地区。近年来,河南持续加大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力度,在文旅融合建设、文创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塑造了黄河文化的多重品牌形象。比如,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在2019年正式更名为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管理委员会,并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建设工作上积极投资兴建多项黄河文化主地标工程,为讲好新时代郑州黄河故事作出了贡献。同时,河南多地还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制定多项黄河非遗文化的保护政策,重点从乡土文化资源、弘扬黄河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等角度讨论了黄河流域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可见,社会政策支持是助推河南非遗传承工作的优势之一。
河南非遗传承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在非遗传承创新工作中,河南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但在文化创新探索中,河南还需清醒意识到自身在文化传承和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传承意识存在冲突、传承人才匮乏、传承保护机制不够健全等。这些问题已成为阻碍河南非遗有效传承和创新的制约性因素,需要从各方面深入梳理,探寻问题根源。
(一)传承意识存在冲突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部分价值观念在各类人群中出现认知差异。绝大多数中老年群体对传统民俗的态度与现代中青年群体存在冲突,前者常认为传统民俗是人类文明之根,是精神寄托载体和纽带,需全部加以继承;而后者认为,不是要对传统民俗文化一味接受,而是要选择性地摒弃落后的民俗文化。这种观念上的冲突和差距给当前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带来了影响。
(二)保护手段缺乏创新
在河南非遗的传承过程中,保护手段缺乏创新也是影响传承效果和质量的重要因素。部分河南乡村地区在挖掘自身文化元素时,忽略了文化保护手段的多元性,片面开展一些网络宣传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于手工艺非遗来说,现代化快节奏网络宣传则无法达到有效的传承效果,导致文化保护深度不够。且绝大多数地区尚未确立明确的文化宣传制度,在文化资源如何宣传、如何开发利用以及如何发动主体参与等问题与对策上仍较为模糊,面临渠道堵塞、手段缺乏创新等问题。
(三)缺乏文化传承人才
河南虽是人口大省,但当地的非遗传承人却十分匮乏,且传承人年龄较大,导致文化传承出现断层现象。究其原因,主要与学习非遗的难度及预期经济收益有关。多数非遗项目的传承工作只能对文化传承产生效果,并不能为传承人带来可观收益,因此许多年轻人对非遗传承不感兴趣。
河南非遗传承创新的对策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进行挖掘和传承,多年来取得了较大成效。如今,黄河流域文化保护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河南需要借助自身文化底蕴优势与社会条件,加大非遗的保护和开发力度,进一步创新推广传承思路。
(一)协调民众保护与传承意识
河南非遗要想实现传承和创新,还需关注大众的传承意识。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定期到乡村、社区等区域开展非遗项目宣传、政策解读,帮助当地民众深入了解国家政策和文化传承现状,从思想意识上重视这一内容。针对当代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不重视的问题,地方社区、村委领导可在社区内、村内创建学习基地,定期号召广大青年群体返乡学习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文件,达到意识引领的效果。
(二)健全非遗文化保护手段
在非遗保护方面,缺乏完善的宣传管理手段是无法开展工作的。因此各地政府与相关部门需从政策完善角度出发,确保非遗的顺利传承。一方面,需要细化宣传工作。具体可在乡村、社区内制定一套文化保护鼓励政策,鼓励群众积极学习、传承与弘扬非遗文化;在乡村、社区内举办的文化活动创编、演出过程中,有偿组织一些群众参与活动,或者结合地区实际,设计主题文化活动,比如劳动节可组织手工艺主题活动,国庆节可举办红歌主题比赛活动等,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还可与企业合作,在乡村或社区中举办一些主题文化项目,并以人才培训—有偿宣传—活动创办的活动程序开展,政府在此期间做好后勤资源的保障工作,健全文化保护手段。
(三)培育多类传承创新人才
任何产业的发展和创新都离不开人才资源的支撑,黄河文化也不例外。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联动合作,加快培育非遗传承人。比如,文化资源地区可增设一些非遗的培训院校和学习基地,定期邀请社会专家、学校教师到校开设传统文化传承培训班,吸引民间文化爱好者与青年人士积极参与。同时,文化企业也可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以产教融合的形式,在高校增设河南非遗剧种社团、俱乐部等,企业可定期邀请高校人员到企业中进行人才试岗培训,与企业文化管理者共同研发文创产品,培育多类型传承人才。
黄河文化是黄河及其流经区域在不断历史实践和社会生产生活中逐渐积淀起来的文化集合体。从时空跨度上来看,黄河流经范围较广,且在各地不同发展背景和社会进程的交错融合下,形成了复杂多样的黄河文化。这一文化的形成不仅与流域自然环境有关,而且还与人文发展、社会变革等因素密切相关。河南在传承与创新非遗文化时,需要立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文化传承原则,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和人文历史发展规律,传承创新形式、培养传承人才,多維度实现非遗的可持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