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流域非遗空间的集聚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

2023-05-30符程阳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3年2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空间文化

符程阳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源头地,也是最重要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地。黄河流域的非遗包含巨量文化价值,从技艺到习俗,从民族宗教到文字文化,从戏曲到舞蹈,丰富多彩、类型众多。研究黄河流域非遗空间的集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了解黄河流域非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为黄河流域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支撑。

黄河流域非遗空间的集聚特征

(一)空间分布特征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传统文化活动和技艺源远流长,非遗空间分布特征十分丰富。首先,黄河流域的非遗空间分布以河谷为基础,沿河谷延伸,这成为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黄河流域的非遗空间分布是以河流为中心、以河谷为依托,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形的河谷中。这种地形有利于河谷内部的水文活动,也有利于河谷周边的人类活动,使得河谷内部形成以居民生活为主的人文景观,如民居、牲畜棚、灌溉水渠等。其次,黄河流域的非遗空间分布也体现在文化活动的活跃程度上。丰富的传统民俗活动,如渔民在河谷的捕猎与种植活动、节庆活动、民间艺术活动等使得黄河流域的文化景观丰富多彩。

(二)密度分布特征

黄河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文化河流。黄河流域非遗的丰富内涵不仅体现了当地的地域文化,还反映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变迁。黄河流域非遗密度分布具有较明显的地域特征。从全局来看,黄河流域的非遗密度分布是以四象限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即西北部、东北部、西南部、东南部各占一象限,其中以西北部和东南部的非遗密度最为集中。西北部的非遗密度集中在西安大明宫、咸阳古城和蔡家坡石窟等地;东南部的非遗密度集中在洛阳城、洛阳西门和太原古城等地。

(三)空间相关性特征

黄河流域的非遗空间相关性特征有四。一是地理空间传承。黄河流域地处中国东部,形成了由下游到上游的传承空间。二是文化特色传承。黄河流域民众以古老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形成了梁陇文化、山西文化、陕西文化、甘肃文化、宁夏文化等地域性文化特色,以及传统书法、民间舞蹈、民歌、民俗、民居等传统文化特色。这些传统文化特色,体现了黄河流域的非遗空间相关性,也丰富了中国非遗文化的内涵。三是社会文化传承。从古至今,在黄河流域范围内,形成了一系列固有的社会文化传承,如宗法传承、习俗传承、风俗传承、宗教传承等,构成了黄河流域的社会文化环境,也是黄河流域非遗空间相关性的具体体现。四是文化艺术传承。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发源地,各类艺术形式的名家学者辈出,同时民间艺术家不断涌现。人的主体性推动着不同空间的文化艺术互融互促。

黄河流域非遗空间集聚影响因素

(一)自然地理因素

黄河流域非遗空间聚集了丰富的本地特色和历史文化,其自然地理条件也是促成这一空间集聚的基础。以黄河为中心,从平原到高原,从陕西山西到河南山东,构成了与黄河息息相关的非遗空间集聚地。自然地理条件对于黄河流域非遗空间集聚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地处黄淮平原的黄河流域在气候上较为温和,拥有适宜的气候条件,使得农耕水文活动更为活跃,不仅为当地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也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土壤。

(二)历史文化因素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黄河流域的文化发展空间比比皆是,经历史沿革,成为瑰丽多彩的文化空间。比如西安古建筑群,又比如各地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宝鸡灯会、渭河赏花季等。它們不仅促进着地方经济发展,还增强了人们对黄河流域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丰富了地方文化生活。此外,地方文化也会在这一过程向外传播,活跃文化发展空间,积淀出新的文化内容。

(三)经济社会因素

黄河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江河流域,非遗空间集聚在这里体现了黄河流域的社会文化发展脉络。非遗空间集聚的经济社会因素,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地理、科技创新等领域。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后,对内对外都会产生强烈吸引力,预期吸引更多投资,成为当地经济的助推力。科技创新能够激发本地企业创新研发能力,极大提高本地科技水平,帮助当地改变陈旧观念和发展模式。

黄河流域非遗保护现存问题

(一)保护意识薄弱

黄河流域非遗资源丰富,拥有高度的历史、文化、科学与艺术价值。然而,新时期社会就业结构、民众生活方式的不断发展,使很大一部分非遗传承人及需求市场日渐萎缩,生存发展举步维艰;年轻一代缺乏对非遗项目的研习兴趣,使得传承难度加大。鉴于非遗文化具有非物质性,看不清也摸不着,大多数非遗项目有赖于潜移默化口传心授,因此在一系列因素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之中,黄河流域非遗传承保护形势严峻。

(二)重申报轻保护

新时期,政府不断提高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视度,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如颁布了各种法规政策,提出要想开展好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应当以政府为主导,调动社会各方广泛参与,并做到权责分明。但在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中,仅依赖政府职能部门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引入社会团体、科研机构、专业院校等各方主体共同参与,方可收获理想成效。所以在黄河流域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中,应立足于长远,不仅要开展好非遗申报工作,还应提高对其保护工作的重视。然而当前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中不乏一些保护工作未得到有效落实,使得不少非遗项目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黄河流域非遗的发展与保护策略

(一)多维度整合

黄河流域非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民俗文化。但由于黄河流域辽阔,非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面临复杂多样的因素,导致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较为困难。因此,有必要制定一套多维度策略。首先是地域维度整合。从黄河流域非遗文化集聚特征可以看出,不同地域的非遗文化在密度、分布等方面存在差异,如果延续这种态势进行发展和保护,那些密度低、分布少的地域会劣势凸显,比如现实生活中有相邻地区存在较大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这与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是相悖的。

地域维度整合能够应对这一现象,但在实际应用中应避免陷入平均主义误区,对非遗文化整合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在地域维度整合方面,应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非遗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进一步拓展黄河文化非遗的影响力。其次教育维度整合。目的是通过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大众正确理解和推崇非遗文化,以激发社会各界对非遗文化的关注与支持。科学研究领域也要融入非遗文化,通过加强科学研究以对非遗文化的前世今生深入挖掘。最后是机制维度整合。非遗文化发展和保护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健全的机制予以支撑,应构建非遗文化创新机制,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还应构建人力保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得到人力物力支持。实施多维度策略能使每个方面均得到考量,使非遗文化不断传承和创新,丰富黄河流域的文化空间。

黄河流域各省(区)非遗特色各异,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要确保特色留存。通过构建保护体系,在全面开展对沿黄各省(区)非遗特色的研究、调查工作的同时,推动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把传统文化和现代传播元素结合,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使非遗文化更适应现代社会传播形式。要使非遗文化适当向传播效果倾斜,创新传播形式,比如将皮影戏相关元素如纹样、图案等提取出来,应用于室内装饰。

(二)政府促进多主体参与、多行业并行

为保护黄河流域的非遗文化,必须邀请多方参与。政府应努力推动非遗的保护活动。政府要进一步细化立法,使非遗保护真正有法可依。政府还要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比如采取政策性资助等形式,培养非遗传承者。要充分尊重非遗传承人的意愿,基于其诉求来进一步优化保护工作。各级政府还应及时充当调动者和协调者的角色,采取相关措施鼓励社会各组织参与保护非遗文化的活动,通过协调举措确保这些活动顺畅进行。此外,企业是政府应重点调动的对象。企业以市场为主体,当企业参与到非遗文化发展与保护工作后,可以为非遗文化走产业化道路提供有力支撑,使得保护工作能持续获得资金支撑。非遗文化也要经历筛选,将不符合时代、陈旧落后的内容剔除出去。

多行业并行策略是一种有效保护和发展黄河流域非遗文化的方法,不同行业之间应该紧密联动,确保发展和保护策略良好衔接。目前,旅游行业在保护非遗文化方面百花齐放,很多地区围绕非遗文化开发各种旅游项目,如平遥古城、西安大雁塔、敦煌石窟等古建筑在旅游业的推动下获得了更大关注。如果其能与其他行业联动和结合,将有利于获得新的发展灵感。

(三)依托数字技术助力黄河流域非遗保护

为推进黄河流域非遗传承与时代元素有效结合,在当今时代应致力于寻找具有创新性的传承手段,对此,可引入数字技术以助力黄河流域非遗保护。首先,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推进全数字化资源档案管理。如今,沿黄9省(区)仍存在大量未开发的非遗资料,如普查时收集到的图文、录音、录像等,分散于各地的基层文化机构。尽管近年来黄河沿线各地不断加快了对非遗数据库的建设步伐,但尚未实现非遗申报管理全面数字化。对此,应当在政府支持下,加强科学规范管理,推进普查档案数字化发展。比如,对诸如黄河文学、黄河戏剧、黄河武术等难以提炼的非遗项目,通过数字化方式予以记录,转化成能够进行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为后续存档整理及研究奠定良好基础。其次,依托数字技术,推进对非遗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在如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社会大众已不再满足于对非遗文化被动接收了解,而对新潮的数字化互动方式青睐有加。对此,在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中,可从设计九地路线为着手点,建设黄河非遗展馆展厅,并且还可借助一系列数字技术,开展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活动,将各种黄河流域非遗元素符號,以直观生动的形象呈现于受众面前。此外,还可开发相关应用软件,与虚拟现实设备配合使用,让用户得以随时随地沉浸式领略黄河流域非遗文化,云游黄河流域沿线省(区)。

(四)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黄河流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黄河流域非遗是数千年来劳动人民与黄河相互碰撞融合的产物。因此,黄河流域非遗文化生存发展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地方环境。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以期解决黄河流域日益严峻的环境保护问题,为黄河流域居民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加强黄河流域生态文化保护区建设,秉持整体保护理念。比如,青海省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近年来在黄河流域非遗传承保护中收获了良好的成效,为流域其他地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在黄河流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还可推进与地方自然保护政策有效结合,在开展好自然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为非遗文化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除此之外,还应推进黄河流域非遗传承保护与流域居民衣食住行的有机融合。唯有推进同发展、共进步,方可更好激发黄河流域非遗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选自“美丽乡村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编号:QN2021051)信阳农林学院2021年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空间文化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谁远谁近?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