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当代小说中的南京空间书写

2023-05-30安妮许岚董亦婷

今古文创 2023年2期
关键词:南京

安妮 许岚 董亦婷

【摘要】 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这座“六朝古都”是现当代小说家笔下的宠儿。秦淮河、夫子庙、玄武湖……南京有其丰富的地标性历史文化资源;车站、餐馆、剧社……南京书写也不乏非地标性空间。本文根据作品内容,分为民国故都、灾难之城和当代南京三个部分,从空间建构的角度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家不同的南京书写方式,并细察不同书写方式背后的作家自我理念、时代主潮、意识形态。

【关键词】 南京;现当代小说;空间书写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2-002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2.008

自1912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来,南京便开始了他的城市化进程。生活在繁华的首都,秉承着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期待,许多民国作家都愿意书写南京现代性的一面,张恨水、张爱玲的小说中都相继出现了火车站、电影院等现代性、非地标性空间。同时,南京的夫子庙—秦淮河一带是明清时期江南最为重要的科举圣地,才子佳人的美谈极为盛行。民国作家也多将笔下的人物安身于秦淮河一带,延续着浮华的迷梦。至于当代作家,他们笔下的民国南京虽有其现代性,但他们早已窥见过历史,深挖的是民国南京落后腐朽的一面:民国南京并不像民国作家们构建得那般浮华,秦淮河夫子庙一带只不过是妓女和嫖客的聚集地,所谓的现代性也并非那般文明,茶馆和大街上也布满了垃圾。1937年,南京陷落,浮华的迷梦终将被打破,南京城内一片狼藉。战争将南京切割得支离破碎,人们只能祈求高大的紫金山和挹江门能够抵挡住日军的侵略,然而现实是士兵们只能躲在战壕里与日军作战,妇女儿童们只能在教堂和金陵女子学校避难。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南京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当代作家笔下的南京已经与中国的其他城市别无二致。小说中的人物生活在工厂、往返通勤在汽车中……以韩东和朱文为代表的作家有意打破南京的历史文化形象,着眼现实,直击现世南京。

一、民国故都:民国作家与当代作家

(一)民国作家

民国作家建构的南京空间是繁华的迷梦。1912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南京成为民国的政治经济重心。与当时的上海等沿海城市一样,现代性是南京的一大特征。张恨水、张爱玲、白先勇的小说中相继出现了火车站、电影院、公馆、洋房等现代性元素。白先勇《台北人》里尹雪艳的麻将馆里的众生也时时回忆起南京的公馆来。

然而,南京并不是一个无根无源的现代化暴发户型城市,被誉为六朝古都的南京还有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名勝古迹,而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恰好是民国文人所钟爱的。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千年来,秦淮河上的歌女与名士的故事便是文人骚客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夫子庙秦淮河一带是江南时的贡院。夫子庙是江南贡院建筑群,在明清时的科举中占有无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说夫子庙是高考考场,那么秦淮河便是考生们的住宿区,从事服务业的歌女们也把家安在秦淮河边。到了民国时,秦淮河夫子庙一带的景观并未衰败。张恨水《满江红》中,歌女桃枝和秦小香都住在秦淮河边。作为六朝古都,南京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文人作家们引以为豪。明孝陵、清凉寺、鸡鸣寺等地点频繁出现在民国作家笔下,体现的是作家们的民族认同感与历史自豪感。

与此同时,南京并不只是一个拥有厚重历史的城市,他也在书写自己的现代历史。孙中山去世之后,国民政府将孙中山的遗体接回南京,并着手建造了中山陵。在张恨水的《秦淮世家》和《满江红》中,有志的小资产阶级青年都会去参看中山陵。到了当代作家叶兆言的笔下,《1937年的爱情》中的许多民国官员也时时参拜中山陵。

再者,由于南京是民国首都,经济生活稳定,市民阶层的生活也随之繁荣。《丹凤街》中的景观是繁华的。丹凤街里的市民都穿着“半新旧的摩登衣服”,走在热闹的街市里,“像卷入颜料堆”。南京背倚钟山,怀抱长江,地形丰富,南京市区内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民国的小资产阶级青年们约会游玩都会选择去玄武湖划船、紫金山攀登……

(二)当代作家

不同于民国作家身处动荡年代的悲愤不安,当代作家已经见证了南京的历史风云。他们笔下的民国时期南京少了几分末世降临的空虚与浮靡,而是将南京城作为一个整体叙事空间,通过描写那个时期深宅大院或市井人物的生活环境,揭露人性本身的丑恶以及作家们对于那个时代的凭吊、思索。这样建构的南京空间少了些许热闹繁华,多了几分凝重与沉痛,其中充斥的不再是才子佳人与情爱纠纷,而是市井气息与人性丑恶。

民国作家笔下的南京之所以是现代性的,是因为在乱世之中文人们对古都未来有着憧憬以及对于国家民族未来的期望。而当代作家则更注重还原历史,因此笔下的地域性元素多具残破的时代感、沧桑感与市井气。例如葛亮、叶兆言、袁劲梅等小说中地标性质的夫子庙、秦淮河、栖霞寺;非地标性质的破街小巷、老房子、大宅院等。当然,作为见证过如今省会南京辉煌的当代作家,也不会对其现代性地域元素置若罔闻,作品中或多或少会展现他繁华的一面来,只是相较于民国作家笔下的南京,它的时代感更强一些。

且看当代作家笔下市井且残破沧桑的地域性元素。“待站到秦淮河边,扑面而来的是一股不新鲜的味道”“水不仅是浑,而且黑得发亮”“河水开始发臭,清风过处,异味扑鼻”……这些是葛亮在《朱雀》以及叶兆言在《秦淮世家》中对于曾经民国作家笔下碧波荡漾、唯美可人的秦淮河的描写。文人骚客的附庸风雅、名妓美人的搔首弄姿不再是主旋律,当代作家将着眼点放在了秦淮河边生活的市井百姓身上。他们粗俗却朴实,他们不会坐着花船游玩秦淮,只是为了生活在河上奔波,甚至在心胸郁闷时向着碧波吐一口浓稠肮脏的唾沫。再者便是旁边的夫子庙,再没有了以往的庄重肃穆,而是成为社会中上层人士的娱乐会所,例如叶兆言在《一九三七年的爱情》中就写到丁问渔在夫子庙的朝云居陪陈小姐打麻将。曾经肃穆的科举考场成了民国时期的市井会所,作者通过这样的地域性质变更展现时代的变更以及当时人们思想的进步。再就是一些非地标性的地域元素,如几乎所有作品中都会出现的街道店铺。摒弃了民国作家作品中南京街道的繁华与浮靡气息,当代作家笔下的民国街市并不繁华,甚至可以说是残破,叶兆言在《状元境》中就写道“破街小巷”。葛亮《朱雀》中“他们在夜色里行走,路过市场,已经是寂然一片。”从古至今,夜市必然是繁华喧嚣的,因为这是疲惫了一天的人们放松休闲的好地方。然而这里的夜市却是寂静无人的,这是当代作家对于那个动荡时代人们忐忑茫然的重现,连生死都难料,哪有心情放松娱乐呢?

当代作家无论从新时代人的身份还是南京的地位上来说,都不可避免地提及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地域元素,这里的现代性地域元素主要是非地标性的,虽说并不是写作侧重点,但也不可或缺。《十字铺》中士新和姬小姐的婚礼在教堂举行、《朱雀》中的西市旁用英文标注“Western Market”、《一九三七年的爱情》中中西建筑糅合的典范——“励志社”……

二、灾难之城:抗日战争与南京大屠杀

抗日战争时期,原本繁华美丽的南京湮没于战火之中,南京从繁华之都变为了一座灾难之城。这一时期,作家构建的南京空间是沉痛的挽歌,整体的基调无疑是沉重而伤痛的。

雨花台、燕子矶等许多名胜之地成为日军虐杀难民的场所;光华门、挹江门等接连失守,厚重坚实的城门也无法守护这座正在坠落的城市;被难民视作“福地”、受到外国人庇护的教堂也无法躲避日军的空袭,断墙和残肢混杂在一起……这一时期的南京写作与民国写作截然不同。这样剧烈的转变被作家投射在构筑的南京空间之上,不再以古朴优雅的情趣来表现南京的繁华,而是以描写南京的繁华落败来展现巨大的落差。

可以说,这样沉痛、悲哀的情绪在当时及之后的南京描写中得到了不断的延续,这一情感基调是一贯的,然而在整体的基调之下,个体的差异也值得关注。有关战时南京的写作时至今日仍在继续,其中因为时代因素和政治因素而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来,譬如在沉默期①表现的内容较少,且并不强烈,而在中日邦交的阻隔期则出现了写作的热潮,这是由于时代和政治的因素所导致的。同时,作家本身的因素也会影响笔下的南京空间构造,这一因素突出表现为作家的民族观念。在将目光投射到作家笔下构筑的南京空间时,人们会发现本土作家和移民作家所重点描绘的空间不同。本土作家生长于此,有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如阿垅、黄谷柳之类的本土作家,将自己切身地置于南京大屠杀之中,描写这场苦难,所着力描绘的空间大多是南京原本的地标性空间,所描写的其他非地标性空间譬如战壕、山峦、街道等,这些空间具有侵略和抵抗的战争属性②,所反映的是本土作家意欲驱除外敌、保家卫国的意识;同样的,南京空间中的主人公是中国人,是在以国人的角度聚焦发生在南京的屠杀暴行,即使是教堂之类的场所也是处于中国人的庇护之下,可以说,这是本土作家思维和意识的投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张纯如女士的《南京浩劫》问世之后出现的一批移民作家的创作热,这些移民作家深受西方文化观念的影响,将笔下的南京空间的聚焦点转变为教堂或是教会学校,故事的表现不再是慷慨的悲歌,而是处于一种苦难与拯救的话语结构之中,宗教气息也逐渐浓厚,拯救难民的人变成了牧师一类的外侨。移民作家与本土作家的生长环境不同,所接受的文化观念也不尽相同,欧美国家在文化观念上强调救助,同时基督教的观念也会让他们产生“站在弱小的受害者”的一方,因此,移民作家的创作不再是写中日二元对抗,而是引入西方的观念,构造出西方人拯救南京的故事来。此外,移民作家身上也有着一种“中间性” ③,有模棱两可的中间态度,使得他们无意把南京浩劫作为中国人的灾难和抗争来叙述,而是把上帝、普遍价值等西方观念写入南京空间,凸显了一种道义的西方形象。

三、当代南京:韩东与朱文

20世纪80年代后,南京的历史形象不断被作家的想象重新书写,但也有作家将目光转向了南京的现世形象,剖析了现代都市南京的不同侧面。以韩东、朱文为代表的新生代作家以一种反叛的姿态登上文坛,他们主动地挑恤权威与主流话语,没有被南京固有的审美特质所诱惑而将故事置于惨淡唯美的历史背景中,而是直面生活现场,使笔触深入现世的日常生活。

独异的写作动机和审美追求使得新生代作家的写作有鲜明的在场性。这种在场性可以体现在空间的选择和空间性质的凸显中。当作家的笔触深入当代南京时,他们不再着力于描写秦淮河、鸡鸣寺、玄武湖等著名的风景名胜地区,而是渗入边缘空间与私人空间中,抓取琐碎的空间片段。不仅饭馆、歌舞厅、酒吧等都市气息浓郁的空间成为这些作家笔下的常客,厕所也常被引入文本中。《我和你》中美术系大楼的公厕是阴暗欲望繁衍的地方。朱文的短篇小说中,厕所不仅作为小说的环境或故事背景存在,而与故事情节交缠,显露出空间隐藏的力量。《丁龙根的右手》中从农民变为工人,厕所对丁龙根的意义已经改变。以前,他们家人因为自己的粪便比别人多而自豪,现在这一特征却使他被其他工人嘲笑,可背地里他依然关注自己的粪便,认为这与自己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新生代作家不仅抓取零碎的、瞬间的空间片段,也通过丰富的空间片段建构出完整的、独异的文学空间。以朱文笔下的“大厂”为例,作为地理实体的“大厂区”位于南京主城北部,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其地理位置在南京边缘,居民多为基层工人,既没有主城区的历史文化风韵,又缺乏消费时代的时尚气息,因此在现实与文本中都是边缘空间。朱文通过书写“大厂”中的生产空間、生活空间和公共交通空间,全面地展示出大厂内部社会关系的复杂与秩序的混乱。《到大厂到底有多远》一篇中,作者没有直笔描写大厂,而是描写去往大厂的中巴车上的情形。乘客无理取闹,售票员和司机仗势欺人,预示着大厂的真实情形。作者细笔描绘了车上的三口之家——懒散而易怒的父亲、妖娆的母亲还有早慧的女儿。由此,作家揭示了大厂空间和大厂居民的相互生成关系,大厂的贫困与混乱使居民麻木而庸俗,而居民的失序又进一步加固大厂的边缘性质。

当代南京形象中并不缺乏对标志性空间的书写,但由于作家秉持着叛逆的创作姿态,标志性空间的固有意义往往被颠覆。朱文笔下的玄武湖失去了往日的活力与情怀,成为平凡日常生活中无意义的一处,游者只觉麻木无聊。韩东笔下的不仅丧失六朝金粉的意趣,甚至因为治理不力而污浊发臭。不过秦淮河流域的古迹还是不时触发饮食男女的思古幽情,点燃文艺青年内心的火焰。

当代南京书写中还出现了一批“游荡者”形象。本雅明在对波德莱尔作品的研究中发现了“游荡者”意象,并通过该意象讨论城市空间与审美现代性问题。游荡者与人群有特殊的关系,既作为人群的一员且被人群所观察,同时又抽离于人群而成为具有主体性的观察者。游荡者与街道、酒吧等公共空间关系密切,却游离于家庭空间。于游荡者而言,居室不再具有安全性、私人性,而是临时性的场所。韩东《三人行》中,刘松逃避有妻子、孩子的“家”,其理想的“家”则是空房子。朱文笔下更没有稳定的家庭结构,陈设简单、凌乱,主人公也不愿寻找伴侣,建立稳定家庭结构。游荡者的故事更多地发生在临时性、过渡性的空间中。他们或者冷眼旁观路人,同时又成为路人的观察对象,如《小羊皮纽扣》(朱文)中的小丁;或者通过刺激性的游戏来驱逐庸常生命的无意义,如《三人行》(韩东)中东平、刘松、小夏在夫子庙的枪战。通过游荡者与空间的关系,作家从微观处揭露都市空间在20世纪90年代迅疾变化中出现的新性质。

注释:

①章颜:《南京大屠杀文学书写的叙事伦理与民族认同塑型》,《文学评论》2020年第2期,第169-176页。

②李永东:《小说中的南京大屠杀与民族国家观念表达》,《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第152-174+209页。

③比尔·阿希克洛夫特等著,任一鸣译:《逆写帝国:后殖民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07页。

参考文献:

[1]单亚东.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南京形象研究(1912-1949)[D].南京师范大学,2012.

[2]王德威.归去未见朱雀航——葛亮的《朱雀》[J].当代作家评论,2010,(06).

[3]丁帆.叶兆言小说的生命意义[J].文学自由谈,1988,(05).

[4]沈杏培.没落风雅与乱世传奇:叶兆言的南京书写——兼论长篇新作《很久以来》[J].当代作家评论,2014,

(03).

[5]章颜.南京大屠杀文学书写的叙事伦理与民族认同塑型[J].文学评论,2020,(02):169-176.

[6]李永东.小说中的南京大屠杀与民族国家观念表达[J].中国社会科,2015,(06):152-174+209.

[7]比尔·阿希克洛夫特等.逆写帝国:后殖民文学的理论与实践[M].任一鸣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07.

[8]亓晓红.1980年代以来文学中的南京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9]常立.“他们”作家研究:韩东·鲁羊·朱文[D].复旦大学,2004.

猜你喜欢

南京
“南京不会忘记”
南京大闯关
江苏南京卷
南京·九间堂
南京·鸿信云深处
南京院子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
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南京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