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河主题绘画中的劳动者形象
2023-05-30张涵
张涵
主题绘画是指呈现国家的历史与精神记忆,通过有情节的构思与叙事方法创作的美术作品,需要兼顾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性,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真实主题。黄河主题绘画正是如此。黄河主题绘画中的劳动者形象是艺术家对黄河、黄河文化、黄河精神的认识和情感的表达。
黄河主题绘画的创作背景及意义
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文明的起源地都是围绕河流展开,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明皆是如此,中国也不例外。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了优秀的黄河文化。数千年来,黄河既哺育了亿万中华儿女,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与黄河的无数次斗争中,中华儿女形成了不屈不挠、坚忍不拔、自强不息、敢于拼搏的民族精神。
黄河精神是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在5000年的发展历程中,黄河精神积淀了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包容精神,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滋养万物、孕育生灵的奉献精神,敬畏自然、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
近现代艺术最主要的任务是歌颂和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与文化,无数黄河沿岸的劳动者成了艺术家的表现对象,他们身上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气质情操令人动容,同时也影响感动着艺术家们。无数黄河题材的绘画都来源于艺术家的有感而发,饱含对黄河沿岸劳动者真挚的赞美之情。
近年来,弘扬传统文化,强调文化自信越来越被重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儿女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撑,是中国繁荣强盛的关键所在。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 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这次讲话对重新挖掘、审视、研究和发展黄河文化提供了鲜明的政策导向。
黄河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以黄河为主题进行创作,在国家提倡和个人情怀的加持下,黄河主题绘画展现在大家的视野中,为我们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更多素材,同时也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为增强文化自信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黄河主题绘画中的劳动者形象
黄河主题绘画大致分为三类:革命英雄人物、劳动者、大河风光。前两者是围绕人物展开,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传达不同的思想情感;后者则是围绕风景展开,通过表现大河沿岸的美丽风光表达对黄河的情感。本文主要对黄河主题绘画中劳动者形象进行分析。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对黄河沿岸尤其是中原地区劳动人民形象的真实写照。在自然面前,他们努力克服困难以求生存,铸就了奋斗不懈和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并让这种精神与黄河一样流经千年岁月,长盛不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对黄河的高度重视,黄河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视角转向黄河沿岸努力生活的劳动者的日常生活之中,从不同的视角抒发对黄河的情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用文字对黄河的表现;《黄河大合唱》是光未然与冼星海用音符对黄河的展现。诗人用文字来表现,音乐家以音符来展现,画家则是以画笔来记录黄河、展现黄河。
近代中国油画发展过程中,黄河一直是绘画中的主要表现题材。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耕作方式。从旧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就有了人类的活动。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与大自然抗争,在一次又一次的自然灾害面前,这些劳动者显得渺小而又伟大。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从先秦到新中国成立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北达天津,南抵江淮。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灾害作斗争。人类用自己的智慧顺应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付出辛勤劳动的同时享受大自然的馈赠。这些辛勤付出、善良淳朴的品质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劳动者形象自然而然地出现在画家的笔下。
王宏剑,1955年出生于河南灵宝,与中原这片厚土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热衷于表现北方幅员辽阔、沉静肃穆之景,对劳动者的浓厚情感表达尤为突出,这种对劳动者的情感与他本人在1974年下乡插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下乡插队的日子里,他与广大劳动者一起享受春耕的艰辛、秋收的喜悦,感受劳动者的质朴单纯,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段经历不仅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也为他之后的創作指明了方向。他的作品《天下黄河》表现的就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辛勤劳动者,《天下黄河》表现的是一个非常平凡的场景:一艘木船停靠在岸边,船上的木头经过岁月的洗礼早已斑驳不堪,画面中穿着粗布麻衣的劳动者正在努力搬运货物,沉重的麻袋压弯了他们的脊梁,但是他们仍然蹒跚地搬运着沉重的货物一步步向前迈。创作于2005年的《黄河古驿》是王宏剑众多乡土题材绘画中的一幅,在第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获得“优秀作品奖”。这幅作品同《天下黄河》一样表现了生长在黄河边的淳朴劳动人民。画面中空旷的平原里,乡下独有的田间小路蜿蜒伸向远方,这是画家本人曾经的生活环境,其笔触饱含浓郁的乡土情感。画面中迎面走来的是一位推着自行车前行的老者,头戴白色头巾、身穿白色短袖,白色的衣服与黝黑的皮肤形成鲜明对比,将经历风吹日晒皮肤变得黝黑的劳动者形象展现在大众面前。前景中老人黝黑的大手紧握车把,小臂、双腿肌肉紧绷,将一个常年劳作、吃苦耐劳、充满力量的人物形象展现出来。整幅画中人物处在中心,由此可以看出画家对劳动者非同一般的赞美之情。此外,《函谷关》《坡头》《神农架》《佛光》《秋阳》等作品皆是表现淳朴的劳动人民,他们衣着朴素,脸上散发着坚毅的光芒。
曹新林,1940年出生于湖南省望城县,196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任河南书画院院长。他自幼生活在农村,对土地、农村、农民的情感深厚。在他的创作中,大多以农民作为主要的描绘对象。他说:“艺术不只是一件娱乐品,也不只是人类美好生活的象征,它应该是一个思想库,是一个力量的体系,如酒一样能让人振奋、壮胆和讲真话。”这种理念在他的绘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绘画中基本都是农村、农民题材,一个场景、一幅肖像就能将劳动者表现得惟妙惟肖。《豫西老农》《持白条的老人》《午夜月色》《抬头望柳》等作品,追求写实形象之外的写意以及它们构成的韵致——形式的生命感。《豫西老农》表现一个头戴白巾、微微颔首、目视前方的农民形象,虽然画面中没有劳动的场景,但是通过其粗糙的皮肤、布满老茧的双手,不需要过多的塑造就能看出这是一位辛勤的劳动者、一位经历岁月洗礼目光依旧坚定的老者,将无关紧要的环境隐没在背景里,用光突出表现对象。
段正渠,1958年出生,河南偃师人,198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在中原地区长大的段正渠,对中原地区的土地和人们有着更为深切的感情。段正渠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黄河风景、黄河农民、黄河鲤鱼。黄河风景主要以表现黄河浑厚汹涌的气势;黄河农民表现劳动者正在劳作的场景,体现出中华民族质朴坚毅的品质;黄河鲤鱼系列金色的鲤鱼与漆黑的夜色相辉映,充满了神秘色彩。例如《黄河传说之四》描绘了深夜捕鱼之后,一人为首,多人协助抬鱼归途之景。画面中鲤鱼被主观放大,既蕴含着对鱼本身的敬畏也包含了对捕鱼人的赞美歌颂之情。《夏日黄河》则是表现黄河船夫在汹涌的黄河中艰难地撑船前行,通过画面能感受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但是又能看出他们在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应自然,坚韧、顽强的劳动者性格跃然纸上。除了《黄河传说》《夏日黄河》之外,段正渠还有众多表现中原地区劳动者形象的作品,《北方》《节日》《纸牌》等都表现了劳动者们闲暇之时一起庆祝休整的场面,画面色彩沉郁浑厚,笔触粗犷豪放,将北方豪放民族的个性充分展现出来。
在王宏剑、曹新林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中,黄河两岸农民形象、劳动者形象是以清晰写实的场景表现出来。相比之下,段正渠的作品中则是充满了个人主义色彩,这种表现的差异性取决于艺术家不同的个人经历以及不同的创作理念。艺术创作在这种差异中变得丰富多彩,黄河主题绘画中的劳动者形象也更加多样化。尽管在表现方式上各有特色,但是在情感上他们都围绕着黄河精神展开,对劳动者的歌颂与赞美是他们绘画共同的理念。
在漫长的岁月里,黄河流域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也孕育了黄河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变。美术家从不同角度表现黄河,例如:艾中信的《夜渡黄河》、詹建俊的《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陈逸飞的《黄河颂》等都是以黄河为背景歌颂革命英雄主义。王宏剑、曹新林、段正渠等画家则是以黄河两岸的劳动者为主要创作对象。不论创作题材、表现对象如何转变,在黄河精神影响下的中华儿女质朴坚毅、敢于抗争、团结一致的精神永远在画面中展现。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黄河文化值得我们不断地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两岸劳动者的优秀品质也值得我们去学习与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