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故道及其历史文化研究

2023-05-30李殿峰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3年2期
关键词:决口故道黄河

李殿峰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在漫长历史长河积累沉淀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而黄河故道文化则是黄河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对黄河故道及其历史文化进行探索研究,对更好保护传承黄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故道及其成因

自秦汉以来,因为黄河河道淤积、堤坝残破,洪水泛滥使得黄河不断决口,在此期间,黄河迁徙流经的地方即被称作黄河故道。黄河故道,亦可称之为废黄河、古黄河或者淤黄河,最初为淮河尾闾,发源于河南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区,一直到江苏云梯关独流入海。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据统计,从先秦到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其中重大改道有6次,这也是黄河故道形成的重要原因。

在黄河6次重大改道中,第一次可追溯至上古时期,黄河于下游“播为九河”,分多股入海。春秋战国时期到西汉末年,黄河始终保持相应河形,历史上将其称作“大河故渎”或者“王莽故渎”。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大规模修筑堤坝,由此形成了河道汉志河,并宣告了黄河多股分流局面的终结。

黄河第二次重大改道发生在王莽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于河北大名东决口。公元69年,王景治河,使黄河河道得以固定。

黄河第三次重大改道发生在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于今濮阳东决口,并分成东、北两条河道。

黄河第四次重大改道为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扒掘黄河人为决堤以抵御来犯金兵,决口处为滑县李固渡,大河入淮,由云梯关入海。从此开始,黄河泛道逐步南移。相关资料记载,黄河夺淮起始于公元1128年,止于1855年,共计727年。1168年,黄河再次于李固渡决口,形成南流,由泗入淮。1180年,黄河于卫州决口,由泗入淮。1191年,北支大为减弱,黄河水大部分由泗入淮。通过淮河水利委员会出版的《沂沭泗河道志》可了解到,1191年为黄河夺泗夺淮的开端,加之因为1194年是黄河第四次大改道,所以淮河水利委员会提出这是黄河夺淮形成原因的观点。从1194年到1855年,黄河流经睢宁共计661年。

黄河第五次重大改道为明初到明中叶,河南下游河道不断变迁,南北摆动,多股并存,迭为干流,尤为紊乱。1368年,黄河“决曹州双河口,入鱼台”。1391年,黄河于原武黑羊山大决,并分成三支,一支向东经开封,折向东南流,通过通许、淮阳,于沈丘入颍,循颍入淮,被称作“大黄河”;一支入贾鲁河,因为其水流微弱,所以被称为“小黄河”;还有一支从阳武、封丘、菏泽、郓城,流入安山地区,淤塞了会通河。1448年,黄河下游分成南北两股,南股于孙家渡口决口,夺颍入淮;北股于新乡八柳树决口,经原阳、延津、封丘、长垣、东明等地,冲沙湾入运。1489年,黄河于河南决口,分成南北数股,南决在全河流量中占比为三成,北决在全河流量中占比为七成,南决由中牟到开封分成两股,一股由涡水入淮,一股由颍水入淮;北决经原阳、开封、兰考、商丘等地,东趋徐州入运,基本上为贾鲁故河的流向。依托明代中后期不断治理,黄河河南兰考以下的河道趋于稳定,基本上由贾鲁河道入泗夺淮入海。清初,虽然黄河时有决溢,但沒有发生过大的变迁,仅出现有局部改道。

黄河第六次重大改道为清咸丰年间(1851年)淮河发大水,大堤南端遭到冲破,大量淮水由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流入大运河,并于扬州北部分几路朝东南流去,进入长江而后入海。起初是黄河在1194年到1494年半夺淮300年,再是在1494年到1855年全夺淮361年,淮水被赶入长江后,产生“鹊巢鸠占”的局面仅维持4年,进入1855年,黄河又于铜瓦厢决口,所有河水流向泰山山地背面,继而经大清河入海,直至如今未曾改道,由此终结了下游长达700余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并形成了今天的黄河下游河道。

黄河故道的地理位置

广义上来说,只要是黄河过去流经的河床及其对应遗留的故有河道,都可称作黄河故道。但是,不论是学界,还是民间,则普遍认为黄河故道主要指的是位于今黄河河床以南、淮河流域北部、1855年黄河北徙之前、河南兰考以下一直到入海口的黄河河道。基于这一界定,认为该段河段主要是由河南兰考北向东南,往商丘北部方向,到安徽砀山县北部,江苏丰县南部,再穿越徐州市,经宿迁市,至淮安市,再朝东北方向,通过涟水县南,滨海县北,由滨海县东北方向入黄海,全长总计728.3千米。

如今,黄河故道整段基本干枯没有水,或是被开发为公园、旅游景点,或是被改造成农田、果园。而淮安段因为属于淮河、洪泽湖的重要泄水道,所以一直保持有水流,并且为周边地区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和两岸地面高度相比,黄河故道堤防大约要高出4~8米,部分沿线地区甚至高出10~13米,由此构筑起一道分水岭,将既往畅通的淮河划分成淮河、沂沭泗两大水系。

历史上,淮河原本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并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作四渎。古淮河在盱眙以西基本与如今的淮河相似,至盱眙后折向东北,通过淮阴向东,从云梯关入海。彼时淮河尚没有洪泽湖,干流河槽也较为宽深,沿淮无堤。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抵御金兵入侵,东京守将杜充在河南汲县与滑县之间扒开黄河堤,使得黄河改道,大量黄河流水由泗水分流至淮河,由此揭开了黄河夺淮的序幕。1194年黄河南决后,黄河长期夺淮入海,大量泥沙淤泥导致淮河入海受阻,盱眙与淮安之间的洼地逐渐生成如今的洪泽湖。黄河除扰乱淮河秩序外,还对大运河、漕粮运输造成了一定影响。进入元代,人们对大运河进行了重新贯通,淮安清泗口以上一直到徐州方向,即为借助已夺淮夺泗的黄河河道实现运行的。明成祖迁都北平后,对大运河重新进行了浚治,淮徐之间仍借助黄河漕运。自此之后,为防范黄河为漕运带来的负面影响,相关决策者不断加强了对避开黄河的行运工程的建设。康熙年间,由淮安清口到宿迁以上的中运河成功修建,利用黄河进行漕运的情形就此成为历史。不过,该段黄河仍对往来船只产生着重要影响。

咸丰年间,黄河于河南兰考向北决口,通过山东利津入渤海,并形成今天的黄河下游河道。河南兰考以下向东南延绵700余千米的黄河河道废弃,继而获得了“废黄河”的名号。总体而言,黄河故道主要经河南省(兰考、民权、宁陵、虞城、商丘市梁园区),安徽省(砀山、萧县),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沛县、铜山、鼓楼区、云龙区、睢宁,宿迁市:宿城区、湖滨新区、市开发区、洋河新区、泗阳,淮安市:清河、淮阴、楚州、涟水,盐城市:响水、阜宁、滨海)等地。

黄河故道的历史文化

(一)黄河故道本体遗产

黄河故道绵延700余千米,遗留大量与其本体相关的文化遗产,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太行堤遗址、贾鲁河故道,淮安市的三合土堤防,以及格堤、缕堤、纤堤、遥堤、月堤等。另外,黄河故道沿线还遗存大量的闸坝遗址,包括减水闸坝,如宿州的王家山天然减水闸、毛城铺减水坝、徐州十八里屯闸坝等;束水坝,如淮安清口枢纽拦黄坝、束清坝;蓄水坝,如淮阴的高家堰。还有黄河故道险工段遗址,如淮阴的草湾、宿迁的刘老涧、涟水的茆良口、阜宁的小鬼滩、开封的柳园口;坝口跌塘,如淮安的大口子、泗阳的龙窝塘、宿迁的杨工大塘等。以及古泗水上的洪口,如徐州的吕梁洪、秦梁洪等;渡口,如直河口、张福口、董沟口、大清口、小清口等等;这些黄河故道本体遗产无不表现出高度的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某种意义上而言,黄河故道本体遗产,可称作是一座有关中国水利科技发展史的露天博物馆。

(二)黄河故道沿线的相关附属建筑

黄河故道沿线遗留下来了诸多与黄河故道相关的附属建筑。依据其在当前的使用功能不同,主要包括:一是与黄河故道紧密相连的河湖闸坝,如宿迁的归仁堤三闸、徐州微山湖南侧的苏家山闸;二是用以治理黄河的官署、厅汛遗址,如宿迁的桃宿通判署遗址、淮安新城的大河卫遗址等;三是与黄河故道河运相关的各种遗迹,宿迁皂河安澜龙王庙、徐州仓、户部山等;四是用以祭祀祈福的庙宇遗址,如宿迁大王庙、洋河大王庙等。

(三)黄河故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河故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一是与黄河故道相关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地方方言、谚语歌谣、地域特产、饮食文化等,比如,水漫泗州的传说、项羽传说、董永传说、凤阳花鼓等;二是与黄河故道相关的表演艺术,如麒麟舞、二鬼摔跤、庆丰花鼓舞、徐州梆子、江苏淮剧、建湖杂技等;三是与黄河故道相关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技能,如朱仙镇木版年画、金麦草画、于学文民间雕塑、徐州剪纸、淮安蛋雕、东台发绣等;四是与以上非遗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诸如各种历史地名等等。

黄河故道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长期以来,受种种因素影响,黄河故道的地位及作用并未得到重视。新时期,随着我国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相关决策者切实用好用活黄河故道资源,立足于文化建设,推动黄河故道沿线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等的协同发展,使黄河故道沿线区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基于此,应致力于推进对黄河故道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为黄河故道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提供有力支撑。

首先,应有效认识黄河故道的后发优势。绵延700余千米的黄河故道,拥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同时与宝贵的自然资源、特有的世界级自然遗产实现了充分融合,有着打造国际著名景区的客观条件,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鉴于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加大对黄河故道的综合开发力度,推动其后发优势的有效发挥,切实将其打造为黄河故道生态园、风情园、人文休闲胜地等,助力黄河故道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

其次,致力于推进对黄河故道历史文化精神内涵的挖掘提炼。紧扣黄河故道文化传承,积极邀请专家学者,围绕黄河故道历史文化精神挖掘提炼,开展研究工作。比如,可以依托相关组织开展黄河故道历史文化精神专题研讨会等方式,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开展研究,挖掘出能够为人们所认同、接受且易于传播的黄河故道文化,并对其中蕴含的深厚内涵及多样化的时代价值进行充分提炼,推进黄河故道历史文化与时代元素有机融合,让黄河故道歷史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响应新时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号召。

再次,致力于推进黄河故道历史文化形象的塑造建设。为进一步推动黄河故道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应加强黄河故道历史文化形象建设。具体而言,可立足于黄河故道历史文化编撰文献图书资料,创作书画、音乐、影视剧等文艺作品,开展美食节、民俗节等文化传播活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文化旅游博览会等一系列相关活动,筹建黄河故道文化公园、遗址公园、博物馆,建设黄河故道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文化名城;还可引入诸如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创建黄河故道个性体验馆、专题互动馆及数字博物馆,依托品牌化IP建设等方式,在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深挖黄河故道历史文化精神内涵的基础上,有意识传递黄河故道文化价值,讲好黄河故道故事,充分揭示黄河故道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当代价值,助力黄河故道文化空间拓宽建设。

最后,致力于推进黄河故道历史文化的交流合作。将黄河故道历史文化传承好、保护好,是黄河故道各地区需要共同担负的重要责任。基于此,应构建健全工作协调体系,推动建立统一规划并组织开展实施,强调在黄河故道历史文化的引领下,推动故道沿线地区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应立足于对黄河故道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建设生态黄河故道、旅游黄河故道、文化黄河故道,推进沿线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此外,政府职能部门应建立面向黄河故道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的专项规划,推动故道沿线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助力黄河故道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的创新发展。

黄河故道历史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开展好对黄河故道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对促进黄河文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决口故道黄河
淮委组织完成黄河故道航拍调研并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复苏
2020年吉林德惠饮马河决口抢险案例分析
维纳斯黄金苹果在黄河故道地区的引种表现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渤海湾盆地秦皇岛32-X油田决口扇储层的沉积特征与区分标准
『黄河』
黄河知道我爱谁
村翁雨中田间排水
水坝堤防决口原因及堵口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