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黄河文化 助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2023-05-30代美丽
代美丽
文化兴盛则国家兴盛、文化繁荣则国家繁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灵魂所在。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拥有深厚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也是中华儿女不断汲取力量的精神源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黄河文化不断汲取新鲜营养,实现自我创新和自我发展,在新时代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传承黄河文化的重要意义
黄河文化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源泉,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和命脉。讲好黄河故事、传播好黄河声音,是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命力的重要路径,也是其时代价值的深刻体现。实现黄河文化的传承,助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不仅能够促使中华文化实现可持续化的发展,也能够增强国民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帶动黄河流域地区经济、生态、教育等实现全面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黄河文化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进程,能够促使中华文化不断创新,更加多元化、丰富化,使其内涵更加深厚有力。一方面,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关键构成,在新时代得以传承,能够促使其在保持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将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合和吸收,促使中华文化增添新鲜元素,使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焕发新的生机。另一方面,黄河文化作为中国人民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推动中国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需要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理念来推动社会文明和国家治理的实现。黄河文化的传承有助于为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推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黄河文化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元素,也是凝聚国民精神力量的重要保障。一方面,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中的思想政治元素,能够推动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实现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素材。学习黄河文化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强化,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提升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黄河文化包含的思想道德和精神文化元素仍然是当今时代国民重要的精神需求,有助于国民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规范和引导自身的行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也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团结精神,从而凝聚国民共识,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实现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黄河流域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的关键要素,这与目前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相一致,也是实现人民群众美好幸福生活的要求。一方面,黄河文化中对生态环境的绿色开发和保护的原则和要求,能够为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提供宏观上的思想指导,促使当地在进行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当地的自然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借助现代化方式实现当地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够推动黄河流域精神文明进一步发展,还能够实现当地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输入活力,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综合国力和综合竞争力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目标。加快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提升国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意识。黄河文化所蕴含的爱国情怀以及奋勇拼搏、不惧困难、辛勤劳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是国家得以长远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多元化思潮的来袭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民众思想容易受到不良文化侵袭,而黄河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净化人们的思想意识,提升人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推动美好和谐社会的建设。
传承黄河文化工作中的不足和挑战
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要求。目前,在传承黄河文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主要表现为:传承过程中的顶层设计和领导机制尚未健全,方式方法以及传承理念较为落后,缺少与当地其他资源的融合发展以及缺少深入的挖掘。这些问题导致黄河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出现形式化的现象,创新发展的动力不足。
在开展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现存顶层设计缺乏宏观性和系统性视角的关照,相关的机制设置不健全,导致保护、传承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缺少目标性和计划性,同时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导致传承工作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延长了工作的周期,容易出现工作进行不畅的现象,导致现有效果与预期相差甚远。由于黄河文化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黄河文化传播与传承的范围较小,未能形成更广泛的连锁效应。
黄河文化在弘扬的过程中缺少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和全面的利用,导致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也是影响黄河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变革,数字化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都为黄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了契机。在此背景下,静态的传播方式抑制了黄河文化的多样化、全面化和立体化发展,不利于黄河文化的传承。尤其是黄河文化中的非遗,传承人的缺乏,以及传承方式和手段的落后,直接影响着非遗文化的创新与延续。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的过程中缺少与当地其他资源进行融合发展,缺乏系统性的设计理念,导致保护和传承方式过于单一化。一方面,缺少与当地教育资源的结合。学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是黄河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主力军,学校是开展黄河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但现阶段黄河文化在开展传承工作中忽视了与黄河流域的教育资源相结合。另一方面,黄河文化与当地的产业结合也不够深入,现阶段缺少黄河文化品牌的塑造和文化形象的建设,在旅游业的发展上缺少整体规划,存在同质化现象,未能立足当地的特色打造有区分度的旅游项目。在文化产业的发展方面也局限于影视的打造,缺少与话剧表演、歌舞剧、动漫设计等多样化艺术载体的结合。总体来看,黄河文化产业链的延伸不足,产业的附加值较低。
黄河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由于目前对黄河文化的挖掘力度不足,大多数停留在表面,导致黄河文化传承不能深入人心,传播成效不显著。黄河水系是我国主要的水系之一,在黄河流域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景观和历史人文,目前对于生态景观的保护和开发尚且不足,也未能与当地的非遗进行高度结合,未能形成以黄河文化为内核的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带。黄河流域所产生的红色革命文化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对于不同类型的红色革命文化之间缺少深度的联系发展,未能形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也是制约黄河文化以及黄河流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传承黄河文化的有效途径
在强调中华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探究黄河文化的创新传承路径,助力黄河流域实现更好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实现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要加强对黄河流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顶层设计。加强政府、企业、学校、群众等各种主体之间的联系和配合,促使黃河文化传承工作顺利开展。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黄河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相关法规和制度,提升自上而下不同层级之间的工作配合度,构建黄河文化传承大格局。其次,要加强对于黄河文化传承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非遗文化展会、黄河文化交流会等一系列活动来强化群众对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关注度,提升群众的保护传承意识。
第二,借助现代技术实现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的全面传承和弘扬。一方面,要加强对黄河文化产业和黄河文化品牌的打造,以齐鲁文化、河洛文化等文化为切入点,开发影视、动漫等文化产品,同时延伸产业链,打造相关的文化酒店、文化旅游等项目。另一方面,要借助大数据和数字化技术实现对黄河文化保护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借助新媒体技术扩大黄河文化的传播范围,同时也要借助当地有影响力的媒体,共同助力黄河文化的宣传与传承。
第三,黄河文化的传承要与当地的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实现高度融合,形成更加系统的文化传承理念。一方面,要将黄河文化的传承工作融入学生的教育教学中,与学生的思政教育相结合,开展专门的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主题活动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于当地文化遗产遗址以及非遗的保护力度。不仅要培养一批热爱非遗文化、传承黄河文化的接班人,更要加强对非遗文化产品的合理开发和推广,扩大黄河文化的传播范围。
第四,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实现黄河文化传承的多元化发展,构建全面的黄河文化传播局面。一方面,构建黄河流域旅游带,对黄河流域的生态景观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进行全面梳理,打造完整、多元化的精品游路线,凸显红色文化、非遗文化、历史古迹等特色。同时开发相关的文创产品,将黄河文化以多样化的形式进行传播并创造经济价值。另一方面,根据当地的历史故事和名人故事,讲好黄河故事,在旅游项目中融入与此相关的舞台剧、话剧等,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促进黄河文化的传承。
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任重而道远,是新时期面临的新使命和新任务。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我们应积极响应号召,做好黄河文化的传承工作,从而促使黄河文化的现代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不断提升中国的综合实力。
本文选自2022年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黄河文化外宣翻译研究”(项目编号:2022XWH101)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