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青青共依依
2023-05-30于和风
于和风
大将黄克诚一生命运多舛,“九上九下”,在黄克诚将军宦海沉浮人生中,有一个人对他至关重要,那就是他的结发夫人唐棣华。
唐棣华,1918年生于湖北武汉的一个地主家庭,衣食无忧,但家庭重男轻女,养成她沉默寡言的性格。后来她随父母去了青岛,考入山东大学读书。读书期间,她结识进步学生吴倩,并把她当做知心大姐看待。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吞并东北,策划“华北五省自治运动”,进一步酝酿全面侵华战争,激起中华民族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青年学生走在前列,成为运动的先锋和桥梁。1935年,北平的“一二·九”运动,波及全国,迅速沸腾起来的山东大学,在吴倩的带领下,同学们投入到救亡运动的浪潮。但是,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钳制学生的爱国热情。 警察拘捕吴倩。唐棣华挺身而出,对警察喊道“爱国有罪吗?你们要是认为抓了学生,日本就不欺负咱们,那我也跟你们去警察局!”说着,便自动跳上警车。 警察们愣住了:“我们是奉令行事。”接着又有6名女生相继爬上警车。当局迫害进步学生进一步激化了这一事件,教育部无奈撤销赵太侔山大校长职务,释放全部被捕学生。 有人提议:狱友签名,留念,庆祝胜利。唐棣华和被捕女同学在纸上郑重写下自己的名字。同学们惊奇地发现,自从坐过牢以后,唐棣华和以前判若两人,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乖乖女,变成救亡运动的活跃分子。
1936年冬,唐棣华加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7年夏日的一天,吴倩见唐棣华在读斯诺的《西行漫记》,便热情地启发她:“怎么样?感兴趣吗?”
“你是说,去延安?”唐棣华望着吴倩,兴奋地反问。
“我们有3个人结伴去延安,我就是来问问你,是不是愿意和我们一起去。”“愿意,当然愿意,告诉我,你是不是共产党?”吴倩笑着摇摇头。
唐棣华母亲住在重庆,给她发来电报,要她暑假到四川去。“妈妈,对不起,不去了,我要和同学们一起去延安。”唐棣华和吴倩等3名女同学登上列车,到达北平,正遇上卢沟桥事变发生。遵照党组织的批示,吴倩和唐棣华等人“打道回府”,组织抗日活动。
她们回到山大,学校已经南迁,空荡荡的校园里只剩下几十名学生。怎么办?听说高密一带活动着一支抗日武装,吴倩和一群“民先”队决定去高密。但高密游击队不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他们号称“一百单八将”,并不执行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民先”队员和“一百單八将”分道扬镳,一部分人投入坚持抗日的东北军,唐棣华和另一部分人投入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的麾下,从事抗日的统一战线工作。
1937年,19岁的唐棣华加入中国共产党。
沈鸿烈任命唐棣华为教导团营政治指导员,随省政府一起行动。但唐棣华和战友的活动引起沈鸿烈的怀疑,她们的行动受到限制,经过党组织的许可,她们悄悄地离开沈鸿烈。
为避免留山东带来麻烦,中共山东分局分派她们到苏北工作。唐棣华被任命为中共邻县县委委员、妇女工作部长。她在这工作3天,日本人就打来了,她转到八路军南进支队先遣队工作。1939年秋,中共苏皖区委员会在皖东北成立,金明任书记,唐棣华任金明秘书兼管总务工作。不久,唐棣华又调到苏北阜宁县担任县委书记。在这里,唐棣华认识了黄克诚。
黄克诚,1903年生于湖南永兴。绰号“书虫”。他酷爱读书,家穷买不起,他便借来《三字经》《百家姓》《诗经》《论语》,读到读得滚瓜烂熟,一字不错地背下来。父母寄予厚望,省吃俭用供他读书。他在村里读完私塾,又进城上高级学堂。临行前,父母请人给他取名黄时喧。1922年,他考取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在这里他接受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国共合作的第二年,党组织派他赴广州中央政治讲习班学习,改名黄克诚。
黄克诚又叫“黄瞎子”。他长期在微弱的灯光下看书,把眼睛弄成高度近视。眼镜大圈套小圈,离开眼镜就是个睁眼瞎,闹过不少笑话。一次被敌人包围,和警卫员冲散,眼镜也跑丢,搞得他不知所措,幸亏老马识途,让他化险为夷。
他博览群书,阅历丰富,肚子里故事一箩筐,鼻梁上又架一副近视镜,读书看文件时,鼻子和纸几乎零距离,俨然私塾先生,因此又有“黄老先生”的雅号。
在政治讲习班学习半年,结业后黄克诚到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办的工作训练班培训两周,然后分配到北伐军前敌政治部宣传队,随军北伐。北伐期间,宣传队编人唐生智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军,黄克诚随军北上河南。1927年6月,唐生智部回师武汉,黄克诚担任唐部第二师第四政治指导员。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黄克诚虎口脱险,经组织介绍到衡阳,寻找中共湘南特委接头。但湘南特委负责人见他身着国民党军装,遂起疑心,拒绝和他接头。无奈,黄克诚只好回到老家永兴。在永兴,他聚集一批已参加共产党的老同学,并和湘南特委派来的中共永兴特部接上关系。在永兴,黄克诚在党的领导下,联络同志,发动群众,准备武装暴动。
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发动湘南暴动,郴县、永兴的两支农民武装合编为永兴红色警卫团,尹子韶任团长,黄克诚担任党代表兼参谋长。
同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向井冈山进发。永兴红色警卫团改编为独立团,黄克诚为团长,朱德、毛泽东会师后,红四军成立,黄克诚仍任团长,这是黄克诚首次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工作。
湘南八月起义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武装把黄克诚当成眼中钉、肉中刺,到处看到“缉拿暴徒黄克诚”的告示。黄克诚无奈,只能和永兴县委干部李卜成一起到上海寻找党中央。1930年进入鄂南,找到红三军团,才重返红军部队。后来,黄克诚在彭德怀领导下,同国民党反动派开始长达5次的反“围剿”斗争,战场上,黄克诚表现勇敢、顽强,视死如归,积极组织部队进行反击。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部队随后开始万里征程,历尽千辛万苦,行程2.5万里,纵横11个省,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为加强苏皖地区的抗日力量,党中央决定将淮河以北津浦路东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统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委。
1940年10月,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到达江苏阜宁,司令部设在阜宁东沟镇。
在黄克诚没到达阜宁以前,唐棣华还没有目睹过共产党领导的英姿飒爽,朝气勃勃正规部队的风采,所以她一听说大部队来了,就感到非常的好奇,特别想看看八路军正规部队“长啥样”。
这时,上级指示地方组织为八路军南下部队筹集钱粮,筹备好后,唐棣华亲去联系。“我们是地方工作的同志,来给部队送财物。”唐棣华对战士们说。
“黄司令员在那边,你们直接去找他吧。”顺着战士指的方向,唐棣华看到一匹枣红马旁边站着一位戴眼镜的军人,身后跟着几位干部和警卫人员。
唐棣华对黄克诚的第一印象是,这个军官也太貌不惊人了!
唐棣华想象中的八路军的军官,应该是军装革履,威风凛凛,相貌堂堂。而眼前这位黄司令,和穿上军装的农民没什么两样,但举手投足散发着亲和力,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接近他。
和唐棣华同来的还有苏北二区、三区地委书记杨纯,和黄克诚打交道、讲话的始终是杨纯。唐棣华默默地观察着这位八路军长官。 从此,杨纯和黄克诚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杨纯每到阜宁来,必定会拉上唐棣华一块。
“今天又可以蹭吃的了。”走向黄克诚司令部的路上,楊纯对唐棣华说。“怎么知道他有好吃的呢?”唐棣华问。
“你没见他有一个铁皮箱子?走哪带哪,那里面一定有好吃的。”
到黄克诚住处,杨纯拐弯抹角地叫黄克诚打开箱子。箱子打开,令她大失所望,里面装的全是书!
唐棣华倒高兴,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一下子忘记自己是客人,随手翻起那些书来,爱不释手。唐棣华素来爱书,比起好吃的东西来,书更营养、更亲切。
“原来这姑娘也是个‘书虫’。”黄克诚心里想。笑谈中,黄克诚知道了她们的来意,吩咐警卫员去给她们弄点好吃的东西。
警卫员上街转了半天,买回猪头肉,在那艰苦年代里,这也是难得的“豪华大餐”。一会儿,她们践行了“光盘行动”,把猪头肉收拾得干干净净!
当她们在饕餮大餐时,黄克诚目不转睛注视着唐棣华。他没有想到,面前这位县委书记竟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大学生。虽然唐棣华言语不多,却给黄克诚留下深刻的印象。
自参军以来,黄克诚一直驰骋战场,南征北战,十几年来,无暇顾及自己的终身大事。遇见唐棣华之后,这个37岁的光棍汉,心中却泛起阵阵涟漪,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唐棣华年轻、单纯,感情史“一片空白”,但是她还是从黄克诚炙热的目光中感受到某些异样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她也说不清。 一次,阜宁县县长宋乃德和唐棣华一起来找黄克诚谈工作。谈一会儿,宋乃德故意给黄克诚和唐棣华制造机会,撇下唐棣华,自己走了,黄克诚向唐棣华一股脑儿介绍自己的身世和经历。
黄克诚的传奇经历,让唐棣华听得入了神,眼前的这个土不拉几的军官,在她心里,顿时变得高大起来。
聊到自己经常复发的支气管炎,黄克诚说:“陈赓,你知道吧?”
唐棣华说知道,但支气管炎和陈赓会有什么联系呢?
“陈赓经常担心我:‘黄瞎子’,你这身体,最多活3年,大家都觉得我活不长。”黄克诚把自己的身体状况向唐棣华和盘托出。
唐棣华安慰黄克诚说:“你现在不过30多岁,这种病,也不是什么重病,只要注意身体,至少再活20年。”唐棣华的鼓励和安慰,使黄克诚深受感动。
他鼓足勇气说:“小唐,我很喜欢你,希望我们能永远生活在一起。”黄克诚按捺不住说出藏在心中的话语,低声对唐棣华说。
此时,唐棣华的脸颊红晕飞渡,这事情来得太快,弄得她不知所措,低头不语。
“怎么,小唐,你不同意吗?”黄克诚见唐棣华不语,有点急不可耐。
“不,不,同意!同意!”唐棣华急忙点头,却不敢抬头看黄克诚,像个害羞的邻家妹子,黄克诚那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黄克诚,吃过草根,啃过树皮,九死一生,历尽沧桑,37年来,第一次笑得心花怒放。
他从没想过自己这个农村穷小子,居然还能成个家,有个“避风的港湾”,而且还能娶个喝过黑墨水的大学生县委书记做老婆。在以前,或许有人会认为这不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嘛!但现在实现了。1941年,黄克诚与唐棣华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
他们结婚属于幸福的裸婚,没有仪式和自己的房子,各自抱着被褥合在一张床上,就算一家人了。
同年冬天,唐棣华怀孕,因工作繁忙加上条件艰苦,她避着丈夫找个民间医生将孩子打掉,因没有调理身体,风里雨里继续工作,导致双腿发肿,膝盖化脓,长时间高烧不退,最终落下病根。黄克诚知道此事后,非但没责备,还帮她治病。
唐棣华和黄克诚,一文一武,相得益彰,甜蜜美满。她曾经对好友杨纯自豪地说:“我是个地道笨虫,完全不会照顾人,但他从不苛求我。”
时间不长,唐棣华又一次怀孕,行动迟缓。迫在眉睫的是,日军又开始疯狂地大“扫荡”。黄克诚心急如焚,便将妻子送到上海一家医院待产。
1943年9月,唐棣华带着出生几个月的黄楠回到苏北根据地,与黄克诚团聚。
她担任黄克诚的机要秘书,两人一同迎来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黄克诚接到延安总部的命令:率新四军第三师开赴东北,和国民党来一场“闯关东”竞赛。
此时,唐棣华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检查又有身孕,从苏北徒步行军,日夜兼程,风餐露宿,非常不便。
在黄克诚的一再劝说下,唐棣华便带着孩子回到汉口母亲那里。
到汉口后,她发现自己那个封建家庭大厦已倾,除了乡下还有点田地,几乎一无所有,令唐棣华母亲欣慰的是,女儿走上了光明大道,而且嫁了个赫赫有名的将军。
唐棣华和母亲团聚一周,趁着孩子还在熟睡中,孤身踏上开赴东北寻夫的征程……
她途经上海、北平、张家口,终于来到中共西满分局所在地齐齐哈尔。在这里,黄克诚担任西满军区司令员、中共西满分局副书记,唐棣华则担任齐齐哈尔一区区委书记。唐棣华全身心投入工作。因天气寒冷,黄克诚的气管炎时常发作。为了方便照顾丈夫,黄克诚担任哈尔滨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副司令员兼后勤部司令员时,唐棣华调到身边担任后勤司令部常委机要秘书。 解放战争时期,黄克诚唐棣华夫唱妇随,沈阳、哈尔滨、北平、齐齐哈尔,还是长沙、武汉,都留下他俩的足迹。1949年10月,黄克诚担任湖南省委书记、湖南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唐棣华在湖南省工业厅工作。
1952年2月,黄克诚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唐棣华人京,担任化学工业设计院院长一职。1955年,黄克诚被授予大将军衔。之后,他先后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1956年,中共八届一中全会召开,他又被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在化工部工作期间,唐棣华居住在单位单身宿舍,每到周六,回家团聚。
1959年7月14日,彭德怀被打倒。一向为人耿直、不善察言观色的黄克诚,因赞同彭德怀的观点,跟着被打倒,职务被抹得精光,从此蒙冤20载。
唐棣华跟着“沾光”,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被批倒批臭。
开始,唐棣华还抱有幻想,振振有词、据理力争,当她意识那一伙害人虫独断专行、不可理喻时,她就以沉默来应对一切。到家,唐棣华和黄克诚都保持沉默。黄克诚压力山大,默默承受,不愿告诉妻子。唐棣华怕无意触碰丈夫“痛点”,不问,他心里苦;问了,怕他更苦。
“墙倒众人推,树倒猢狲散。老战友都躲得远远的。”唐棣华打破沉默,喟然叹道。“不联系好,少牵连别人。”“罚大于罪!”唐棣华安慰丈夫。好心人劝唐棣华为保全自己和孩子与丈夫离婚。黄克诚也有离婚的打算。她坚决不同意,她相信有拨乱反正的一天。
“你感到委屈吗?”唐棣华问黄克诚。“‘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不过,让你和孩子们受牵连,我很难过。”
1965年秋,彭德怀去西南建设总指挥部,任三线建设的副总指挥。黄克诚也被派到山西,担任主管农业的副省长。
黄克诚对彭德怀的为人,十分首肯,他以《忆彭德怀》为题,填一首“江城子”:“久共患难自难忘,不思量,又思量,山水阻隔,无从话短长。两地关怀当一样,太行顶,峨眉岗。犹得相逢在梦乡,宛当年,上战场,军号频吹,声震山河壮。富国强兵愿必偿,且共勉,莫忧伤。”
唐棣华的心情也开始走出阴霾。就在他家生活刚有转变,仅半年多,更大的灾难来袭。1967年1月,彭德怀被带回北京,同时也把黄克诚从太原带回。黄克诚再次被打倒,唐棣华也难逃厄运。
身体瘦小的唐棣华站在批斗台上是那样的渺小,谁也不会相信她就是气壮山河、呼风唤雨的大将夫人,然而她那副泰然自若的神态,那桀骜不驯的性格,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居心叵测的人很恼火,问:“你和黄克诚见面,俩人为什么要笑?”“见面不笑,难道还哭吗?”唐棣华大声责问。 本来身体欠佳的黄克诚,没多久就病了,被送进医院。他向有关方面提出想同家人见上一面,唐棣华接到通知,第二天可以探望黄克诚。
这个消息使唐棣华惊喜交集,她辗转反侧,望着身边熟睡的孩子们,心里真是百般滋味涌上心头。次日,专案组的车子来接唐棣华。在一个普通的部队医院里,唐棣华见到日夜思念的夫君,望着黄克诚那虚弱的身体,她心如刀绞。
不过,她没有哭,她强忍着把眼泪往肚子里吞。“来来来,留下吃饺子。”黄克诚笑呵呵地挽留着同样意志坚强的爱妻。 唐棣华和丈夫一起吃了顿饺子,尽管饺子做得很香,可她没有吃出任何滋味。
1968年底,唐棣华被下放到河南信阳。在信阳,唐棣华的心几乎被撕成两半,一半给了孩子们,一半给了黄克诚。
正当唐棣华焦虑不安时,噩耗误传黄克诚已经去世。听到这个消息,唐棣华将信将疑,她给中央写信,要求取回黄克诚的部分书籍。到了山西,唐棣华真是喜出望外,黄克诚仍然健在。唐棣华高兴地准备去山西取东西。临行前不小心,她摔了一跤,造成左腿粉碎性骨折,住进医院。 唐棣华病倒,不仅仅是腿伤重,心病更重,使她真正绝望的是这种天各一方、四分互裂的家庭何时才能团聚。1971年,唐棣华接到通知,可以看望被囚禁5年之久的黄克诚。唐棣华和孩子们去时,黄克诚早已等候在门口。唐棣华与孩子们围桌而坐,一直紧张、焦虑的心情放松好多。长女黄楠把生下不久的小女儿也抱来,让父亲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小宝贝无忧无虑地睡着了,睡梦中,不时咧开小嘴笑,非常讨人喜欢。黄克诚非常高兴,抱着这个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看了又看,亲了又亲,真是肉生肉疼不够。看到黄克诚心情还好,没有牢骚满腹,甚至连眉头都没皱一下,大家感到莫大的慰藉。
黄克诚对家事、国事、天下事,还是事事关心,唯独没有谈到自己,对自己一直以来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缄口不言。大家對这次相见十分感慨。
1975年,黄克诚再次犯病,痛苦异常。唐棣华给中央写信,经批准后,黄克诚住进了解放军总医院。作为夫妻,她们很少安安稳稳地待在一起。
自从认识黄克诚,为了工作,他们一直忙忙碌碌,来回奔波。战争年代的特殊环境,忙得不可开交,稍微出点差错就要掉脑袋。新中国成立后是和平环境,仍然是忙于工作,政治风云激荡变幻,惨遭牢狱之灾。
唐棣华认为她与丈夫在一起的机会多半是两人中有人生病,或是她生孩子。现在,两人都年老体衰,特别是丈夫已到暮年,他们的团聚机会才姗姗来迟,这使得他们百感交集。他们坚持脚踏实地向前走,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过后必有彩虹。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黄克诚恢复中央委员职务,并担任重新设立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此时黄克诚已75岁高龄,且双目几乎失明,但他仍夜以继日地操劳着国家大事。20年来,他们夫妇第一次无忧无虑地工作和生活,心情畅快无比。
黄克诚为人正直、与世无争、宽宏大度、不计前嫌。
黄克诚长期在林彪领导下工作,对于其经历了如指掌。他在审阅《大百科全书》中关于林彪词条时,对编者们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大百科全书要具有权威性,要实事求是,经得起后人的检验。写人物词条,就等于为人立传,评价要公正,要学古人司马迁,敢于秉笔直书。对于他的老上级林彪,他客观地评价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功绩,他说如果把林彪写成一无是处,不符合事实,也令人难以置信。对于林彪,要分两部分写,既要肯定他的功绩,也要说明他的问题,两方面都要写明确,不能含糊其词,这样才符合历史事实。一番话,说得在场的人都是心服口服。
被人叫了一辈子“黄瞎子”的黄克诚,其实,他才是心明眼亮,秉公办事的人。晚年,黄克诚更是严于律己,对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也是如此。他常常告诫子女说:“无论啥时候,你们都要靠自己,不要想走我的‘后门’。”
1985年,黄克诚辞职。退休后不久,黄克诚已是重病缠身,再次住医院,但他却开始拒绝治疗和用药。他反复强调:“我这样一个油尽灯枯的人,为人民做不了什么,为什么还要花费人民的钱财来治病?”迫不得已,医护人员只好强行为他注射、输氧。他一旦清醒,就拔掉输液针头。在生命最后的两个多月里,黄克诚清醒的状态逐渐减少,被幻觉控制的时段日增。这些日子,唐棣华都默默地陪伴在他的身边,看着病床上的丈夫,唐棣华只能以泪相伴。
1986年12月28日,戎马一生的黄克诚大将驾鹤西去,共和国又陨落一颗闪耀的将星。
唐棣华淡定、豁达,没有流泪,默默地为爱人拟一副挽联:“为人复何求,少逢国危,坚信马列,青年从戎,毕生尽瘁,幸得见中华民族光荣屹立;即死无憾矣,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国运日兴,人才辈出,惜不随全党同志再尽绵薄。”道尽夫君一生的功绩。
沐雨栉风一生的唐棣华,于2000年3月22日,在北京驾鹤西去,追随夫君,享年82岁。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黄克诚唐棣华这对革命伉俪,既平凡,又伟大。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夫妻二人恰如风霜雪雨中挺立的苍松劲柏,虽饱受风寒,却能初心不改。
责任编辑:吉颖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