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挑战的双重治理策略
2023-05-30程一洋刘力永
程一洋 刘力永
防范各种重大风险挑战伴随着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和壮大的全过程。世界各国普遍开始关注气候变化产生的风险挑战。这一问题也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将“双碳”目标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气候治理领域取得积极成效。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坚持底线思维、系统思维、群众路线,坚持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担当,形成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经验,提出了统筹国内国际的双重治理策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气候变化所造成的极端天气、全球变暖和资源枯竭等各类风险挑战已经成为各个国家高度关注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发展理念出发,作出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推动产业、能源、建筑和交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保障气候安全,已经成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挑战问题,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构建国际气候治理新体系,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在实践中形成了卓有成效的基本经验,提出了统筹国内国际的双重治理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气候变化对于我国发展带来的风险挑战
全球气候从20世纪末期开始显著增暖,由此引发的气候变化风险受到科学界和社会层面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如果对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加以管控的话,那么气候变化将成为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体系和社会经济体系造成危害,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气候事件和长期气候变率事件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破坏,包括水资源安全、生物的多样性与完整性。气候变化加剧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甚至危害经济发展与人类健康。气候变化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重大的挑战,主要包括:
(一)气候变化使极端气候事件愈演愈烈
全球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极端天气事件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我国的气候灾害具有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发生频率高、灾害强度大的特点,灾害风险高于其他国家。并且我国极端天气事件类型多样且影响广泛,高温与热浪、寒潮与冻害、洪涝和干旱在我国普遍存在,极端天气发生的频次有进一步增多的趋势。
(二)气候变化使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
气候变化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引发的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造成土地退化和农作物产量下降,不稳定的天气使得作物产量潜力不断下降。气候变化可能会对劳动力健康产生影响。以上诸多因素导致粮食供给不足,价格飙升,从而扰乱经济和供应链系统,威胁粮食生产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气候变化使水资源缺乏问题严重
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的存储、循环和时空分布,使得我国水资源系统面临更高的风险性。一方面我国冰川区域急剧退缩至西部高山地区,导致内陆地区以及河西走廊地区的地下水分布结构被改变,水资源整体呈现减少趋势。另一方面受气候变化影响,全国湖泊的面积正在减少,水资源的脆弱性将进一步增强。
二、国内治理策略:中国共产党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挑战的基本经验
作为后发国家,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也比发达国家更早地面临应对气候变化的外部压力。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协同推进国内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探索取得显著成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共中央关手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地将“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列入中国2035年远景目标。
(一)坚持底线思维,积极主动治理
面对重大风险挑战时,我们必须秉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充分考虑最坏的情况,积极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争取实现最好的结果。要增强历史责任感,把握战略主动权,面对重大风险挑战沉着冷静,做到有备无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要具备前瞻性眼光,未雨绸缪,积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注重培养提升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方面,中国共产党表现出积极态度,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制定了具体可行的目标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22日举行的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政治承诺,并且一再强调这是一场深刻的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正式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之中,确保如期全面实现这一目标。要注重运用科学技术手段精准预测气候变化,扎实做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整体部署。时刻牢记“智者防患于未萌,明者防患于未然”,进一步夯实应对复杂困难局面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
(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升治理效能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提升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在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中的地位,其中推进“双碳”工作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十四五”日寸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期和窗口期。实现“双碳”目标必须遵循系统的观念,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驰而不息,科学有序推进,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双碳”工作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一要求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要在各方面各环节落实和体现。”“双碳”落在实处就是通过“1+N”政策体系,让每个部门、每个行业、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投身到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落实自身的减排任务,形成全社会的行动合力。目前,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各领域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双碳”工作取得良好开局,为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挑战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撑。这些举措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对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三)坚持群众路线,形成治理合力
是否能够承受和抵御风险是对一个政党的判断力、决策力和执行力的综合考验。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迫切需要进行绿色低碳的转型,全面开展碳中和行动就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举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于“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面对重大风险,中国共产党善于发现和把握主要矛盾,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策略,既注重原则又灵活应对。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科学地利用资源,形成自上而下战略决策部署和自下而上群众广泛参与相结合的风险管控模式,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高效化解危机。
群众路线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依托深厚的群众基础,形成严密的组织体系,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面对重大风险挑战,能够举全国之力构筑起人民防线,在党的领导下,可以做到万众一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在应对气候变化造成的风险挑战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大局意识,组织地方政府和个人、企业共同制定和落实双碳战略,有效衔接国家各层面的规划,做到积极、协同、有效治理。在具体的实践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统筹考虑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战略定位、发展水平,统筹考虑控制碳排放的责任、潜力和能力,统筹安排、梯次实现“双碳”的目标任务,统筹协调好各利益相关方权利、责任、义务。此外,要强化政策协同,做好部门、区域流域配套法规政策的衔接与协调,促进绿色生态与生产生活相融合,推动加强区域流域合作,推进绿色责任与经济利益等挂钩,倡导全社会参与,坚决打赢应对气候变化的“人民战争”。
(四)坚持系统思维,实现治理目标
能否运用系统思维正确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决定了一个国家是否能实现高质量发展。随着低碳、可持续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应对好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实践中强化科学政策支撑,努力实现绿色低碳技术突破创新,逐步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强度“脱钩”,在全球治理中提升中国的参与度与影响力。
坚持系统思维就是要推进重点突破。要把“双碳”目标及其带来的约束条件作为化解气候变化风险挑战的重要前提和依据。坚持全局性谋划,凸显碳达峰碳中和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基础地位作用。强调战略性布局,把减碳、降碳、脱碳、低碳、零碳、负碳的理念融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注重整体性推进,统筹考虑生态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新时代能否有效化解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的核心战略。要制定差异化的政策,做到因地制宜,有条件的重点行业和地区争取率先达峰。碳中和是最终目标,碳达峰必须要和这一目标保持一致,但也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攀峰。
三、国际治理策略:坚持全球氣候治理的中国担当
在全球治理议题中,气候变化问题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议题。气候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政党或者一个国家的任务,而是关乎全人类的命运。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我国秉持发展中国家立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全球气候治理需要掌握和运用系统思维。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我国将提高自身自主贡献度,提出了三点倡议和四项举措。承诺中国将以“创新发展”为理念,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采取合理措施促成碳中和目标的达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新的贡献。这不仅向全党发出了应对风险挑战的号召,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与担当。面对日益严重的气候危机,全球人民命运与共,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取得成功。中国正以引领者的身份,在节能减排领域携手各国开展行动,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在实践中坚持多边主义,根据各国国情和能力团结协作,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各尽所能,实现互利共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切实的行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实践,在国际上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全球气候伙伴关系网络;在国内倡导绿色低碳,以自身行为向国际社会做出表率;同时,不断加强气候科研队伍建设,就气候变化问题提出科学性的指导意见和方针,发出中国声音,引领推动构建国际气候治理机制。我国将应对气候变化,进行气候治理纳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将其作为国家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国际和国内的气候治理,将气候治理融入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念,不断推进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以身作则在国际气候治理中做出良好示范,促进全球气候治理取得实际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气候变化挑战面前,人类命运与共。作为积极践行《巴黎协定》的国家,中国共产党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在提高自身贡献力度的同时为二十国集团成员发挥表率作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展示大国担当的勇气和责任,进一步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完善。我国按期提交《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和《中国本世纪中Ⅱ十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主动承担并积极履行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义务,加强与各方磋商对话。《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期间,中方代表团起到了建设性作用,协调推动各方达成《格拉斯哥气候协议》,确保未来十年全球达成加速气候行动的共识。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在气候治理过程中坚持自身的主张和利益诉求的同时,努力构建和创造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积极促进国际气候谈判、商讨制定减缓气温升高规定、示范引领提供资金技术援助,以自身行动向世界展示了大国担当和大国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