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制银行银企对账工作的现状及风险防范对策
2023-05-30王东勇
王东勇
银企对账是银行通过寄送纸质对账单或发送电子渠道对账指令,与企业客户进行账务核对,确保银企双方账务信息保持一致的工作。银企对账工作是提升银行内部会计核算质量,改善银行内控措施的有效手段,也是防范犯罪分子盗用挪用客户资金,降低金融案件发生概率,降低银行声誉风险和财务风险的有力保障。
近年来,多家企业因银企对账工作不及时不充分导致风险事件发生。由于银企对账工作的疏忽,企业没有及时全面地核对企业账务信息,银行也未后续跟进,导致各类事件频发。因此,如何科学有效且全面地开展银企对账工作,已成为各家银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银企对账的含义及意义
银企对账是银行通过寄送纸质对账单或通过发送电子渠道对账指令,与企业客户就某一对账时点的账务信息进行核对,确保银企双方账务信息保持一致的工作。按照不同分类标准,银企对账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按照对账渠道划分,可分为纸质渠道对账、短信渠道对账、微信公众号对账、银行官网对账、网上银行对账等多种电子渠道对账;按照对账频率划分,可分为月度对账、季度对账;按照账户风险类型划分,可分为普通账户对账、重点账户对账、高风险账户对账。作为银行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有效的银企对账工作有很强的经济和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确保双方账务信息一致
银企双方处于不同的行业,会计制度和规则可能会有不同。通过银行端记账数据和企业端记账数据定期核对,确保双方账务信息保持一致和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一方面有利于银企双方减少不必要的系统错账、未记账或重复记账等问题,及时针对发现的问题开展系统优化或人员培训。另一方面能有效确保企业的资金安全,减少银企之间经济和法律纠纷。
(二)有利于双方内控制度的完善
对企业来说,完善有效的银企对账工作,能充分地揭示账户风险,及时发现人为虚假记账、挪用存款等问题,使企业充分认识到银企对账的重要性,减少企业的内外部欺诈,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对银行来说,有利于其完善三道防线的工作机制,确保每道防线有效落实,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有利于培育良好的风险合规文化,避免只注重业务营销与拓展,忽视内控与合规建设的情况。有利于改善业务流程,提高银行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三)有利于加强银企双方沟通,实现互利共赢
银企双方可通过定期对账工作,互相加深认识,实现互利共赢。对银行来说,可以通过定期对账和数据分析,实时跟踪企业资金变动情况和账户状态,因地制宜地开展业务营销与重点产品推广,提高账户的使用效率,提升企业客户的黏性,增加银行的业务收入。对企业来说,通过与银行的对账互动,可以全面了解银行的各类业务品种,有效地开展贸易融资、存贷款业务和通知存款等业务,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实现企业资金的合理配置。
二、银企对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虽然各家商业银行都愈发重视银企对账工作,安排了专业的内控合规人员进行垂直工作管理,不断开展系统与流程优化,有效地阻塞风险漏洞、降低对账风险。但近年的风险事件证明,对账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容易产生较大的风险隐患,需要引起双方的高度重视。
(一)银行对账相关系统存在优化空间
银行对账系统逻辑存在漏洞,存在流程优化的空间。以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例,首先,对账系统验印逻辑有缺陷,系统会根据对账单加盖的印章类型设置不同的验印回收逻辑。若判定对账单加盖的印章类型为企业公章,且存在同一客户多份对账单批量回收的场景,则未加盖公章的部分对账单也能自动验印回收,存在对账单未验印的风险。其次,对账系统没有针对系统用户角色进行授权控制。银行员工没有对账系统权限,无法正常登陆对账系统进行系统对账操作,但可以针对系统业务进行复核授权,存在越位授权的风险。再次,系统未对角色权限进行不相容控制,同一用户既可以申请业务经办角色,又可以申请业务检查监督角色,存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情况。最后,客户在柜面系统新增账户开户时,系统预留的对账人信息逻辑校验有误。若同一客户后续开立其他对公账户,新账户的对账联系人信息会覆盖系统预留的旧账户联系人信息,导致旧账户无法指定特定人员进行对账。如果客户需要针对不同账户设置不同对账人,需要带齐资料去银行网点办理账户信息变更,变更手续烦琐,客户对账体验差。
(二)存在逾期未处理的未对账账户
为有效控制风险,银行通常会根据账户风险分类设置不同的对账频率,要求客户在回收期截止前完成账务核对和反馈。现实中部分客户没有及时反馈对账信息,存在未对账账户。产生未对账账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部分中小企业客户人员流动性高,对账预留联系人信息变更频繁。因对账信息变更手续烦琐,企业没有及时前往银行同步变更,导致后续无法及时接收对账单,不能及时完成对账信息反馈。其次,部分客户因为经营不善导致破产或因为行政处罚导致注、吊销营业执照,存在无法持续经营的事实。客户认为账户后续不再使用,账户余额较少甚至为零余额,配合对账工作无意义,也没有主动前往银行销户。银行系统判别账户状态正常,继续定期产生对账信息。第三,对于回收期内未完成对账的账户,分支行经办人员没有及时登录对账系统,结合总行集中催收反馈的结果开展后续工作。分支行营销任务繁重,無暇顾及催收工作,寄希望于总行团队进行对账催收,没有形成总分行联动催收的机制。对于回收期结束后的未对账账户,分支行经办人员没有及时在对账系统登记未对账台账,详细分析未对账的原因和账户管控措施。超过回收期的未对账账户也没有后续跟进,放任自流。
(三)不符账项没有有效跟进
不符账项指的是银行或企业其中一方已准确进行了账务记账,而另一方没有及时进行账户记账或记账信息有误,导致双方账务不符。不符账项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银行借方账上有数据,企业借方账上无数据导致不符;二是银行贷方账上有数据,企业贷方账上无数据导致不符;三是银行借方账上无数据,企业借方账上有数据导致不符;四是银行贷方账上无数据,企业贷方账上有数据导致不符。部分企业对银企对账工作不重视,认为对账工作没有实际的业绩产出,只是徒增他们的工作量。出现未达账项和不符账项没有主动反馈,也不主动进行对账,仅仅等待银行后续催收跟进再反馈情况。部分银行员工认为逐一核对不符账项费时费力,针对未达账项,没有及时联系客户跟进详细不符情况。此外,银企双方的系统记账存在缺陷,存在未及时记账的现象,系统故障没有及时修复导致持续产生对账不符。
(四)上门对账工作准备不充分
根据监管和银行内部规定,分行经过审慎风险评估,认为客户新开账户和存量账户存在风险隐患,需双人前往单位注册地/经营地开展上门对账工作,核对账户发生额和余额等账务信息,确认无误后回收。目前银行上门对账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上门对账时效性没有满足。根据银行相关对账制度要求,账户若经系统规则触发为高风险账户,需要逐月上门对账,但部分分行因人手受限等原因没有完成100%逐月对账。新开账户若经分行评估存在风险隐患,需要最迟半年内完成上门对账。但部分账户并未在半年内完成上门对账,有的账户甚至一年后才完成。其次,风险评估台账和上门对账材料不齐全。新开账户需要逐户建立风险评估台账,详细记录账户的信息、风险评估结果和上门对账信息。经日常检查,部分分行没有针对所有新开账户建立台账,且部分台账记录信息不全。此外,为确保有效开展上门对账,上门对账单需要记录对账时间和双人签名。部分分行上门纸质对账单缺少双人签名和上门对账信息,无法判别是否已开展上门对账,与规章制度要求不符。
(五)异常无法对账设置缺乏合理依据
异常无法对账账户是指因客户破产、已注销或客户无实际经营迹象等原因导致运营主体不存在,经分行系统维护异常后可不纳入对账率考核的账户。异常无法对账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系统自动维护或分行手工维护。对账系统会根据银行核心系统预留账户状态,自动识别规则并标记为异常账户。当客户对账出现异常情况,无法及时完成对账,分行经过上门核实,确认实际经营主体不存在,可在对账系统将账户人工维护为异常账户。系统标记为异常账户后,不再产生未对账信息,也不再统计考核对账完成率。为避免分行手工维护异常账户的随意性,维护必须持有工商局等官方网站查明证实的企业注销、破产、吊销营业执照的信息,或是上门核实后证明客户主体不存在的视频照片等佐证材料。经检查,部分分行异常无法对账材料不齐全,部分佐证材料无法实际分辨是否为企业对账地址,无法核实是否为有效的企业信息,存在为了完成对账指标考核,将账户维护为异常的可能。
(六)企業不重视对账工作
企业会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在多家银行开立对公一般账户。部分账户使用频率较低,账户余额较少甚至零余额。企业认为这些账户风险小,不主动配合对账。此外,银企对账工作宣传不到位,分行在主动营销客户时,没有强调银企对账的重要性,企业开立账户时没有预留电子对账联系人等对账信息,也没有选择客户适合的对账方式进行对账。
三、完善银企对账风险管理的建议
银企对账工作本身就是防范内外部风险,提升内外部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所以,银企双方要充分认识到对账工作的重要性,利用流程优化、系统建设、培训宣导和后督检查等措施减少对账工作的漏洞,提升客户的资金安全。
(一)流程优化方面
1.打通数据壁垒,实现数据共享。自上而下破解数据壁垒,形成数据共享的聚合效应。银行内部应实现核心系统、网银系统、客户经理管理系统等对账相关系统数据融通。网银等其他系统可同步共享银行核心系统对账预留信息,使客户不必临柜便可进行信息变更,客户未对账数据可同步推送至客户经理管理系统,方便客户经理及时跟进处理。一方面提升客户对账体验,另一方面也提高对账完成率,降低未对账风险。
2.完善对账要素,修订合规制度。结合近期质押风险事件和监管机构要求,银行应及时完善对账要素信息,对账输出信息新增存单质押等字段,确保对账信息完备。同时,银行应根据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和监管要求,及时梳理并修订银企对账相关制度,优化对账工作流程,确保合规管理。
3.关注未对账账户,降低账户风险。对于当期未实现有效对账的账户,系统设置预警规则,提醒分行下一期重点跟进,确保客户在两个对账周期内完成对账。对于账户余额较高的未对账账户,必要时采取上门对账方式,确保客户资金安全。对于连续两个对账周期未完成对账的账户,系统自动将账户风险等级调整为重点账户,提高对账频率,由每季度对账变成每月对账,降低账户风险。
(二)系统建设方面
1.优化系统逻辑,减少系统漏洞。一是梳理并优化对账系统验印逻辑,避免出现未加盖印章但能验印回收的现象。二是优化对账单二次打印逻辑,系统根据行所号、客户证件号等信息判断该对账单是否为二次打印,避免二次打印未进行有效授权,确保客户信息安全。三是系统不相容角色设置刚性控制,避免某个用户同时拥有业务处理和业务检查的角色。
2.开展智能催收,构建数据运营。银行积极推广AI智能外呼平台,利用人机对话、语言识别、虚拟机器人催收代替人工催收等手段,释放分行人力,提高催收效率。利用可视化精益看板和催收对账数据,构建客户视图模型,以用户为中心,分析客户对账习惯,对账时间、对账渠道、连续对账记录、未对账信息,为催收数据分析提供支持。构建分行对账数据看板,形成分行账户全景视图,对账户对账信息进行全方位展示,方便分行及时查看动态对账结果,构建数字化运营新生态。
3.完善风险预警,校验异常账户。一是完善风险管控预警机制,构建不符账项触发规则。若对账系统收到客户反馈不符记录,系统及时下发风险预警,分发待办任务至对应分行,督促分行限期内完成处理。二是完善异常无法对账识别机制,系统每天自动识别睡眠户、不良贷款等账户,主动标记为异常账户。完善手工维护异常的校验机制,客户近期若有主动发生资金变动,系统识别后会判定异常状态失效,同时下发任务至维护分行进行核查,确保维护异常合规有效。三是针对企业新开账户,系统设置上门对账台账,方便分行及时更新风险评估情况,确保上门对账账户无遗漏。
(三)培训宣导方面
1.开展定期培训,加强职责管理。总行需根据分行日常反馈的高频点和难点,定期下发对账培训指引,从制度变更、内外部风险案例、对账日常高频难点等维度进行培训指引,指导分行业务操作,提高对账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增强对账履职能力。其次,总分行管理人员应加强岗位职责管理,确保对账人员与业务营销人员在岗位、职责上的分工。此外,分行管理人员应定期强化对网点的培训,网点经办人员在柜面开户时要确保对账联系人等相关信息的录入完整性,减少客户无法有效对账产生的投诉。
2.推广电子对账,维护对账信息。分行应积极推广高效便捷的微信短信等电子渠道对账,方便客户实现实时移动终端对账,提升客户对账便捷性。同时,加强对客户对账信息变动的维护,客户对账联系人等信息变动后,分行应及时提醒客户通过自助渠道完成有效变更,确保客户对账工作的真实性和及时性。针对行内重点客户,分行可通过上门对账的方式,提高对账工作质量,助力金融服务营销。
3.培养对账意识,调动对账积极性。首先,银行应该做好对公账户生命周期全流程管理,从账户开立初期便向客户宣传定期对账的重要性,培养客户主动对账的意识。其次,银行可通过开展对账限时抽奖等活动调动客户积极性,客户通过网银、微信等电子渠道规定时间内完成对账,即有机会赢取微信立减金、话费充值券等奖品,不仅能提高对账完成率,还能有效营销网银等产品。
(四)检查监督方面
一是强化对账工作监督,总分行检查人员将银企对账工作纳入日常检查的范围,结合日常的对账风险点、风险提示、运营条线检查清单进行检查监督,及时跟进检查发现的问题整改,确保形成工作闭环管理。二是总行应组织分行定期开展自查。重点检查重点账户、高风险账户的对账情况,异常账户维护的合规性情况,未对账、对账不符的跟进情况。三是总行定期组织开展银企对账专项检查,针对代客对账、虚假对账等严重违反对账工作的行为进行问责处理。
参考文献:
[1]霍神.商业银行银企对账存在的风险与对策[J].银行分析,2015,(8).
[2] 吕振靖.浅谈银企对账的意见与建议[J].会计之友,2015,(2).
[3]马岚.商业银行银企对账中存在风险及防范[J].金融经济,2013,(3).
作者单位:广发银行运营及流程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