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医生”
2023-05-30李金冯雅可
李金 冯雅可
当人们被病毒侵袭身体、打乱生活节奏时,一个个像贾程森这样的医护人员紧绷着心弦坚守在救治第一线。
1月9日清晨6点半,贾程森照常坐上前往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的班车,接近1个小时的路程,他可以短暂地补觉。伴着车内同事的轻鼾声,贾程森安然入睡——“终于不再是满车咳嗽声,心里踏实多了。”
去年12月,各地先后迎来疫情高峰。当人们被病毒侵袭身体、打乱生活节奏时,一个个像贾程森这样的医护人员紧绷着心弦,为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守护“生命线”。
“倒下,也要分批倒下”
贾程森,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在他的记事本里,满满当当记录着去年12月以来的日程:开展新冠康复救治培训、参与重症患者康复治疗、协调科室内人员调配、常规病房康复理疗、为医院公众号录制康复教程……空缺的几天,是他感染新冠病毒被隔离的日子。
新冠患者救治,心肺康复是很重要的一环。随着疫情的迅速传播,医院收治的重症患者越来越多,康复医学科原本承担的骨科康复、神经康复等工作,不得不傾力转移到心肺康复上来。
尽管康复科的医护人员先后染病,但科室内的交叉培训从没停过,所有康复师都必须尽快学会心肺康复操作,然后在日常巡房时对普通患者家属“能教尽教”,对重症、危重症患者开展侧卧位通气,做到“应趴尽趴”“能趴尽久”。
“尤其在重症医学科(ICU)病房里,我们及时介入,病人就早日脱离危险。”疫情高峰期,贾程森每天需要进行康复治疗的危重症患者达到20多人,这一数字是平时的数倍之多。
贾程森还记得,当科室里第一个同事染病“倒下”时,他默默在心里祈祷:“一定要坚持住,倒下,也要分批倒下。”这种与时间赛跑的心情持续着,陪伴贾程森辗转于各个病房。
当89岁的危重症患者刘婆婆从ICU病房转入普通病房时,与她相处了一周多的贾程森终于松了一口气:“新冠病毒对老年人威胁很大,她挺过来了,让我们康复治疗团队更有信心了!”
“只要不放弃,就会有奇迹”
重症医学科护理组组长乔位雪深知这样的信心来之不易。
在这个特殊的科室,医护人员每一天都在与病魔战斗,抢夺生命。疫情来袭,ICU医护团队24小时日夜坚守,竭尽所能守住生命之门,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点燃希望。
“我们是护士‘兼职护工,病人吃喝拉撒都要管。”“我们三个人可以翻动200斤的病人给他拍痰,以前都没发觉自己力气这么大。”“每天都在心脏按压抢救病人,有时候一天按压上千次。”25岁的乔位雪平静地介绍着自己的工作。
随着新冠重症患者的大幅增加,高强度的工作随之而来,ICU病区原有的20个床位增加到60个,病人不断被送进来。“医院调了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来帮忙,但我是熟手,尽量坚持不缺位。”一个月来,乔位雪没有休息一天,即使“中招”发着高烧也坚守在病区。
用年轻的身体扛起担当,也用强大的内心直面生死战场。在医院,逝者家属撕心裂肺的哭喊让乔位雪心情沉重,“还有很多病人需要照顾,我们没有时间悲伤。”默默擦干眼泪,乔位雪又转身奔赴“战场”。
也有欣慰的时刻。“两天抢救4次,ICU小姐姐小哥哥们轮番守着我,就怕耽误一分钟人就没了,真的非常感谢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乔位雪手机里保存着一张抖音截图,看着照片里同龄女孩微笑的脸庞,她不禁感慨:“只要不放弃,就会有奇迹。”
“虽然很累,但是值得”
“痰多不多?”1月9日上午,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综合医疗科的住院总周金秋一边用听诊器检查着病人的情况,一边叮嘱道,“要把痰咳出来哦。”
综合医疗科在经历了超常规运转后已逐渐回到正常的运转轨道。在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期,这里一床难求。“我们收到很多症状重的、基础疾病多的高龄老年人,有些还超过了95岁。”周金秋介绍,老年感染者体质较差、病情复杂,更容易出现危急情况,需要医护人员时刻留意。
2022年12月21日深夜,一阵急促的铃声响起。刚从一间病房忙完出来的周金秋,在接到电话后马上跑去另一间病房。原来,一位病人在起身上厕所的时候,突然出现气紧、呼吸困难的情况。这位感染病人已经91岁了,在三天前入院时就已经出现肺部感染,同时还患有慢阻肺、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情况非常紧急。
周金秋赶到病房后马上评估情况,通过无创呼吸机维持血氧饱和,及时通知ICU和麻醉科来做气管插管。经过几个小时的紧急治疗,病人终于脱离危险。
“歇口气的空档都没有。”周金秋说,综合医疗科一共6人,在感染高峰期,大家都带病上岗。
“谢谢你,医生。”在综合医疗科护士站,有一本厚厚的册子,上面写满了病人和家属感谢的话语。“她们在患者家属面前总是面带微笑、耐心解释、安抚鼓励,让我们从内心感受到治疗期间医患关系是真诚的、平等的、和谐的、愉快的……”一位患者家属如此写道。(责编/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