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妃”的首饰盛宴
2023-05-30影子
影子
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珠光宝气,婀娜绰约,美丽的女子是尘寰中光彩照人的一群,首饰则是她们身上一抹耀眼的亮色。在天津博物馆和江西省博物馆联合主办的“饰戴风华——江西省博物馆藏明代王妃首饰展”上,熠熠生辉的头饰,流光溢彩的耳饰,晶莹剔透的项饰,优雅精致的腕饰,别致典雅的指饰,各式明代王妃首饰136件(套),尽显皇家气派,不仅是明代藩王妃生活的缩影,更是古代工匠才华与智慧的结晶,折射出大明王朝曾经的兴盛与辉煌。
背景:物阜民丰 以华为美
明代是中国古代传统首饰发展的高峰期,集历代之大成,首饰类型多样,造型丰富,工艺精湛,可谓空前绝后登峰造极。明代首饰以一副头面为单位,首次以整体配套的方式佩戴,精美的黄金造型与玉石珠宝巧妙搭配,交相辉映。朝廷专门设立内府银作局监管皇室金银器制作,集中各地能工巧匠,或编织立体造型,或錾刻精美纹饰,尤为精美。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了长达276 年的统治。长时间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宽松的国家政策,使得明朝经济快速发展,促成了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城镇繁荣。国力增长,百业兴盛,文化璀璨,影响波及四海,奠定了明代首饰发展的政治、文化和物质基础。物阜民丰,以华为美的消费观风靡世间,在上层贵族王室阶层,珍贵的宝石成为首饰的首选材料。公元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所带动的对外贸易和东南亚各国朝贡,为宝石材料源源不断地供应提供了保障。各种技术条件的成熟,让首饰从装饰内容、表现手法和工艺制作方面都得到了空前发展。
朱元璋为了明代江山永固,实行封藩制度,皇子皇孙分封各地。明朝分封在江西境内的有三藩:南昌地区宁王系(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鄱阳地区淮王系(明仁宗朱高炽第七子朱瞻墺)和南城地区益王系(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朱祐槟)。弘治八年(1495),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朱祐槟就藩南城,共七世八王,是为益藩王系。在江西,宁王、淮王、益王系皇亲贵胄,在朝廷“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藩封政策下,过着锦衣玉食追求享乐的奢华生活。此次展览的展品,便是由江西省博物馆藏明代益王系及其家族成员墓葬出土文物中精心择选,这些金玉器有的是礼典和册封赏赐之需的宫廷珍器,刻有“内府银作局”;有的是王府专门打造的王宫重宝,刻有“益国内典宝所”,不仅精美华丽,而且物主明确,精彩华丽,呈现出一派王家之气,具有极高的观赏与研究价值。
工艺 :精雕细琢 璀璨夺目
阁楼式金簪,1958年江西省南城县明万历十八年(1590)益庄王墓万妃棺出土。
阁楼式金簪
阁楼式金簪
明代手工业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促进了金玉首饰加工制造工艺的发展。明代金器制作在沿用传统工艺基础上,借鉴其他手工制作业的技法,形成了锤鍱、焊接、镂雕、錾刻、掐丝、累丝、镶嵌等多种成熟的技法,或镶嵌琥珀、玛瑙、水晶、玉石、宝石,或累丝编织立体造型,或錾刻精美细致的纹饰,使得黄金造型与玉石珠宝等名贵物品融为一体,交相辉映,色彩缤纷。许多首饰集实用、观赏于一体,反映出明代金银细作高超的工艺水准。一套阁楼式金簪,每件仅一二寸见方,而明代的工匠竟用金丝做出了亭台楼阁的造型,阁外树木环绕,内设神殿,神殿内有仙鹿、白鹤等动物,中间还藏着米粒大小的男女人物,工艺水平让人叹为观止。
镶宝石金冠,明嘉靖二十六年。
?髻头面,镶宝嵌玉八仙金钿,明万历三十一年。
镶宝石累丝双龙捧“福”“寿”金掩鬓,明万历三十一年。
锤鍱錾刻。锤鍱与錾刻工艺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金属制造加工工艺。锤鍱利用金、银极富延展性的特点,用锤敲打金、银块,使之延伸展开呈片狀,再按照要求塑造出各种形状。錾刻法使用成套不同形状的錾子,在金属上敲击出细致的纹饰和图案。明代首饰擅长用锤工艺,将金叶在錾花胶板上锤打出浮雕的图案花纹,制作较前代更精细,纹样趋向复杂化、多层化,通过重重叠叠的装饰显示雍容华贵的风韵。
累丝掐丝。累丝工艺,是明代开创的绝活,它把明代金银首饰的制作定型为技术化的风格。累丝工艺使首饰的立体造型或繁复的构图,用材大为俭省,也让金银本身变得柔和轻盈,精光内敛,更宜于在镶嵌工艺中,衬托玉石的魅力,同时还丰富了首饰图案的表现手法。
镶玉嵌宝。镶玉嵌宝是明代最奢华的一种装饰方法,金质柔软,任意延展,随心成形,镶包宝石,创造焕然一新的形象。明代海外贸易畅通,东南亚宝石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中国传统首饰第一次开始以宝石为主体进行设计制作。各种宝石的镶嵌技法也应运而生,其中爪镶工艺在视觉效果上呈现出宝石的通透性、折光性和整体性,从西洋传入中国后得以大量运用。明代的宝石除红、蓝宝石以外,还有猫眼石、绿松石、玛瑙、琥珀、碧玺、水晶等材料,宝石奇妙色彩与金色光泽交映生辉,争奇斗艳。
展品:繁美雅致 极尽奢华
镶绿松石金耳环 ,1960年南昌市老龙窝明墓出土。
围髻,双龙戏珠鎏金银围髻,1958年江西省南城县明万历十八年(1590)益庄王墓万妃棺出土。
帽顶,透雕云龙纹玉饰
串珠牡丹纹金围髻
镶玉凤金簪
金掩鬓
明代金银器越来越趋于华丽浓艳,在江西明代益王系及其家族成员墓葬出土的众多金银器中,以女子首饰最为精美。其所用纹饰题材多样,工艺水平高超。黄金璀璨、珠玉琳琅,累丝、錾刻、镶嵌技法巧妙结合,珍珠宝石镶嵌的各类饰物尤为繁美雅致,仿佛一个远去王朝的风华就闪烁于那一对对金耳环、一只只金凤簪之中。“饰戴风华——江西省博物馆藏明代王妃首饰展”展品均是王室珍品,彰显出浓厚的宫廷氛围和贵族审美意趣,特别对明代特有并首次形成套系的“头面”进行了展示,其中有今人熟悉的簪钗、耳环、手镯等饰品,也有如今少见的发冠、玉带,以及鲜有所闻的围髻、掩鬓、霞帔坠等,一众熠熠生辉的文物连接古今,尽显东方女性的婀娜多姿,從中可窥见明代社会的发展面貌。
本次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雍容华贵、熠熠生辉的发饰”、“优雅精致、相映成趣的耳饰、项饰、腕饰和指饰”、“金昭玉粹、珠联璧合的服饰”,从不同角度将明代饰品的品种多样和独树一帜展现于世人面前。“ 矮堕绿云髻,欹危红玉簪。”(唐代·李商隐)首饰中发饰的品种最为丰富。明代男女将长发总束头顶,以笄、簪、钗等将盘起的发髻固定在头上。明代妇人还沿袭前代喜作假髻的传统,但高髻之风日渐式微,?髻的出现,得以让首饰以一副头面为单位,形成套系的概念和固定的类型和样式,第一次以整体配套的方式佩戴。在名称上也有了细致的分别,大大小小的簪钗,都按照插戴位置的不同,或纹饰、式样、长短的不同而各有名称。既要将功能配套完整,造型纹饰的寓意和谐一致,也要突出主次,发挥每个簪钗的特色。首饰的插戴之满成为明代女子的装束特点,金银花钗、梳篦宝钿插满在女子挽起的高髻上,簪钗错落、珠翠堆盈,让人在感叹盛世衣妆的繁复与精致的同时,也不由得联想明代女性珠光宝气、摇曳生姿的风韵。“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三国·曹植《洛神赋》)除发饰以外,明代的首饰还有耳饰、项饰、腕饰、指饰等与之交相辉映。“玉佩金钿随步远,云罗雾縠逐风轻。”(唐·长孙无忌《新曲二首》)除了直接穿戴外,明代金玉珠宝饰件还广泛应用于上层贵族妇女的服饰之上,根据使用的不同部位,具体包括扣饰、玉带、组玉佩,以及霞帔坠、玉花彩结绶等。在衬托华贵典雅的同时,更体现了政治生活中的礼仪制度,是身份和地位的重要象征。
Tips
?髻头面:明代所谓“一副头面”指插戴在?髻周围而装饰题材一致的各式簪钗,主要有挑心、分心、压鬓等簪钗,再加上各式小簪、啄针之类的“俏簪”,如此组成最基本的头面一副。复杂一些的,还要有掩鬓、花钿、顶簪、后分心等,共约二十余枝簪钗。
簪:簪是中国古代男女最常用的首饰之一。簪由“笄”演变而来,最初用途仅为绾束头发,后逐渐演变成美化发饰、显示身份的一种标志。随着发髻式样的变化,簪的式样和种类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掩鬓:掩鬓是典型的明式簪钗之一,又称“捧鬓”,掩鬓最常见的样式是云朵式造型,云朵之上加饰各种吉样纹样;簪脚朝上,成对使用。
围髻:围髻又称“络索”“云髻”,周环发髻以簪戴,最早见于宋代,到明代形制略有简化,在一根弧形金质横梁上钻小孔,其下穿系带子以坠珍珠、宝石、璎珞等装饰,珠络长者可垂到额际。明代唐寅《吹箫图》《仿韩熙载夜宴图》中均有对围髻的描绘。
帽顶:帽顶指帽的顶端,也指帽子顶上所缀的结子或珠宝。元代王公贵族以戴笠帽为常,笠帽是一种有大檐的帽子,頂部以金镶珠宝玉石为装饰,以示身份象征。帽顶制度进入明代以后,较元代更加完善、严格。
冠:冠在明代皇族礼仪、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同场合、不同身份佩戴不同种类的束发冠,男女发冠形制不同。各种冠饰被制作得极其豪奢,可谓集珠宝之大成。凤冠是上层女性配合礼服所用冠饰,最高等级为皇后所用金嵌宝珠点翠龙凤冠,以下尚有各式凤冠。
耳饰:耳饰指戴在耳部的装饰物,明代主要有耳环、耳坠两类,装饰设计重于写实,精雕细作,常见有宫灯、葫芦、花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