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曲艺教育与现代教育技巧融合的探索

2023-05-30田海龙王琪

曲艺 2023年3期
关键词:曲艺技巧阶段

田海龙 王琪

传统曲艺教育中存在“重曲艺,轻教育”的现象,如何加强曲艺教育,笔者认为应从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入手,融入现代教育技巧和方式,活用游戏化技巧。针对不同阶段学生也要相应采用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并设计一堂曲艺课程应包含的形式,给出解决传统曲艺教育不重视教育技巧问题的方法。

一、引言及背景

曲艺行业历史悠久,传承教育方式一直比较传统,未能做到与时俱进。随着现代教育普及,教育学研究日新月异,曲艺教育也应该从传统教育方式中跳出来,从现代教育体系中取经,丰富曲艺教育教学体系。

通过总结多年曲艺教育经验,多次同全国从事曲艺教育的同行前辈沟通交流,我们认为目前的曲艺教育存在一个普遍问题,那就是重曲艺轻教育。

二、曲艺教育存在误区

传统曲艺教育重视口传心授,以尊师重道为理念,打造了一种類似传统私塾教育“念背打”一样的模式。这种模式,虽然也教出了优秀人才,但如果老师处理不够灵活,教学就变得非常死板。一般,老师负责演示,学生负责模仿,一旦模仿不到位,老师动辄一句“说人话”给予严厉脸色;又甚至不说明练习错误原因,抬手就打。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是从囫囵吞枣开始学习,要熬到能上台表演才逐渐摸索出一些道理,也就是所谓的“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甚至出现一种共识,认为模仿力好是选拔曲艺苗子最重要的条件。

在一些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开窍晚的学生往往中途就退出了,只有天赋较高或毅力较强的学生能坚持下来。这种死板模式造成一种假象,好像学生学曲艺是靠天赋,老师教曲艺是在撞大运。严格说起来这并不算教育,只是在寻找好苗子罢了,学生能成就多少主要靠悟性高低。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就很难感受到老师的传承功劳,甚至造成了学生拜师只拜“腕儿”的现象。

孔子曾说“有教无类”,教育不分高低贵贱,才能让教育普及。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不能变成一种筛选手段。只有做到“来学者皆有所成,去教者不挑学生”,那才是曲艺教育应有的状态。

从事曲艺教育多年,接下来我们试着谈谈曲艺教育学的一点心得。

三、教育要从认知入手

狭义上说,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不能只从内容出发,更要重视教师和学生的认知感受。

(一)教育要做到认知统一

教育要做到认知统一,一是作为教师对教育行为的认知,二是作为教师要对学生接受知识过程的认知,这两个认知要统一。

传统曲艺教学中往往有这种现象,老师把某一项技巧演示给学生,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问到“为什么这个地方这样处理呢”,老师往往给一句“我师父就这么教我的,以后演多了你就明白了”,这可以说是糊涂老师;同时还会遇到一种情况,学生苦练多时,给老师哭诉“老师,我在脑海中明明背得跟您一模一样,可是出口就是不对,总是说不到位啊”,这可以说是糊涂学生。这就是老师对教育行为认知不够,同时学生对学习过程认知也不够,造成的教学失败常见案例。

之所以会犯这样的错误,是因为指导教学和学习的主观认识不符合客观规律。当然仅仅意识到要主客观符合,实际用处并不大,根本不会让我们减少犯错的概率。问题出在哪儿?因为绝大多数人开始具体的行动前,都已经潜意识地认为自己的主观认识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要不然怎么会动手去做呢?刚才案例中的“糊涂老师”认为自己已经做到了教学全部,“糊涂学生”也以为自己已经学习到了老师教的一切,这种情况下“糊涂师生”一起努力让教学变成了白费力。

因此,教育要从认知入手,老师和学生要在“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上达成统一。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告诉我们:“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这叫作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这是在谈“感性认识”。

《实践论》还告诉我们:“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这是在谈“理性认识”。

在曲艺教育中,我们之所以主观认识不符合客观规律,是因为我们往往只重视了“理性认识”的传递,忽视了“感性认识”的接收。人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到理性的。省掉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称之为完整的认识过程。教育学就是在研究如何让“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学科,也就是在研究如何更好让学生认知并接受。

总结一句话,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掌握所学知识和技巧,并能正确实践练习;教育过程是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师传授,并保持对知识和技巧的兴趣。传统曲艺教育容易忽视这个过程,试图直接用“口传心授”达到认识飞跃,造成了教育效率低。

(二)重视教育技巧以及游戏化运用

教育学就是在研究教育过程,以实现让不同年龄段学生乐于学习的目的。曲艺教育应加强对教育技巧学习和掌握,不能停留在僵化的“口传心授”的老套路中。

例如,在初学曲艺时,学生普遍存在声音打不开、咬字没力等现象,枯燥的口播操及发声练习,很多孩子坚持不住,课下几乎不会主动练习,影响学习进度。长期的专业化训练对学生而言枯燥乏味,练习中偷懒导致短期呈现效果不佳,兴趣度减少,很多家长和孩子就放弃了。

美国的企业现代化在全球领先,企业培训也引领全球企业培训发展。早在21世纪初,国内还在拉老总听演讲这种原始培训模式时,美国企业培训已经进入引导学习阶段。整个培训过程,老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学生通过行动学习,在实践中通过解决问题、讨论案例、团队游戏等方式获得经验和知识。

也就是说,即使面对专注力强的成年人,培训教育也不能仅靠知识讲述,而是通过实践和游戏调动参与度,即所谓“在干中学”。因此,当面对青少年时,借用近似游戏和“有趣”之类的元素推动学习,改善他们的专注度,增强趣味,就尤显重要。

在商场中,人们决定走楼梯还是电梯通常不是取舍于趣味,但当楼梯加入了脚踏奏乐的琴键,趣味的作用就脱颖而出了。例如曲艺绕口令不只在训练发音,我们还在训练场景描述能力,当绕口令练习增加了绕口令表演游戏,学生就在游戏中潜移默化掌握了绕口令的表达逻辑。

通过视觉、行动和声音丰富化,让学生保持高度专注力,享受上课过程,投入课程练习,激发学习兴趣,才能使课堂效果最大化。

总结下我们团队的经验,教育技巧结合游戏化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学习及时反馈,例如基本功训练结合游戏及竞赛,专业内容技巧训练增加趣味性处理,思维拓展增加行动学习。通过对作业训练和技巧训练进行加工,让这些训练富含竞争、合作、探索的趣味性,学生们在相互竞争中,借助合作的氛围彼此鼓励。

(三)曲艺教育也要把点开活

曲艺行有句艺谚叫“把点开活”,大意是面对不同层次观众,应该演绎不同的适用内容。曲艺教育也是一个道理,因为不管说相声还是教学,本质都是一种沟通方式。当我们面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时,从认知入手,教育方式的侧重点也应不同。

1.少儿曲艺教育重视兴趣培养

少儿曲艺教育,重点是兴趣培养。4—8岁少儿,发育并不完全,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不能完全明白学习内容以及背后技巧和原理,更多是以模仿为主,这个阶段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

少儿艺术培训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早已不是卖方市场,我们不能期待学生一定是一个狂热爱好者。我们要用更加趣味化甚至游戏化的技巧丰富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学习状态。

以贯口《小孩子》的教学为例,在少儿阶段,我们先要给孩子讲清楚每个小故事,然后可以让孩子设计小故事表演,总结人物特点,最后再完整背诵。这样孩子在表演游戏中理解了故事、了解了人物,自然也能表达出部分情感。这个阶段的孩子,我们不要求完全模仿老师,主要要求孩子能尽量表达情感。

2.青少年曲艺教育重视基本功训练

8—16岁的青少年阶段,不但识字,而且具备了基本逻辑思维能力。这个阶段教学,更重视基本功技巧,如果说少儿阶段还停留在“曲艺很好玩”阶段,那么面对青少年时就进入到了“技巧怎么玩”阶段了。

这个年龄段学生,已经可以准确模仿老师表演。在模仿中,学生已经可以了解曲艺表演是在干什么,也能理解曲艺学习在训练什么。学生需要了解曲艺演员到底做对了什么让台下观众产生了喜怒哀乐,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难掌握的知识之一,在这里“模仿”结合“技巧训练”就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适当加入基本功的模仿练习,引入竞赛竞争机制,就让学生从模仿老师表演入手去体会技巧背后的意义。

还是以贯口《小孩子》为例,在这个阶段,就要明确给学生标气口、划重音、做示范;告知学生语言强弱技巧、语言快慢处理技巧、语言调值处理技巧;让学生不但理解故事,能表达情绪,还要通过模仿去体会提炼技巧,让表达更加完整。这个阶段以达到基本相声口,掌握轻重缓急表现为要求。

3.成年曲艺教育重视原则性原理

成年人理性认知增强,更愿意去探索事务背后的第一原理,也就是所谓原则性原理。成年人更期待“授之以渔”,所以这个阶段教学还要让其了解“为什么这么玩”。

成年人已经不满足于完全模仿,为了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必须要先讲清楚为什么,再去训练怎么做,最后达到如何做好的结果。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剖析基本原理,剖析观众心理,剖析表达目的;同时要通过举例类比形式,让学生迅速明白原理,进而驱动学习行动。

还是以贯口《小孩子》教学为例,在以上基础上,面对成年人教学,我们要告知学生语言强弱处理的原因是什么,语言快慢处理的表达目的是什么,语言调值变化的原则是什么,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当他面对其他未学过的贯口时,也能试着去处理,这才算完成了贯口学习的全部要求。

四、一堂曲艺课程应该包含什么

教育是在统一学生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在引导学生掌握技巧和背后原理。基于此,我们在设计一堂曲艺课程时,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对感性、理性接受程度,要设计不同的内容。

(一)开班仪式

英国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黑德说过一句话“文明的进步,就是人们在不假思索中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文明是在岁月中积累而成,一个民族的文明是这个民族所有的苦难和辉煌累就的经验,最终形成一条条人人不约而同遵守的规则。这些不约而同的规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后来者,让后来者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不用一一再去嘗试探索,形成了认知的捷径。这些认知的捷径让我们在接受到某些先决条件后,不假思索就跳入到既定逻辑链条中去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去探索和利用一些捷径,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高效理解学习内容,迅速掌握学习技巧。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是一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个调动身体和思维的开课仪式就非常重要,通过每次开课时的肌肉记忆反馈和仪式感,迅速让学生进入到学习的气氛。

比如传统的班长喊“起立”,同学们齐呼“老师好”就是一个典型的简单开课仪式。一些传销及培训课程的课前热身舞和口号呼喊,也是一种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仪式。总之,我们要设计一种符合曲艺气质,调动全身的开课仪式,简短有效。

曲艺开课仪式可以设计成,上课时先朗诵一段师训再进入上课流程,例如哈哈少年团师训如下:“自古人生立世,须有一技之能。名扬四海若有成,皆因勤学深耕。我辈既学相声,追本求知道通,尊师重道苦练功,切勿荒废放松。”一段师训朗诵完毕,既有仪式感,又强调了勤学苦练和尊师重道,给学生搭建一个进入状态的捷径。

开课仪式可以有很多种,原则就是内容简短、调动行动、焕发精神,适用于各个年龄段课堂。

(二)课堂内容

课堂内容主要包含教师演示和技巧训练两部分,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两者比重不同,教学侧重点不同。

1.教师演示

“口传心授”中的“口传”,就是教师演示。教师演示是给学生树一个标杆,让学生在未彻底了解技巧规律时,有一个模仿的标品,这是一堂曲艺课程最不可或缺的部分之一。

教师演示部分是教师教学基本功,不做深入讨论,只要把握住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越小的学生,越要把表演特点放大,让学生形成基本感性认知再去模仿。教师演示包含了标准示范、技巧说明和原理剖析3个部分。例如贯口《小孩子》教师演示就要做到:

标准示范:展示整个贯口情绪状态、展现每个故事情绪状态、强调抑扬顿挫特点表现。

技巧说明:讲清楚如何用轻重缓急去处理语言的强弱表现及情绪表达,了解语言强弱处理和情绪表达的背后原因。通过划重音、引导练习,让学生掌握基本强弱表达技巧和情绪表达规律。

原理剖析:剖析轻重缓急和强弱处理背后联系,讲解如何判断一句话中的强弱关系,理解一整段话的快慢处理逻辑。在剖析完原理之后,要辅助增加举一反三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分析不同句式、段落的轻重缓急处理来掌握贯口抑扬顿挫的基本技术。

在这3个部分中,少儿课堂阶段以标准示范为主,占整体课堂30%左右;青少年课堂阶段标准示范和技巧说明并重,占整体课堂40%左右;成人课堂阶段三者并重,占整体课堂60%左右。

2.技巧训练

我们理解,曲艺表演技巧,是指曲艺表演的行动规律。如语言基本功的抑扬顿挫、相声语言纲口节奏、相声包袱的铺垫抖翻缝、训练发声咬字的口播操等。作为行动规律,学生很难一时掌握,需要不断去练习才能形成正确行动习惯,这就需要把枯燥的训练过程趣味化和游戏化,重视游戏化运用。

在一堂课中,老师没有办法对每个学生状态一一调动,就需要把技巧游戏化,来增加所有学生的专注度。比如气息练习,可以引入竞赛环节,大家比一比气息长度;发声练习进行分组竞赛,用一个小小的分贝仪,比一比向远处呐喊的分贝值。

我们还可以向表演教学内容学习,化用表演教学中的游戏化训练。在曲艺表演中,我们都知道细节很重要,例如眼神、表情、情绪等,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但我们不能一下就给学生灌输到位所有要求。一方面是他们无法做到深入感受和理解,还有一方面就是老师的体验感受也不能完全表达出来。即使少数学生能表现出来老师要的状态,也可能是孩子自身有些天赋,并不代表他能吃透理解技巧。

我们可以引入已经比较成熟的各种表演训练游戏,丰富曲艺表演课堂,也可以把相声小段《幸福拍手歌》《反正话》改编成反应力和思维能力游戏进行对抗练习,训练孩子的反应能力和即兴思维。

实际上,针对青少年学生,解放天性只能解决表面问题,内心的打开,才能带动情感发育,针对性地表演练习,可以较好调整孩子们普遍出现的难点,增加趣味性使孩子们足够放松。只有在专注放松的状态中,学生们打开思维,展开想象力,培养信任感,接受老师和课堂知识。

但要注意,技巧训练游戏重点在技巧训练,是把表演技巧进行趣味化处理,不能本末倒置。作为老师,经常会在练习中发现孩子潜在的能量,这份惊喜和成就感让老师和学生都非常享受课堂。

根据多年课堂经验,我们认为技巧游戏化内容在少儿阶段课堂中要占至少50%左右,在青少年阶段课堂中要占至少40%,在成人阶段课堂也要占至少20%。

(三)结课演示

结课演示是传统教学容易忽视的必要环节,结课演示是指学生在课堂最后阶段给家长及老师演示当堂课程学习结果。

结课演示有三重意义:

1.给学生学习制造动力和压力

最后的结课演示等于是一次考试,学生课堂不投入学习就不能圆满完成。同时,结课演示等于是一次表演练习,曲艺表演是一门实操的课程,只有通过不断表演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技巧和状态。

2.给教师教学压力以及观察学生学习状态的机会

结课演示不但是学生学习的考试,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促使教师做好准备投入教学。同时,通过学生的结课演示,教师还能收集记录每一位学生的当堂学习状态,查缺补漏,课后有针对性向家长反馈以及布置练习作业。

3.给家长一个感受学习魅力的机会。

曲艺学习是一个漫长过程,表演功力进步不能量化表现,曲艺考级也并未普及,家长没办法感受到孩子学习进步。通过结课演示,让家长近距离感受到曲艺表演魅力,感受到孩子学习的阶段性成果,可以促进家长让孩子长期学习的决心。

结课演示,非常重要,每个阶段都要执行,占整堂课比例20%左右。

五、結论

现代曲艺教育要从认知入手,做到教师与学生认知统一,重视教育技巧以及游戏化运用,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应有不同侧重点。精心设计一堂完整的曲艺课程,设计开课仪式,优化课堂内容,做好结课演示,打造更高效的曲艺教育课堂。

随着高校曲艺学科开设,青少年曲艺教育有了向上的通道,曲艺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曲艺教育建设也迎来更高要求。

总之,曲艺教育发展任重道远,要从传统教学中跳出来多向现代教育学习,让曲艺教育从“择徒传承”转变为“有教无类”,推动曲艺传承传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艾莉森·高普尼克:《园丁与木匠》,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年7月。

[2](美)劳伦斯·科恩:《游戏力》,军事谊文出版社,2011年5月。

[3](美)卡尔M.卡普(Karl M. Kapp):《游戏,让学习成瘾》,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1年。

[5]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

(责任编辑/邓科)

猜你喜欢

曲艺技巧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指正要有技巧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提问的技巧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