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春晚语言类节目的社会功能及意义

2023-05-30贾振鑫

曲艺 2023年3期
关键词:马季类节目小品

语言类节目是各级春节文艺联欢晚会(以下统称“春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亦是反馈各年度春晚综合水平的关键评价指标。近年来,辽宁卫视、天津卫视、北京卫视等电视台春晚,以观众喜闻乐见的语言类节目见长而获得广泛赞誉,愈加证明了语言类节目之于春晚的重要意义。从春晚语言类节目功能定位的历史源流及表现内容、节目形式、社会影响来看,春晚语言类节目以娱乐性、大众性、内涵性的艺术优势,强化了春晚的年俗类晚会艺术特色,浓重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春节年俗氛围,有着愉悦人民文化生活、启迪大众语言智慧、实现价值引领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于春晚类的年俗晚会及艺术发展而言,厚重年俗文化内涵、强化晚会大众艺术属性、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积极意义,尤为鲜明。

一、春晚语言类节目功能定位溯源

语言类节目成为春晚三大类节目构成之一的演出模式,始于中央电视台(以下统称“央视”)1983年春晚的一炮而红。早在1956年春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就推出了电影版的《春节大联欢》。①1960年春节,作为央视前身的北京电视台,开始举办以诗朗诵、相声、歌舞为一体的综艺晚会。②在地方电视台中,上海电视台于1959年也举办了春晚。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邓在军、杨洁导演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在当时具有一定影响。1980年至1982年的春节,央视也播出了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但这些早期春晚的社会影响,还不能与当下意义上的春晚同日而语。如何让春晚更贴近百姓、更为人民大众接受,央视和各家电视台都在积极探索以求突破。转机的出现,源于相声名家马季在艺术实践中燃亮的思想火花,给予了春晚语言类节目更加准确的功能定位。

1981年春节,马季得到央视导演邓在军的邀请,带着他的几个徒弟参加了央视和广州电视台联合举办的春节晚会。马季看到这台晚会观众反响十分热烈,随即便迸发出将此晚会模式进一步发展的艺术灵感。他随之给邓在军提议,“如果中央电视台在除夕夜也能举办类似这样的一台大晚会,以娱乐性节目为主,穿插歌舞,设主持人,并让主持人在其中插科打诨、活跃气氛,不也挺好吗?”③此时的邓在军虽然与马季深有同感,但并未作出明确回应。没有得到答复的马季,回到北京后又向央视导演黄一鹤提出他的建议。黄一鹤听后甚是欣喜,马上向央视领导作了汇报,并得到了大力支持。1982年,央视组建了1983年春晚主创团队,黄一鹤为导演,马季、姜昆、王景愚、杨勇为主创人员,还聘请侯宝林、袁世海为顾问,正式筹办新模式的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

从上述1983年央视春晚模式的语言类节目定位分析,重视语言类节目的娱乐性,新春佳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创作一台万民同乐的大型晚会丰富人们的新年文化生活④,是其时的艺术初衷所在。此外,主持人的设计环节也是如此,为了增强晚会的娱乐性,串联环节将以往的报幕转变为插科打诨、观演互动、活跃气氛的主持方式,相声演员马季、姜昆作为主持人中的四分之二,完成了這一艺术任务。从演出实况看,马季、姜昆的主持,表演展示成分浓重,从某种程度上是具有语言类节目属性的。

可见,春晚语言类节目的最初功能定位,就是为了制造新年快乐,送上新春祝福。该主旨从根本上契合了中华民族恭祝“春节快乐、吉祥如意”的文化心理,所以深受人民欢迎,促使春晚成了一种新年俗而延续至今。

二、春晚语言类节目的社会功能

40年来,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涌现出了相声《宇宙牌香烟》《虎口遐想》《新虎口遐想》《点子公司》《巧立名目》《台上台下》《我爱诗词》,小品《羊肉串》《英雄母亲的一天》《如此包装》《打扑克》,以及“白云黑土”系列、“卖拐”系列,等等,数以百计的经典作品,地方电视台的此类节目更是数不胜数。这些节目用“好听、好看、好玩”愉悦人民的文化生活,启迪了大众的语言智慧,发挥了价值引领、精神培育的社会功能作用。

首先,春晚语言类节目具有愉悦人民文化生活的社会功能。“年节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⑤,我国人民向来有着举办五彩缤纷节庆活动的传统,把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的新年愿望蕴藏其中。春晚语言类节目对这一节庆民俗进行了创造性转化,生产出开心的笑声,丰富了新春快乐元素,如果节目缺乏笑点,不仅不会得到观众认可,反而会遭到诟病。那些留在人们记忆里的经典语言类节目,以及因此而走红的诸多笑星,都是赢得观众笑声甚至让观众含泪而笑的时代记忆。如马季《宇宙牌香烟》里质朴中藏着狡黠的推销员形象;姜昆《虎口遐想》中滑稽无助的男青年;冯巩的标志式开场白“观众朋友们,我想死你们了!”;赵丽蓉在《如此包装》《英雄母亲的一天》中的精彩演绎;小沈阳《不差钱》中的妙语连珠,等等,莫不是为了生产快乐而来。如此设计,就是让大家过一个快快乐乐的春节,用笑声洗刷一年劳作的辛苦,祝福来年的平安、顺利、吉祥。当然,春晚语言类节目的娱乐,绝不是空洞乏味、直白浅薄的单纯搞笑,而是努力追求着“大道无形”的审美境界,让人笑过之后有所收获。

其次,春晚语言类节目具有启迪大众语言智慧的社会功能。春晚语言类节目,从广义上说是语言艺术,或者说是语言智慧的结晶,节目吸引人的是绝妙的台词智慧,而不是滑稽的装扮。从欣赏实践看,语言类节目是否具备“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妙语连珠,是最为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春晚语言类节目制造的年度流行语,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如小品《钟点工》中“小样儿,别以为穿上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小品《卖拐》中“忽悠,接着忽悠!”“还要啥自行车啊?”;小品《一句话的事》中“我骄傲!”;相声《旧曲新歌》中的天津快板版天气预报,等等。均显示出人民的语言创造智慧、应用智慧。当现实生活中,有合适场景出现的时候,人们把这些经典台词应用于生活用语,顿时让直白的表达变得幽默、含蓄而充满乐趣,不仅会令人开怀一笑,而且会消除一些不必要的尴尬,让解决看似复杂、棘手的事情变得简单起来。这样的经典台词,丰厚了汉语宝库及语言文化内涵,提升了日常生活的语言智慧,堪称对汉语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

最后,春晚语言类节目具有精神培育、价值引领的社会功能。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系天下的重要,将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等传统观念有机联系在一起。春晚语言类节目发挥了语言表达针对性强、内涵丰富的特点,做到了家国情怀的水乳交融。节目在制造快乐的同时,关注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如小品《花盆儿》《黄豆黄》和“白云黑土”系列等,总是通过巧妙构思把过去一年全民关注的国家民族大计装进节目之中。再如小品《水下除夕夜》讲述的是一位驻守在深海潜水艇上的官兵过节的故事,小品《一张邮票》是对两岸一家亲的深情倾诉。前者让我们感受到国家和平昌盛的来之不易,后者升华了春节团圆的文化内涵,厚重了家国情怀内涵。再如小品《装修》《相亲》《一句话的事》《张三好人》等,则是将着眼点放在家长里短、邻里之间,用幽默调侃的语言上演了一出出家庭生活好戏,让人们体味出家庭和睦、以诚相待、和谐相处的重要。自2016年开始,辽宁卫视春晚还推出全新频道定位语——“欢乐一家”,强调“家”的概念,与上述节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相声《宇宙牌香烟》《巧立名目》《新虎口遐想》,小品《小偷与警察》《牛大叔提干》《扶不扶》《坑》等节目,针砭时弊、讽刺社会不良现象,有着抑恶扬善的本质,传递了公正、法治、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化功能特点也更为突出。虽然有人认为此类节目出现在强调快乐的春晚舞台有些不合时宜、不够温暖,但从春晚定位的全民性特点以及所处辞旧迎新的特殊情景分析,观众在开怀大笑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温暖,就多了一份对新年的美好向往,此种鼓舞人心的节目,当然也是一种新年祝福。

此外,春晚语言类节目是在娱乐、温暖、鼓舞、引领中,给观众新年的快乐、前进的勇气与信心,发挥了情感调节的社会功能作用。尤其现在春晚小品以及脱口秀的“东北腔”现象,亦可证明春晚语言类节目有着推广区域文化的重要功能。央视春晚最早的语言类节目选择了相声这一原生于北京的曲艺形式,是央视驻地北京的近水楼台缘故,从此意义上来说也是对区域文化的推广 。

三、春晚语言类节目的意义

春晚语言类节目有着厚重年俗文化内涵、强化晚会大众艺术属性、助力艺术创新、提升曲艺影响的重要意义。

首先,春晚语言类节目厚重了年俗文化内涵。当下的春晚已成为除夕夜喜庆守岁的新年俗现象,寄托着人们的新年文化情感,创造了全球华人收看同一台春节晚会的世界文化盛举。当然,这是所有电视编导、创作演出等各部门工作人员辛勤付出的结果,但从春晚节目构成及语言类节目愉悦人民文化生活的功能定位分析,春晚语言类节目有着厚重年俗文化内涵、推动春晚新年俗现象形成的积极意义。以制造快乐为己任的春晚语言类节目,在浓厚快乐中国年文化氛围的同时,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及富有魅力的中国文化特色。

其次,语言类节目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深奥的道理,通过寓教于乐的艺术智慧,传达给受众,因此,语言类节目对于晚会主题的深化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从春晚大众艺术的本质来讲,争取更多观众的认可至关重要,语言类节目作为解决“众口难调”的一剂良药,用快乐这个最大公约数,稀释了不同文化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价值观众的艺术欣赏差异,牢固了春晚的大众艺术属性。

最后,春晚语言类節目注重原创。为了节目在除夕夜的正式播出,有的演员春节过后就积极组建团队准备下一届春晚节目文本,还有的要提前做好几个预案。相声表演艺术家冯巩正是有着这样的坚定执着,才有了连续33年登上春晚舞台的荣耀。对于大多数节目而言,文本几十度易稿已成为常态,表演更是要经过导演封闭排练的数度打磨及节目初成的“压场子”找感觉等多个环节的磨砺,才有可能最终登上春晚舞台。如此,春晚往往能推出精品节目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马季作为央视春晚的开拓者之一⑥,推动语言类节目成为春晚节目的主要构成之一,之于曲艺事业的整体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1983年是电视媒体即将取代广播成为其时传播媒介龙头老大的关键时刻,马季推动的春晚模式不是带动相声名家、新人新作,借央视春晚走进千家万户那么简单,而是为相声赢得了与时俱进的发展机遇,并带动了整个曲艺事业的健康发展。相声在20世纪80年代红极一时,20世纪90年代乃至更长时期中,众多曲艺演员因参演小品而快速走红,这就是最好的佐证。虽然后期由于创作创新乏力,相声也有着“成也电视,败也电视”的尴尬,但春晚语言类节目推动相声出现发展高峰乃至带动曲艺发展的重要作用应得到正确评价。如今,曲艺演员或曲种有没有在各级春晚登台,仍影响着对其社会价值的评价,更能证明马季等老一辈曲艺家的高瞻远瞩。

四、结语

春节是最富有中国特色且最为隆重的节日,以汉语为载体的语言类节目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二者的完美结合放射出了中国文化的耀眼光芒,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随着时代的发展,春晚语言类节目的功能定位被赋予了更多内容,在陪伴国人快快乐乐过大年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的统一以及价值观、思想观的引领。演出人员也由舞台表演见长的曲艺演员、戏剧演员过渡到了高流量的影视演员。从传达效度看,节目功能只有真正传达到接收终端才能够得以实现。从春晚采用直播方式的现场感分析,经过舞台磨砺的曲艺和戏剧演员更容易把握演出火候,取得良好的现场演出效果,吸引屏幕前受众的欣赏,他们担任春晚语言类节目演出也就更为合适。而且电视传媒有着推出新人新作的职能,春晚又是个万民同乐的舞台,让更多的中华文化亮点得以展现,值得期待。从推出新人新作的角度,有更多优秀的曲艺演员、曲艺佳作登上春晚舞台,应是今后春晚语言类节目有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从春晚语言类发挥功能的有效性、持续性考量,节目文本需要和人民生活再近一些。从创作实际看,没有和人民同吃同住的体验,类似于“接着忽悠”这样的台词是写不出来的。保持人民语言的鲜活与亲切,推进语言类节目人民性特点的提升,语言类节目发挥的社会功能作用会更加强大。

注释:

①贾振鑫:《文艺晚会艺术原理与策划实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

②朱宝贺:《电视文艺编导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③李庆山、李敬:《中央电视台24届春节联欢晚会台前幕后》,中国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④泥子、善良、偶然:《21年春节联欢晚会内部消息》小引,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⑤钟敬文:《民俗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13页。

⑥李庆山、李敬:《中央电视台24届春节联欢晚会台前幕后》,中国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责任编辑/邵玉茹)

猜你喜欢

马季类节目小品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临宋人小品》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如何主持好广播谈话类节目
大师风范
电话里的单口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