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艺美术陶厂对建水紫陶发展的现代性启示
2023-05-30张健王雪
张健 王雪
摘 要:作为云南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产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碗窑村,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建水紫陶茶具以其独特的工艺与古朴的造型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传统工艺,是宋、元、明茶具演变的基础上,数千余年陶瓷文化历史传承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原汉文化与边疆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建水工艺美术陶厂的建立是建水紫陶走向近代工艺美术发展的历史性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研究价值。本文将对建水工艺美术陶厂的兴建发展历史进行调查研究,由其建设兴起到衰微的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对建水紫陶在现代性发展过程中的反思与启示。
关键词:建水紫陶;工艺美术;现代性启示
1 工艺美术陶厂历史发展
陶器行业在建水年代久远,对紫陶的生产管理一直在变化,早期建水紫陶的管理机构无法追溯。据现今碗窑村中的碗窑小学在清康熙时期所立的《奉本府清军府明文》告示碑文载:“碗窑名虽一窑,内分上下,烧造器皿,两不相同。各烧各物,各照各署,自力来编纳建水州在册,窑课闰银贰两壹钱肆分伍厘,别无科收”的记载。因此自明清时期,政府就已管理建水陶器行业收取税利,调处纠纷。
发展于民国时期的手工业都是个体户生产,自产自销,工商不分,故陶器手工业同时受县商会的领导,建水县政府早期设建设局,后改建设科,管理工业生产。在县商会领导下1938年,国民党建水县党部成立“陶器商业同业公会”,经管碗窑陶户。碗窑村陶器手工业行会组织,成立较早,具体年代无法考证。直至1954年,建水成立“建水县陶器社”,于70年代更名为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也称“老厂”,因其生产的陶器以紫色为主,故称为“紫陶”,曾经一度名声响亮,其“狮头”牌紫陶汽锅曾两次被评为轻工部优质产品、云南省优质产品。同时期云南省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陶器生产企业之一。
2.工艺美术陶厂的生产与手工艺人
在歷史的发展长河中,建水碗窑村村民大多以制陶为业。从清晚期到90年代花瓶都是建水紫陶生产的主要器皿。如今的建水紫陶大多分家分派,此前工艺美术陶厂生产的特点是集大成于一人,如拉坯器皿大多只冠有一人之名,这也导致了许多厂里时期的艺人都无从可考。同时期美术陶厂中器物都标注“云南建水”“中国云南”样式的款识,还包括后期“陶器社”的款识,很少使用手工艺人单独的名款,如今我们看待这些器皿时都只能根据口口相说,寻访老艺人与厂里老员工而得知。
紫陶艺人向逢春,男、建水县碗雾村人,民国后期迁居城内北门街。1895年4月生。1908年起做粗陶手工业,1913年起转做紫陶,向逢春兄弟转做紫陶手工业生产后,对前人生产的烟斗,汽锅、花瓶、茶具等造型上进行创新改造,邀请喜爱书画的绅士名人肖茂元、王颜斋、李月桥、马吉生、王和光等数人在坯体上书画装饰,取得姣好成就;尔后。向逢春刻苦临摹成才,进而创新用兰、黄黑、白泥等各种色土组成的残帖断简等装饰更胜一筹,更具艺术效果,新颖独特,古朴典雅,可谓集紫陶生产之大成。向逢春的产品,以优异的造型,精湛的书画,精细的磨光工艺,被誉为“向民三绝”。
陈绍康,袁应德都是同时期拉坯高手,均得到老前辈传承手艺。后期建水拉坯都以袁应德为典型,同时期拉坯艺人如潘庆、潘智安、潘庆邦等都是拉坯高手,保持与袁应德一致的标准,以至于后期出老厂之器都冠以袁之名义,忽略了其他艺人。在装饰与研发产品中,谭知凡,马成林是集大成者。无论新老艺人只要是与谭知凡同时期在老厂里装饰的人,作品上没有落款的作品都冠以谭知凡名下,特殊器形特殊民族装饰也冠以马成林名下。
在生产管理方面,自工艺美术陶厂前身陶器社成立,生产计划由县供销社联社下达计划,属指导性计划,生产处于自由状态。一九五六年全行业实现合作化生产,计划管理进入指令性阶段,由县手工业联社转达国家计划任务,定期召开会议检查计划执行情况,解决生产中存在问题。但产品由供销社土产公司统购包销,往往出现有的产品供不应求,有的产品则又形成积压。六十年代取消企业自销权,矛盾更为突出,销售已被迫停止,产品分等验收也由土产公司派人解决。生产计划与产销脱节,生产难于组织,七十年代中期才又只准本地销售,企业活动的限制,是企业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七十年代末,恢复集体所有制企业自产自销的制度,与商业部门统一的包销模式脱钩。通过市场调查需求量与国家生产指标确定生产量,下达生产任务,及时与外贸部门对接,提高产量,适销对路,计划生产,使生产效益逐渐提升,商业化发展才逐步进入正轨。
3现代性启示
自陶厂兴建起,在紫陶生产工艺上不断有了技术革新:
一九六三年小龙窑烧制改为烧锯末成功,后因大件产品无匣钵装烧,不适用而停用。
一九七一年生产上手工拉坯脚踢盘改为用电动机带动。
一九七三年参考广东石湾陶瓷厂图纸设计的隧道窑,大胆设计了许多工程技术人员都持怀疑态度的:(一)用发热量仅3500大卡左右的褞煤烧窑代替发热量在7000大卡以上的重油或无烟煤烧窑(二)用自然通风代替机械抽热流、鼓冷流,以降低窑底温度(节省投资10多万元)等两项重大技术革,试煤证明成功,赢得省内外行家的好评。
一九七三年工人邓学体改进轱辘车机械压坯成功,提高工效五倍。
一九七四年何炎华、张建明等人设计制造了在紫陶坯体上直接刻画的空心刀,简化了原来用毛笔书画、再用竹刀雕刻的工序,提高工效五倍。
在建水工艺美术陶厂的不断努力进步中,紫陶的发展有了显著的提升,不论是隧道窑的建成试烧,还是刻填工艺的简化,都改变了陶器生产的落后境地,鼓舞着全体紫陶工作者们上进的士气。在陶厂的兴盛进步中让现今的我们看到的是老一辈工作者工作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即便是迫于时代经济政策的变化使得工艺美术陶厂最终于八十年代还是走向湮没,在施工和生产中出现的大批先进人物创造出的新生事物对紫陶繁重过程中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他们为建设新的陶器厂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紫陶產业现代性发展的今天,老一辈陶厂手工艺人的行业精神与创新精神也是值得我们继续发扬下去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吴白雨.建水陶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J].中国陶瓷,2012,48(09);56-59+65.
[2]吴白雨.建水陶之八美——对建水陶艺术语言的文化解读与审美分析[J].学园,2011(04):91-94.
[3]吴白雨.对建水陶三个认识误区的澄清及其根源分析[J].民族艺术研究,2011,24(02):139-142.
[4]杨诚.浅谈建水紫陶文化价值和工艺传承[J].天工,2020(05):78-79.
[5]季宸影.机遇从创新中来——以建水紫陶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20,18(05):51-53.
On the Modern Inspiration of Arts and Crafts Pottery Factory to the Development of Jianshui Purple Pottery
Zhang Jian,Wang Xue
(Yunnan University, Yunnan College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Kunming 650091)
Abstract: As one of the four famous potteries in Yunnan Province, Jianshui purple pottery is produced in Jianshui County, Jianshui Village, Honghe Hani and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 Yunnan Province, with the rise of tea culture, Jianshui purple pottery tea set is loved by people for its unique technology and antique shape. Its traditional craft, is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Song, Yuan and Ming tea sets, the result of more than thousands of years of ceramic culture history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Central Plains Han culture and frontier culture fusion of each other's products. The establishment of Jianshui Arts and Crafts Pottery Factory is a historical representative of Jianshui purple pottery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ts and crafts, which has important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research value. This paper will investigate the history of the Jianshui Arts and Crafts Pottery Factory, analyze the process from its construction to its decline, and summarize the reflections and revel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Jianshui purple pottery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ty.
Keywords: Jianshui Purple Pottery; Arts and Crafts; Revealing Moder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