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化工产品贸易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2023-05-30张磊张婉莹

北方经济 2023年3期
关键词:双循环高质量发展

张磊 张婉莹

摘  要:本文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产业层面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行内涵阐释的基础上,以我国化工产品对外贸易为研究对象,运用各种贸易指标和数据综合剖析我国化工产品对外贸易不符合“双循环”发展格局内涵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我国化工产品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促进其融入双循环、推动双循环,构成双循环。

关键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化工产品贸易     内循环     外循环     高质量发展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阐释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内循环是主体,是主要矛盾。首先,它实现了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匹配。产业的发展要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当国内需求结构升级时,产业结构也随之升级,进而为需求提供持续的增长潜力。其次,它能实现产业结构对需求结构的引领。最后,它是实现产业国内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完整和顺畅运行。外循环是关键,是次要矛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外循环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外部力量。外循环是内循环的有益补充,与内循环形成互补;双循环发展格局中的经济循环应是国内国际双循环,而不是单一的国内或国际循环。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前提是国内大循环畅通,而国际大循环的畅通则是支撑和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发展。首先,在双循环格局中,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双循环通过改革供给侧的结构性,刺激消费潜力,以此来保障并提高国内经济的供给质量。其次,目前国内经济正在高质量循环,我国积极促进更加全面的对外开放,并积极嵌入全球经济链,来实现国内国外双循环的发展格局。最后,促进国内国际这两个市场的良性循环,同时达到“以内为主、内外互促”和“以内拓外、以外带内”的全球经济大循环的局面。因此,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内外双循环意味着产业的国内运行与国际运行同时并存,相互促进,产业链丰富并完整。

二、我国化工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一)贸易规模

近年来,我国的化工产业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2016年到2022年,我国化工产品贸易额从2929.27亿美元增长至4452.45亿美元,增长了37.8%。2016年以来,我国经济企稳,化工企业景气度显著上升,2018年,化工产业贸易总额超过了3700亿美元。2019和2020年,由于中美贸易摩擦的出现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带来的影响,化工产品贸易额有小幅度下降,年增长率波动较大。 2021年,我国坚持稳外贸政策持续发力,进出口额达最高值4036.37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136.37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88%,进口额为1900亿美元,占我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为7.66%。2022年,化工产品贸易进出口额为4452.45亿美元,随着国内产业升级提升产品整体竞争力,出口额显著增加。化工产品的进出口在我国进出口产品分类金额中高居第四,可见化工产品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贸易差额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化工产业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产业比较优势,有着全球化工大国和“化工世界工厂”之称。但是在化工产品贸易不断扩大的同时,贸易逆差现象却十分突出。2016—2022年,我国化工产品贸易逆差总体呈现先增加后收窄后增加的态势。2016—2022年贸易逆差年平均额为203.59亿美元,贸易逆差额以平均每年42%的速度增长。2016年,从国外进口的化工产业高精尖技术设备和新产品增多,使得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2017年,我国化工产品的贸易逆差已经达到185.49亿美元,较2016年的103.47亿美元增加了79.3%,而且进口增速也高于出口增速。2020年受疫情、世界经济放缓等因素影响,贸易逆差收窄到61.06亿美元。2021年,由于我国化工产品进口增长强劲,化工产品贸易逆差达到236.38亿美元,较2020年同期高出287.12%,创历史最高水平。2022年,贸易逆差持续增加,全年累计高达402.33亿美元。

(三)贸易结构

我国化工产品出口结构集中程度相对较高,各分类化工产品出口不均衡。有机化学品的出口比重最高,近六年几乎都维持在40%左右,其次是杂项化学产品。因此,资源型产品在我国出口的化工产品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虽然精细化学品的出口增长迅速,如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药品和光洁制品为代表的一类产品,但是这类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所占比例仍较小。在化工产品进口结构方面,有机化学品、药品、精油、香料及盥洗产品一直是我国进口的主要产品。与出口产品结构相比,进口产品主要为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品,此类产品生产技术复杂,但是附加值高。对比而言,出口则主要集中在原料供给的产业链上游。可见,我国化工产品贸易的发展路径为以资源换技术和资金,这种贸易结构亟待优化和升级。

三、用“双循环”诠释我国化工产品贸易的问题

(一)内循环供需失调

1.供给端:低端过剩与高端不足并存

近年来,我国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均不足79%。低端产品过剩的另一端是高端产能的严重不足。当前,我国化工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有欠缺,处在产业价值链中低端水平的产品占据多数,中高端产品只占据了少数,同时现有产品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并且产品附加值低,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总的来说,行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水平,还不足以构成高端产品的充足供给源。

2.需求端:高端需求严重依赖进口

化工原料和产品的应用遍布于电子、轻工、航空航天、基建、房地产、农业、汽车等国民经济多个领域,人们对化工产品数量、结构、质量、档次的需求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对高端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我國化工产品的发展方向在这样的高端消费需求结构下逐渐转变,档次低、成本高、效益差的低端产品消费市场在不断萎缩,同时,能耗高、排放大、质量低的产品和服务也在加快被淘汰,而高端、差异化和绿色产品更受消费者喜爱,并且成为了行业消费升级的主线。从高端化工产品的大量进口和持续、巨额的贸易逆差中我们可以看出,消费者的高端需求一直没能得到满足,只能大量依赖进口。

综上,内循环方面,化工产业的供给和需求无法匹配,供需失调现象较为明显,且长期存在,成为制约化工产业畅通内循环的主要障碍。

(二)外循环陷入低端产业链锁定困局

1.国际分工地位偏低,对外贸易大而不强

2009年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化工产品生产国,并且20多种化工产品的产能位居世界榜首,单看绝对规模,我国无疑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产品制造和出口国。但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评析,我国化工产品的对外贸易却是大而不强,处于“低端锁定”的窘境,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第一,我国化工产业的对外贸易结构单一,长期生产和出口诸如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高能耗型等低端产品,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较低。第二,要素红利日渐消失,同时对外贸易的竞争力也在弱化。在这种外循环的不利条件下,难以获取高额利润反哺国内化工产品生产的转型和创新,导致产业升级缓慢,长期被锁定在国际低端价值链中,也影响了我国化工产品的国际形象。

2.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经营风险较大

近五年,我国的化工产品出口到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产品占比超过50%,出口集中于少数的欧美发达国家。其中,美国市场是我国化工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2022年累计向美国出口化工产品达233.34亿美元,同比增长16.21%。这不仅增加了我国出口市场的风险,也导致了我国大量的化工企业在欧美市场上竞争愈加激烈,对于本就不高的出口利润来说是雪上加霜。出口市场集中的问题,也让我国的化工产品企业之间出现恶性竞争、压价销售的局面,而这种情况会阻碍我国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拓展,扩大出口市场的主动权也会被减弱,继而使得经营风险升高。

(三)内外双循环缺乏良性联动

在“双循环”这一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产业积极地嵌入全球价值链,从而提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以及竞争力,形成内部经济与外部市场的良性循环。但当前我国的化工产业尚未发展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这一良性联动机制。对内,对化工产业产品的高端需求已经形成,但相应的国内供给却跟不上,只能依赖进口。对外,化工产业陷入全球产业链低端锁定困局,形成恶性循环,外循环无法实现支撑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目的,反而限制了国内化工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四、我国化工产品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实现企业转型

从长远来看,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应来源于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强化及其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提升。因此,我国的化工产业应依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战略方向,来补齐发展短板,同时加大科研创新的力度,重构和完善内循环的供给以及需求链。第一,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加强引导,对新上项目进行严格审查,防止盲目扩张,同时要对资源匮乏、管理落后和污染严重的那些中小型化工企业采取关停并转的措施。第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造传统化工产业。以大代小,以老代新,从而形成合力,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实现化工产业中高端产品生产和研发上的突破。

(二)建立顺畅的内循环体系,重塑化工产业链

从扩大内需来看,要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关键着力点,尽快满足国内市场对精细化工产品等高档次化工产品和化工材料的需求。第一,注重聚焦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提高化工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大高端化工的核心技术研发力度,实施启动应急专项和国产替代专项,从根源改创工艺流程,牢牢把握住技术和产业命脉。第二,集中精力在补链、延链和强链上,加固产业链基础,融合创新链与产业链,并加快应用进程,使产业链循环更加通畅,以形成在内需主导下长期安全稳定的自主供需格局。第三,鼓励化工企业积极开展市场推广,紧抓“双循环”新发展机遇,推动化工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实际应用和产业化,例如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开放和应用上,积极开展与体育产业、旅游服务产业以及汽车产业的合作,开拓更广泛的市场领域。

(三)注入发展新动能,带动化工产品质量提升

在疫情常态化的时期里,新型化工产业的建设将会成为拉动有效投资和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因此要对化工产业的固定资产加大投入力度,从而引入发展新动能,带动化工产品的高质量发展。第一,要积极主动地对接“新基建”,并找寻化工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化工产业作为“新基建”的关键支撑产业,应积极利用“新基建”,来探索“大数据+互联网+化工产品”的智慧化工发展方式,以便于打通线上和线下的双发展通道,获得新的产业增长点。第二,引入“绿色化工”新理念,加大化工产业在绿色化工方面的投资力度,直面國内、外市场对于绿色化工产品的高端需求。

(四)突破贸易壁垒,打通国际外循环

在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的今天,我国化工产业必须加快调整外循环的参与方式和参与领域,从而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工产品贸易保护主义,使外循环能够畅通,并与内循环形成互动。第一,对贸易协定中关于应对贸易壁垒的相关条款不断完善,最大限度减少或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化工产品的不利影响。第二,要深入研究WTO的各项规则,还要学习利用WTO规则所允许的措施来保护自己,并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环保意识,从生产上把握质量和技术标准,生产符合国内、国际市场要求的高端化工产品。

(五)善用“一带一路”与“RCEP”,加强内外双循环互动

在推进国内大循环的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国际循环的畅通,使得国际大循环能够更好地服务国内大循环,继而形成相互促进的一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人口众多、地域辽阔,而且资源丰富,在全球化工领域中具备资源、成本和市场等综合比较优势,更是全球化工产业未来的一大重要增长极。RCEP成员国又是我国外循环的主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通过“一带一路”和RCEP快速发展的契机,引导一部分技术成熟的化工产业向周边国家转移。另一方面,利用双边和多边合作契机下的贸易博览会、贸易谈判、贸易规则制定等机会,加强化工产业的宣传,加强化工企业间的沟通,扩宽我国化工产业的外循环市场,形成化工产业内、外循环的互动格局。

参考文献:

[1]夏诗园.“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产业链升级机遇、挑战和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管理,2022,44(5)

[2]董志勇,李成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历史溯源、逻辑阐释与政策导向[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24(5)

[3]郑磊.内外“双循环”新发展阶段我国全球价值链提升路径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22,(2).

[4]薛见寒,黄茂兴.我国内外需双循环平衡关系的理论构建与对策分析[J].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39(3).

[5]裴晓华. 我国化工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江南大学,2008.

[6]刘立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产业链奠基、创新链赋能[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7(1)

[7]林桂军,郭龙飞,展金泳.“双循环”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与对策[J].国际贸易,2021,(4).

[8]陈佳.构建新发展格局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1(05):4-7.

[9]郭水文.新发展格局下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21,44(6).

[10]李猛.新时期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义、主要问题和政策建议[J].当代经济管理,2021,43(1).

[11]吕佳煜,张阿兰,甄鑫悦.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内外循环协同发展关系——基于消费与进出口数据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2,(12).

[12]杨慧瀛,初天天,欧阳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构建RCEP区域价值链研究[J].商业研究,2022,(2).

(作者单位:吉林化工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

猜你喜欢

双循环高质量发展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张明:如何系统地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双循环战略下我国化肥业发展的思考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