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釉面砖干燥裂纹的解决实例及总结

2023-05-30陈海林

佛山陶瓷 2023年3期

陈海林

摘 要:釉面砖的裂纹产生因素较多,对于特征不明显的裂纹,要根据发生规律进行科学排查,确认为干燥裂纹后,针对性采取措施,如减少坯料的塑性原料比例,降低粉料含水率,优化烘干窑的干燥曲线。用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从多方面调整优化工艺,在不降低产量的前提下,将缺陷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关键词:釉面砖;干燥裂纹;粉料含水率;烘干窑;坯料配方

1 前言

在釉面砖的生产过程中,无论是一次烧成还是二次烧成,坯釉裂纹是最常见的质量缺陷之一。裂纹的种类多,产生原因复杂,解决方法也各异,生产技术人员对此并不陌生。笔者在生产实践中时常发现,看似简单的裂纹,有时并没有明显的辨别特征,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分析时容易产生误判;甚至在查明裂纹的产生原因后,却因为生产条件的限制,导致问题迟迟不能完全解决,造成生产成品率的下降。

根据裂纹的形成原因,釉面砖的常见裂纹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一是机械碰撞裂纹,包括干压成型过程的脱模撞裂、翻坯机碰裂、横线、平台及辊棒送砖过程造成的裂纹,等等。二是烧成冷却过程出现的裂纹。此类裂纹较长,或有弧形裂、锯齿裂等外观特征。三是干燥过程的裂纹,即干燥工艺参数控制不合理,干燥收缩导致的裂纹,包括边裂、中心裂、面裂等。特别是砖边缘部分的细裂纹,有时裂纹深度只比釉层深一点点,烧成前不易发现,常被忽视。这种裂纹与干燥曲线、坯料配方、粉料工艺参数都有关系。

机械碰撞裂纹和冷却造成裂纹一般有明显的辨别特征,较易判断,而干燥导致的裂纹有时易与其它裂纹混淆,解决难度较大。笔者以两个工厂的实践解决情况为例,对干燥裂纹的解决方案进行探讨。

2 解决实例

2.1二次烧成内墙砖干燥裂纹的解决实例

A厂生产二次烧成内墙砖,素烧和釉烧窑炉实际内宽2.7m,窑长170m。压机为恒力泰2080型,4台。釉线4条。混烧产品规格从250 mm×400mm到300 mm×600mm不等。釉烧出窑砖经常出现边部细裂纹,长度1 mm至5 mm左右,沿釉面裂开,裂纹深度很浅,约为0.5 mm至2 mm,查看生坯、素烧坯体均无发现明显裂纹。生产技术人员通过升高素烧烘干窑的温度、增加成型压力、提高粉料水分、增加坯料配方的粘土比例等措施,均无明显好转。笔者排查发现,只有较大规格的厚砖才出现边部细裂纹,小规格薄砖则从未出现裂纹,且窑速加快时,厚砖裂纹更多。在排除洗边刮伤、碰撞等因素后,基本确定为干燥裂纹,采取措施如下:

(1)减少坯料配方的塑性原料比例。经查,此前为提高坯体含铝量,坯料中采用了较高比例的水洗高岭土。该水洗高岭土的SiO2含量为52%-55%,Al2O3含量为28%-30%。调整前的坯料比例为:粘土28%,水洗高岭土14%,瓷砂12%,瓷土20%,叶蜡石14%,透辉石5%,重钙米5%,黑滑石2%。调整后的坯料比例为:粘土28%,水洗高岭土8%,瓷砂24%,瓷土10%,叶蜡石18%,透辉石5%,重钙米5%,黑滑石2%。通过减少水洗高岭土和瓷土,增加叶蜡石和瓷砂,提高瘠性原料的比例。

(2)降低粉料含水率,适当调整成型压力。将压制粉料的含水率从8.0%-8.5%降至6.5%-7.5%,设定高压压制力17000kN。在保证生坯强度的同时,降低生坯入窑含水率,从而提高生坯的干燥效率。

(3)调节素烧烘干窑的干燥工艺参数。将烘干温度从150-180℃提高至180-220℃,保持炉内微正压状态。检查燃烧管的工作状态,避免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适当增加烘干窑的进热风量,调节各道进风闸板的开度,使窑内热风保持均衡,适当降低排湿风机的工作频率。

经过调整,边部细裂纹的缺陷得以解决。

2.2一次半烧成水晶釉面地砖干燥裂纹的解决实例

B厂生产水晶釉面红坯地砖,吸水率6%-8%,采用一次半烧成工艺(素烧比釉烧温度低40℃左右)。混烧产品规格包括400 mm×400mm,300 mm×600mm,600 mm×600mm等。双层素烧窑炉长150m(含烘干段32m),内宽2.9m,釉烧窑炉长230m,内宽2.9m。去年以来,日生产量达到27000㎡后,600 mm×600mm产品时常出现边部细裂纹,裂纹沿釉面深至坯体0.5mm至2 mm左右,但坯体没有完全开裂。严重时,300 mm×600mm产品也会出现边部细裂纹,400 mm×400mm产品则几乎没有出现过边部细裂纹。经多次排查,缺陷发生有如下规律:

(1)在素燒窑炉的烘干段出口用柴油刷在坯体边部检查,无明显裂纹。当成品边部裂纹较长时,对素烧出窑的坯体刷水检查边部,能看到长约5 mm至15 mm的暗裂纹。但成品边部细裂纹长度在5 mm以内时,对素坯边部进行检查,则难以发现裂纹。

(2)裂纹主要发生在素烧窑炉的被动边砖坯,且出现在进窑方向的左右边部,靠窑墙的边部裂纹比例较高,较少发生在砖坯的进窑前后头。砖坯出现边部细裂纹时,多则五、六道,少则一道,主要分布在砖边部的中段位置。

(3)将缺陷产品收集起来分析发现,裂纹现象不严重时,主要是4号模具的砖坯同一边出现裂纹。而当裂纹缺陷较多时,所有模具号的砖坯都有裂纹,但仍以4号模具的砖坯发生裂纹为最多。

(4)产品的规格越大,厚度越厚,越经常出现边部细裂,且平面砖比凹凸异形砖更易出现边部细裂。

(5)降低窑炉烧成速度,日产量不超25000㎡时,裂纹缺陷明显减少,但没有完全消除。

(6)阴雨及低温天气时,裂纹明显增多。昼夜温差较大的季节,下半夜出现裂纹缺陷的比例明显高于白天。

经了解,该生产线的压力机为力泰1800L型号,生产600mm×600mm产品时压制2片/次,高压压制力17000kN明显偏小,导致生坯强度不足。为解决由此引起的开裂问题,坯料配方长期保持较高的粘土比例,最高达40%-43%,且粉料的水分经常控制在9.0%-10.0%,明显高于正常值。一旦降低粘土比例或粉料水分,则时常出现中心开裂或大边裂。当产量在25000平方米/天以内时,生产还算基本正常,去年开始提高产量,边部细裂纹始终无法彻底解决。

根据裂纹出现的规律,基本确定是干燥裂纹。 受工厂设备条件的限制,在解决干燥裂纹的同时,还要避免中心开裂和大边裂的出现,因此从生产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措施如下:

(1)排查机械碰撞和窑炉冷却导致裂纹的可能性。

因同一个模号砖坯在素烧窑炉的被动边出现裂纹的比例较大,故不能排除机械碰撞的可能性。检查压机脱模、翻坯、扫坯、横线及平台送砖、烘干窑辊棒传动等工序,对存在机械碰撞的环节进行调整,保持砖坯输送顺畅。因4号模砖坯出现裂纹比例最多,对其从压制到烧成过程进行跟踪观察。虽然出现裂纹的边部无缩腰或鼓腰现象,仍怀疑该砖坯边部的致密度偏低,通过调整压机布料、增加成型压力等措施以增加该边的致密度,裂纹无明显减少。根据素烧窑炉的进砖规律,4号模砖坯位于每排进砖的第二片(每排中间)和第四片(被动边),对砖坯作标记追踪,边缘部出现细裂纹的大部分是第四片位置(被动边)的砖坯。调换素烧进砖顺序,则在第四片位置(被动边)的其它模号砖坯也出现裂纹,但裂纹比例有所减少,说明生坯强度和素烧窑炉的横截面温差对裂纹均有影响。

另外,检查素烧窑炉的排烟段、预热段、急冷和缓冷段,重点排查被动边是否存在漏冷风、窑底积坯、辊棒钉等现象,将不良因素予以完善,并适当调节急冷、缓冷温度曲线,保证最佳冷却效果,但对细裂纹均无明显成效。

(2)升高烘干温度,提高烘干效率。为检查烘干效率,对烘干窑出口的砖坯含水率多次进行检测,结果为3.5%-5.0%,明显高于正常值。于是加装4根燃烧管,将最高烘干温度从160℃升高至190℃,检测烘干后砖坯含水率为2.0%-3.5%,跟踪出窑产品,边部细裂纹有所好转,但仍有不少比例。继续升高烘干温度至220℃,烘干后砖坯含水率降至1.5%-2.5%,边部细裂纹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多趋势。用量程0-300℃的WSS双金属工业温度计在现场测烘干窑内的温度为260℃,比窑炉控制室的烘干表温高40℃左右,多次对比后确定窑炉控制室的表温显示不准,过高的烘干温度反而导致裂纹增多。最后将窑炉控制室的烘干表温控制在180-200℃左右。

(3)调节优化素烧烘干窑的干燥曲线。为了更准确地了解烘干温度曲线,在调节前,对素烧烘干窑每隔6米加装1个量程0-300℃的WSS双金属工业温度计,一共4个,按进砖顺序,1-4号表温显示分别为160℃、225℃、170℃、165℃。考虑到使用燃烧管或烧枪易导致烘干窑内局部温差过大,且煤耗成本较高,因此,在逐步增加供热风量的同时,将燃烧管逐根关掉。主要步骤为:调节烘干窑进热风闸板,增加烘干窑前段的湿热风量(来自釉烧排烟热风),适当减少烘干窑中段的干热风量(来自素、釉烧冷却余热),增加烘干窑后段的干热风量,把烘干窑的排湿风机变频从42Hz降低至32Hz,使烘干窑内保持微正压气氛,炉内热风饱和,热量分布均衡。调节后,干燥温度曲线平稳,1-4号表温分别为230℃、230℃、210℃、200℃。观察窑后出砖,裂纹明显减少,但仍没有完全消除。

(4)调整优化坯体配方结构,在不出现中心裂和大边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塑性原料比例。此前工厂技术人员认为细裂纹与生坯强度不足有关,将粘土比例从36%增加至40%时,发现产品的细裂纹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多的趋势。于是将粘土比例从36%降至30%,结果出窑产品的裂纹明显减少。但是粘土比例继续降到24%时,生坯强度不足,产品出现较多中心开裂和大边裂。最终将粘土比例控制在28%至32%,效果较好。此后,当产量提高至27500平方米/天,又有少量裂纹出现,说明其它工艺环节也需进一步完善。

(5)调节粉料的压制工艺参数。一是调整粉料的颗粒级配,减少细粉的比例,使40目和60目的粗颗粒比例尽量高一些,约为70%-85%。二是降低粉料水分为8.0%-9.0%,适当提高成型的高压压制力,在保证生坯强度的同时,使生坯入窑水分尽量少。调整前,粉料的最高水分有时高达10.5%,大大增加了快速干燥的难度。将粉料水分控制在8.0%-9.0%后,出窑产品的细裂纹基本消失,也没有出现中心开裂和大边裂。

(6)总结并制定关键工艺参数,加强日常检测,防止干燥裂纹的再次发生。鉴于之前细裂纹反复出现,对本次调整过程进行总结,将关键工序的工艺参数形成标准,主要包括:保持坯料配方的粘土比例为28%-32%,生坯抗折强度不低于1.5MPa,成型压力17000-17500kN,粉料含水率8.0%-9.0%,烘干溫度200-230℃(WSS双金属工业温度计),烘干后砖坯含水率不高于2.0%。根据日常检测结果,对照标准及时调整优化,收到较好的效果,干燥裂纹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3解决方法与思路

3.1解决方法

一般情况下,干燥裂纹的解决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坯料配方。控制干燥收缩较大的原料用量,在成型压力能满足生坯强度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粘土类原料的比例,一般来说,强塑性粘土用量10%-15%,中塑性粘土用量10%-15%,粘土总量控制在28%-32%。此外,红坯砖经常使用含铁较高的红土,此类高岭土的SiO2含量约50%左右,具有一定的塑性,干燥收缩大,大量使用时也易导致细裂纹,不宜过多。近年来,陶瓷矿源紧张,许多陶瓷产区广泛使用水洗高岭土或矿渣,此类原料含硅量低,有一定塑性,使用时也需注意干燥收缩的问题。因此,坯体的塑性原料比例需保持在合理范围内,不要过高或过低。

(2)压制成型。改善粉料的颗粒级配,提高粉料的粗颗粒比例,一般要求40目15%-30%,60目50%-65%。保持偏低的粉料含水率,一般为6.0%-8.0%,可视生产线的实际情况作不同调整。同时适当增加成型压力,保证生坯强度不低于1.5MPa。从而降低生坯的入窑水分,利于快速干燥。

(3)烘干窑炉。烘干窑的前段(加热阶段)保持“高温高湿”状态,尽量采用主窑一级排烟的回收热风,中段(等速干燥阶段)要求热风不能过于干燥或潮湿,可采用一级和二级排烟的烟气混合物,后段(降速干燥阶段)可采用窑尾冷却回收的热风。

烘干窑温度约为200-230℃,保持微正压状态,充分利用窑炉余热风,使炉内的热量饱和,分布均衡,避免窑炉横截面的温差过大。如果使用过多烧枪或燃烧管、棒来提高烘干温度,易造成温度不均匀,燃耗成本增加,故应尽量避免。

加强检测烘干后的坯体含水率,两次烧成的干坯水分宜控制在2.0%以内,一次烧成的干坯水分应不高于0.5%,入窑釉坯水分不高于1.0%。在检测干坯含水率时,要注意烘干温度不能过低。有些工厂的烘干窑设计较长,为了节省燃耗,以较低的烘干温度(如130-150℃)也能达到干坯含水率的标准,但是烘干窑(特别是前段)的温度过低,易造成入窑生坯强度不足,在辊棒传送过程中造成生坯的中心开裂或大边裂。

通常,对于较长的烘干窑,烘干后的干坯水分较易达标,但要注意前、中、后三段热风和温度的合理控制,防止局部温度过低导致坯裂;对于较短的烘干窑,则要保持偏高的烘干温度,保证窑内热风饱和,以免干燥效果不够,干坯水分过高。

3.2解决思路与注意事项

对于产品的干燥裂纹问题,在不同工厂的实践中,解决思路大致接近却又不尽相同。笔者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全面排查,准确判断

生产管理中,常把干燥裂纹误当作机械碰裂来处理,一味地增加坯料的粘土比例,提高粉料水分,以增加生坯强度,不但收效甚微,还会导致问题更加严重。所以,当出现裂纹时,建议生产管理人员详细分析裂纹的特征,总结裂纹出现的规律,是否与模具、压力机、进砖平台、烘干窑、主窑等环节有明确的相关性。一般来说,机械碰撞和窑炉冷却不当的长裂纹较易排查。对于细小的边缘部裂纹,可通过更换模具、调转模具方向、改变生坯进窑顺序或方向、改变砖坯施釉方向等措施来分析裂纹的出现规律,排查产生的原因。如果没有十分明确的位置规律,但产量提高时,大规格厚砖比小规格薄砖更易出现细边裂,平面砖比凹凸异形砖更易出现细边裂,则要重点怀疑是否干燥裂纹。只有明确裂纹的种类及产生原因,才能尽早找到解决方案。

(2)多方调整,系统解决

干燥裂纹不同于机械碰裂,产生原因较为复杂,往往需要从坯料配方、粉料压制、窑炉烘干等多方面综合调整,才能彻底解决。特别是在快速烧成时,任何一方面不合理,都会导致干燥裂纹的出现。仅对单一方面进行工艺改善,往往无法完全消除缺陷,导致裂纹反复出现,时好时坏,即俗话说的“范围太窄”。

在一些工厂,因为生产设备条件的限制,有时为了解决干燥裂纹,会引发其它的问题,或者在提产量和保质量之间陷入两难的境地,这时就需要灵活地设计工艺参数,系统地调整,以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生产条件的工艺参数。例如,有些旧的小生产线,压力机吨位较小,为了满足生坯强度的要求,对坯料的可塑性要求较高,粘土所占比例大,有的甚至达到40%以上,粉料水分也高于正常标准,对生坯干燥十分不利,当生产较大规格产品、厚砖,或者提高烧成速度时,很容易出现干燥裂纹。这就需要在保证一定的生坯强度同时,合理控制坯料的塑性原料比例。当生坯强度不足时,除了尽可能增加成型压力,还可以采用少量可塑性强的粘土,或者使用坯体增强剂,尽量不增加干燥收缩大的塑性类原料比例。其次,提高烘干温度,保持入窑“高温高湿”、窑内热风饱和、分布均衡。烘干窑平均温度尽量不低于200℃,较高的烘干温度可较快升高进窑生坯的温度,从而尽快提高入窑后的生坯强度,弥补生坯强度不足,减少中心开裂等缺陷,同时有助于减少坯料中塑性原料的用量,这样反过来又有利于快速干燥。另外,严格控制粉料水分在合理范围内,不能过度依赖粉料水分来提高生坯强度,以免产生其它不良影响。

(3)严格检测,形成标准化数据管理

因为解决干燥裂纹需要多方面协调进行,只有对各工艺环节进行数据化监测,将监测数据汇总分析,形成适合本厂的工艺标准参数,才能在日常生产中经常进行对照,及早发现问题所在,针对性解决。一般来说,需重点检测的工艺参数包括:(1)坯料:进厂原材料、泥浆和粉料的生坯强度和干燥收缩率。(2)压制成型:成型压力、粉料含水率和颗粒级配。(3)烘干窑:烘干后的坯体含水率、烘干温度。

4 总结

在釉面砖的生产中,单纯地讨论干燥裂纹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并不算复杂,但在实际生产过程,因为和其它裂纹易于混淆,以致误判,或受制于设备、产量等客观条件,导致在工艺调整时瞻前顾后,常常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笔者实践总结认为:

对裂纹不能只凭经验就下结论,要先采取措施进行细致排查,从压机模号、进砖顺序、窑内位置、烧成速度等方面,对裂纹的发生规律汇总分析。如果没有固定的位置规律,但烧成速度越快、规格越大、越厚的产品较常出现细边裂时,则要重点考虑是否干燥裂纹。在确定是干燥裂纹后,对粉料、烘干窑、坯料的工艺参数进行系统调整。一是提高粉料的粗颗粒比例,适当降低粉料的含水率,并增加成型压力,以保证足够的生坯强度。二是对烘干窑的干燥曲线进行调整优化,需注意保持烘干窑前段 “高温高湿”状态,整体可保持微正压气氛。三是调整坯料配方,适当引用少量强塑性原料或坯体增强剂,以减少干燥收缩大的塑性原料比例,提升生坯的干燥性能。最后,对生产工艺参数加强检测分析,制定适合本厂的工艺标准,时常检查对照,才能保证长期稳定生产。

总之,对于干燥裂纹,只有多方面系统调整优化工艺,才能较彻底地解决问题,达到既快烧又节约能耗、充分发挥设备产能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蔡飞虎.干燥开裂问题一例[J].佛山陶瓷,2007,6:41.

[2]潘雄.大规格抛光砖干燥过程及控温要点分析[J].陶瓷,2007,1:38.

[3]程昭華.关于干燥窑主动边裂砖的答疑[J].佛山陶瓷,2009,5: 40.

[4]温千鸿.关于干燥窑前段是否一定需要高温高湿的干燥条件的分析[J].佛山陶瓷,2008,7:40.

[5]宋光梁,孙澄源等.陶瓷制造技术[M].台湾:中华民国陶业研究会出版,1992.

[6]蔡飞虎,冯国娟.陶瓷墙地砖生产技术[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7]石棋,李月明.建筑陶瓷工艺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8]焦宝祥.陶瓷工艺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