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联动
2023-05-30朱冰
朱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从实践来看,充分发挥本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价值,积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本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性、吸引力,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南京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丰富,经认定的区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有78家,其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家、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家、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0家、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8家。近年来,南京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动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着联动内容比较简单、联动的覆盖面不广、联动的常态化长效化不足、联动的协同协调不够等问题。总体而言,实现南京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联动,还需要从机制的探索和构建入手。
探索建立愛国主义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下”联动机制。“上下”联动,指的是国家与地方高校不同层面的联动。国家大事,通常意味着宏观叙事,但若具象直观、近在咫尺,也可以运用自如、贴切无碍,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譬如,要充分发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教育价值,推动本地高校自动链接、主动嫁接,促进国家层面举行的公祭活动与本地高校积极参与举办的相关纪念活动高度融合,延展高校历史教育,唤醒集体记忆,增进国家认同,教育引导大学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同时,要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内容有机嵌入高校思政课,统筹好思政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教育引导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探索建立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小”联动机制。大,指的是大学校园、大历史;小,指的是小景观、小历史。要注重挖掘梳理高校自有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活化利用,精心塑造,借助历史景观营造育人空间,丰富校园文化,厚植大学底蕴,浓厚育人氛围,实现大学校园与爱国主义教育小景观的融合共生。要宣传推广南京大学建造革命烈士纪念碑,晓庄学院建造陶行知纪念馆、十烈士纪念碑,东南大学打造校史馆、红色梅庵等高校的好做法,引导鼓励其他高校重视自身历史资源,用好用活自有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打造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同时,要注意结合高校的自身优势,用好相关特色资源,发挥好特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注意宣传好南京理工大学建造兵器博物馆、中国药科大学建造药学博物馆、江苏警官学院建造中华指纹博物馆等高校的有效做法,引导高校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让教育变得亲切、生动、可感,增强教育成效,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宣传思想部门可以考虑搭建平台,策划开展相关理论研讨活动或评比活动,广泛吸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大学生、专家学者积极参与,提高对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融入校园文化问题的关注、关心,不断增强高校推动自有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融入校园文化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探索建立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左右”联动机制。“左右”联动,指的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重充分挖掘梳理高校附近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有机融入教育活动,避免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被冷落、忽视、边缘化。譬如,南京市区高校可以把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南京长江大桥等纳入教育内容,仙林大学城高校可以把邓廷桢墓、江南水泥厂旧址、金都金箔技艺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纳入教育内容,江宁大学城高校可以把新四军第一支队指挥部旧址、横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邓仲铭纪念亭、郑和墓纪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纳入教育内容,南京江北地区高校可以把王荷波等革命人物纳入教育内容,位于溧水的高校可以把红色李巷、中山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纳入教育内容,用身边的历史讲历史,用具象的历史丰富抽象的课堂教学,增强教育活力、感染力。“左右”联动有助于降低高校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本和难度,可以推动高校探索把附近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现场教学必修课或社会实践必修课内容,以团体或个人为单位,通过开展现场教学、担任志愿讲解、撰写调研报告或提交学习心得体会等方式,完成教育考核。实践表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场馆的讲解员讲解水平是影响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感召力、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宣传思想部门、党史办、文旅局等应定期开展讲解员专业培训,从历史、文化、政治、讲解艺术与技巧等方面开展综合培训,不断提高讲解的专业化、学术化水平。
探索建立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外”联动机制。“内外”联动,指的是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场馆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方面应注意与高校联动,重视对大学生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生力军、接班人的教育,避免相对封闭地开展主题展览活动,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动。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场馆在开展活动时,可以根据活动主题主动对接相关高校。比如,渡江胜利纪念馆可以对接相关军事类院校,晓庄学院陶行知纪念馆可以对接师范类院校,江宁织造博物馆可以对接相关高校文学院,马林医院旧址(南京鼓楼医院历史纪念馆)可以对接医科类院校,从而提高活动的契合度、关注度、参与度。不仅单个基地、场馆需要与高校联动,围绕某个主题,多个相关的基地、场馆也可以在联动的同时,实现与高校的共同联动。比如,围绕党的百年奋斗光辉历程这一主题,南京诸多基地、场馆都可以坚持系统观念,根据各自特点、资源进行历史价值定位,并实现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的整体关照和效果呈现。比如,可以借助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金陵制造局旧址、中山陵孙中山纪念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等资源点连成线,打造线性历史,形成形象的历史发展链条,走进高校进行联展、巡展,有机纳入高校相关主题教育,以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象化、生动性之不足,增强教育感召力,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根据国家重大主题教育、重要历史纪念教育等需要,市级相关部门还可以考虑牵头成立活动联盟,采取各纪念馆主办、高校承办,或各纪念馆展览、各高校巡展等思路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扩大活动覆盖面,增强活动影响力,提高活动渗透力。
探索建立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空”联动机制。“时空”联动,指的是不同时空之间的联动,联动的中介则是人、物、事件、精神等。从实践效果来看,应坚持好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开展的“红色文化看传承·穿越时空的对话”——当代青年给雨花台烈士回信征文活动,继续策划组织当代大学生以回信的方式,与烈士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感悟烈士的高尚道德情操,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强自己的精神力量,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扩大活动参与面,并根据英烈牺牲的年龄、学习的学校、生前的职业、平常的爱好等特点,增强回信的适配性,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以及丰富社团活动,通过编排节目,扮演历史人物,情景模拟历史场景,深度体验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铮铮铁骨、勇于担当的精神。通过自编自导自演,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搭建平台,把大历史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的小历史,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学生可以触摸的感性世界,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情感意志,润物无声,渐进体悟,引导大学生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
探索建立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联动机制。教,指的是高校教师把南京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内容,或请本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进高校,以要素融入、专题讲座、现场教学等方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地化、在地化。南京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从内容上看,包括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反映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苦难和英勇抗争的历史资源,反映党的领导下革命者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历史资源,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创造辉煌和奇迹的历史资源,等等。高校思政课老师可以把这些内容有机嵌入高校中国近代史教育、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课程相关章节、相关内容,充实课程内容,丰富思想载体,增强课程的鲜活性、亲切感和吸引力。学,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依托南京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设定研究主题,嵌入课堂教学或社会实践,适时组织学生开展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或者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品读历史,感悟历史,让学生自然而然得出结论,从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通过“教”“学”联动,实现教育灌输性与教育启发性相统一。
探索建立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转化”联动机制。研究,指的是对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研究,以及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学术研究。转化,指的是研究成果的实践利用、现实运用。实践中,研究与转化往往存在割裂、脱节的现象,要力避这个问题。一是充分发挥中共中央组织部备案的雨花台干部学院党性教育基地作用,持续培养自有师资,有效整合研究力量,深化对雨花英烈事迹及精神的研究,深化对南京红色文化资源的梳理研究,自觉把研究成果转化为高质量的专题课程和现场教学课程,不断丰富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为不同高校不同教育主题提供量身定做的教学方案、教学安排,切實提高本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利用程度和价值深度。二是持续发挥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雨花英烈研究院的作用,整合全市高校研究力量,更好发挥研究平台作用,不断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推动研究成果在相关高校实现转化利用。三是以市相关职能部门为牵头单位,建立高位协调机制,定期组织召开有南京爱国主义资源管理者、专家学者、高校思政工作者共同参与的座谈会,交流讨论相关研究进展以及研究成果的使用思路、实现方式、运用路径,不断提高研究成果的教育功效。
〔本文系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京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研究”(21YB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雨花台干部学院学院工作处处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刘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