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水平推进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的路径

2023-05-30潘娟

唯实 2023年4期
关键词:泰州常州融合

潘娟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地区互联互通更加顺畅,创新协作更加紧密,资源要素流动更加便捷,人文交流更加频繁。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江苏提出“做深做实苏锡常、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和锡常泰、苏通跨江融合,加快推进省内全域一体化,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国内大循环”。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支持苏中地区跨江融合,加快实现中部崛起”。相对而言,沿江中部锡常泰组团发展相对滞缓。随着过江通道进一步加密,产业协作进一步加强,有必要围绕优化全省区域发展布局,推动高水平跨江融合发展,充分放大苏南地区的引领优势,以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加速全省中部地区加快隆起。

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顶层设计不足。总体来看,相比“1+3”主体功能区战略中的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和淮海经济区的战略谋划,跨江融合的规划仍限于局部探索,缺失面上对跨江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缺少总体规划、总体方案等系统化指导跨江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锡常泰跨江融合在专项规划研究、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缺乏顶层设计和深入谋划。

体制机制不健全。目前融合发展的意愿不断增强,但融合发展仍处于探索期,尚未进入大规模实质性的跨江融合发展阶段。由于行政区划限制,形成治理体系不健全、产业发展不协同、要素市场不统一、利益诉求不一致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矛盾。除此之外,江苏省内跨江合作主要依靠政府行政推动,依靠政府“输血”、缺少自身“造血”功能是当前跨江融合发展最大的難点,市场在跨江融合发展中还未能发挥出绝对的主导作用。利益共享机制不够健全,各城市之间区域竞争激烈,缺乏跨江融合发展双向互动,在产业培育、科技创新、园区共建、人才交流等方面缺乏强大动力源,难以形成系统有序、互融互补的科学分工协作机制。

产业层次链接不畅。沿江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不健全,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传统发展方式惯性大,服务业占比偏低,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层次提升面临短时期内难以突破的障碍。部分项目安排趋同现象依然存在,产业结构互补性不足,产业层次衔接不畅,特别是县域经济更是有不少产业雷同,同质化竞争十分明显。另外,协同创新上,点状合作依然主导,还未形成创新链、产业链协同的整体布局。两岸科技创新政策还未完全对接、合作对接机制和日常运行方面的匹配性有待提高。

公共服务质量仍有落差。与无锡、常州相比,泰州客观上存在城市发展水平不同、产业层次不同、工资水平不同、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不同的情况,对人才、资本等要素的吸引力相对较弱,在教育、医疗、社保及社会治理等方面发展水平存在差距,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产业链合作,共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探索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交通阻断依然存在。江苏近年来不断加大过江通道建设,推动两岸城市联系愈加紧密,但是长江“天堑”障碍依然存在,过江通道密度远远不够,跨江通道运力有限,交通拥堵现象严重,过江交通压力仍然较大,不利于两岸城市的要素流动和城市联系。另外,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指标日益趋紧,用地问题将成为制约交通项目建设的关键难题,特别是部省严格用地管控对项目推进瓶颈较大。

高水平推进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的路径

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先行为前提,使交通对接融合成为锡常泰跨江融合的“先手棋”。经济发展、交通先行。重点加大泰州与常州、无锡等城市的合作,构建高效便捷的互联互通交通体系,在构建便捷通畅的跨江交通基础上打造跨江融合的示范样板。一是加密过江通道。全面加快江阴第三过江通道、张(靖)皋过江通道实施进度,促进及早开工建设。积极开展靖澄过江通道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张靖过江通道、润泰过江通道(G523)、泰兴至扬中过江通道前期研究,更好支撑跨江融合长远发展。二是加快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建设北沿江、盐泰锡常宜“一纵一横”高速铁路,加快实现从“高速时代”迈向“高铁时代”。紧密对接常泰长江大桥建设进度,实施常州至泰州城际铁路,力争同步建成通车,切实推进锡常泰跨江融合。三是积极推动港口联动一体发展。全面整合泰州港口资源,主动对接太仓、江阴、常州等重要港口,推动港口之间在“资本、通关、航线、信息、操作、人才”等方面的融合,打造区域间港口发展联盟,全面提升泰州港发展层次和地位作用。

以沿江地区融入先行先试为突破口,使先期创新实践成为锡常泰跨江融合的“试金石”。加快锡常泰跨江融合是项系统工程,需选择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开展跨江融合同城化试点,在先期创新探索实践上为全省跨江融合打造示范样板。一是建设江阴—靖江跨江融合发展实验区。系统总结江阴—靖江园区经验与不足,积极探索江阴、靖江全域融合发展,研究编制《江阴—靖江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实验区规划》。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找准新站位,推动江阴、靖江两市一体化空间布局,产业一体化发展,主动接受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辐射带动,构建两地之间从研发实验到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链。二是推进泰兴与常州新北区开展跨江联动。深化泰兴—常州新北“1+4”协议,编制《跨江融合区域一体化发展专项规划》,深化泰兴市与常州新北区协同联运机制,推动虹桥园区争创常泰合作区建设。三是推进医药高新区全面对标苏州工业园区。以医药高新区与高港区两区融合为契机,坚持泰州特区定位,全面对标苏州工业园区,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建好用好平台载体,整合现有研发、公共服务等平台,完善管理机制,推动各类平台更有针对性、更加契合产业发展,成为集聚高端资源要素、助推企业发展的“加速器”。

以加速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为关键点,使产业创新联合成为锡常泰跨江融合的“动力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无论创新资源、创新平台还是创新要素,泰州与无锡、常州存在较大差距,必须主动参与区域协同创新,在跨江产业创新联合体建设方面形成示范。一是以组团式创新模式构建融入区域的协同创新机制,打造创新空间新格局。围绕泰州和无锡、常州共同发展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依托已有产业应用技术创新基础,以集群协作创新为重点,主动联合建立行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共建集原始创新、集成应用、成果产业化、产品商业化于一体的创新产业链。二是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研发、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中的主体地位。支持泰州本土企业与无锡、常州等地区城市内龙头企业开展创新合作,引导更多的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共同承担重大科技专项,发起产业技术开发计划,牵头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着力建设区域协作创新型企业集群。三是加快建设一批效能一流的创新平台。以融入无锡、常州等地重要产业链关键环节为牵引,整合区域之间产业创新资源,探索采取企业主导、政府合作、股权合作、成果分享的市场化运作新机制和新模式,力争在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数字信息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依托城市功能园区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创新中心、双创空间等创新平台,提升泰州在都市圈中的产业创新能力。四是加快构建形成锡常泰地区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积极搭建锡常泰三市之间的人才、成果、资本对接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努力打造一体发展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融合互动的创新生态系统。

以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为核心,使产业分工协作成为锡常泰跨江组团的“压舱石”。推动锡常泰跨江融合,核心在产业、关键在产业链,只有产业的区域协作分工、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共建,才有沿江城市群中部一体化跨江组团的崛起和发展。一是大力引入关键细分领域产业。围绕生物医药和新型医药器械、高端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化工及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依托泰兴、靖江、医药高新区等先进制造业发展主阵地,考虑和自身产业链发展匹配度,深入研究锡常泰三地工业企业资源绩效利用评价结果,按照“盯紧C类、争取B类”的原则,在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领域积极承接相关产业转移升级,助力产业链做粗做强。二是深入推进区域产业分工协作。推动常州—泰州化工及新材料产业互补合作,加快形成化工产业跨江一体化绿色转型发展;深化“泰连锡”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合作,并加快扩大“朋友圈”,力争形成“泰连锡宁苏”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联盟。三是全面建设提升产业园区发展层次。围绕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精细化工、高技术船舶、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和重点行业链条式发展,全面提升医药高新区(高港区)、靖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泰兴经济开发区等开发园区产业链发展承载能力和要素支撑能力,打造与苏锡常都市圈开发园区相匹配的产业功能空间。四是加快建设完善区域产业合作平台。复制推广江阴高新区黄桥工业园区共建成功经验,积极争创省南北共建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推动泰兴虹桥园区与常州共建,谋划与无锡、常州等城市建立苏泰生物医药园、智能终端园和物流园、锡泰物联网园和集成电路园、常泰智能制造产业园和新材料产业园等产业合作园区,構建“总部在苏南,加工智造在泰州”的协作体系。

以加快对接苏锡常城市功能为依托,使城市协同发展成为锡常泰跨江融合的“主动仗”。加速推进泰州城市功能与无锡、常州之间的分工融合,有助于泰州在跨江城市联动发展方面形成典型经验。一是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加快做大做强泰州城市发展能级,提升泰州城市首位度,缩小锡常泰三市城区发展等级之间的差距,促使泰州成为无锡、常州“江苏中轴崛起”战略的重要枢纽城市、承南起北中部节点城市。谋划泰州城区快速道路与泰兴、靖江等沿江城市之间联通,推动与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深度对接融合。二是加强三市协同发展。在“江苏中轴崛起”战略引领下,加快实施空间规划一体化融合策略,重点加强泰州与常州、无锡等城市协同制定一体化的产业规划、交通规划、土地规划和城市规划等,加快三市设施对接、功能融合、产业集聚、服务共享。三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进一步深化品质泰州建设,提升城市的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吸引更多的苏南人到泰州来生活、工作、休闲,把泰州打造成为锡常泰都市圈中的重要文化旅游休闲特色城市。四是强化公共服务城市间对接。在泰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围绕产业创新发展,聚焦产教融合和产才融合,全面提升区域间教育培训合作水平。重点对接无锡、常州等职教资源,与泰州合作建设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打造一支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泰州大健康产业基础和生态优势,加快建立跨区域医疗养老合作中心,打造锡常泰重要的医疗康养基地。

以推动文化环境规则对接为主抓手,使一流营商环境成为锡常泰跨江融合的“软实力”。锡常泰跨江融合关键在于三地一体化的产业生态、发展规则和营商环境,这是融入跨江融合的基本前提也是关键基石。一是加快接轨苏南政务环境。主动充分融入苏锡常乃至上海等地的文化,实现泰州与苏锡常地区从地理距离向心理距离转变(认同),打造出与苏锡常三市在文化、制度、环境等方面全方位对接的发展环境,让苏锡常城市包容泰州,认同泰州。二是加强与苏南文化融合互动。加强城市之间、区域之间文化演艺、艺术创作等合作,争取一同承办国际、国家级等高规格体育赛事、文化会展。主动对接学习苏南地区创新创业文化精神,学习苏南敢闯敢试的拼搏精神,锻打出具有泰州特色、与苏南融为一体的城市文化精神。三是推动产业生态同构。推动政务、商务、市场等方面全面接轨,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在企业登记、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投融资、财税分享、公共服务等领域建立政策协同机制。加强三地在知识产权认定、环境联防联治、信用体系等领域标准互认与采信。

(作者单位: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张蔚菊

猜你喜欢

泰州常州融合
常州的早晨
幸福水天堂——泰州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泰州古韵
泰州出土的两方北宋木地券 栖身之证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