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主义特色未来学校视角下中学历史《抗美援朝》教学案例研究

2023-05-30周晓尔钟永江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国人民志愿军志愿军设计

周晓尔 钟永江

背景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未来教育的重要基础。广大青少年是未来教育重要对象,对青少年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未来教育不可或缺的重点。

整体设计

突出先进性:落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等内容进课堂、进头脑、进教材。

突出对比性:通过对比让学生为祖国的发展而自豪,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社会制度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突出灵活性:提供更多关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让学生随时阅读,满足个性化学习。

突出丰富性:提供丰富的历史内容促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突出群体性:两地教师共同思考,充分利用历史人物的爱国事迹有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信息技术支撑

5G网络、触摸大屏一体机、学校教学平台。

案例设计 《抗美援朝》教学案例设计

1.教学准备

(1)设计背景

在未来学校的建设中,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本研究立足于社会主义特色未来学校视角,结合大单元教学,以任务、情境和活动为载体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以整体的目标任务为驱动力,依据课标,将教材内容整合在大单元范畴之内,围绕大单元主题,教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促进学生迁移理解,聚焦核心素养,建构有联系的意义课程。

(2)教材分析

《抗美援朝》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第一单元包含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2课《抗美援朝》和第3课《土地改革》。作为大单元教学里的重要子目,《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在历史背景上具有一定的共性,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关系,进一步思考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实践的意义,本教学将《土地改革》调整到《抗美援朝》之前。关于《抗美援朝》,希望学生深层次体会“中国人民志愿军”中的“志愿”两字的含义。学生只有在情感上感受和理解志愿军的精神世界,才能真正领悟抗美援朝获得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真正生成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心。

(3)学情分析

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有了充分的知识储备,对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已经有深入的了解,对抗美援朝这一立国之战的宏大叙事,有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但要学生生发对抗美援朝过程中志愿军战士迸发的精神力量的认同,还需要预设问题启发学生深度思考和感悟。

(4)学习目标

①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的事迹,掌握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②通过阅读课本和课件地图,获取抗美援朝有效信息,形成基本的时空观念,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总结思考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一手资料再现,了解史实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学会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有效方法。(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③通过分析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原因,培养不畏强权、敢于挺身与侵略者斗争的优秀品质,学习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家国情怀)

(5)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英雄事迹介绍;抗美援朝胜利的历史意义;抗美援朝精神的理解运用。

难点:抗美援朝的背景以及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

(6)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PPT)、讨论法、问答法、讲授法。

2.教学实施

(1)视频导入,激趣凝神

师:(播放视频《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从视频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生:战士出征的目的和决心。

师:“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立国之战——抗美援朝这一课的主角。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峥嵘岁月,学习新课《抗美援朝》。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带学生穿越时空,感受中国人民志愿军击鼓出征、保家卫国的豪气,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讲授新课,素养导向

①创设情境,凸显抗美援朝之艰难抉择。

师: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廢待兴,急需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我们被迫要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作战。从结果看,我们打赢了这场看似无法取胜的战役。假设“你”是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或决策者,请思考是否入朝作战。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同学一起合作分析抗美援朝的原因。在探究活动开始前,小组内自选一名主持人,负责探究过程中串联起课堂活动的各个环节。每小组再各出一名同学组成评审团,对每组课堂成果进行评分。

成果展示:各小组选出2名成员展示自己小组决定“出战”或“不出战”的理由,评审团依据各小组“出战”或“不出战”的阐述情况评分。

设计意图:设置讨论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发挥主体性,强化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表达的口头能力,提高临场发挥的水平。

师:入朝作战已经下了决心,那我们有没有取胜的优势?(由此开展“中美力量”对比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入“中美力量”的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图表数据和文本史料,学会客观分析时局。

②还原历史,再现抗美援朝之保家卫国。

师:战争过程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中朝一方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者赶回到三八线附近。第二个阶段是上甘岭战役。上甘岭战役的战斗激烈程度前所未有,炮火密度已经超过二战最高水平,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是抗美援朝战场胜利的缩影。在上甘岭战役中出现的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精神的缩影。

设计意图:抗美援朝的经过占用时间不需过多,着重认识上甘岭战役,为后续激发学生情感做铺垫。

③激发情感,憬悟抗美援朝之战斗英雄。

师: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诗史。下面,我们带着问题(a.人的身体能抵挡住机枪的连续扫射不倒下吗?b.人在烈火焚身时可以纹丝不动吗?c.人在极度严寒中能岿然不动吗?d.你们眼中的超人有哪些超能力?)观看影片,了解烈士的英雄事迹。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好莱坞塑造的超人是刀枪不入、死能复生,但他们是虚构的,在老师眼里,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才是超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对国家感恩,对国家有深刻的爱,这种爱,成为当时成千上万的普通志愿军的精神意志,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志愿军将士便能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冲锋,顶着狂轰滥炸坚守阵地,用胸膛堵枪眼,以身躯做人梯,抱起炸药包、手握爆破筒冲入敌群,忍饥受冻绝不退缩,烈火烧身岿然不动。请同学们说说志愿军战士身上有哪些抗美援朝精神?

抗美援朝的胜利,除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还有很多促成的因素,请同学们用1分钟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和同学讨论分析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请注意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如何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中的“志愿”二字,结合第三课《土地改革》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志愿军挺身而出、保家卫国的情感基础。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已经远去的英雄精神,通过美国虚拟的超人对比真实的志愿军战士的精神,让学生在虚实对比中,产生真情实感的认同感和崇拜感。

④缅怀英烈,我辈自强。

师:(出示如下图所示的图片)这是两张让我泪目的图片。第一张图片是每一个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的志愿军战士的身影,这个年轻又充满朝气的背影代表了他們义无反顾的态度。第二张图片是盖着国旗的志愿军烈士遗骸,身着戎装、步伐坚定的将士迎接烈士英灵魂归故里的庄重,透出的是我们对烈士魂归故里的期盼和缅怀,感恩志愿军英烈为我们今天的国泰民安无私无畏的付出。(播放《接英雄回家》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两张图片上“待我回家”与“带你回家”的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为祖国和人民挺身而出的勇敢无畏,更为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今天国泰民安的付出深切感恩。

(3)课堂小结(略)

(4)课后作业

搜集志愿军的事迹,分享感受。

设计意图:联系当下,升华所学。

3.课后反思

本课主题是抗美援朝战争,结合新课标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侧重于突出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力求通过视频播放、教师讲授和对比类比等多种方式,帮助初中学生利用原有的情感认知和生活经验,对志愿军烈士进行理解直至产生深层的共鸣。所以,在总体内容上,凸显志愿军抗美援朝精神的篇幅较多。

在设计过程中,着重在整个过程不露痕迹地提及抗美援朝各种精神,而且学生的独立性与合作性取得一定的突破,但由于时间有限,讨论环节和展示环节受到影响。如何将教师教学深化与学生学习体验有机结合,是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中国人民志愿军志愿军设计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65周年
设计之味
志愿军战俘在美军集中营的斗争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50周年(之一)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五十周年(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