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茶乡大地的创业者
2023-05-30洪忠佩
洪忠佩
一
芽头、嫩叶,一丫一簇,那是茶树涌动的新绿,向着茶丛、茶垄,还有绵延的山峦蔓延,仿佛有无数绿色的线条在攀缘、弥漫,共同构成一幅婺源茶乡春山图。而点缀其中的,是或提篼、或拎篮采茶的茶农。
“做天难做四月天,菜篮细凳不离肩。麦要日头秧要雨,采茶姑娘要阴天。”正如茶歌《四月天》所唱的,婺源茶农春天的日子在茶歌缭绕中一天天清晰起来。茶歌、涧水、山峦,在华源茶业创始人陈大华的意象里都是互为呼应的。只要走进茶垄包围的村庄,就走进了茶农繁忙的采摘生活现场。
在去公司茶叶基地的路上,陈大华接到休宁县板桥乡程亮生的电话,说是基地当天采摘了1500多斤鲜叶,要求安排工作人员带茶筐去装运。见记者有些疑惑,陈大华解释道,华源茶业的产品从基地鲜叶采摘,到车间加工,再到产品销售市场,实行的是无缝衔接。正是这样的无缝衔接,让陈大华心里感到踏实。
休宁县板桥乡与婺源县浙源乡唇齿相依,都处于中国绿茶“金三角”的核心产区。东池尖西麓的浙源乡庐坑村,有700多亩茶园。清明前后,家家户户都在忙着采茶。“庐坑村成为华源茶业有机茶基地,那是2007年的事了。当时每家每户上门去签约,茶农都乐意。这些年村里的茶叶,老百姓根本不用去考虑销路,茶款结算又及时,皆大欢喜。”庐坑村老支书汪培湘如是说。
比汪培湘更早与陈大华打交道的,是大鄣山乡大坑村的吴长根老人。20世纪90年代,陈大华收购鲜叶、茶片时,吃住都在他家。显然,吴长根是一位重情义而又念旧的老人,他没有把陈大华当外人,不仅每年一如既往地为陈大华在村里收茶片,还保存着当年与陈大华的合影以及炒茶的铁锅。临近傍晚,他家堂前陆陆续续来了交茶片的茶农。一边称茶,一边记账,多少年过去了,村民对这样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在吴长根老人心中,这既是陈大华对他的信任,也是村里茶农的期待。
二
在人们的印象里,但凡茶人都是清雅闲适的。而陈大华却是个例外,总是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20世纪80年代末,陈大华高考落榜了。他为了谋生,跟着一支铁塔安装队打工,起重、吊装,去全国各地做工程。谁会想到,他是有恐高症的,竟然为了生计爬过百米以上的铁塔。直到3年后,陈大华紧蹙的眉头才慢慢舒展,他拿出省吃俭用积攒的钱,在南昌租下了一间店面,开始卖茶叶与副食品。一旦生意有了起色,他又坐不住了,几经周折成了“候鸟式”的茶人——江南、江北、西南、华南,一路围着全国茶区跑,什么地方有新茶新品上市,他的身影就会出现在那里。
从买茶、卖茶,到种茶、卖茶,让陈大华发生这一职业性改变的是新兴的绿色食品理念,而他的初衷是想让更多的人喝上生态、有机的“放心茶”。那是20多年前的一个春天,刚过而立之年的陈大华从遂川、修水、庐山,一路辗转到了婺源考察。他看到乡村处处优美的生态环境,看到“绿丛遍山野”的茶园,就挪不动脚步了。这可是《茶经》中记载的“歙州茶生婺源山谷”茶区,这可是他神往已久的婺源茶乡。于是,他把家从南昌搬到了婺源,租下房子当了茶农,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创业。
既然有幸结缘婺源、扎根婺源,那种植的茶叶也要带上地理标志。像给子女起名一样,陈大华给制好的茶叶申报了“婺牌”商标。毕竟,婺源是全国出产有机茶的大县,相对于全县12万亩茶园面积,公司最初数百亩茶叶基地只是个小数目,他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方式,让上千名茶农加盟进来,引领他们走上增收致富路。
不料,正当陈大华一路风生水起,先后把茶叶实体店拓展到外省的时候,他遇到了事业发展的瓶颈期——由于绿茶产品单一以及北方市场对绿茶需求量的减少,销售一度陷入困境。说实话,他也曾想过退出,不如像其他茶商一样去卖云南普洱,挣个盆满钵满。但转念一想,每一片茶,甚至每一缕茶香的背后,不仅仅只有他一个人,还有公司基地许多种茶、采茶的茶农,还有工厂聘请的制茶师。几经历练的陈大华,毅然选择回到创业的初始地——婺源。他重整旗鼓,在巩固有机绿茶生产的基础上,开发了有机红茶、白茶、黑茶等产品,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
三
2021年,陈大华新开发120亩有机茶基地。原来无人问津的荒芜茶园,在他眼里却成了“群体种”的宝库。俗称的群体种,即原生的茶树,树高的有二三米,树矮的还不足一米,参差不齐,与无性繁殖的茶树区别明显,但具有茶叶风味独特、抗病强等特点。而在有机茶基地陡峭的坡地上,新引进栽种的狗牯脑茶苗也已成活。
“120亩荒芜茶园,仅付给茶农开垦工资一项就要20多万元,而这是茶农增加的一部分收入。在基地引进栽种新品种是一种尝试,更多的是把国家级优良品种引入园区,做科普基地的百茶品种园。”看着长势很好的茶苗,陈大华一脸的欣慰。
记者和陈大华一起走到基地,遇到正在采茶的张细荣夫妇,他们动作娴熟地采摘着一芽一叶。问了才知道,他们一天的采茶收入有400多元。
佛子坑村脱贫户汪学彬是从叔叔手中接过收茶片任务的。他和他的叔叔都称得上是华源茶业产业扶贫的代表。在汪学彬给陈大华介绍收购茶片的情况时,记者翻看了摆在桌上的一本记账本,上面有村民采茶的记录:元印9.3斤、灶弟16.7斤、慈爱6.7斤、美珍7.3斤、福源16.1斤、时香32.1斤……这是茶农交茶片的流水账。从歪歪扭扭的字迹上,我仿佛看到了茶农一张张幸福的笑脸。
四
机遇的大门往往都是为有准备的人敞开的。从租房种茶、租茶厂制茶,到盘下浙源茶叶初制厂,从进入中小企业创业园,再到入驻婺源绿茶现代农业示范园,一步步走过来,都仿佛是陈大华创业足迹的显影。每一步,他都脚踏实地、走得认真,有着一名茶人的追求与情怀。
“公司开辟2000多亩茶叶基地,都是以合作社加农户的形式,签下经营管理权。通过加强管理,拓展了销售渠道,让茶农从中得到实惠,让更多人能够喝上幸福茶。”陈大华一谈到有机茶基地的管理和倾心打造的“婺牌”茶叶品牌,他就很有成就感。司机小熊看了我一眼,也笑了,说他一年行车里程是6万公里左右,每天不是跟陈总跑公司茶区基地,就是跟他去外地参加茶叶展销。
公司创立20多年来,“婺牌”茶叶产品获得了第十五届、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金奖等。2021年,公司投资近亿元入驻婺源绿茶现代农业示范园,新上了绿茶、红茶、白茶、黑茶等5条现代化的生产线。
然而,公司仅靠全国30多家实体店、连锁店,产品的销售方式根本不能满足市场的多元化发展。2021年下半年,陈大华从公司发展的角度出发,把在上海工作的女儿召了回来,让她开发网上销售渠道,让茶叶的清香飘得更远。
“无论茶产业、茶科技,还是茶文化,最终融入的应是茶生活。作为一名茶人,种好茶、制好茶是根本。以茶为媒,增绿添香,实现品牌的最大价值,让更多人认识茶、会喝茶、喝好茶,这也是我的责任。”陈大华说。下一步,他将开展茶叶科普与研学活动。
“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翡叶翠葉灵茶玉叶。”每年的春天,婺源的茶季都如期而至。一年又一年,想必陈大华带给山区茶农的不仅是一个暖心的春天,还有他对婺源茶乡大地的一往情深。
(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