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库 清水永续北送
2023-05-30刘志勇王昌鑫
刘志勇 王昌鑫
倾一库清水,润千里京津。
自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以来,丹江口水库已累计为北方调水超54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24座大中城市、190多个县市区,直接受益人口达8500万人,是名副其实的首都和华北人民的“大水井”。
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座谈会召开前,习近平总书记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库,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并察看现场取水水样。他强调,要把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划出硬杠杠,坚定不移做好各项工作,守好这一库碧水。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丹江口水库大坝、主要库区所在地,一直以来,十堰市坚持把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水质安全、供水安全视作“天大的事”。
天大的事就要尽天大的责!
“我们着力打造党建示范区,就是坚持以党建引领绿色发展,推进党建示范区涉及的10个县市区、65个乡镇、187个村,示范带头落实好大保护、生态优先要求,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彰显党建工作质效。”十堰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十堰市委组织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党建为引领,持续推进党建示范区高质量创建、高质量发展。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深化开展党建示范区建设,十堰市从最基层最基础的地方抓起,突出“五個基本”建设,围绕健全基本组织、建强基本队伍、规范基本活动、落实基本制度、抓好基本保障,进一步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夯实绿色低碳发展根基。从每一名党员抓起,以乡镇为单位,组建“党员护水队”,常态化开展党员护水行动,分段分片划定党员责任区,进行设岗承诺。同时,在“双十星”承诺中专门设置“护水星”,将“生态环保星”作为农村“十星级党员”的“共性星”,充分发挥党员在绿色低碳发展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推动党员成为生态修复先锋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
深化开展党建示范区建设,十堰市以办好全域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域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全域开展农村污水治理、全域提升安幼养老服务能力、全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域加强生态治理修复等乡村建设“六件事”为抓手,把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贯穿党建示范区建设全过程。通过搭建“决策共谋”平台、凝聚“发展共建”力量、完善“建设共管”机制、运用“效果共评”成果、形成“成果共享”局面,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共抓大保护、当好守井人”逐渐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作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深化开展党建示范区建设,十堰市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通过着力拓展创新“两山”实践转化路径,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深化“党建+农业产业链”建设。围绕食用菌、茶叶、中药材、水果、木本油料、黄酒等六大优势产业,印发《“党建+农业产业链”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以产业链为基础,通过党建搭台、产业唱戏,打造区域统筹、产业融合、多方联动的区域党建共同体,持续做大做强富民产业。提出以县(市、区)为单位,统筹谋划党建示范区农业产业链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培育2个以上县级产业链党委,每村至少有1项绿色生态产业、1名主导产业技术员、1-2个经济合作组织或市场主体,实现“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
——创新“两山”实践路径。将挖掘红色资源和营造党建氛围结合起来,通过实行跨村的重点集群创建、整合跨县乡村自然资源、打造集群发展样板、积极培育农旅融合新业态,打开了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新通道。
——写好“水文章”,发展“水经济”。立足“中国好水”品牌,做活“水经济”,“水经济”产业集群快速壮大。仅绿色食品饮料一项,2022年十堰市相关产业综合产值即达到670亿元。“力争到2025年,全市绿色食品饮料综合产值突破1100亿元。”十堰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通过深化开展党建示范区建设,十堰市的绿色发展底色更亮、红色引领氛围更浓、“两山”转化路径更明、转型发展后劲更足。截至目前,通过绿色引领,党建示范区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379个,发展提升特色产业基地24.18万亩,村平集体经济收入达18.3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