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庆市加快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研究

2023-05-30徐星辰

关键词:安庆科技创新共同体

徐星辰

【摘  要】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是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推动长三角协同创新的一个关键举措。安庆市虽已具备对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基础,但仍存在创新能力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资源不足、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不够完善、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有待提升等问题。论文从构建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关键要素的有效供给、聚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先行区等方面,提出安庆市加快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安庆

【中图分类号】F273.1;F1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3)03-0143-03

1 引言

近几年,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成为长三角三省一市实现一体化发展内涵不断向纵深推进的新着力点。2020年12月20 日科技部印发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以“科创+产业”为引领,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和协同创新生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开放合作,着力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打造全國原始创新高地和高精尖产业承载区,努力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1]。承接产业转移是安庆市现阶段重要的任务之一,但是受限于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较低,安庆市在吸收沪苏浙核心城市的技术溢出时,对各类创新资源要素的流入难以有效地消化吸收,阻碍了安庆市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提升[2]。因此,开展安庆市加快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研究,对加快提升安庆市科技创新竞争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2 安庆市对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挑战及机遇并存

2.1 机遇分析

2.1.1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在区域地理位置上,安庆市与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市相邻,但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均落后于长三角其他发达地区,究其原因就在于安庆市未能有效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形成合理的跨区域产业格局。安庆市对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能够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承接产业转移效率,推动本地区产业深入融入长三角产业链之中,实现一体化发展[3]。

2.1.2 进一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能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从而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因此科技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动力。安庆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引进江浙沪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流入本地区,才能提升安庆市科技创新的能力水平,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2.2 挑战分析

众所周知,创新资源总会向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地区集聚,安庆市在经济实力上与长三角区域中的上海、南京、杭州相比还具有较大差距。因此,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区域内科技竞争程度的加剧会加速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进一步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对安庆市引进江浙沪地区高新产业、创新人才、科技资源形成挑战[4]。

3 安庆市科技创新资源的现状分析

3.1 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近年来,安庆推进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创体系,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截至2021年,安庆市共计487家高新技术企业,相比于2020年增加133家,同比增长37.6%,产值增加值增幅21.6%,产值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8%;全市1 71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数682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为39.9%,位居全省第三位,研发经费投入为27.3亿元,占企业当年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06%。

3.2 科技机构建设有序推进

科技机构是推动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载体。截至2021年末,安庆市共有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204家,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4家,分别为固废危废焚烧处理装置及尾气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石油化工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家高分子材料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安徽华茂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21年,全市组建浙大安庆未来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合工大安庆汽车和装备制造研究院,安庆师范大学智能制造、化工新材料、人工智能3个协同创新中心,环新集团、合肥工业大学新能源汽车动力部件和基础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联合体7家。此外,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服务等科技服务机构发展迅速。截至2021年末,安庆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4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在孵企业433家,累计毕业企业162家;共有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5家,其中国家级2家,常驻创业团队数175个;生产力促进中心共5家,省级以上技术转移服务机构2家。

3.3 创新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近年来,安庆市加快营造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抓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创新事业的发展筑牢坚实的基础。科技研发人员方面,截至2021年末,安庆R&D人员数12 760人,较2020年增长了 5.1%。创新团队方面,2021年,全市新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7个,4家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成功获批,其中永驰婴童蓝晓艳团队获评A类,实现安庆市省A类人才团队“零”的突破。创新人才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为安庆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3.4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专利授权量增长迅速。2021年安庆市有效发明专利4 485件,较上年增长33.2%,发明专利授权量991件,较上年增长33.4%,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0.8件,位居全省前列。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情况,吸纳技术合同数728项,成交额为100.6亿元,输出技术合同数342项,成交额为25.2亿元,全市技术合同交易总额125.8亿元,同比增长56.7%。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攻关。2021年,全市279个项目纳入市科技计划项目库,其中汽车、化工新材料等领域项目超过50项。围绕木本油料产业、竹木产业、中药材产业等实施林业科技创新专项18项。同时,通过“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研发众包”“竞争后补助”等方式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凝炼“工业扫码设备”“功能性光刻胶”等一批卡脖子技术和产业链卡点技术项目。科技项目成功通过验收。一大批企业加大科研攻关,在创新领域取得突破。2021年,安庆安簧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承担的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增强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轻量化板簧中应用研究”,安徽微威胶件集团有限公司承担的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高性能建筑隔震支座用特种橡胶材料的研制及产业化”,安徽普和电子有限公司承担的省科技重大专项“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容电池的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通过验收。

综上所述,安徽省在科技创新的人才、技术和设施等领域已具备与沪苏浙开展科技合作的基础。

4 安庆市加快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创新能力在长三角地区排名靠后

2022年度的《长三角41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报告》,构建由创新资源、创新产出、产业潜力和环境支撑4个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和30项三级指标的指数体系,对长三角区域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創新生态进行综合评价。在长三角地区综合得分前十的城市中,基本上是沪苏浙地区的发达城市,省内仅有合肥上榜,安庆市的各项创新指标在长三角地区排名均处于靠后位次,说明安庆市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成果和科技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差距比较明显。

4.2 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不足

安徽省绝大部分的科技创新资源分布在省会合肥市,遥遥领先其他城市,分布不均衡。研发投入方面,合肥的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省总投入的40%。研发人员方面,合肥市从事研发人员数,占全省比重为34.7%。研发平台方面,安徽所有的国家大科学装置均位于合肥市,且其拥有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和国家级研发平台分别占全省的比重为30.56%和53.81%,安庆市科技创新资源的各项核心指标均远远低于合肥。

4.3 科技创新协同机制还需完善

安庆市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研发机构之间的技术特别是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彼此独立,缺乏协同合作机制,造成技术的重复和盲目研发,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一些企业虽与科研机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但合作层次水平不高,缺乏长期性、稳定性。

4.4 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相对匮乏

众所周知,科技创新人才往往会向经济更为发达的地区集聚,安庆虽然拥有很多科技人才培养单位,但由于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限,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引进面临诸多困难,很多科技创新人才在面临就业时,更多地会趋向于选择安徽省会合肥市以及长三角地区经济更为发达的上海、杭州、南京等一线城市,因此安庆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是高端创新人才仍相对匮乏,未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深入推进,人才要素的进一步加速流动,这一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凸显。

4.5 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有待提升

科技成果转化能够实现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有效结合,由于技术市场要素资源流动不畅、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水平不高以及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发展还不完善,安庆市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在科技成果转化上,2020年度,安徽发明专利授权量为991件,而同期合肥、南京、杭州这一数字分别为9 741、21 568、

22 971;技术合同成交额方面,安徽为100.6亿元,远低于合肥、南京、杭州的431.3亿元、752.4亿元和875.2亿元。

5 安庆市加快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路径

5.1 构建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

5.1.1 明晰各类创新主体的职能定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政府应抓宏观、抓战略,强化引领和保障作用,加强协同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更加注重对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培育。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将科技创新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要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大科技创新经费的投入力度,建设和提升企业研发中心,同时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应积极参与到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共同体的建设中去。安庆师范大学应提高学科建设水平,针对本地区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开展人才培养。科研院所应重点围绕化工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主导产业的前沿技术领域进行研发。

5.1.2 加强各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

在明晰职能定位的基础上,安庆应提升各类创新主体间的合作水平。例如,产学研合作方面,可以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庆师范大学等建设一批省级产教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为各类创新主体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提供平台支撑。

5.2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关键要素的有效供给

5.2.1 培育集聚科技创新高端人才

安庆市要利用长三角区域人才富集的优势,对标国内一流标准,吸引国内外人才到安庆就业创业。统筹利用“人才栽树工程”“宜城精英人才计划”“宜城创新创业团队计划”“宜城战略帅才计划”等现有的人才引进政策,架构立体引才网络,面向全球聘请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家,为安庆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战略决策咨询、技术研发和攻关等服务。

5.2.2 完善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多渠道加大研发资金投入

引导各类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针对科技创新开发优质的金融产品,为创新型企业提供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建设创业融资服务平台,依托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方位融资服务,切实帮助科技型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发挥科创板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鼓励符合条件的市内科技创新企业到科创板上市融资[5]。

5.3 聚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安庆先行区

5.3.1 建设高能创新载体

通过“创新策动”打造“创新之源”,融合创新机制和创新优势,进一步做强科技产业承载,夯实省级高新园区综合实力,加速推动安庆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以此为核心建设化工新材料和医工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打造安庆大别山革命老区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载体培育体系,打造梯队承接、功能互补、产业协同的空间布局。

5.3.2 布局高端研发平台

以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和加大研发投入为目标,提升北京化工大学安庆研究院、浙江大学安庆市长三角未来产业研究院、合工大安庆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研究院等研究型平台的科研能力水平。推进建设环新集团技术创新中心、华茂集团技术研究院、飞凯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支持北京化工大学安庆研究院与安庆师范大学建设科教融合学院。在汽车及零部件、化工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以“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研发众包”“竞争后补助”等方式实施科研攻关。

5.3.3 协力培育创新发展带

以引进大院大所建设创新平台为契机,重点协同推进布局建设汽车关键零部件、大健康、人工智能及未来产业科创平台,推进化工新材料实验室和中试基地建设,开展与引进浙大、中科大、合工大等高校院所、科技园区、知名企业的对接,辐射带动安庆创新发展。充分发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区位优势,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增强长三角地区对安庆科技创新的辐射带动作用。

【參考文献】

【1】鲍悦华,王倩倩.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发展背景下的上海五个新城发展策略研究[J].上海质量,2022(5):29-32.

【2】谢国根,蒋诗泉,赵春艳.基于SWOT分析的安徽省参与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21,20(5):9-13.

【3】王泽强.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研究[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20,42(1):123-128.

【4】宋迎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下安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路径研究[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21(1):15-19.

【5】薛梓晴.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2.

猜你喜欢

安庆科技创新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鱼殇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中秋月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