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主流报纸比较研究中日热点问题的可行性分析

2023-05-30常笑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朝日新闻热点问题竞合

常笑

摘 要: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来,诸多热点问题影响着中日关系的发展。对中日热点问题展开比较研究,有助于我国正确把握矛盾,增进两国睦邻友好。为此,通过两国主流报纸对特定热点问题的报道,考察双边认知,具有可行性。在研究媒体的选取上,我国的《人民日报》和日本的《朝日新闻》对中日关系的相关报道具有可比性和分析价值;在分析案例的选取上,历史认知问题和竞合关系问题尤为突出;在时间范围的选取上,2001年以来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具有典型性和全面性;在样本单元的选取上,着重从《人民日报》和《朝日新闻》的文章中搜索关键词,对比报道数量差异和报道走势,总结中日的认知偏差;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展开研究。

关键词:中日关系;热点问题;主流报纸;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3)03-0123-07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日本是中国最重要的邻国之一。邦交正常化50年来,中日关系在曲折中发展,诸多热点问题影响着两国关系。当前,要增进中日两国睦邻友好,双方均应准确把握热点问题,对双边认知展开比较研究,其中最重要的研究路径就是以主流媒体为研究对象。

通过媒体考察国家间热点问题,比较分析两国的认知,属于政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之一。随着传媒科技的进步与公众参与度的提升,政治已不再是自上而下的统治,大众也会对政治产生自下而上的影响,政治传播学逐渐进入研究领域。

政治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但涉猎面广泛,涉及政治学、传播学、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各界学者从各自的学科出发,在其理论建构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点,即基于政治学的传播方式与基于传播学的政治表现。前者从政治学本位出发,将政治传播学定位为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推动政治信息的传递与沟通,从而实现政治目的的重要途径,将传播视为政治的手段与工具。后者从传播学本位出发,强调传播在政治活动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传播学具有政治性特征。

政治传播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只有多角度的解读与多领域的融合,才能得以完善其理论建构。从语言拆分的方法理解,“政治传播学”是并列短语结构,而非偏正短语结构,“政治”与“传播”并重,而不存在修饰与被修饰的主次关系。无论是基于政治学的传播方式,还是基于传播学的政治表现,都难以全面认识政治传播学的理论建构,只有做到将政治属性与传播属性并重,才能创造这一新兴学科良性发展的条件。

1 研究媒体的选取

从媒体视角考察中日之间的相互认知首选主流媒体。何为“主流媒体”,2004年《中国记者》期刊发布了“主流媒体判断标准和基本评价”:一是具有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功能,具有一般新闻媒体难以比拟的权威地位和特殊影响,被国际国内社会各界视为党、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声音、主张的权威代表。二是体现并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在我国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坚持并引导社会发展主流和前进方向,具有较强影响力。三是具有较强公信力,报道和评论被社会大多数人群广泛关注,并引以为思想和行动的依据,较多地被国内外媒体转载、引用、分析和评判。四是着力于报道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动向,是历史发展主要脉络的记录者。五是基本受众是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群。六是具有较大发行量或较高收听、收视率,影响较广泛的受众群[1]。

中日两国均为报业大国,主流媒体中报纸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国情不同,中国的主流报纸隶属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如:《人民日报》隶属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参考消息》隶属于新华通讯社、《光明日报》隶属于宣传部等。中国主流报纸所发表的内容与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主张高度吻合,所发布的新闻、评论、信息等均与政府保持一致。而日本多年来受西方尤其是美国关于“人权”主义和“言论自由”新闻传播思想的影响,并不存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法律条文对各报业集团就新闻报道内容进行约束,报业集团从属于各利益集团,不同媒体通过新闻报道维护其所处集团的利益,故各大媒体呈现出的政治主张、社会评论等也是多样化的。因此,在中日两国很难分别找到两种性质、社会地位完全对等的主流媒体。

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中日两国报纸没有可比性,本研究分别选取两国部分主流报纸进行对比,以作为研究素材的候选。其中,中方候选媒体的选取依据为发行量位列前三的全国性报纸,即《参考消息》《人民日报》《环球时报》,日方候选媒体选取日本三大报,即《读卖新闻》《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參考消息》和《环球时报》在报道内容、价值取向和读者分布方面各有侧重,不如《人民日报》全面。《读卖新闻》虽为日本发行量第一大报,但政治主张中间偏左,持保守主义立场,不利于客观考察中日关系;《每日新闻》在发行量和读者分布方面也不如《朝日新闻》更具优势。综上所述,中国的《人民日报》和日本的《朝日新闻》对中日关系的报道具有可比性和分析价值。

1.1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被称为“中国第一大报”,其新闻信息采集渠道遍布国内外,日发行量为320万份,发行范围遍及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是中国大陆媒体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报纸。其在1948年6月创刊于河北省平山县里庄,时由《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报名由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名。《人民日报》代表中国执政党和中国政府的权威声音,也代表中国社会的主流态度,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中共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及时发布国内外各领域新闻,依据本国利益和本国价值观分析国际事务。《人民日报》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并能够对新近发生的事件做出迅速、及时、准确而有深度的报道,其报道是官方、严肃、科学的。人民网研究院于2018年4月发布了“2017年中国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建构了报纸融合传播指数指标体系,对全国296份中央、省级、省会城市主要报纸的融合传播情况进行了考察。在2017年报纸融合传播百强榜中,《人民日报》连续拔得头筹。

《人民日报》不仅是中国国内的主流报纸,也是世界人民了解和认识中国的重要媒介和窗口,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在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

1.2 《朝日新闻》

《朝日新闻》是日本三大综合对开报纸之一,其朝刊日销量长年达800万份以上,居全日本报纸销量第二位。《朝日新闻》在1879年1月创刊于大阪,报名题字源于我国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真迹,坚持“不偏不党”的原则,贯彻“尊重事实、客观公正、真实准确”的报道方针[2]。相较于日本发行量第一的《读卖新闻》,《朝日新闻》的读者群体呈现出高学历、高地位、高收入的“三高人群”特征,以知识阶层和有识之士为主的社会中上层人群为主要受众,这样的读者定位对日本公众舆论的引导和国家政策的制定具有参考价值。《朝日新闻》追求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定位为“雅而不俗”的高端报纸,社论品位较高。2009年,其创刊130周年的报纸读者基本调查显示,在“值得信赖”“社会评价高”“能够代表日本”“有社会影响力”“积极应对社会问题”“报道正确”六个方面,朝日新闻集团所获百分比数值均位列日本第一。

《朝日新闻》在政治立场上保持相对中立或中间偏左特征。中国传媒大学刘林利副教授曾这样评价:“《朝日新闻》中国报道的最大特点就是中立性报道比较多,这也充分显示了该报纸媒体的中国报道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站在记者冷静观察中国的立场上进行的。他们传递了一个较为真实的中国形象。”[3]

《朝日新闻》能够相对客观地体现日本政府的主张。日本尚无完全受制于官方的新闻媒体,传媒体制体现出“公营+商营”的格局;同时,受剧场政治和记者俱乐部的影响,日本媒体的政治立场并不稳定和统一,表现出主体的多样性、报道内容的复合性、报道效果的相互作用性等特征。但是,《朝日新闻》在重大问题的报道过程中,仍存在受政府主使的现实。根据2011年日本统计年鉴可知,日本外务省不少于70%的声明最早都是通过朝日新闻集团公开发表的。

2 分析案例的选取

后疫情时代,随着人员往来、人文交流的逐步恢复,双边互动也将愈发频繁,但仍不能忽视两国间结构性矛盾的存在,这些矛盾具有多样性、长期性、复杂性、敏感性特征,其中历史认知问题和竞合关系问题尤为突出。

就其多样性来看,中日间热点问题是跨层次、跨维度的,小到国家间关系,大至世界舞台。例如,历史认知问题看似是两个国家对同一历史的认知偏差,但引发的矛盾冲突波及亚洲邻国;两国的竞合关系虽在区域层面展开,却受到整个世界局势和各自国家发展现实的多方影响。

就其长期性来看,中日间热点问题均与历史遗留相关。历史认知问题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右翼势力在日本国内仍占上风。中日竞合关系多年来受到领土争端和国家战略取向等因素影响,而领土争端最早可追溯于我国明清时期,经历了甲午战争、日本改名、美军托管、保钓运动、购岛闹剧等一系列风波,如今仍处于对峙状态;国家战略取向源于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依美图存,与西方国家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辟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受美日等国掣肘,二者加剧了竞争和对立,均不利于双边的友好合作。

就其复杂性来看,各类问题牵扯多个方面,相互交织,且与第三国有关联。历史认知问题体现在多方事件,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日方篡改历史教科书、战争受害方所求道歉无果等,而日本正在美国的默许和庇护下走在修宪途中。在竞合关系方面,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便联美制华,如今更是在区域层面联合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力推“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对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倡议形成不利的外部环境。

就其敏感性来看,中日两国多年来难以消解的热点问题都成为发展中日关系的反作用力,致使两国长期缺乏政治互信,导致双边关系敏感而脆弱。例如,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国有化”等任何一场政治事件,都有可能使中日关系跌至冰点,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从而阻碍双方友好,致使竞争关系大于合作关系。若要加强双边合作,两国必然需要搁置争议,冷静处理矛盾争端,以谋求共识与契合点。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毛里和子将中日间的热点问题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问题同时存在,且相互关联。第一层次是与“价值”相关的问题,如历史问题,包括对战争史的认知、战争赔偿、民族主义等。第二层次是与“权力”相关的问题,包括相互交织的台湾问题和日美同盟关系、日本谋求入常和区域主导权等。第三层次是与“利益”相关的问题,包括钓鱼岛问题、东海资源争端等。彼时中国倡导的“一帶一路”倡议尚未出台,毛里和子做出符合2009年现状的预测,认为随着两国经济关系紧密度的增加、中国产业水平的提升、中日经济水平的接近,各种经济摩擦会大幅增加[4]。

本研究分别选取与“价值”相关的历史问题,与“利益”相关的“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竞合关系两个案例进行解析。这些问题同样与上述毛里和子论述的三个方面密切相关,不同的是研究选取的两个问题案例并非从上下递进的层次角度加以分析,而是依照国际、国家的背景进行综合分析。在分析研究时,与“权力”相关的问题(如日美同盟关系、区域主导竞争等)作为重要因素和表现形式穿插其中,且相互作用与影响。

3 时间范围的选取

进入21世纪,世界格局多极化、一体化趋势加速,各国在国际事务中均扮演着大大小小的角色。一国的内政外交已不再是本国内部的问题,呈现出国内政治国际化属性;双边关系也不再局限于两个国家的关注点,越来越多地影响到区域稳定和发展,其中也不乏大国因素的介入。在历史大背景下,中日间多重热点问题虽为历史遗留问题,却反复在新的世界环境中激化呈现,反过来又对双边关系、区域稳定乃至世界形势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和关注度。

历史认知问题中,2001年小泉纯一郎担任日本首相,任期内逐年参拜靖国神社,共计6次;2001至2005年间又持续发生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事件,掩盖侵略史实,引发中国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难的亚洲国家强烈不满。这段时间是21世纪以来中日两国围绕历史认知问题激烈对抗的阶段,致使中日“政冷经热”现象凸显。

竞合关系问题中,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和美国的战略东移,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紧跟美国步伐,以增强对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地区影响力为主要目标,产生“印太”地缘概念,进而发展为系统性的对外构想和外交战略。在此过程中,日本鼓吹“中国威胁论”,在地区事务中制衡中国,使本就冷淡的中日关系一度陷入僵局。然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大力拓展具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道路;在全球化浪潮中,展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体现相互尊重,强调公平正义,追求合作共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加之中国模式逐渐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日本的对华态度发生扭转,呈现出威胁论与机遇论并存、合作和牵制并重的态势,由戒备对抗转变为谋求合作,其背景、缘由值得探究。

21世纪以来的20多年间,中日关系呈波浪状曲线前行。一方面,中日间常年悬而未决的矛盾争端在新世纪继续掀起波澜;另一方面,与时俱进的双边关系又给相互认知带来新的思考。中日间热点问题受到国际体系因素、国家单元因素的影响,同时又以对外政策等方式反作用国家的内政外交。本研究选取2001年至今这个时段考察中日间热点,具有典型性和全面性。

4 样本单元的选取

本研究着重考察《人民日报》和《朝日新闻》就中日关系的报道,因此对于两家媒体相关资料的收集必不可少。前者通过电子数据库“人民数据”(http://data.people.com.cn/)获取,后者通过电子数据库“朝日新聞記事データベース”(http://database.asahi.com/index.shtml)获取,二者均选取正刊,将时间段设定为2001—2019年(2020年起因疫情影响,两国关系呈现出动态的新态势,有待进一步追踪研究),在全文中搜索关键词。

通过《人民日报》的资料采集,针对“历史认知”问题,搜索研究中涉及的关键词“南京大屠杀”“慰安妇”“731部队”或“731细菌”“靖国神社”;针对“竞合关系”问题,搜索研究中涉及的关键词“日美同盟”或“美日同盟”“印太战略”或“自由开放的印太”“中国威胁”并含“日本”“日本”或“中日”(标题搜索)并含“一带一路”(全文搜索)“TPP”或“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并含“日本”“亚投行”并含“亚开行”。报道篇目见下页表2。

通过《朝日新闻》的资料采集,針对“历史认知”问题,搜索关键词“南京事件”“慰安婦”“731部隊”或“731細菌”“靖国神社”;针对“竞合关系”问题,搜索关键词“日米同盟”或“米日同盟”“インド太平

洋”“中国脅威”“一帯一路”“TPP”并含“環太平洋”(因“TPP”同为其他内容缩写)“AIIB”或“アジアインフラ投資銀行”。报道篇目见下页表3。

本研究尝试从以上数据统计中对比数量差异,总结中日的认知偏差;考察报道内容,研究中日对于热点问题的关注焦点;分析报道走向,探索媒体舆论的政策导向性。

5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尝试在理论基础的指导下,对历史背景进行具体分析,并宏观把握整体现象及趋势,分析个体情况,即回顾中日关系的演进和国内外学者关于中日相互认知的研究成果,结合双边关系发展的史实,对具体案例进行解析,以期发现并验证能够反映理论的现象。

本研究内容属于国家间关系的意识范畴,通过中日主流报纸对相关新闻的报道,对比两国各界认知的差异,探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不同反应及应对方式,从而分析国家行为体在互动过程中折射出来的立场和主张。本研究采用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定量分析法进行分析研究。

5.1 比较分析法

本研究选取中国《人民日报》和日本《朝日新闻》的相关报道为考察资料,针对中日间相互认知开展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通过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与比较,探究中日两国主流报纸对于同一事件的报道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媒体报道与政府言行是否存在差异,从而进一步分析认知对双边关系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折射出的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互动过程中的不同立场和主张;搜集、鉴别、整理相关新闻,并通过对新闻报道的研究进行系统分析,加深对中日关系的认识。

5.2 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是在收集并考察大量的信息和详尽的资料后,对一个或多个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进行探讨,通过对案例的描述和总结,深入研究具体问题。中日间相互认知聚焦于历史认知、竞合关系等热点问题,新世纪以来两国的矛盾和摩擦也时有发生,然而随着官民间的互动与双边关系的好转,以上热点又在合作框架下得以淡化。从具体事件看,21世纪初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以及如今中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竞合关系,都成为两国乃至国际社会热议的话题,也将作为本研究的案例加以研究和分析。

5.3 定量分析法

本研究在收集、整合中日主流报纸《人民日报》和《朝日新闻》报道内容的基础上,以21世纪以来涉及的中日热点问题为研究样本,关注报道频次的集中性,强调报道数据的准确性,并根据报道内容进行分类和排序。本研究选取问题领域被报道频率高的问题作为研究案例,从议题内容、播报方式、态度取向以及文本分析等方面,通过统计的方法,进行编码、频率计算等数据处理,研究中日两国对于事件的态度和反应,以及事件对于双边关系的影响。

6 结语

考察中日主流报纸中的《人民日报》和《朝日新闻》,对21世纪以来两国关于历史问题和竞合关系问题的认识展开研究,在相应的电子数据库中分析关键词的报道数量,并通过比较分析、案例分析、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日热点问题展开比较研究,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主流媒体如何增强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之一:主流媒体判断标准和基本评价[J].中国记者,2004(1):10.

[2][3] 刘林利.日本大众媒体中的中国形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33,158.

[4] (日)毛里和子著,徐显芬译.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79-180.

(编校:崔萌)

猜你喜欢

朝日新闻热点问题竞合
空间几何体中的热点问题聚焦
银行理财子公司:开辟大资管竞合之道
不作为的过失竞合
安倍频频指责《朝日新闻》被批幼稚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常见热点问题及应对
竞合之道
日本右翼围剿《朝日新闻》
与OTT竞合 运营商涅磐重生
2009年地理备考应关注的热点问题
对抗美援朝战争研究中几个热点问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