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国宝”刘德培
2023-05-30刘益善
到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风旅游。
满目青山,遍地绿野,高峰耸翠,峡谷流泉,云顶滑雪,吃十碗八扣抬格子,喝苞谷酒,品宜紅茶。完成了感官享受后,再看土家歌舞,哭嫁歌,跳丧舞,板凳龙,撒叶尔嗬,打溜子,薅草锣鼓,是精神享受。而最打动我的是五峰南曲,男人弹三弦,女人敲简板,轻歌慢吟,弦柔板脆,那唱腔婉转曼妙令人心动,我听得如醉如痴,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来过五峰的,今年再到五峰,已过四十多年了。这次的五峰之行,有了感官享受和精神享受后,我还要怀念一个人,这个人叫刘德培。
刘德培一九一二年六月生,今年是他一百一十年诞辰,他是二〇〇〇年底去世的,活了八十八岁半。在他八十八年半的人生途中,他讲了七十多年的民间故事,唱了七十多年的山歌、民谣,是五峰大山里著名的“大日白佬”(方言:聊天很厉害)。
刘德培去世后,文化部门统计,他创作整理了五百一十二则民间故事、一千余首歌谣、两千余条俗谚、八百余则谜语、五部皮影戏文。国内出版社、报刊以及大学文科教材,共发表使用他的民间故事四百多篇,上海文艺出版社还出版了他的四十八万字的民间故事集《新笑府》。
刘德培一九八三年被湖北省群艺馆和湖北省民间文艺研究会授予“民间故事家”称号,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价为“国宝”。一九九八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彰“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他名列榜首。二〇〇〇年三月,“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成就奖颁布,他是全国民间故事家唯一入选者,与学术泰斗钟敬文、贾芝先生等一起获此殊荣。“刘德培故事”,已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评审通过为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
是的,刘德培已经去世了。我到五峰来,是为了回忆,是为了感受,是为了再次看看刘德培生活过的山村,走过的山路,在山间,在丛林,在云下,在清风中,听听刘德培讲的那些动人故事。
最早知道刘德培是四十多年前到五峰的时候,那次我工作的《长江文艺》杂志与宜昌地区一起办文艺创作学习班,宜昌的黄声孝、习久兰、刘不朽等作者都参加了。我在学习班上认识了在五峰县文化馆工作的王作栋,我是从王作栋那里知道刘德培的。而刘德培在当代民间文学的闪亮登场,没有王作栋,很可能就被岁月的流水淹没。
我先说刘德培,再说王作栋。
刘德培出生在五峰长乐坪镇杜家坳村,老辈子没读过书,就希望他能有点出息,把他送到私塾去读书。父亲农闲时出门当背夫,母亲在田里劳动,弄吃弄洗,养十二个孩子。刘德培上了两年学因交不起学费,就辍学到私塾先生门下做点小事,端茶递水割草砍柴,还侍候过瘫子道士、族眷公公。刘德培十五岁那年正月底,族眷公公做寿要他去打寿酒,他在路上不小心摔倒了,装酒的瓦壶被跌破,他一下就吓傻了。回家怕挨打,又赔不起酒坛子,他索性一口气跑到渔洋关帮人家做月工当学徒度日。后来又四处闯荡,放排,煮酒,制豆筋,背皮影戏箱,代人跑邮差,合股经商,做过瓦匠、饼匠、中医、道士、红白事的“支客使”。他爱唱民歌,爱讲故事日白,爱打丧鼓,爱制作谜语。那时只要能赏口饭吃的活就干。这样过了一天又一天,直到抗战爆发,刘德培被强拉进背夫队伍,从此开始长期为抗战军队运送物资。那时候,军队的一些物资和商家的物资,要从湖南澧县、石门,经鹤峰、五峰背到宜昌、宜都等地。刘德培这个人性格乐和,万事不愁,又喜欢讲故事,拢得动人,大家就选他当了背夫队的头领。
要说背夫的那个苦啊,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不如讲点乐心事心里快活些。刘德培这个人,什么事都愁不倒他。他四十岁才娶妻成家,“单身汉,无事干,日白讲经充好汉”,讲经就是讲故事。人家说他是穷快活,锅里没得下锅米哒,经还是要讲的。他就是喜欢讲,也比别人讲得圆满。讲经也打发时光,他三天不讲经是个大稀奇,只分讲的多少。没得听众的时候,他跟老伴都要讲两个笑话的。他说人一辈子受苦受难,该快活的时候就要快活,何苦再搞得愁眉兮兮的!
背脚的那阵子,背得黑汗水流,打杵一歇他就讲笑话,有一回路上他就讲了背脚佬的笑话:张三李四一路出门背脚,张三一打喷嚏就说老婆在屋里挂念着呢!李四好羡慕,回去跟老婆说张三的老婆对张三真是好,走在路上还念呢!李四老婆听了,晚上就悄悄把辣椒面撒在老公汗巾上。第二天张三李四又一同出发行背脚,在一小桥边歇着,李四就摸汗巾揩汗,鼻子凑着了辣椒面,不觉一个接一个打起了喷嚏,一边打还一边讲老婆在念我呢!说着说着,一不留神,李四栽下了河。故事讲完后大家笑得个轰轰声。讲的人快活,听的人也快活,嘻嘻哈哈笑过一阵后,再赶路都有劲些。
刘德培的背夫一直当到一九五八年五宜公路修通。没当背夫了,刘德培就帮人捡瓦补漏。
我再说王作栋。一九七一年底,王作栋被分配到五峰文化馆当创作辅导干部,他扎根五峰大山,普查民间文化,遍访民间艺人,广交草根朋友,与民间文化结下不解之缘。民间文学成为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那是一九七六年冬天,五峰文化馆请瓦匠捡瓦补漏,没想到,来捡瓦的是一位老头,衣着老旧,动作滞缓,在呼啸的北风中冻得不住地朝手板心哈气。当晚,单身一人的王作栋请老瓦匠到自己的办公室兼寝室里喝茶烤火,聊天后才得知他就是“大日白佬”刘德培,那年刘德培六十五岁。王作栋正在搜集民间文学的材料,这下是瞌睡遇到枕头。为了引出刘德培的民歌和故事,王作栋先唱了几首五峰民歌。刘德培一听,兴趣来了,便打开了喉咙中蕴藏的一条河,民歌一溜一串,从赛歌赌狠的五句子到传统情歌,连讲带唱,滔滔不绝。王作栋不断地给刘德培点烟递茶,间或插问民歌中的风俗典故。刘德培的兴趣越来越高,风俗传说、民间故事与笑话、地方人物史事,像不竭的源泉,汩汩往外冒。第一天夜里,刘德培与王作栋一直讲到凌晨两点钟才睡觉。
王作栋一眼认定刘德培老人是名副其实的“深井”“富矿”。第二天,王作栋备了酒菜,请刘德培继续讲故事。刘德培为文化馆捡瓦补漏十八天,在王作栋寝室里聊了十七个夜晚,两人结成忘年之交。从认识刘德培至刘德培病故,王作栋与刘德培交往二十四年。其间,王作栋采录了刘德培讲述、唱述的故事、歌谣、俗谚、地方人物掌故、红白事习俗与节礼等五百余万字的一手资料。他吃透了刘德培的个性和讲述风格,整理的四十八万字《新笑府——民间故事家刘德培讲述故事集》,一九八九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成为中国民间故事科学整理的范本、社会共享的文化财富,至今已刊行了六种版式。
刘德培生前说:“我是一窝洋芋,不是王同志挖出来,我早就烂在坡里哒。”刘德培一肚子的故事和民歌,就这样被王作栋挖出来了。
刘德培讲的故事,完全得之于社会性传承。家乡杜家坳山大人稀,家境苦寒,老辈子勤扒苦挣,靠种苞谷和当背夫为生。解放前他一直为谋生四处奔波,足迹遍及湘鄂西十来个县。从这广泛的背景吸取故事,因而,他的故事不但数量多,而且内容形式复杂多样。他以深山野岭为背景编织故事,保持着较为朴野的面貌。其故事不大注意描写、形容,而是苦心琢磨怎样把情节编排得更为巧妙,人物对话(有时采取诗对形式)设计得更加精彩,既令人发笑,又耐人回味。他讲的故事社会生活面广泛,脉络清晰,结构严密,成为中国民间故事的典范。
我行走在五峰的山山水水里,那山坡,那小径,那崖头,那土家的山居板房,那堂屋里的火塘边,可能处处都是刘德培的山歌与故事的发源地。刘德培们背脚累了,坐下来,开始了“日白”,就着苞谷酒,唱山歌,讲故事,听的人哈哈大笑,或苦中作乐,或从中看到了希望,疲劳消除了,他们重新迈步,背着生活的重担,走着生活的艰难道路。
五峰的树,五峰的山,五峰的水,五峰的草,五峰的石头,五峰的花,五峰的庄稼,都听过刘德培的山歌和故事吧!连那挂在火塘上面的腊肉,也把刘德培的故事听得津津有味。
五峰,最大的“日白佬”,联合国表彰的中国故事家,一个“国宝”式的老人,一个非遗文化品牌,在他去世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政府给他修了墓,立了碑,树了塑像。刘德培,一个武陵山中的文化名人。
我行走在五峰的山山水水里,我怀念着刘德培,我向刘德培深深地鞠躬!致敬!我也感激王作栋这样的民间故事伯乐。
(责任编辑:王倩茜)
刘益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江文艺杂志社社长、主编、编审,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六百余万字,出版文学作品三十余部。曾获湖北文学奖、《芳草》文学女评委奖、冰心散文奖、方志敏文学奖诗歌类大奖、中国长诗奖等多种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