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生活成为小学生写作的源泉

2023-05-30柯宏微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23年3期
关键词:生活教师教学

柯宏微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土壤,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再绚烂的幻想也无处生根,再丰富的辞藻也没有灵魂。只有将生活元素融入写作,用心观察体悟,激发真情实感,才能给予写作以动力,给予文章以灵魂。小学生想象力丰富,但生活体验有限,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记录生活,不断拓展其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学生的语汇训练,通过鼓励阅读来丰富学生的语汇储备;开展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一、聚焦生活,感悟生活

很多小学生在写作时无话可说。教师应该创设生活情境,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与学生的生活体验产生共鸣,同时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此外,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勤于记录,将真情实感诉诸笔端,将酸甜苦辣铭刻心中。

1.创设生活情境

小学写作课堂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性认知,帮助学生产生清晰、有条理的思路,引导学生用合适的词汇连词成句,将所思所想用恰当的话语表达出来,是写作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以生活情境为载体组织课堂教学,这样既能为课堂增加开放性和自由度,允许每个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自由发挥,又能够启发学生,唤醒学生的经验感知,推进教学进度。教师可以在课前与学生及时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形式上,可以用课件和动画进行情境展示,也可以让学生即兴表演,既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又增添课堂的趣味性。

例如,在“猜猜他是谁”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寻人启示”游戏,让学生扮演询问者和警察的角色。询问者通过一系列外貌描述告訴警察需要寻找的同学的样貌,如果询问者的描述足够具体、生动、详细,警察便能够迅速找到寻找对象。显而易见,这个游戏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不仅应该主题明确,而且应尽可能兼具趣味性,让学生乐在其中,聚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

2.观察记录生活

生活中充满着惊喜。教师可以让学生养成记日记、周记的习惯。现在很多学生对图文日记、电子日记很感兴趣,教师也应该跟上学生兴趣的发展变化,在网络教学平台开辟新栏目,让学生将想要与同学分享的事情用电子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师对表现积极、内容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鼓励更多的同学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例如,在教学“写日记”时,如果教师只是照搬教材内容,让学生熟悉日记写作格式,简单记录当天发生的事情,不仅不能培养学生勤写日记、用心记录生活的良好习惯,还会让学生不得要领,视写日记为负担,体会不到写日记的好处。教师不妨布置一周的日记作业,让学生用三言两语记录每天的心情和发生的事情,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发觉每天生活的不同之处,使其逐步体会到写日记的乐趣。当然,教师也可让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传日记,为学生和师生之间的分享交流提供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日记写作教学时,应顾及学生感受,考虑到学生的隐私意识和敏感心理。

3.观察体验生活

“双减”政策倡导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教师也应及时更新观念,调整思路,抛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而为学生布置趣味盎然、自由度高的实践性作业。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单纯,大多是学校、家庭和社区的简单组合。教师可以为学生走出校门、走出日常生活空间提供机会。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前往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等场所,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感知,也可以组织春游、秋游,让学生在生机勃勃的自然中找到自己的写作灵感。如果条件有限,教师可以将课堂空间从室内移动到室外,让学生在校园绿化中感受到宁静、自然、美好。当然,教师也可以调动家长的力量,让家长多带学生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活动。

例如,《那次玩得真高兴》一课的主题与学生的距离很近,很多学生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但是学生作文很容易落于流水账的窠臼,缺少写作的构思和推敲。在与学生进行交流之后,教师得知很多学生有着最为宝贵的游玩经历和回忆,但是由于时间过于遥远,很难抓住重点进行详细刻画。如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记录时间最近的一次经历或让学生重新经历一遍当初的玩乐时光。教师也可以组织春游或秋游,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有最新的素材可以选择。

4.表达真情实感

真情实感是写作的核心。为了避免生搬硬套,“无病呻吟”,教师可以抛掉命题作文的束缚,让学生怀揣真情实感,写出自己想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内容,或是引导学生将题目与自身生活体验联系起来。

例如,在《习作:我有一个想法》一课的教学中,不少学生认为题目要求的写作对象太过抽象,不易把握,甚至自己头脑空空,没有一点思路。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发现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内容,启发学生以此为写作内容。教师也可以让兴趣相通的学生结成小组,共同搜集材料,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扩展写作思路。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贴近生活的选题,比如学生对班级建设的建议、对父母想说的话、对时事新闻的看法等,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二、丰富写作语言储备

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知识储备不足,但是想象力丰富。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选择适切的表达,将想法的雏形变为优美的话语,学生的写作水平必将迎来质的变化。语汇的积累和模仿还需从大量的阅读入手。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各种各样的读写活动,让学生能够从阅读作品中收获写作养料,从写作练习中进一步领会到经典作品的精华所在。

1.读写结合,从仿写到原创

很多教师将读写结合理解为通过让学生阅读范文来增加学生的语言储备,促使学生提高作文水平。虽然阅读范文直接高效,但是很难让学生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获益。教师应该脱离应试教育思维,让学生处于“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中,接触多类型的经典作品,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和审美水平,进而以精确的用词和优美的佳句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教师可以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在阅读中自觉勾画出佳词佳句,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并且定期进行温习整理,将这些素材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例如,在教学“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一课时,除了让学生观察身边印象深刻的事物,还让学生用适切的语言进行描述。不少学生将文章写成了说明文,语言生硬乏味,缺少趣味和生机。如果教师熟知陌生化理论,应该知道用陌生的视角描写初次遇见的事物,用不拘常规的语言描写平常可见的事物,不仅能够令人大受震撼,还能够提升写作的质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经典文学作品中寻找范例进行仿写。比如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这种陌生化视角就十分普遍。而《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描写更是生动形象,具有很高的仿写价值。

教师应该精选阅读材料,让学生不局限于词句的积累,提升到多角度写作的高度上来。教师也应从自身做起,潜移默化中令学生形成勤阅读、勤动笔的习惯。

2.开展读写活动,鼓励合作交流

“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师开展的读写活动也应该包含方方面面。像是主题班会、板报橱窗、班刊,都是学生锻炼读写能力的平台。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平时观察、积极询问、网络搜索等方式来收集写作材料。教师还可以开展文学社团活动,让喜爱阅读、喜爱写作的学生聚在一起,探讨切磋;或通过读书征文、读书笔记展评、主题征文等活动,激励学生多读多写。

例如,在“这儿真美”一课的教学中,有的学生缺少素材,有的学生缺少合适的表达。对于前者,教师应该让学生走出家门,去见识自然界的绚丽多彩,去见证人文景观的变化万千。而对于后者,教师应该让学生在阅读和仿写中不断积累表达,将知识内化。教师可以开展“每日一段”的分享活动,让学生从课外读物或电影、纪录片中找到新颖的景观描写,并在晨读三分钟环节分享出来。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以“家乡风景”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学生多方面搜集资料,写出自己眼中家乡的样子。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分工,将文字材料汇编成册。

三、拓展写作素材储备

学生日常生活中与大自然接触较少,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增加学生与大自然的接触度,启发学生的审美感知,以语言和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并积累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1.走进自然,唤醒心灵

大自然充满了神奇的变化,但是现在的小学生大多失去了接触大自然的渠道。即使电视、网络可以带领学生见识不曾踏足的遥远的神秘之地,但学生没有亲身体验,还是很难将其融入自身的生活经验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关注身边的风景,体会家中绿植成长的欣喜,珍惜校园绿树茂密的绿荫,拥抱小草小花、小猫小狗这些娇小又坚韧的生命;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每天的天气变化,在蒙蒙细雨中感受江南的诗意,在电闪雷鸣中唱响塞北的壮歌。

2.勤于记录校园趣味

在日常生活中,学校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在学校与老师互动、与同学交流,在课堂上学习,在课余时间增长新知,收获体验。现在,课后服务日趋完善,社团活动如火如荼,这些都为语文教师深入学生生活,探知学生兴趣所在,提升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能力提供了条件。在课后服务中,教师与学生个人的距离更近,更能够参与到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也更能够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在社团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撑,学生在更具自由度和开放性的环境中,能够发挥奇思妙想,书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推选主题,自行排演,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综上所述,生活体验是小学生的寫作源泉,也是源源不断的教学素材。教师应通过课堂设计和语言行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的点点滴滴,并且通过拓展学生的生活体验,鼓励学生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记录、勤于交流的习惯。教师也应该将读写结合在一起,通过多样的活动,激励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储备,在写作中增进对阅读的认识。

猜你喜欢

生活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