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段艺术教育史
2023-05-30
1933年,美国正处于大萧条的末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夕。在这样时局动荡的非常时期,罗林斯学院的教授约翰·安德鲁·赖斯被开除了。在此之前约翰教授也因为相同的原因被辞退了一次:因为教学方式过于松散随意,并时常对传统院校的教学方式加以批判。可能在寻常人的眼里约翰教授只是“一个疯子,不配做老师”。对现实生活充满失望的他毅然决定放弃现状打破常规,在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的陪同下,来到了美国北卡罗纳州的黑山山脚建立了一所乌托邦式的学校。
“在黑山学院里,学生和老师没有身份的分界线,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社区里,一起发展维护这个属于我们的小世界。来到这里的学生没有固定的必修课程也没有所谓的评分制度,同样也没有确定的学习年限,学生可以自己决定毕业的时间。”约翰教授力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他认为动手做某事会让学生产生的印象更深,与普通学校中被动地接受知识是完全不同的。
同时,黑山学院自由民主的教育体制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不同地方的人们来这里学习和授课。黑山学院的每一个人,不分种族、阶级和出身,都是平等的。一位非洲裔美国学生说过,自己在黑山学院的这几年是他这一辈子最幸福的时光,在这里真的不需要考虑种族歧视。要知道当时在美国,非洲裔美国人还处于被歧视的社会氛围中。
黑山学院汇聚了一批现代大师,只要列出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人们便无法轻视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学院。这里的教师包括曾任包豪斯校长的建筑大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同样在包豪斯任教的约瑟夫·阿尔伯斯和妻子安妮·阿尔伯斯、以《4分33秒》闻名遐迩的约翰·凯奇、艺术家威廉·德·库宁等等,甚至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是黑山的客座讲师。
创始人约翰教授深受哲学家约翰·杜威的渐进式教育理论影响,即“艺术是通识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他聘请了包豪斯创始人之一约瑟夫·阿尔伯斯任艺术系主任,后者成为了黑山学院的关键人物并在20世纪40年代带来了其黄金时期。
在这块几乎与世隔绝的版图上,看似天马行空的乌托邦式梦想正在绝处逢生。
黑山学院的课程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所以跨学科情况是很常见的。老师和学生会一起进行多种多样的艺术创造,类型包括:绘画、雕塑、陶瓷、纺织、家具、摄影、建筑、音乐等等。这种形式和这些作品对后来的美国艺术家的创作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由此渐渐形成了“黑山派”创作风格。
在这种思维模式的训练下,学生们不断地进行新的尝试,失败了推翻再重来。从每次失败的教训中总结经验,从不气馁。
著名的美国发明家、建筑师巴克敏斯特·富勒曾经在黑山学院任教。在此期间,他致力于研究一种后来被命名为“巴克球”的穹顶式的模型,它能够用最少的建筑材料创造出最大空间,而其中三角形的稳固性有效分散受力,无需室内支撑就可以搭建而成。后来这种穹顶的模式被广泛运用于公众建筑中,极大地减少了材料的耗费,在建筑学和工程学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1986年世博会上,由世博会首席建筑师布鲁诺·弗雷斯基设计的世博中心灵感就来源于富勒的“巴克球”。
黑山学院辉煌一时,一代艺术家培养出了又一代艺术家。可惜好景不长,黑山学院只存在了24年就“倒闭了”,关于其衰落的原因说法不一。
黑山学院创建于变迁时代,学校经费有限,困苦的条件可想而知。由于物资匮乏,老师和学生只能自己种菜,用来制作作品的材料也都是直接捡来的。不仅如此,就连学校的建筑都是師生一起重新设计施工,教学楼不够了就着手再建一个。
虽然黑山学院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其极具创造性的教育方式仍然被许多美国学校沿用,黑山精神逐渐得以流传。黑山学院作为艺术历史上的瑰宝,校园届的乌托邦,其教育思维对于后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避开世俗的一切纷扰,身体力行却也乐在其中,也许这才是艺术创造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