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狞厉神秘 吉金青辉:铸痕里的先秦
2023-05-30张立峰
张立峰
中国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先民凿石为器,打制生产生活用具的同时,也在孕育最初的造型审美意识,这便是雕塑工艺的滥觞。
琮王 玉 高8.9cm 直径约17.5cm 重约6.5kg 良渚文化 浙江省博物馆藏
高古朴拙的史前雕塑
石之美者为玉。凝聚了古代先民大量心血的各色玉器,是中国上古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距今6500年—5000年的红山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玉猪龙和“C”形龙,二者造型简约生动,工艺质朴高古,印证了中华龙文化的起源。浙江余杭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玉琮和玉璧,其中“琮王”是目前发现的最大、最重、纹饰最精美的一件玉琮,也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力证之一。
很难想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史前时代,人们是怎样仅依靠竹管、石钻具和解玉砂等简陋的工具,打造出如此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造型能力令人惊叹。玉璧和玉琮分别用于祭祀天和地,玉琮上的某些动物纹饰与商代的饕餮纹之间也存在某种渊源。这些意蕴丰富的雕塑品,形象地记述着文字未能抵达的史前历史。
“C”形龙 岫岩玉 通高26cm 红山文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玉猪龙 通高15cm 红山文化 辽宁省博物馆藏
琮王(局部)
饰有彩色纹样的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最主要的雕塑品。在距今8000年—4800年左右的大地湾,产生了中国最古老、最原始的彩陶文化。那时的先民还不会使用陶轮,而是用泥条盘筑法制作陶器。这些陶器在抛光后被涂抹上黑彩,并饰以几何形、鱼形或人面纹饰。
这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瓶口被塑成微微昂首的女孩头像,其五官塑造清晰,双耳上还有系挂饰物的小孔。值得一提的是,这件彩陶瓶用堆塑、雕刻等工艺塑造出十分写实的人类面庞,尽管技法尚显稚嫩,但人物神态逼真,流露出孩童的天真纯朴,反映了远古先民非凡的创造力和蓬勃的生命意识。
人面玉飾 红山文化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通高31.8cm 仰韶文化 甘肃省博物馆藏
女神头像 高22.5cm 宽23.5cm 红山文化 辽宁省博物馆藏
类似的生命意识在红山文化中也有强烈体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出土于辽宁牛河梁遗址的泥塑女神头像。其与真人头部等大,可能是一尊全身像的头部。女神眼梢略微上扬,眼窝内嵌圆形玉石,目光深邃,颇具神秘感。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件生殖女神或丰收女神像。
后世有一类模仿动物或花果形象的像生瓷,其形象惟妙惟肖,几可乱真。殊不知,史前艺术家早已玩起了“像生陶”。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太平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黑陶鸮鼎,其浑圆的腹部和鼎立的三足,显示了上古炊具的实用功能;其器形也有写生的状貌,圆眼尖喙、如猫头鹰一般的造型,憨态可掬又意趣朴拙,仿佛是某种自然主义的情感表达。
在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陶工利用先进的陶轮技术、精细的黏土和高温还原焰烧制出当时最为精美的黑陶,其胎壁薄如蛋壳,因此呈现出不可思议的脆弱感。其整体造型沉着典雅,加上出色的抛光工艺,又显出独特的金属质感和些许机械化生产的气息。
远古先民的创造力还体现在诸多充满创意的陶器形态上。在距今六七千年的墓葬中,已出现如尖底瓶、双联壶、盂、杯等陶器,之后,尊、斝、盉、爵、觚等器形也陆续涌现。在原始的礼仪中,鬲、盉和甗等陶器已具有某些非实用的功能。
无论是实用器、礼器,还是艺术品,都倾注着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巧思。在随后的“青铜时代”,青铜器逐渐遍布中华大地,而那些杰出的史前雕塑正是其汲取灵感的源泉。
黑陶鸮鼎 通高35.8cm 长38.4cm 宽30cm 仰韶文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三狗钮盖陶方鼎 通高27cm 口长23cm 口宽12cm 四坝文化 甘肃省博物馆藏
红陶人面像 残高15.3cm 宽14.6cm 仰韶文化 甘肃省博物馆藏
瑞兽纹龙首方座簋 西周
雄奇狞厉的商代青铜器
在我国历史上,青铜器出现的时间很早,以至于有学者将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000年称为“铜石并用时代”。夏代时,青铜工业已经零星出现。在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的“夏墟”,考古学家发现了浇筑青铜器的陶制坩埚和镶嵌绿松石的青铜器。
后母戊鼎 青铜 通高133cm 口长112cm 口宽79.2cm 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商周之际,青铜艺术进入鼎盛期。统治者将青铜器视为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助推了青铜铸造工艺的进步。世所罕见、高度成熟的青铜冶铸技术,支撑起了古代中国的青铜文明,我们的历史也跨入了“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出现,为先秦雕塑注入了巨大活力;而商周时期的雕塑工艺,也以青铜器为突出代表。这种铜、锡等的合金,在铸造之初,其色泽是极为绚丽的,并不是我们今天见到的被锈蚀的铜绿色,而是黄金般的色彩。正如这件瑞兽纹龙首芮公簋,当绿锈掉落后,呈现出的才是它那金黄璀璨的本来面貌。因此,古人又将青铜称为“吉金”。
铸造青铜器的第一步是制作陶范。很多人已经注意到商代白陶纹饰与青铜纹饰有着高度相似性。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一件白陶罐,就与一件青铜器在器形和装饰上极其类似。
在商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安阳殷墟,青铜技艺的发展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陶塑艺人和金属工匠紧密合作,铸造出造型丰富、品类繁多的青铜器。举世瞩目的后母戊鼎就诞生于此。
这件商王为纪念母亲而铸造的青铜鼎形制巨大、庄严厚重,它的总重量达到800多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青铜器中最重者。后母戊鼎的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用的原材料超过1000千克。
人面方鼎 青铜 通高38.5cm 口长29.8cm 寬23.7cm 商 湖南省博物馆
人面钺青铜 商 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藏
器物厚重,是商代中晚期青铜器的主要特征之一。除了后母戊鼎,殷墟还出土了司母辛方鼎、牛鼎、鹿鼎等大批器形硕大、纹饰精美的青铜鼎。在殷墟以外,还有多地出土了商代青铜重器,如湖南宁乡出土的人面纹方鼎、江西新干出土的卧虎方鼎等。
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极为特殊。传说夏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征统御九州,鼎从此被视为立国重器。《左传》中“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的记载,描述了“国灭鼎迁”的政治传统。要寄寓、承载如此厚重的文化内涵,所铸之鼎必须气势雄浑、古朴典重,这需要极高的铸造技艺。
鸮尊 青铜 商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在古代,铸造青铜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外围,需要矿石开采、金属冶炼、陶器烧制等基础工业做支撑;具体铸造时,还要进行造型设计、模型制作、翻制外范、刮制内范、调配合金、冶熔浇铸、外形打磨等多道工序。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是各类能工巧匠集体智慧的结晶。
造型独特、制作奇巧是商晚期青铜器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当时最好的青铜匠师集中于殷墟,他们采用“范铸法”,一范只铸一件,制作出许多举世无双的青铜器孤品。三联甗如此,妇好墓出土的偶方彝、鸮尊、司母辛觥亦是如此。
四羊方尊 青铜 通高58.6cm 重34.6kg 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在出土于湖南宁乡的四羊方尊上,制作奇巧这一特征体现得更加充分。此器形制浑厚、造型雄奇,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器物肩部浮雕的四龙和四角上的羊首。技艺精湛的匠师采用“分范合铸”技法,先铸出羊首等附饰,然后将附饰置于器身外范中,再进行整体浇铸。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将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为一体,把器皿和动物形状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整器典雅庄重、寓动于静,不愧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曾惊艳亮相《国家宝藏》节目的皿方罍,是商晚期出现的一种盛酒器。《诗经·卷耳》中就有“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的诗句。皿方罍盖呈庑殿顶形,罍身遍饰兽面、夔龙、凤鸟等纹饰,四面边角及中心均装饰凸起的钩戟形扉棱,显得雄浑庄重,被誉为外形与内涵兼具的“方罍之王”。
皿方罍 青铜 通高84.8厘米 商 湖南省博物馆藏
皿方罍(局部)
把青铜器塑造成动物或人物造型的拟形器,也是商代典型的器型。其中,无论是人形和动物形饰件、器座,还是以虎、象、牛、鸟为主体造型的容器,都显得生动逼真。湖南醴陵出土的商代象尊、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商代犀尊等都属此类器物。
在先秦时期,青铜器不仅是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也被视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商代先民将自认为具有神性的纹饰铸刻于青铜器上,通过它们向神灵祝祷,以求实现弭灾祈福的世俗愿望。殷墟青铜器上的鸟纹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人认为自己是神鸟的后裔,鸟纹正是其祖先崇拜的一种反映。
子母象尊 青铜 商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事实上,晚商青铜器遍布繁缛绮丽的各种纹饰。其中,有常见的鸟兽虫鱼等动物纹,也有涡旋、云雷等抽象的几何纹,更多的是饕餮、夔兽等纹饰。以饕餮纹装饰的青铜器,至今仍弥漫着商代那神秘、肃穆甚至是骇人的原始气息,无怪乎李泽厚先生称其具有“狞厉的美”。
牺觥 青铜 通高16.6cm 商 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藏
再精美的纹饰,也需要高超的铸刻技艺来实现。在商代晚期,“无所不能”的青铜匠师不仅在器物的口耳、腹足处装饰上缤纷夺目的花纹,更神奇的是,他们还利用纹饰压塑或堆塑技术,在青铜器上铸刻出“三重花”的效果,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青铜艺术的魅力。
鸟兽纹觥 青铜 商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在欣赏这些青铜器时,我们总会忍不住想象,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铸造了它们?梁思成先生在《中国雕塑史》中这样说道:“至殷商而工艺渐繁,于是天子有六府六工之制。六工者,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也。《韩非子》谓殷人食器雕琢,觞酌刻镂。”
20世纪初,考古专家发掘殷墟时,先在安阳小屯发现了大量铸造青铜器所用的陶范;又在安阳苗圃发现超过一万平方米的大型铸铜作坊,出土了大量炼铜坩埚的碎片和数千块陶范。这些地方,想来就是“六工”常年劳作的地方。
兽形尊 青铜 商
犀尊 青铜 商
人面盉 青铜 高11cm 口径8cm 商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大立人像(局部)
人面盉 青铜 高11cm 口径8cm 商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虎食人卣 青銅 通高35.7cm 重5.09kg 商 日本京都泉屋博物馆藏
人面盉 青铜 高11cm 口径8cm 商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大立人像(局部)
个性独特的三星堆青铜像
从殷墟向西、向南,跨過太行山和大巴山,再溯长江而上,便来到了四川三星堆遗址,这是20世纪以来最为轰动的考古发现之一。这里有厚实的城墙与宽大的城壕,有同时期全世界最大的青铜人像、最重的黄金权杖及器形丰富的玉石礼器,有来自印度洋的海贝,也有来自中原的青铜酒器。
在已发掘的8个祭祀坑中,出土了陶器、玉器、骨器、金器和青铜器等上万件珍贵文物。
与殷墟隔着重重山川的三星堆遗址,以其独特的雕塑艺术语言构建了自成体系的造型美学。特别是人头像、人面具和立人像等青铜遗存,数量之多、体量之大、水平之高前所未见。那一件件闪烁着古朴之美的青铜器堪称国之瑰宝,是青铜时代最具艺术特色的典范之一。古蜀先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三星堆的“青铜神话”,讲述了古老文明的一桩桩尘封往事。
在众多的青铜雕像中,领衔者非大立人像莫属。这是一尊重达180千克的大立人像。其整体造型洗练大气、典重庄严,面部呈现典型的三星堆人像特征,鼻梁高挺、宽嘴大耳,神态肃穆,具有强烈的威慑感和原始美感。
在一、二号祭祀坑中,出土了54件器形硕大的青铜人头像和人面具。它们都有着凸起的柱状巨目、宽阔的大耳,在强化雕像的神秘性和立体感之余,似乎在彰显其发达的视觉和听觉,从而透露出某种超自然的意味。《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人先王蚕丛氏为“纵目人”,这些青铜像或许就是古蜀人用来祭祀先祖的神像。
大立人像 青铜 高262cm 商 三星堆博物馆藏
跪坐青铜人像 商 三星堆博物馆藏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高42.5cm 商 三星堆博物馆藏
青铜神坛 (研究性修复) 商 三星堆博物馆藏
青铜神树 高396cm 商 三星堆博物馆藏
青铜神树(局部)
还有一件青铜神树令人印象深刻,其造型卓然挺拔,有直通天宇之势。透过这株神树,我们仿佛看到了古蜀国的匠师通过观物取象,高度提炼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经由雕塑展现出古蜀人的生存环境以及他们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
在2022年发掘的八号祭祀坑中,出土了一件气势不凡、造型奇特的青铜神坛,直观地为我们展示了古蜀人的祭祀场景。其做工之精细、造型之复杂及其展现出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令世人惊叹。
三星堆青铜雕塑“特立独行”、自成体系,但博大精深的殷商青铜文化依然辐射到了这里。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三牛首六鸟饕餮纹尊与湖南华容出土的商兽面纹尊,从整体造型到细部纹饰以及凤鸟的形态都非常相近。至于华美罕见的黄金权杖和面罩,则可能是古蜀国最高权力的象征,其与当时的中原王朝以鼎为国家权力象征的文化内涵截然不同,彰显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青铜扭头跪坐人像(局部) 商 三星堆博物馆藏
何尊 青铜 通高38.8cm 口径28.8cm 重14.6kg 西周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何尊铭文中的“中国”
革新与创造永无止境
至迟到春秋晚期,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青铜器的发展进入第二个高峰。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几乎原封不动地继承了商代的传统,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铭文。与商代青铜器上寥寥几字的铭文相比,西周青铜器铭文的宗教意义逐步淡化,转而成为记录家族成员或封国国主所获荣耀与成就的方式。有些青铜器铭文竟长达数百字,其本身就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
何尊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国家一级文物,是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铸的青铜祭器。何尊器形上圆下方,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思想。何尊纹饰华丽,腹部雕有饕餮兽面纹,卷曲的兽角翘出器身外,通体四道透雕的扉棱,极富立体感。
周成王五年(公元前1038年),成王召见了“何”,勉励他为国效力。为此,“何”铸造了这件精美的青铜器,在器内底部留下12行共122字的铭文,记录周成王营建洛邑的重大事件以及成王对他的训诫。铭文中出现的“宅兹中国”,是迄今发现的“中国”一词最早的出处。
莲鹤方壶 青铜 通高117cm 口长30.5cm 口宽24.9cm 春秋 河南博物院藏
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 青铜 通高31.6cm 重3.54kg 战国 故宫博物院藏
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拓片
有鉴于商人酗酒亡国的历史教训,周公旦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禁酒令—《酒诰》,要求殷商遗臣和周代官吏平日不得饮酒。这促使西周以后,青铜礼器由“重酒组合”转变为“重食组合”,即以鼎、簋为主,甗次之,食器种类日趋齐备;反之,如尊、彝、觚、觥、爵等青铜酒器显著减少。
尽管如此,之后莲鹤方壶这类大型盛酒器的出现,某种程度上侧证了春秋时期“禁酒令”的废弛。莲鹤方壶的铸造采用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工艺精湛,整体呈现出凝重而又不失轻盈活泼的风貌,与商周时期厚重庄严的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折射出革新与创造的时代精神。
众所周知,西周晚期以后,青铜礼器开始衰落,但这并不意味着青铜器发展的停滞。相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青铜工艺得以进一步发展。春秋末年辑录的《考工记》对当时的“攻金之工”多有记载,其青铜铸造、造型、纹饰工艺不仅具有独特的风格,也形成了更为理性的工艺审美观。
闻名于世的“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就是这样一件经典作品。它利用铸制和错银镶嵌工艺,在壶体满饰四层线刻图像,每层又有两种图案。第一层或为礼书上所说的“射礼”和蚕桑之礼;第二层应为《礼论》中的“干戚之舞”和反映田猎的军事演习场景;第三层为架云梯登城的陆战和水上攻战场面;第四层为垂叶纹装饰。这些写实性场景都处理得栩栩如生,极具艺术欣赏价值,也是古代社会生活珍贵的图像史料。
要铸造出精美的青铜器,离不开发达的青铜工业的支撑。在山西侯马牛村古城,考古发现一处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晋国青铜工坊遗址。除了陶窑、熔铜炉、铸铜工具、铜锭和铅锭外,这里发现最多的就是陶范。在出土的5万余件陶范中有很多礼器陶范,但更多的是工具、兵器、车马器和生活用具等实用器陶范。这说明,东周时期青铜礼器尽管继续存在,但青铜工业正加速向实用领域发展。
曾侯乙鉴缶 青铜 战国 湖北省博物馆藏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鉴缶、尊缶和尊盘等代表性器物,以及数量巨大的青铜编钟。其中,青铜鉴缶设计奇巧、铸造工艺复杂,中间的方尊缶是盛酒器,夏天在外围的鉴体中放置冰块,就能喝到冰镇酒;冬天在其中加入热水或炭火,可以温酒。曾侯乙尊盘也由承酒尊和承尊盘组成,作用与鉴缶类似。这些生活用器做工极其精美,堪称战国时期青铜器的精华。
曾侯乙尊盘的出土还引发了关于“失蜡法”工艺的讨论。失蜡法是以蜡制作模型,蜡模外涂泥制作外范,加热使蜡模熔化流出范体,再在其内浇注铜液填满空腔的青铜铸造工艺。
曾侯乙尊盘的口沿有多达3000余个透空小附饰,附饰与口沿的连接也不见焊痕或打磨痕。不少学者认为,曾侯乙尊盘造型如此繁复,只有由当时顶尖的工艺大师事先在蜡模上手工设计、雕刻出其轮廓造型,才可能铸造成功。
曾侯乙尊盘 青铜 战国 湖北省博物馆藏
云紋铜禁 青铜 通高28.8cm 长131cm 宽67.6cm 春秋 河南博物院藏
无独有偶,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二号墓出土了一件更为精美的云纹铜禁,整个铜禁带有大量相互勾连的铜梗和透空部件,显得异常庄重而瑰丽。如此众多的透空附饰,若按照传统的范铸工艺铸造,脱范难度极大。因此,学者认为,此铜禁禁身系失蜡法铸成。这就说明,至迟在春秋时期,我国已经存在失蜡法,并且其工艺在楚文化地区已相当成熟。到了秦代,秦始皇陵出土的青铜马车与青铜水禽制作工艺精湛,这些也表明失蜡法在当时并非新兴技术。
嵌绿松石金属丝牺尊 青铜 战国
驯鸟人立俑 青铜与玉 战国 河南洛阳金村出土
青铜驭手 战国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神兽翼虎 青铜 战国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