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化解“指责型”人格

2023-05-30唐婧

北方人(B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破坏性广泛性攻击性

唐婧

“被指责”引起的心理挫折感,相信大家都经历过。然而,有的人小时候生活在父母的指责声中,长大后却沿袭了家庭中的“指责型”人格特点,对外界的人和事广泛加以指责,显得挑剔严苛、富于言语攻击性。这样的行为模式使得他们往往在人群中较为孤独,群体归属感较差,同时他们内心渴望爱,却不知如何寻求爱。

究其根本,他们受到了“指责型”家庭氛围所带来的人格层面的深刻影响。“指责型”家庭氛围是指: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以指责、打击、否定或嘲讽为主,缺乏认可和鼓励。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的人,往往性格压抑敏感,容易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有着深深的自卑,常高度地自我负面关注。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常呈现出两种模式:一种是向内指责、向外讨好,另一种是广泛性指责。相较而言,“向内指责、向外讨好”的人因长期自我压抑,心理压力更大,焦虑水平更高。而“广泛性指责”的人,虽然人际关系受到影响,但心理压抑能得到一定疏解,焦虑水平相对低一些。

成长于“指责型”家庭氛围中的人,容易把“指责”的模式代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一方面,容易对身边的人挑剔、苛求、指责;另一方面,往往也不能很好地接纳自己,内心总觉得自己不对、不好、不够尽力。常见的指责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非理性的“责任归因”及“事后追责”:似乎一定要把不理想的结局和某人的行为绑定在一起,比如“孩子又感冒了。为什么你 一 带 他 出 去 玩 他 就 感冒?我们带都没事。他出汗了你当时就该给他换衣服 啊 ,你 为 什 么 没 给 他换?……”这种指责往往将责任归结在一方身上,且纠结的点在无可补救的“当时”。它会带给他人或自己极强的挫败感和自责感,对人际关系和个体自尊感的破坏性极强。

另一种是不公平对比:拿指责对象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作比较,抬高别人,贬低指责对象。比如“你看你们班某某,人家和你一样也是男生,人家就管得住自己,每天在家刷题,做作业从来不拖延,不需要家长提醒,你看看你,每天就知道偷着玩,以后人家考上重点学校了,你怎么办?你有什么前途可言?……”可以明顯地感觉出“不公平对比”所带来的心理失衡。它不仅会挫伤我们的自信,还容易把当事人引入一种莫名的嫉妒情绪中,破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

该如何调整这两种“破坏性极强”的指责模式,以减轻它带给我们自己及周围 人 的 伤 害 和 心 理 压 力呢?在指责之前,我们可以尝试做以下四个方面的心理调整,以帮助自己改善情绪基调和心理感受:

允许自己和别人犯错:提醒自己,我们都是凡人,是人都会犯错;综合归因:结果的发生往往是综合因素导致的,不仅仅是某一个人的责任,去全面看待导致结果的多个因素;既往不咎,聚焦当下:别再纠结于“当时应该”怎样,那些于事无补,专注于思考当下的解决办法;综合对比:当你想要拿自己或他人与另一个人对比时,记得要综合对比,把双方的优缺点各写出5~10 条 ,再 进 行 综 合 对比。很快你会发现,人和人是不具有可比性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做完这四个方面的思考和调整后,再去向他人或自己表达“指责”,你的攻击性和破坏力就已经卸掉了一半,这时,指责带来的伤害会大为减轻。

在这里,我们强调的并不是去消灭“指责”这种表达方式,指责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能力,它是一种心理上攻击性能量的表达,是我们自我保护以及内心力量感的一种体现。然而成长于“指责型”家庭氛围中的人,因常年受到压制,难于正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而常用指责、嘲讽或阴阳怪气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只是需要合理健康地表达指责,让它成为冲突沟通中的有效方式,而不要成为自我伤害或者破坏人际关系的罪魁祸首。

(摘自 2022 年第 25 期《中国新闻周刊》)

猜你喜欢

破坏性广泛性攻击性
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证候、体质及其关系的研究进展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The histor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ruptive mood dysregulation disorder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文拉法辛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早期疗效
文拉法新缓释片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广泛性焦虑症效果观察
筑起堤坝,拦住洪水
“爱”的另类表达,婴儿的攻击性行为
对手机植入破坏性程序并非法谋利的行为定性
宣传工作要把握时代性体现广泛性增强实效性注重长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