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女孩儿决定不普通
2023-05-30林特特
作者简介
林特特:北京作协签约作家,《读者》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五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罗辑思维·得到APP讲师。著有百万级畅销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以及《仅记住所有快乐》《如何成为社交高手》等多部作品。曾获第二届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
一次读书沙龙活动,快结束时,我和读者交流。一个女孩问我:“我觉得我很普通,放在人堆里,马上就会被淹没,有没有能让自己不普通的秘笈?”
她语气急切,态度诚恳,姿态卑微,让我想起从前的我。和她一样,我相貌平平,才艺平平。二十来岁的每一天,我都在焦虑,如何成为一个“不普通”的人?
作为过来人,我思索了一会儿,以下是我关于“不普通”的想法——
首先,没有一个人是绝对普通的,只要善于发现和强化,每个人身上,一定能拥有让别人眼前一亮的地方。
如何发现自己的不普通?
从已有的特长着手。一个人爱画画,学生时代曾做过美术课代表,或出于兴趣,上过专业的美术培训班,会画画就是你的不普通。甚至于,你不用画得太专业,只要比一般人,比完全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好一点点,就足以成为你的亮点了。
找到自己特长上的不普通,要让别人知道、看见,并不断扩大影响,才能成为你的标签。还以会画画为例,如果你是学生,你可以在班里要出黑板报时,积极主动争取机会去画点什么;如果你已经工作,给每一位亲近的同事,画一幅专属的肖像画,为对方设计一个微信头像,不仅能让人眼前一亮,你还会越来越受欢迎。
没有明显的特长,那就看一看,在生活中,你最擅长的事是哪件?比如,你擅长收拾东西,是收纳小能手;你会折纸,会做各种饰品;你算账比一般人快等等,这些都是你的“不普通”。
一时半会儿,你想不起最擅长的事,就想想你花时间最多的事是什么。许多亮点,只是在一件事上的积累,你比别人多。哪怕你只是喜欢看小说、漫画、电视剧,或者收藏某个特殊领域的物件儿呢!
除了特长、擅长的事儿,我们还能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中,找到“不普通”。评价有赞扬,也有批评,它们一样有建设性。大家提到你时,会说“你幽默”,这是赞扬。好,它是你的“不普通”,好好发扬它,再多搜集一些段子,再多展现你的诙谐。大家提到你时,不约而同用了“乐于助人”,那就让“热心”成为你的特点,让你身边的人遇到麻烦,第一时间想起你。
一些“不普通”,是现成的,一些“不普通”,可以从零开始,从此刻开始,刻意培养。当你意识到,你身上没有别人值得记忆的点、夸赞的点,那么,你可以这样做——
短时间主攻一门学科,或主攻你的业务,提高你的成绩、业绩。每次排名靠前一点,你便会多吸引一些注意,也更自信些,而你进步神速本身,就会成为传奇,自然“不普通”。
学一门才艺,比如一项体育运动,比如像剪辑视频这种容易掌握的小技术等。有特长,特长便会成为你的“不普通”,没有特长,总有爱好吧,愿意花钱去报班,系统学习是捷径;不想花钱,免费教学资源那么多,只要你花心思,何愁学不到?
尽可能地把自己打扮得更符合大众审美。脸虽然是父母给的,但注意饮食,注意运动,注意发型和体型,知道自己适合哪些颜色,在有限范围内,我们还是能让自己更好看些的。
你可以内向,但要与人为善;你可以有个性,但不能乱发脾气;如果你天生腼腆,语言表达能力不强,那么就多给别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一个人能吸引别人,要么因为你身上有值得对方学习、汲取的点,要么因为和你相处不累,觉得轻松。如果你的一切真的太过平凡,而性格好将会让你“不普通”。
在重要的事上充分准备。举个例子,在公众场合落落大方地发言,最容易给身边人留下深刻印象。你若想一鸣惊人,不如提前准备。知道吗?所有的即兴演讲,百分之八十的内容,演讲者都在心里过了无数遍,只是根据场合不同,稍作调整。在可以预料的下一次前,我们提前准备,重要的发言,在家对着镜子先练十遍。
说完不普通,再谈谈普通吧。
我们必须承认,所有人都是普通人,所谓不普通只是人和人的区分度。普通不是一件坏事,中国人口基数大,你再普通、再渺小,你都至少是一百万人的代表。
相信我,所有你遇到的事儿,和你一样的一百万人都会遇到,曾和你一样的人是好几个一百万。研究好自己的普通,想想一百万个、好几百万个“我”有哪些共有的需求、情绪、悲喜,或许你的未来将因此而成。
我很喜欢一位女性创业者,是“罗辑思维”的创始人脱不花。她曾表示,她是个内向的人,现在流行的说法是“社恐”。内向的人就无法掌握沟通的诀窍吗?她从自己出发,从内向者也能学会的沟通出发,做了一个线上教人沟通、说话的训练营。“内向”就是她作为普通人,作为起码一百万人的代表,提炼出来的共有的特质和需求。
《哈利·波特》畅销全球,J·K·罗琳成功的秘诀不过是抓住了普通人都有的梦想:拥有魔法。
因此,如果我们把自己研究透,就足以赢得和我们有类似烦恼的人的共鸣:因为你在为一百万个类似普通的人代言。别怕普通,多少发明、多少有创意的广告,都因为普通人研究自己普通却强烈的需要而出现,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普通人帮助普通人,自救、他救的结果。
而我们最终都要接受自己的普通,包括你眼中那些不普通的人。因为一山更有一山高,总有人比你强。在学生时代,我们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成绩是硬标准,其他诸如才艺、技能的比拼都有明确的赛制。然而,人生越往前,赛制越模糊,比赛的领域越来越多,不可控因素也越来越多。一个人或许能搞定他的工作,但搞不定他的家庭;能搞定家庭,搞不定健康;搞得定朋友,搞不定老板;搞得定老板,搞不定同事……
天时、地利、人和,样样称心如意的人,我还没有见过。到这时,你才会发现,评价如此多元,评委无限增加。无论多优秀、多出众,一个人只是一个人。值得羡慕的永远不是那些一路拔尖的人,而是对自己和环境满意度高,一直在做喜欢的事儿,幸福感强的人。
所有世俗认知中的“不普通”都是幻觉,所有自认“不普通”的人最终都要亲手戳破肥皂泡。
前段时间,演员彭高唱发表了一则短视频。她毕业于北大,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上高中时就参加过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毕业后,她选择做演员,一直没红。短视频中,她表示要离开北京,回家乡,北大的毕业證没有让她在娱乐圈获得更多的资源和优势。事实上,从进入北大那一刻遇到太多优秀的人起,她就明白,“我不是最强的”。
一则网友留言吸引了我——
“好可惜!高一在长沙贺龙体育馆举办的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我们这群中学生是表演者,她是独唱者,那时候的她是星光熠熠的……”
看,哪怕一时间在人们眼中最出众的人,也终将要接受自己的普通,必须承认不是每个领域都能通吃。
或许,早点接受普通,早点研究、利用自己的普通,早点发现、培养、强化自己的不普通,才能得到更满意的自我。
编辑/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