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金融审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机制研究
2023-05-30孙俊磊朱贤明
孙俊磊 朱贤明
近年来国内外“黑天鹅”事件频发,持续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冲击,金融系统性风险波动越发频繁,宏观经济始终处于高压状态,严重威胁着金融系统的稳定,引发了监管当局与学术界对于金融系统性风险的高度重视,因此,金融审计在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中发挥的作用越发重要。金融审计本质是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对金融系统性风险具有警示、甄别和预防功能,充当经济平稳发展的“免疫系统”。
金融系统性风险界定与演化
一、金融系统性风险定义
金融系统性风险通常难以精准定义,但却能感知。金融稳定委员会、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09年共同制定发布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市场和工具的评估指引》指出,“系统性金融风险是由于金融体系整体或局部受到破坏导致金融服务中断、对实体经济具有潜在负面影响的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也指一件或者一系列事件导致金融系统不稳定,或者同时对多个市场参与者的情绪进行巨大冲击,扩散在整个金融系统的风险。迄今为止,对于系统性风险的定义的准确范畴仍没有准确定义。但是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系统性风险的一个重要特征,当单个金融市场或者金融机构面临危机或者遭受损失时,会迅速传染到金融系统中其他机构和市场,发生连带效应,从而动摇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进而爆发金融危机。这就意味着金融系统性风险不容忽视,低估系统性风险危害进而会引发严重的经济、社会甚至政治后果。因此防范系统性风险对于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及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二、金融系统性风险成因分析
国内外学者大多将金融系统性风险成因归结为内生性影响和外生性影响。
内生性原因普遍归结为经济运行的周期性、金融市场信息非对称问题以及金融业的高杠杆率。经济运行和发展始终遵循着一个周期规律,始終从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反复循环。当经济发展在复苏繁荣时期,经济形势一片大好,整体社会经济稳步增长,金融系统运行稳定,企业利润持续增加,股票市值屡屡攀高,这个阶段金融泡沫也在不断累积。一旦经济处于衰退时期,社会经济状况急剧下滑,企业濒临破产,金融市场震荡,金融资产价格崩溃,大众对市场信心严重不足,从而引发金融危机。金融市场信息非对称性也是诱因之一。由于存在信息偏差,每个人对于信息了解有所不同,对于信息的优势在市场中会处于有利地位,反之信息的劣势方则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在金融体系中普遍存在高杠杆率,高杠杆率是一把双刃剑,带动经济的加速发展繁荣,但与此同时,也容易产生金融泡沫风险及经济下行带来的金融危机,从而滋生金融系统性风险。
外生性原因分析归结为外部因素及突发事件冲击对金融体系产生了较大的系统性风险。金融系统对于外部因素影响反应较为灵敏,例如气候变化、政治因素、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动等等。这类因素均能对金融系统产生冲击,从而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同时,金融系统性风险是难以预测的,具有较强的外生性。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监管的缺失也是造成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关键成因。
除了内生性原因和外生性原因,金融市场的非理性也是金融系统性风险产生的因素之一。参与市场的大多数人并非理性,都是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因此所做出的的预测和投资通常带着自身的偏见。在经济繁荣时,人们普遍预测经济还会持续上升,因而会产生过度投机而造成资产泡沫;但当经济下行时,人们对未来预期相对悲观,产生恐慌,疯狂抛售资产,因而爆发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部门同时也应注重大众恐慌心理和从众心理而产生的非理性行为。国内外学者从多角度对金融系统性风险提供了较好的成因分析,对金融审计监管提供了必要的角度和建议。
三、金融系统性风险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国内外学者对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深度和广度有更进一步了解,对风险特征进行以下四种分类:全局性、传染性、复杂性以及系统性。
全局性。这指的是金融系统的宏观层面,金融系统无论是受到内部还是外部事件冲击时,都会对整个金融系统产生或小或大的影响,无论哪个金融机构或者金融市场都无法置身事外。金融系统性风险威胁的是整个金融体系、金融市场乃至于整个宏观经济。如近些年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恒大“债务危机”等等。一旦发生金融系统性风险,放眼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系统都是重大考验。
传染性。金融系统性风险通过一定渠道进行传导。金融系统性风险传染性有着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它不仅能够跨时间传播,还能够跨区域传播。金融系统性风险传播速度往往极为迅速,系统性金融风险不但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还大,一旦发生难以补救。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及2015年股票市场股灾都在极短时间内传播蔓延至世界各国。
复杂性。随着金融系统的不断发展扩大,对于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源头、识别、扩散、积累、监管方面都有着复杂性。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源头难以追溯,一次意外的小事件、一次小的金融风险甚至都能演变成一场重大金融系统性危机。金融系统性风险从传播角度更为复杂,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不同区域都能进行交叉传染,难以追溯源头及路径。金融系统性风险积累方面,金融系统内每个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区域都在不同程度地积累系统性风险,这就导致对金融系统性风险识别越发困难,增加了风险的识别研究难度。
系统性。通过上文分析,金融系统性风险危害巨大,中国人民银行一直强调“金融稳,经济稳”。只有金融系统稳定,经济才能稳增长。金融安全从始至终都是永恒话题,尤其在如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金融系统性风险初显苗头,要坚持维护金融安全,坚决守住金融系统性风险底线。
金融审计的职能
金融审计是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法律法规及现行政策,审计机关对中央银行、金融监督机构、国有或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等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包括资产、负债、损益进行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监督,贯彻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的情况以及上述单位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等进行审计监督。通过对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及金融产品产销情况审查监督,及时甄别出金融机构或金融监管机构的不合理或违规行为,对金融风险进行警示,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加强机构的内部控制系统,保障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督机构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金融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保障金融系统平稳运行。
金融审计防范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机制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国内外重大金融事件冲击增多,金融系统的综合化融合化趋势加强。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金融机构之间的混业经营错综复杂,迎来以数据要素为生产要素的数字金融时代,这对新时代金融审计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将金融审计“免疫机制”更好运用在金融系统之中,设计出科学高效的机制路径来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保障金融系统平稳运行,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金融审计防范对外投资与资本流动风险机制
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笼罩大背景下,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市场机遇与国际形势快速变化,这一切给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经营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随之而来的贸易摩擦、地缘战争、政治冲突等,将通过国际资本的跨境流动对我国金融系统产生冲击,从而导致外部性风险传导到国内。
在“引进来、走出去”方针下,金融审计要紧跟步伐。在涉外审计业务上,加大对外援助项目贷款审计力度,对于不合规范的投资进行合规性金融审计,规范跨境资本流动,防范对外投融资并购中的金融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稳定。此外,分析各种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金融审计制度的有效反应机制,提升我国跨境流动管理体系和制度促进贸易投资的便利性,强化资本流动的真实合规性金融审计,打击外汇资本违规操作,防范跨境资本所带来的金融系统性风险,维护外汇市场的稳健运行。强化金融审计对于对外投资及资本的风险监控机制,维护国内金融系统安全。
二、金融审计防范金融供给侧不足风险机制
金融的本质就是依托实体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稳健增长。近两年,受全球经济环境和疫情常态化的影响,企业发展纷纷陷入困境中,“裁员”成为高频词,一度直线增长的互联网、房地产、教培等赚钱行业,也呈萎靡之态。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须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贯彻“两个毫不动摇”方针,对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在商业信贷、债务融资政策等金融政策上一视同仁。引导地方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制定民营企业年度金融服务目标,全面适应民营经济发展合理融资需要,提高政府新增发放民营企业信贷中民营贷款的占比。充分发挥国家投资保障基金引导功能,引导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民营贷款风险补助专项资金或信用保证基金,重点为首贷、转贷、续贷等方式提供增信金融服务。进一步健全民营企业债务投资保障机制,引导地方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债务融资力度。
因此,金融审计部门应当抓住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措施改革的主要着力点,重视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进展。发挥金融审计防范金融供给侧不足机制,保证实体经济资金需求,避免因金融供给不足而引发的金融系统性风险。
三、金融审计防范交叉性金融财政风险机制
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下,中小银行的经营风险和地方政府债务成为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的两个关键因素。中小银行中以城商行、农商行为主的银行客户群体主要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因此容易导致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交互错配,从而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金融和财政有较强的相关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通常同时协作实施,因此金融审计应及时侦测交叉传染链条同时加强风险监测。
财政与金融交叉性风险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债务以及影子银行、杠杆过高等方面。截至2021年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为30.47万亿元,且存在结构性不合理的问题。其中主要因素是东西部偏远地区出现了财政赤字,出现较大的偿债压力。更值得关注的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以非标融资和城投债为主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已有报告显示,当前其规模可能超过37万亿元。由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多出现于市县级政府,缺乏保障性的还款来源,透明合规程度往往难以尽如人意,且存在资金错配的压力。影子银行业务偏好高杠杆操作,包括进行期限错配的资产负债管理以及流动性转换和信用风险转换等操作手段,并且影子銀行在跨领域甚至在跨地区以及跨境之间配置,如果出现危机,则会通过上述资产负债通道、信贷渠道等扩大。因此,金融审计发挥察觉识别交叉性金融财政风险所带来的风险机制,避免金融系统性风险发生,产生巨大的社会成本。
四、金融审计防范金融机构舞弊风险机制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金融审计对于金融机构中所涉及重大金融项目或要素的专业判断难度加大。尤其是利用会计估计程度较高事项,随着主观要素增加,不确定性因素随之而来,金融机构易滋生舞弊风险。
随着近些年金融体制不断完善,国有性质金融机构运行效率明显提升。内部改革不断完善,体制建设不断强化,为实体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但当前,国有性质金融机构在企业管理、资源布局、职责明确等方面还存在问题,为金融系统性风险滋生留下隐患。因此在对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审计时,要以金融性质的金融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与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为重点抓手,贯彻落实重大政策措施的情况以及上述单位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等进行审计监督,突出关注国家重大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实施、金融资产负债损益、企业治理和内部管理、行业运营与管理、重大业务舞弊和廉洁状况等。持续推动惩腐治乱,强化政策措施落实,促进国家金融企业回归本源,专注于主营业务,并防止或化解企业管理、行业运营等方面的重大金融风险。
五、金融审计防范金融创新风险机制
金融创新是推动金融产业发展的动力。近年来,金融创新主要体现在支付手段、金融产品、金融科技、金融主体及金融监管等方面,极大地丰富了金融供给侧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金融风险。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现代金融大数据信息呈现海量特点,传统的会计分析和技术手段已无法适应新时期对我国审计的新需求。传统的会计模型无法适应这类需求,这对金融审计技术人员面对复杂问题方面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金融审计模式创新必须匹配金融创新带来的金融风险。金融审计技术人员必须着力满足大数据分析时代对我国金融审计的新需求,实现会计模型和方式不断创新,提高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信息管理能力,及时遏制金融创新所引发的金融系统性风险,防患于未然。
政策建议
一、完善金融审计平台顶层设计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金融科技为金融业赋能,带来了更为开放的金融市场。在金融行业迅猛发展及各种金融产品互相交融的背景下,金融审计必然需要适应金融行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改变原先的传统审计模式,调整优化审计组织,完善金融审计平台顶层设计,便于金融审计能够更好地适应目前金融行业的发展,发挥金融审计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独特优势。
在金融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多个金融审计项目进行衔接,灵活地调配审计资源,避免重复审计造成金融审计资源浪费,还能避免审计监督的空白。与此同时,审计机关之间的协作能力需要不断加强。这需要优化顶层设计,上级审计机关纵览全局,有条不紊地将审计计划内容安排和具体的审计项目分配给下级审计机关,将相同地方、相同部门的审计项目交由一个审计单位,共享审计信息。这种组织方式能够精准地把控金融审计目标和重点,把控整个金融审计过程,并且将从中发现的问题由点到面全面宏观地进行分析,完善金融审计平台顶层设计,发挥金融审计在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方面的建设性作用。
二、提升金融审计平台预警能力
随着金融系统的不断发展,现代审计技术应该在金融审计中充分使用,以应对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金融风险,提高应对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水平和能力。搭建数字审计平台的目的是提供技术、数据支持来强化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和预警能力,以此提高金融审计的高效率、高质量发展。大数据金融审计平台由采集、预处理、分析、可视化四个子平台组成。数据清洗质量会直接影响后续的数据分析工作,分析平台构建最为复杂,必须依托过程建模,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与机器学习算法两种核心手段进行大数据金融审计分析,最后通过可视化平台,以图形、图像等直观方式展示分析结果,指明金融审计工作方向,提升平台预警能力。
三、強化金融审计平台甄别风险关联性
为了增强金融审计在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中的作用,在构建审计模型时会将风险相关多重因素考虑进来。然而现实生活中,审计机关所构建的模型只能识别出一种或少数金融风险,对于全系统的金融风险难以综合考量,尤其是关于潜藏的金融风险。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金融系统性风险具有传染性和隐蔽性的特征,另一方面,模型内的指标缺少相互关联性分析,导致未能侦测出部分金融风险。各类因素相互错杂,不同因素能组合成相同的金融风险,相同的因素又滋生不同的金融风险,正因此种不确定性增加了金融审计模型的复杂性。正因如此,为了保证精准评估和识别金融系统性风险,在审计模型设计初期应充分考虑指标间的关系,发挥金融审计模型的实用性,强化金融审计平台风险关联性。[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后疫情时代下数字金融能否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研究”(编号:SJCX22_0898)。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