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己的小众爱好火了会很不爽
2023-05-30雨润草木非易
雨润草木非易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以下经历:当你听到所有人,尤其是小学生都在唱《孤勇者》时,哪怕它再好听,之前再喜欢,你也会一下子对它失去兴趣,觉得没那么好听了;追剧时,里面的男/女一号完美无缺,人见人爱,但你就是更青睐那个有些小缺点的男/女二号,认为主角比不上他们;又或者,你喜欢的宝藏博主视频下本来冷冷清清,有天却突然爆火,看着自己曾经的一条条留言被淹没在满屏的弹幕中,你会莫名失落……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其实,这是“流行文化恐惧”,换句话说,这是你的“独特性”心理在作祟。
心理学家们曾面向大学生做过一个态度测试,在测试前,会单独告诉实验对象他们每个人的态度与其他一万名学生态度截然不同或者完全一樣,之后再试图让他们产生从众行为。结果发现,那些不从众的人,恰恰是被研究者诱导认为自己最不独特的人。这个测试赤裸裸地告诉我们——虽然我们大概率不喜欢过于离经叛道,但内心深处,我们仍希望自己与众不同,毕竟当人们认为自己有“适度的独特性”时,自我感觉会更好。于是,我们坚持以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在合群的同时特立独行着。我们不仅想与众不同,好胜心还“撺掇”我们要“好于他人”。比如,我们上学时,大家大概率都会讨厌穿校服,它是那么普通、千篇一律——这危害到了我们的独特性,更剥夺了自由感,穿上身,我们平平无奇、泯然众人。所以,我们会在校服里面花心思,多穿一些戴帽子的卫衣,更多地“露”出我们不同于他人的地方,来彰显“个性”,获得满足感。
而对“流行文化恐惧”这件事而言,不喜欢别人都喜欢的东西正是我们的一种倔强,我们希望以此保护自己的独特性。自己私藏的小众爱好突然流行,就好像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叛变”,有了其他更好的朋友。这时,我们气愤,懊恼或者干脆不再喜欢。我们有时会认为这些“外来者”不由分说地闯入我们的私域,突然地、不讲道理地破坏我们的归属。于是,这方净土不再是自己的小天地,我们只得放弃,也不会对它有过多热爱了。
你没注意到的是,我们也会暗戳戳地将身边人划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前者是与我们相似的人,而后者是与我们不同的人。我们常常会拿自己同外群体比较,试图找到自己优于他们的证据。相较于外群体而言,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偏爱自己所归属的内群体。所以许多人不希望自己喜欢的歌火起来,甚至会给自己原来喜欢但后来火起来的作品打低分。这是因为他们自己原来所属的内群体涌入了本不该在此存在的外群体,破坏了原本内群体所有的独特性,而导致他们心理失衡。
总而言之,这是一种强烈的“被剥夺感”,也是一种“我不再是我”的失落和难过。这种心理不可避免,我们只需要跟随自己的心走,坦然接受自己的好恶即可。其实,坚持自己的独特性并不等于宣扬极端的个人主义,最重要的是倾听我们内心的声音,平衡自己独立与依恋的需要。正如社会学家罗伯特·贝拉所说:“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终会成为我们自己。”
(林冬冬摘自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