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双脚证明我们不是“东亚病夫”的中国人——潘德明
2023-05-30
编者按:1979 年,一位记者,在将被焚毁的资料中,发现了一张神奇的护照。这张护照的底下,还有一本 8 斤重的大册子。记者打开这本册子,被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册子上的签名,和印章,随便拿出一个,都是搅动世界风云的人物:罗斯福、张学良、泰戈尔、甘地、希特勒
......就是在这堆残破的资料中,让世人认识了一个中国最传奇的青年——潘德明。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环游世界”成了许多人挂在嘴边的梦想,但真正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
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这这件事实在太过困难。
时间、金钱、语言、路上不可预料的各种风险……随便一个都能成为阻碍你梦想成真的障碍。
所以“环游世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注定只能是个遥不可及的梦。
可能在很多人的概念里,徒步环游地球这样疯狂又牛逼的事情,肯定是由某个外国人完成的。
然而事实是,在90多年前,一个来自中国的年轻厨子,花了8年的时间,靠着一辆自行车和自己的双脚,成为了人类历史上徒步环游地球的第一人。
1930年夏天,中国首都南京。
四牌楼是当时南京最繁华的街区之一,国立中央大学(今东南大学)就位于此地。距离国立中央大学不远,有一家叫作“快活岭”的西餐厅。
餐厅的老板兼厨子是个年仅21岁的男青年,名叫潘德明,浙江湖州人。
潘德明19岁和家人从老家湖州迁来南京,并倾尽所有把餐厅开在国立中央大学附近,一来当然是为了挣钱,二来四牌楼这一带是南京最繁华的地界,可以多接触天南海北、世界各地的各色人士,开拓自己的视野。
因为他素来就有个梦想,那就是等攒够了钱,一定要想办法走出国门,到广阔的世界上去游历一番。
让潘德明没想到的是,这个机会竟然这么快就到来了。
他在《申报》上看到一则新闻,有7位年轻人在上海成立了一个“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一共是4男3女,他们的目标是徒步亚洲全境,而他们这么做的初衷,则是为了“雪东亚病夫之耻”,让全世界的人看到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
以下,是“亚细亚步行团”的宣言,节录一段,谨供列位一览:“在历史上背负了五千余年的文明和创造的中华民族,不幸到了近世,萎靡和颓废,成了青年们普遍的精神病态。
我们觉得时代的精灵,已在向我们欢呼,我们毫不客气地把这个伟大的重担肩负起来。我们决定以坚毅不拔的勇敢精神,从上海出发,逐步实践我们的目的。
在每一步伐中,我们要显示中华民族历史的光荣,在每一个步伐中,给社会以极深刻的印象,一直到我们预定的途程的最终点。”
这篇新闻报道就像是一颗火种,瞬间将潘德明内心深处的梦想之火点燃,他感觉自己的人生一下就有了目标,这才是有志向的年轻人应该做的事!
所以他当即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加入这支“亚细亚步行团”,跟随他们,一起完成这项前无古人的壮举。
能成大事者,都是行动派。
潘德明当即就给姐姐写了一封信,委托她将餐厅卖掉,而他自己则迅速买了去上海的车票,去追随那七位勇士的足迹。亚细亚步行团的计划是从上海出发,沿沪杭线到杭州,然后一路南下,从海南岛走海路到东南亚,然后一路北上,环游亚洲,最后从土耳其进入中国新疆。
然而当潘德明满怀希望地赶到上海时,却还是晚了一步,“亚细亚步行团”已经从上海出发多日,按照他们的行进速度计算,此时已经快要到杭州了。
这点小挫折难不住潘德明,他辗转来到了商务印书馆,为自己搞了一封介绍信,然后就买了车票往杭州追了过去。
之所以要花费周折搞这么一封介绍信,是因為《申报》的报道中介绍,步行团的七名成员都是名校毕业,个顶个的都是人中精英,而潘德明没有上过大学,最高学历也只是家乡的湖州二中,所以他很怕这个精英团队开会不接受自己的加入。他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步行团不让自己加入,那自己就以厨子的身份跟着他们,全程照顾队员们的饮食,给他们做饭。终于,在盛夏的杭州西湖边上,潘德明追上了让自己心神向往的“亚细亚步行团”。
让潘德明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加入居然出乎意料的顺利。步行团的团长甚至连他的介绍信都没怎么看,就同意他成为团队的新成员。
原来,此时的步行团,已经有两个人因为受不了天气的酷热和徒步的辛苦,自行退出了。
而从上海到西湖,也不过才四百多华里(200公里)的路程而已,相比环游亚洲的伟大目标,只是一个热身和开始。
但无论怎样,潘德明还是很高兴能成为步行团的一员,他很快就和其他的队员们再次出发,一路南下,朝着海南走去。然而刚从杭州出发没几天,就又有一位成员因为生病而退出,团队再次变成了五个人。
好在接下来的上千公里路上,团队走得还算比较顺利,终于按计划走到了福建厦门。
也正是在厦门,这支出发时豪情壮志、信心满满的团队,爆发了一场严重的内部分歧与冲突。而这场分歧与冲突的后果,是以两名团队成员的退出而告终。
从厦门再出发的时候,团队里仅剩下了包括潘德明在内的三个人,而此时距离步行团风光无限地从上海出发,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在潘德明写给姐姐的信里,他不无沉痛地写出了那两人退出的原因:“因为他们太会花费公款(指募捐得来的旅费)和不会做事”。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这支“亚细亚步行团”并非官方组织的探险队,所以是没有任何收入的,而他们一路上所有的花费,都是来自于沿途的热心民众以及爱国人士的捐助。
可能有朋友会说了,靠人家捐能捐几个钱呢?
潘德明在给姐姐的信里写道:自我们从杭州至离开厦门,一共收到人家捐助的旅费有九百多元,用去的已有八百多元,(除了吃和船车等旅费所用)内中有三百多元是可以不用的……
要知道,那个年代的“一元钱(银圆)”购买力是很惊人的,潘德明当初离开南京四牌楼去上海的时候,是把自己的店卖掉后“带资进组”的,而他卖店的钱,不过才30元不到。
两相对比之下,900多银元绝对是一笔了不起的巨款了,所以大家就能知道潘德明当时的痛苦与无奈。
自己加入步行团是来追梦的,而不是为了花着那么多好心人的捐款享受的。
经历过这次危机之后,团队的三人从厦门再次出发,经过广州、海口,然后渡海进入了越南。
这是潘德明第一次踏上异国的土地,但也正是在这里,他们的团队最终分崩离析,最后以解散而告终。
其实摧垮“亚细亚步行团”的,并不是什么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而是来自越南爱国华侨们的巨额捐款。
原来,当步行团的三人到达越南的清化市后,遇到了当地爱国华侨的热情款待,并自发地为他们进行了募捐,最终筹到了一笔数额惊人的资金。
正是这笔从天而降的巨款,让团队的三人产生了巨大的分歧,除了潘德明之外,其余的两人都不想再继续完成什么“环游亚洲”的目标了。
他们甚至劝潘德明,东南亚华侨华人众多,而且有很多有钱的爱国华商,如今不如利用他们队伍目前的名气,就在东南亚转上一圈,那么收到的捐款将会是个天文数字,可能一辈子都花不完。
而除了东南亞之外,其他的国家没什么华侨,而且危险重重,甚至人身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继续再走下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
潘德明突然意识到,自己当初追随他们的决定,根本就是个错误。
也许他们最初的目标,就根本不是为了“雪东亚病夫之耻”,而是利用这一噱头,沽名钓誉,然后借机敛财,最后名利双收。潘德明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无疑侨胞们赠送的旅费是惊人的,假使我们在南洋群岛走一遍的话,得到的钱是一辈子也吃用不完的,这也就使他们另有目的,那时我难受极了……
难受归难受,认清了团队其他人的真实目的之后,潘德明继续走下去的决心反倒变得愈发坚定。
甚至他深埋心底的那个梦想也变得愈发清晰起来——既然都已经到了这里,那我何不一直走下去,环游地球,完成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呢?
1931年初,潘德明为了加快前进的速度以及方便携带行李,在越南的西贡(今胡志明市)买了一辆英国产的“兰令牌”自行车,开始骑单车环球旅行。
他穿过无数危机四伏的热带原始丛林,躲避沿途各种蛇虫猛兽的攻击,经柬埔寨、穿越泰国,最后从马来西亚渡海抵达了新加坡。潘德明到新加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去中国驻新加坡总领事馆,办理新的签证。
他原本的签证已经快要到期,而且因为自己的目标也从徒步亚洲改为环游世界,所以办理签证是他的当务之急。
然而让潘德明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新加坡的总领事听说了他要环游世界的目标之后,直接就拒绝了。
而他拒绝的理由也很简单:像你这样的沽名钓誉之徒,我见得多了,你的目的无非就是借着“中国人徒步旅行”的噱头,坑蒙拐骗、借机敛财而已。你这点骗术,骗骗那些没啥见识的华侨可以,但是骗不了我。
从总领馆出来,潘德明流下了眼泪,他感到委屈而又绝望。拿不到签证,自己的梦想之路就要在新加坡彻底中断了,而此时家乡的父母也写来书信,劝他早点回家,因为在他们看来,儿子的这种行为,简直就是不务正业。
潘德明进退维谷,因为他不但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继续走下去,也不知道自己继续走下去的意义在哪里,一时间整个人陷入了消沉的状态。
就在这时,新加坡一个叫“上海俱乐部”的华侨组织找到了潘德明,并把他介绍给了当时的南洋华侨领袖——胡文虎。胡文虎是当时的南洋首富,他名下的“虎牌万金油”和“星洲日报”在整个东南亚地区都是响当当的品牌。
胡文虎和潘德明一见如故,他不但给了潘德明经济上的资助,而且还鼓励他继续走下去,去以中国人的身份,完成这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壮举。
有了胡文虎的鼓励,潘德明备受鼓舞,他亲自制作了一本重达四公斤的大签名簿,命名为《名人留墨集》,并在扉页上写下了一段话作为自序。
“以世界为我之大学校,以天然与人事为我之教科书,以耳闻目见直接接触为我之读书方法,以风雪雨霜、炎荒烈日、晨星夜月为我之奖励金。
德明坚决地一往无前,表现我中国国民性于世界,使知我中国是向前的,以谋世界上之荣光,必欲达到目的而无退志。”而胡文虎则成为了在这本《名人留墨集》上写下留言的第一人。他在这本册子上写道:希望全世界的路都印着你脚车的轮迹!得益于胡文虎的身份,再加上他本就是传媒大亨,所以在他和潘德明会面并经由“星洲日报”报道之后,潘德明的经历立刻就在整个马来半岛引发了轰动。
当地的华侨纷纷称潘德明为“为中华环球的人”,而有了胡文虎的背书,中国驻新加坡总领事也终于认识到这个年轻人不是骗子,并欣然为其办理了签证。
1931年4月3日,潘德明离开新加坡,带着他心爱的自行车,乘船来到了印度,并直接赶往加尔各答。
潘德明去加尔各答的目的,是想要拜访自己的偶像——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早在1924年的时候,泰戈尔曾经来过中国南京,并在国立中央大学做过演讲,那时的潘德明才16岁,而且只是一个学徒打杂的小裁缝,自然无法跟这样的世界级大咖见面。
而他后来迁居南京并在中央大学边上开西餐店,很难说没有受当年泰戈尔来华的影响。到达加尔各答之后,潘德明在当地华侨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泰戈尔。据说,当年潘德明来到泰戈尔的住所时,受到了泰戈尔的学生们超乎寻常的礼遇——他们纷纷俯下身去抚摸潘德明的双足,并把沾到尘土的双手放到嘴边亲吻。
23岁的潘德明与伟大的诗人畅聊到深夜,泰戈尔也对潘德明说出了自己对中国的预言:“我相信,你们有一个伟大的将来;我相信,当你们的国家站立起来,把自己的精神表达出来的时候,亚洲也将有一个伟大的将来——我们都将分享这个将来带给我们的快乐。”
时隔90年后,现在看来,泰戈尔的话已经在一步步的实现了。拜访过泰戈尔之后,潘德明又受到了圣雄甘地的接见。甘地因为长时间的绝食,骨瘦如柴、异常虚弱,但他还是送给潘德明一面亲手用粗麻布织成的印度国旗,并流着泪对潘德明说:“中印两国山水相邻,又都是人口众多、饱受列强欺负的国家,这一方面是由于近代政治的腐败,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的落后,希望我们两国迅速地自强起来。”
潘德明的印度之行,让他的内心深受震撼,也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环游世界之旅的意义所在。
一开始,自己只是想离开故土,到外面去看看更为广阔的世界,而随着自己阅历的增加,他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这趟旅程已经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上升到了民族和国家自强的层面。
结束了与甘地的会见之后,潘德明继续一路北上,翻越开伯尔山口,一头扎进了阿拉伯的大沙漠。
这一路人迹罕至,各种猛兽众多,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潘德明随身携带了一面铜锣,每当遇到凶猛的野兽时,就敲击铜锣将野兽吓退。
而正是这面铜锣,居然在阿拉伯的沙漠里救了潘德明的命。原来,潘德明在沙漠里遇到了一伙强盗,他们本想打劫潘德明这个外国人,但是当喽啰们把蒙着眼睛的潘德明带到他们的首领面前时,首领却让手下将他放了。
因为首领看到他随身携带的那面铜锣,当即断定这是个善良的好人——他孤身一人穿越沙漠却不带任何的武器,而铜锣很明显就是为了防备野兽的,他分明就没有防备任何人,自然也不想伤害任何人。
于是潘德明有惊无险地经历这场打劫,非但什么都没有丢,反而被强盗们送出了沙漠。
接下来,潘德明来到伊朗,并受到了伊朗巴列维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礼萨汗的亲自接见。
当时的伊朗还被称为波斯,而波斯和印度、中國一样,不但都有着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和历史,而且在当时也是战乱频仍,深受西方列强的压迫。礼萨汗作为伊朗的统治者,也想让古老的波斯重新崛起,所以当他便主动约见了潘德明。
潘德明就像一面旗帜,把民族自强的信念,从中国带到印度,又从印度带到了伊朗。
离开伊朗,潘德明进入叙利亚,并在大马士革遇到了一位英国“兰令牌”自行车的销售,他看到潘德明骑着自己公司的自行车,并听他说了自己的故事之后,欣然将潘德明的旧车回收,然后为其更换了一辆最新型号的自行车。
潘德明骑着这辆新车来到了伊斯兰教的圣城——耶路撒冷,然而很不幸的是,刚到耶路撒冷,他的新车就被人给偷了。但这阻挡不了潘德明的脚步,他重新恢复到徒步的状态,穿过西奈半岛,渡过苏伊士运河,最后于1932年6月踏上了非洲大陆。潘德明来到非洲的第一站,选择了的埃及首都开罗。在开罗,潘德明遇到了一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这些远离故国的年轻学子们见到从中国来的探险者,兴奋和自豪的心情无以言表,他们自发地为潘德明做向导,带着他游览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古迹。
分别之际,留学生们纷纷并表示会以他为榜样,并以他的行为和精神来激励自己,永远保持奋进的状态度。
离开开罗,面对着广袤的非洲大陆,潘德明却没有了继续在非洲游历的想法。在他看来,自己从中国这一路走来,触目所见,不是战乱和动荡、就是贫穷和落后,尤其是像印度和埃及这样与中国齐名的世界文明古国,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但在当今却沦为了世界的三流国家。
而如今的世界,国家实力的天平,明显都在像欧美国家倾斜。自己此次的环球旅行,初衷是为了“雪东亚病夫之耻”,但行至今日,潘德明愈发感到祖国与那些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所以,他放弃了自己在非洲的其他行程,决定取道欧洲,去当今人类世界最先进、最富裕的国家和地区去看一看。
1932年6月底,潘德明在开罗的亚历山大港登船,穿越地中海,来到了他欧洲之行的第一站——希腊。
希腊是奥林匹克的发源地,而这一年恰逢第10界夏季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办,可潘德明却在希腊的报纸上看到,中国政府因为财政压力,无法派出代表团参加。
这一消息让潘德明深感气愤和遗憾,于是他便来到奥林匹亚遗址公园,在公园的一根石柱子上贴了一张用多国文字书写的标语:中国人潘德明步行到此!
作为一个中国人无声的呐喊。
然后潘德明来到了雅典,并受到了希腊首相维尼格罗斯的接见,他对这个来自遥远东方古国的年轻人说了一句话:我从你的身上,看到了东方古国的觉醒。
离开希腊之后,潘德明将自己的下一站选在了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而这里也是曾经的“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最初预定的终点。
虽然团队已经解散了,但对潘德明而言,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无论如何都要实现。而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郊外的一座古老破败的庙宇里,他竟然受到了土耳其总统凯末尔将军的接见。
凯末尔被土耳其人奉为国父,地位尊崇无比,而他亲自向潘德明介绍了土耳其正在进行的改革。
原来,凯末尔知道潘德明此行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雪东亚病夫之耻”,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曾经的土耳其,也被人稱为“西亚病夫”,所以潘德明的此番壮举,鼓舞的不仅是普通人,甚至还影响到了一国的元首。
告别土耳其,潘德明从保加利亚正式进入欧洲内陆。
此时距离1929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后遗症还未彻底消散,潘德明沿途看到欧洲各国一片萧条凋敝,他先后游历了罗马尼亚、匈牙利、奥地利、瑞士、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丹麦、挪威、瑞典和英国,将整个欧洲走了一个遍。在意大利,潘德明去探访了马可波罗的遗迹,但充斥着黑手党的意大利,却没有让潘德明看到自己心目中“文明富强”的欧洲应该有的样子。
1933年7月,潘德明来到了法国,他先后参观了卢浮宫、协和广场、巴黎圣母院等名胜,甚至还受到了法国总统莱伯朗、总理达拉第等领导人的接见。
总统莱伯朗对潘德明说道:“对于你的壮举,我想用法国之雄拿破仑的一句话奉送:中国是一个多病的、沉睡的巨人,但是当他醒来时,全世界都会震动。”
但即便是在欧洲最强国之一的法国,潘德明也没有感受到曾经的“列强”的样子,在他的感受里,破败和凋敝多过繁荣,萧条和崩溃仿佛才是社会的主基调。
不久之后,潘德明在报纸上看到日本入侵上海的消息,而就在这时,他突然接到了一个神秘的电话。
电话那头竟然是位中国人,他自称是顾维钧,想约潘德明见面。潘德明顿时激动万分,因为顾维钧是民国驻法国大使,更是著名的外交家,当年就是他在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割让青岛,而这个消息传回国内后,就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可以说,顾维钧先生在所有爱国进步青年的心目中,地位非常之高。
知道顾维钧想见自己,潘德明深感荣幸,他欣然赴约,但见到顾维钧之后才知道,除了这位著名的外交家之外,还有一位更厉害的大人物想要见自己。而这个神秘的大人物,就是少帅张学良。当时张学良受到蒋介石的排挤,不得已托病隐居巴黎,平日里深居简出,拒绝一切访客,但当他得知有位中国青年从国内徒步来到巴黎后,不由得精神大为一振,兴奋地要与他见面。
1933年7月20日,张学良和潘德明如约见面,两人一见如故,而张学良只比潘德明大7岁,两人颇有莫逆之感。
潘德明对张学良说:“我出国已三载,从报上得知,国内很不安定,东三省沦陷,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外国称我中国人为‘东亚病夫’,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才下狠心,克服困难,为中国人争气”。
而张学良则称赞潘德明的志气,说:“潘先生,旅途三年,艰苦卓绝,汉卿敬佩之至。”
同时,张学良还在潘德明的《名人留墨集》写下“壮游”两字,两人长谈至深夜,临别时张学良对潘德明说:“希望你一鼓作气,环游世界,为中国人争气!”
作别法国之后,潘德明来到了德国。
此时二战尚未打响,而德国正处在巨变前夕,国内失业人数激增,而且到处弥漫着反犹太人的浪潮,整个国家动荡不安。得知有一位从中国徒步而来的旅行家过境德国,当时的德国元首希特勒居然向潘德明发出邀请,请他到总统府做客。这位后来的战争狂人对潘德明大加赞赏,和他足足聊了两天,作别之前,希特勒甚至还为潘德明作了一幅画像,作为对他的赠礼。
其实对此时的潘德明而言,旅行的意义已不只是单纯地增加自己的学识和见闻,而是纵观世界,开始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了更深远的思考。
他素来知道德国科学技术和制造工业全球驰名,而此次德国之行,他最想见到的人,其实是功勋盖世的居里夫人。
可惜的是,居里夫人一直非常忙碌,潘德明未能如愿得见。潘德明欧洲之行的最后一站,是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
在伦敦,他受到了英国首相麦克唐纳和丘吉尔的接见,冬天的伦敦到处烟雾弥漫,死气沉沉,乏善可陈,不过潘德明倒是有两次有趣的偶遇。
第一次是他有天在街头看到了一个高台,台子下面人头攒动,十分热闹。
他凑近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只见台子上放着的不正是自己那辆破旧的兰令牌自行车吗?
原来这是兰令自行车公司利用潘德明“环球探险家”的名头做的一场推销,而当年那位买下潘德明旧自行车的推销员就在现场,这场旅行途中的小插曲,顿时在伦敦的街头引发了一场小小的骚动、
而第二次的偶遇,是潘德明再次遇到了张学良将军。
二人再次见面,都分外感慨,张学良询问潘德明的下一步计划,并建议他前往美国,因为美国已经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新兴国家,整个国家都充满了活力和生机,也许潘德明能够在那里看到中国未来的希望。
潘德明欣然接受了张学良的建议,同时张学良还赞助了他一张去往美国的船票,于是潘德明便乘坐“欧罗巴”号邮轮前往美国。
1934年1月,潘德明从英国利物浦乘船出海,到达美国纽约。美国人本就崇尚自由、热爱冒险,所以对潘德明这样独自一人的环球旅行者推崇备至。
当地的报纸详细地介绍了他的旅行经历,配图是一张潘德明脚踏地球的照片,并为其冠以“环球第一人”称号。
潘德明顿时成了北美华人心中的英雄,而美国也成为了他这次全球壮游停留时间最长的国家。
潘德明在美国待了一年多时间,几乎走遍了美国所有的地区,而且他期间还去了加拿大,深入了解了美国这个新兴国家的成长历史。
当他来到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时候,美国总统罗斯福听闻他的事迹,热情邀请他见面。
罗斯福其实也有一个环游世界的梦想,但因为患有小儿麻痹症,走动不便,所以对潘德明这种能将梦想勇于去付诸实践的人,格外敬佩。罗斯福还亲自赠送给潘德明一枚金牌,并希望他留在美国。
罗斯福对潘德明说:“这是美国人民赠送给你的,你应该享有荣誉,荣誉永远属于有奋斗精神的人。”
潘德明在美国的每一天,都在感受到这个国家的富强和活力,他参观了自由女神像,并登上了当时的世界最高建筑帝国大厦的楼顶。他去了洛杉矶的好莱坞,并受到电影大鳄扎纳克的欢迎,亲自为他放映《爵士歌王》。
1934年的“世博会”在芝加哥举办,此次盛会的主题为“一个世纪的进步”,而潘德明则成为了第一个以个人身份参加世博会的中国人。
也正是在这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展览会上,他看到了各种当时最先进的新兴科技,也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与当时科技水平的巨大差距。
在世博会上,潘德明受到福特汽车公司的邀请,去参观他们的汽车生产线,参观完以后,福特的工作人员送给潘德明一个小盒子。
盒子里面装有12种原材料,他们告诉潘德明,福特制造的所有汽车和飞机,都来自于这12种原材料。
这让潘德明深受震撼的同时,内心也感到无比的感慨,因为潘德明知道,生产这些原材料的矿藏,在中国的青藏高原一带多得是,而且储量惊人,但长久以来却无人开发。
那一刻,潘德明的内心立下一个志向,等自己环球之旅结束回到中国,自己一定要去做青藏高原的矿产开发,为中国的科技和工业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材料。离开美国后,潘德明去了古巴,然后又乘船经巴拿马、斐济、夏威夷、新西兰,继续环球徒步之旅。
1935年3月,潘德明抵达澳大利亚悉尼,一位女华侨自费为他买了一辆自行车,潘德明得以继续骑车穿行在大西洋东南沿海的丛林之间。
而这次的澳洲之旅,也差点成为潘德明的人生终点。
当他骑车走在从悉尼去往墨尔本的山路上时,意外遭到了当地土著的埋伏,他被土著人绑在树上,眼看着土人磨刀霍霍,就要将自己开膛破肚。
情急之下,潘德明急忙说了几句之前在新西兰的时候学会的毛利语。
正是这几句话,救了他的性命。
一位部落长老听到他的毛利语,让土人放开了他,并用英语与之交谈,这才得知他居然是从中国那么遥远的地方徒步而来的一位勇士。
知道了潘德明的身份,土著们将潘德明奉为座上宾,并请他喝蜂蜜酒,吃他们的特色美食煮虫子和烤蜥蜴。
一夜狂欢之后,第二天长老派出了本部落的十几名武士,沿途护送潘德明,因为一路上部落众多,如果没有人护送的话,如果他再次被抓,估计就没有这次这么好的运气了。
在土著武士的护送下,潘德明顺利抵达墨尔本,然后乘船离开澳洲,经由印尼、马来西亚,最后重新回到了新加坡。
这里可以说是潘德明全球之旅的真正起点,而他再次踏上新加坡的土地,顿时就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受到了各界华人近乎疯狂的欢迎。
同胞们用迎接新年的礼仪迎接他,街头人山人海,舞龙和舞狮的队伍锣鼓喧天,人们发自肺腑地庆祝潘德明的凯旋。热烈的欢迎仪式过后,在当地华侨团体的组织下,在新加坡为潘德明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见面会,当地政要、各界名流、商业巨贾纷纷参加,都是为了能够亲自听到来自中国的“徒步环球第一人”亲口讲述的一路见闻和体会。
在这场见面会上,潘德明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自己一路的见闻,尤其是在美国的所见所谓以及受到的震撼。
他在演講的最后,向众多华侨说出了自己环球之行的最大心愿——那就是回国之后,继续探访青藏高原,为祖国寻找发展科技和工业的原材料。华侨们闻言大受感动,纷纷慷慨解囊为其捐款,而这场募捐所得的款项,竟然高达十万美金。10万美元在当时绝对是个天文数字,这是当时美国中产阶级一辈子也挣不到的财富,在中国更是一笔难以想象的巨款。而无数的华侨们正是基于对潘德明壮举的敬佩以及对他人品的信任,才把这份对祖国的沉甸甸的心意托付给他,由他来替自己完成勘探青藏高原的梦想。
离开新加坡,潘德明带着一身的荣光、一路的风尘和来自同胞们沉甸甸的信任,经由泰国、缅甸、越南,最终回到了中国广西。
而在广西桂林,又有一个大人物约见了潘德明。
他就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大画家徐悲鸿先生,徐先生亲自做向导,陪着潘德明游历桂林山水,而且还在他的《名人留墨集》上题词:丈夫壮志。
1937年7月6日,在经过了八年的光阴之后,潘德明终于回到了上海,此时的他踌躇满志、信心满满,并决心短暂修整之后,就向政府申请去往青藏的通行证,正式开始自己的勘探之旅。然而就在他回到上海的第二天,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了。
战争的突然到来,让整个中国陷入了空前的危机,所有在之前平常的一切,都因为战争而改变。
对潘德明来说,战争不仅意味着国难家仇,更意味着他去往青藏高原的梦想的破灭。
他彻夜痛哭,既是为了自己未尽的梦想,也是觉得愧对环球旅行路上对自己寄予希望的万千华侨通同胞。
最终,潘德明决定,将自己手中由华侨捐赠的10万美金巨款,悉数捐献给了抗日前线。
而他也“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把名字改为潘子明,将环球旅行的所有照片、日记、信札以及那本厚重的《名人留墨集》彻底尘封,隐居市井之间,结婚生子,至死都对自己当年徒步环球的壮举只字不提。
甚至在几十年后,当偶然有来自海外南洋、知道他当年故事的人寻到他的后人,询问“徒步环球第一人”潘德明的事迹时,他的后人都觉得对方一定是认错了人。自己的爷爷一辈子就是个小手艺人,晚年以做点裁缝活儿,外加画宫灯为生,怎么可能是那么厉害的人物呢?
可是人家却拿出了几十年前潘德明环游地球时的一些照片,以及中外媒体报道他的报纸,他的后人这才相信自己的爷爷竟然有着这么一段传奇的过往。
1979年,上海少儿出版社有一位名叫季一德的编辑,偶然听说了潘德明的故事。
出于职业的敏感,他立即开始了对潘德明故事的深入追踪和调查,最后经过多方走访,终于在上海永嘉路派出所一堆即将销毁的废纸堆里,寻到了宝藏。
那是潘德明尘封已久的往事见证,其中包括他民国19年的护照、签证、船票、书信及重达4公斤的《名人留墨集》。
打开这本厚厚的大册子,季一德发现上面记有1200个团体和诸如甘地、尼赫鲁、泰戈尔等当时大名鼎鼎的世界名人的题词和签名,以及571枚各国邮戳、印章等宝贵的历史资料。正是因为季一德的这一发现,潘德明这一段尘封四十余年的珍贵历史、传奇经历才得以再度进入人们视野。
根据这些宝贵的史料,季一德开始动笔书写潘德明的故事,并最终在1984年由新蕾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环球旅行记-旅行家潘德明的故事》的书。
据潘德明先生的家人回忆,他的去世也充满传奇色彩。
1976年10月18日,“四人帮”倒台,68岁的潘德明在广播中听到这个消息,大喜过望,多喝了几杯酒,后突发心肌梗塞而去世。
这位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了整个地球、见识过无数传奇、也把自己活成了一部传奇的老人,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借用后世一位诗人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潘德明的一生,用伟大的壮举将爱国与自强深深刻在了骨子里,也正因为他内心深处对祖国深沉的爱,所以才会在阴霾尽扫、玉宇澄清的时刻,情绪如此的激动。
勇于开拓、敢于探索,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天下,似乎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本能。
两千多年前,张骞冒险西行,最终凿空西域,助汉武帝成就雄图霸业。一千多年前,玄奘孤身历险,到印度取得真經,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美谈。后世更有鉴真东渡、郑和七下西洋、徐霞客遍游天下等等可歌可泣的传奇。
然而近代已降,华夏民族经历了太多屈辱与苦难,我们也被西方反超,甚至远远地抛在后面,以至于时至今日,在谈到一些诸如“徒步环绕地球”之类的超越人类极限和想象的壮举时,往往都会有一种普遍的认知:这一定是某个外国人做到的。
然而在“徒步环球”这件事情上,90年前潘德明已经用他的实际行动向全世界证明:你们没有做到的,我们中国人做到了!斯人已逝,精神永存。2012年5月11日,潘德明的铜像在上海市海湾园内揭幕。虽然他的故事可能并不为太多人所知道,但他所代表的那种中国人骨子里独有的勇气、浪漫与执著,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依旧会在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中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来源:微信公众号“马路故事”)
责任编辑/星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