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扬 助力首钢工业智能化自主化发展
2023-05-30李玲
李玲
北京首钢自动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首自信公司”)副总工程师、数据科学研究所所长宋扬是一名90后青年。2016年,他毅然决然放弃高薪和舒适区,选择来到首钢这个百年企业工作。
一路走来,宋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团队大刀阔斧、披荆斩棘,实现了多个零的突破,推动首自信公司向工业智能化和智慧城市引领者目标大踏步前进。
宋扬毕业于吉林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吉林大学的纵向课题,项目联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芝加哥大学、纽约大学、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等院校,国外前沿技术的深入学习研究让他对于并行计算架构的研发与应用、网络拓扑的逻辑和结构设计、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框架等方面的科研水平不断提升。
毕业后,宋扬放弃已签约的高薪收入职位,妻子也放弃华尔街投行工作,追随其归国。在互联网和实体工业行业中,宋扬最终选择百年企业中国首钢集团。
宋扬出生于吉林长春,是中国一汽(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子弟。“首钢为汽车企业提供汽车板、家电板等产品”,从小在一汽长大的宋扬对首钢并不陌生。首钢历经百年沧桑,在钢铁强国历史进程中,无数中国人改革探索、奋进拼搏的伟大精神,像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这名90后年轻人的事业方向。
宋扬了解到,首钢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几乎空白,而自己在这个领域的研究经历和成果可以在新平台施展拳脚、大有作为。他说:“作为一名党员,应该践行诺言——将自己的技术赋能给更为重要和更为全新的领域。”
2016年8月,宋扬以人才引进的方式正式入职首钢集团首自信公司信息事业部。首自信公司是首钢集团旗下唯一的自动化信息化公司。
万事开头难,“入职后,最困难的是招兵买马,组建一支有技术、有战斗力的团队”,宋扬看重的人选是几位他在美国学习期间结识的同领域朋友和国内知名度较高的互联网公司的同行,但国企的薪资待遇比知名互联网大厂减半的现实,让他“挖人”的过程并不顺利。在宋扬的各种游说之下,有五人最终决定跟随他来到首钢一同开辟一番新事业。他们6人共同成为团队核心成员,主要负责公司核心技术研发应用。
三年时间,宋扬在公司党委和领导支持下,带领团队大刀阔斧、披荆斩棘,形成多个首钢集团“首台首套”产品,最终实现首钢大数据平台、首钢深度学习平台、首钢智慧物联平台和首钢工业互联平台等多个自主化软件产品落地。团队完成了此领域从0到1的过程,于2019年完成三大核心产品的应用推广。
2019年首钢建厂100周年之际,首自信公司深化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形成“3+2”板块,即由原本的13个部门整合为智能工业事业本部、信息化事业本部、智慧城市事业本部三个本部及以工程施工为主的工程事业部和负责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的数据科学研究所,由宋扬担任数据科学研究所所长。
团队主要围绕首钢集团的战略开展技术研究与应用,一方面做智慧城市领域的应用落地,如首钢集团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殘奥会官方合作伙伴,团队围绕推荐系统引擎、个人的用户画像等做大数据研发,服务首钢园区,服务社会公众;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大数据部分的设计与研发落地工作,这对于互联网行业出身的团队而言轻车熟路,但在钢铁智能化方面,他们却遇到了问题。
“我们不懂钢铁具体的冶炼工序,对专业术语的理解不深入,对现场的需求把控也非常不理想。生产厂更关注结果,单位时间之内没有达到好的效果,生产厂的评价不理想”,这给宋扬带来巨大挑战和冲击。
为了突破这个瓶颈,宋扬带着队伍驻扎在位于河北唐山的首钢京唐公司和首钢股份公司,学习现场的生产工具和工艺流程,每周一去、周五回,坚持了整整三年。他们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在专业知识不断积累之下,围绕特种钢、合金等相关智能化的工作逐渐成熟、高效,一项项成果在坚持和拼搏中接踵而至。
团队二十多人长期驻扎在工厂一线,宋扬和同事们都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因为长期不在家,我爱人跟我吵了挺长时间”,追随宋扬归国的妻子回国后鲜有陪伴,甚至在她生产时,宋扬因为一个重要技术会议也未能陪产。“因为我们工作都忙,孩子出生后只好暂时被送到老家由老人照看,没想到一晃三年时间,2022年一年只见了孩子三面。但是我们数科所常说一句话,如果在年轻的时候不经受点磨难,到老了之后,有可能你想经受磨难,也不给你机会了。”
宋扬时常鼓励团队青年勇于追梦,数据科学研究所的青年平均年龄在30岁,大多是从五湖四海来到北京的90后,20余人的新生科研团队中有两支中坚力量——大数据团队和人工智能团队。这两支团队从成立到发展成型,一路走来相互扶持,互为彼此的“破风手”。
宋扬带领团队勇于发扬“变不可能为可能”的首自信精神,在科研路上披荆斩棘,砥砺前行。作为企业,经营目标是发展的第一目标,“我们的核心工作思路是所有科研都要从经济角度评估,以产品为切入点,反推所需要的具体技术研发”,科研成果要转化成经济效益是宋扬始终坚持的工作思路。
“今日事今日毕”,团队无论加班到几点,完成每天的KPI是硬性指标,这也是团队每一名成员的自我要求。
宋扬对团队成员在技术研究方面的要求极高,他要求团队对领域内新技术保持实时更新,“每个人都要持续不断地去学习新技术,研究开发语言的深化和优化、数学基础理论的巩固、成像结构设计方面的实时跟进,这是必须的,只要有人跟不上节奏,就会被踢出去”。对于这一点,宋扬毫不马虎,几年时间,已陆续有数十人离开团队。他说:“数据科学研究所做的是尖端技术,是支撑部门,技术研发是打地基,地基打不好,楼便盖不起来。”
“近几年疫情,海外设备无法进入,包括设备调试人员、海外专家也进不来,导致我们生产受到非常大影响”,为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国产化,宋扬团队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与应用。
首钢的检测体系一直以来采用的都是国外产品,前不久因为表检仪出现问题,影响整体出厂质量和经济效益。
表检仪用于检测整个钢板上下表面具体缺陷,是一套非常完整的检测体系。做表检仪的自主研发,首先要深入学习它的工艺。为此,宋扬联系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围绕生产工艺,不断学习工艺优化。他还联动中国电科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横向合作单位,围绕设备设计方面进行落地研究。
同时,为保证设备7×24小时稳定运转,实现软件和设备硬件之间的稳定互联互通,需要开展成千上万次模拟实验,“以往国外的供应商会把门锁上,不让中国人进去,我们只能从外部去观察检测情况”,而实际钢铁生产流程现场环境非常复杂,为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情况,需要在实验室环境中尽量去模拟恶劣环境,一次次做相关测试。半年时间的现场测试,大量人力、时间、精力的投入,更多的压力来自于反复测试可能会出现的资源浪费,这些都是要承担的后果,但更重要的是保证顺利推进,最终形成一套稳定过关可靠的产品。
为了达成目标,这群年轻人夜以继日。其中有一个项目,整整三个月时间,宋扬带着团队20余人一直驻扎现场,只休息了三天,7×24小时基本都在现场。在项目完成突破性进展的那一刻,所有人默默坐在自己位置上,开始掉眼泪。理工男平日里不善表达,而这一刻的情绪是他们奋斗的泪水。宋扬带领这支年轻的队伍奋勇前进,通过不断地测试、打磨,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
一路走来,宋扬带领数据科学研究所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深耕,其自主研发平台获得中国自动化学会颁发的2018年最具竞争力创新产品奖,其落地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成功入选国家工信部工业互联网领航应用案例,数据科学研究所也获得中钢协颁发的2019年全国钢铁工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人工智能研发中心于2022年度获得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创新百强班组称号,数据科学研究所工业互联网产品两次晋级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分赛区决赛。宋扬说,团队取得一个个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坚守”。
近年来,宋扬在智能硬件方面的重大突破包括:围绕生产全流程管控和质量细粒度分析方面形成多个软硬一体化产品,如钢卷端面缺陷检测一体机、中厚板带钢表面缺陷检测一体机、智慧脱硫扒渣、中厚板镰刀弯检测与判定和冷轧带钢纠偏检测判定等多个产品,并成功应用落地在首钢股份公司和首钢京唐公司等地。
如今,质量检测表检仪类产品落地首钢中厚板、钢轧和热轧等多个作业部,机器人系列产品落地首钢炼铁、炼钢和热轧区域。领导驾驶舱类产品、数字孪生类产品和智慧安防类等多个产品落地安徽省、吉林省和河北省等多个外部项目,一个又一个的创新,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都逐步转换成产品,并走向拳头产品。
截至目前,通过产品自主化能力,团队赋能首自信公司约7000余万元,形成钢卷端面缺陷检测仪、带钢表面缺陷检测和钢坯表面缺陷检测等质量检测设备,通用检出率99.87%,精準率高达97%以上,超国外厂商水平。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智慧脱硫扒渣一体机渣面精细化检测精度达0.01%、棒材自动焊牌精度达99.85%、冷轧带钢纠偏系统准确判定率99.65%,智慧安防覆盖模型需求55种,沉淀模型112类,基于人工智能的多个产品全部实现完全国产化、自主化和定制化,极大提升了生产水平。
近年来,宋扬对专业领域的学习孜孜以求,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篇,发明专利14项,软件著作权6项,提升首自信公司盈利水平。他带领团队完成的产品荣获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奖项6项,冶金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首钢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等多项殊荣。
首钢从钢铁强国“梦工厂”到改革转型“排头兵”,历经百年沧桑,折射出中国人改革探索、奋进拼搏的胸怀气度。新时代,立足首钢,展望外部市场,宋扬用实际行动将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首自信公司向工业智能化和智慧城市引领者目标大踏步前进。宋扬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嘱托:“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责任编辑 王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