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2023-05-30周梦佳
周梦佳
问题是驱动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完成知识建构的重要动力。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以讲解灌输的形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提出问题,也不善于主动思考,而是依赖教师的解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也就失去了探究的动力,进而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和厌烦情绪,不利于思维的发展和综合素養的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如果教师照本宣科生硬讲解,那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得不到有效发挥,综合能力也无法得到提升。采用问题教学法可以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结合具体问题进行思考,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联系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结合该学科理论性较强的特点,以及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认知规律,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用具体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以问题情境作为学生思考的载体。生活化问题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使其积极参与到知识认知活动过程中。例如,在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时,教师提出一些生活化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你的家庭由哪些人员组成?你还记得爸爸妈妈对你做的让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吗?你是否曾经因为一些小事跟爸妈闹情绪呢?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到家庭成员之间的浓浓亲情,还使学生体验到父母对家庭的付出,以及父母对孩子无私的关爱和呵护,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可见,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取问题教学法时,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那么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也就很难产生兴趣,进而不能主动地思考与探究问题,就会导致问题教学流于形式,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层次性,要避免一开始就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时,如果教师一开始就提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实现生命的价值”等类似过于笼统的问题,由于难度过大,就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也就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进而提高问题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对生命的看法,如:消防员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为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环卫工人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为人们带来美好而洁净的环境;企业工人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各种各样的产品,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需要;教育工作者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培育优秀的建设者……让学生通过分析这些言论,总结生命的内涵和意义。这样,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对问题进行思考,也就有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依托和载体。学生通过具体的言论和行为认识生命的意义,促进了道德认知能力的提高。
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通过思考与探究有效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时,教师让学生通过预习提出问题,如有的同学提出了“什么是规则”,还有的同学提出了“社会生活当中应该遵守哪些规则”“如果不遵守社会规则会出现什么问题”等等。教师把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将其作为教学内容。对于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让小组成员集思广益,相互借鉴,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充分落实生本教育理念,以问题驱动学生思考,以问题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教师要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当中敢于提出问题,并通过思考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