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中人”作文导写与评析
2023-05-30焦文林
焦文林
文 题 展 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其中书写5分)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传统社会的人生信条,很多人不甘做普通人,不愿过平凡的生活,一旦成功,便自命不凡。教育家陶行知曾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一位学生将这句话改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下人”。陶先生则认为,在公平合理的社会,不应该有“人上人”和“人下人”,只有“人中人”。“我们是劳苦大众中的一员,我们都应该是‘人中人。”从此以后,育才学校学生的寝室里端端正正地贴上了这样一副对联: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中人。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 作 指 导
审题指导:
1.审材料找重点。材料中有三种观点,即“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下人”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中人”,学生通过对比可发现,立意的重点应该放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中人”上。
2.理解关键句含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中人”里,“苦”指什么?传统意义上的饥饿、劳累、挫折是“苦”,而“自律”“独处”“深思”也可以算作“苦”。
3.辨明关系。一是辨明“吃苦”与“人中人”的关系,从句子的结构看,它们属于条件关系,陶行知认为要成为“人中人”,离不开“吃苦”这个条件;二是辨明“人中人”与人民的关系,“人中人”既要融入人民群众之中,又要乐于为人民担负责任,奉献才智。
高分立意:
1.在吃苦中积累丰富的知识和超强的实践能力,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人。
2.“人中人”应该是“开朗乐观,能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乐于奉献,服务社会”“心胸开阔,先天下之忧而忧”“勇于担当,承担社会责任”的人。
误区警示:
1.偷换概念。本次写作核心话题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中人”,但有考生在写作时, 将“吃苦”偷换成“奋斗”。虽然“奋斗”过程中会有“苦”,但将“吃苦”直接改为“奋斗”显然不合适。
2.文章内容如果仅表现在罗列前人“吃苦”事例,而没有深入思考从“吃苦”中能获得怎样的精神价值,没有深入阐述“人中人”的含意,则会显得单薄,没有厚度。在写作中如引用“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饱含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名句,可增强文章内容的厚度和质感。
学生佳作一
素养修养吃苦得 兼具方为人中人
宋 晗
①“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中人”,陶先生改动一字,就跳脱出原句利益至上的狭隘格局,彰显出他作为“人中人”情系天下的博爱胸怀。复旦大学梁永安教授也曾对“人中人”做出过解读:具备素养与修养,做一个优秀的普通人。
②吃苦磨炼意志,提升本领,提高素养,造就“人中人”。
③“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温室里的花儿,随手便可连根拔起;原野中的巨木,向地心伸出长长的须根。贫寒的家境和病弱的身躯是稻盛和夫的苦难,但也赋予了他“特别认真生活”的性格和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的能力。稻盛和夫凭借非凡的商业才能创办了两家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靠丰富的经验将日本航空公司从破产变成盈利。诚然,苦难本身并非财富,而在苦难中提升的素养一定是财富。自律之苦,可抵抗诱惑;独处之苦,可提升自我;思考之苦,可锻炼思维。苦难,是人生的导师,不吃苦则无以提素养,难以成“人中人”。
④吃苦淬炼灵魂,厚养品德,拔高修养,塑造“人中人”。
⑤“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普通”不意味着“平庸”,后者被动地在人海中沉浮,前者积极地融入群体,用自己的能力和热情去帮助他人、奉献社会。只有在雨幕中奔跑过,才会想着为他人撑伞;只有在黑夜中摸索过,才会回馈世界以光明。流落剑南的杜甫,正是遭受了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困境后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亲历饥荒的袁隆平,正是经受了饥饿的煎熬后才萌生了禾下乘凉梦。尊重每个生命,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愿意为他人的幸福而奋斗、奉献,是苦难教给我们的博爱,是为人民负重前行而无怨无悔的修养。
⑥素养与修养,诞生于艰难困苦之中,共显于“人中人”之身。我们每个人都应在苦难中奋起,通过吃苦沉淀素养与修养,做优秀的普通人,做“人中人”。
【技法借鉴】
(1)立意准确,整体把握材料,针对关键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中人”,提出从吃苦中获得素养、修养的观点。
(2)思路清晰,主体段设立“吃苦磨炼意志,提升本领,提高素养,造就‘人中人”“吃苦淬炼灵魂,厚养品德,拔高修养,塑造‘人中人”两个分论点, 并列呈现,相辅相成。
(3)论证有力,第③段稻盛和夫一例,因果论证分析具体深刻;第⑤段杜甫、袁隆平两人的典型事例与反问句结合,增强了说理的力度。
【写作思路】
总:结合材料,引出观点(第①段):素养修养,要在吃苦中获得。
分:从素养、修养两个角度,展开论述(第②~⑤段):吃苦磨炼意志,提升本领,提高素养,造就“人中人”。采用例证法,以稻盛和夫为例论证;吃苦淬炼灵魂,厚养品德,拔高修养,塑造“人中人”。采用引证、例证法论证。
总:总结收束,提出期望(第⑥段):吃苦沉淀素养与修养,做优秀的普通人。
学生佳作二
心怀善意勇担当 高貴灵魂熠闪光
李咪乐
①陶行知先生曾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中人。”这与传统信条的“人上人”思想截然不同,传统信条所追求的“人上人”,是挤破头、拼尽力只为将他人踩在脚下。我们当代青年学生,理应成为陶先生所说的“人中人”,让灵魂熠熠闪光。
②何为“人中人”?“人中人”既不高人一等、自命不凡,又不自轻自贱,不思进取;他们是大众中平凡、普通、堂堂正正、灵魂高贵的人,是浩瀚大海中晶莹的一滴水,历经惊涛骇浪和撞击岛礁的痛楚后,仍能心怀善意、胸怀天下。
③苦中传递善意,灵魂高贵熠熠闪光。梁启超有言:“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张桂梅遭丧夫之苦,仍选择将自己的余生献给山中女娃,燃烧自己只为照亮她们的人生之路;谭婷经历失聪之苦,仍刻苦学习法律,只因心怀梦想,要为聋哑人撑起关爱的伞;朱丽华陷黑暗苦海,失明的她免费为多位残疾人提供工作职位……或许上天为他们关上了一扇门,但他们在寻找光明的同时又为别人打开了一扇窗,他们的灵魂闪耀着光芒。然而也有一些人在经历了泥泞,见证了苦难以后却渐渐熄灭了内心的光,他们抛弃了善良,冷漠地走向自私的渊薮,灵魂失去了光泽,生命失去了风采。这难道不可悲、可叹吗?
④苦中奉献苍生,胸怀天下勇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遭遇贬谪之苦后,仍然心忧天下的担当;“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这是于谦不辞辛苦,奉献苍生的博爱;“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是苏心对千千万万心怀大爱,奉献担当者的深情礼赞!做“人中人”需要一种能耐、一种气度、一种胸襟,张定宇步履蹒跚与时间赛跑,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朱彦夫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退伍后又带领乡亲走出一条充满荆棘的创业之路;黄大发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用生命为百姓开凿大发渠。他们既是人民大众中普通的一员,又是勇于担起重任,造福黎民百姓的担当者,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人中人”。
⑤“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岁月伴苦寒,吃苦方成人。作为新时代青年,让我们笑迎苦难,在苦难中历练人格,增长才干,积蓄服务人民的能量!
【技法借鉴】
(1)立意准确,思想健康。立意紧紧围绕“人中人”展开,将其解读为“平凡、普通、堂堂正正,灵魂高贵”“心怀善意,胸怀天下”的人,具有人文情怀、天下意识,立意积极向上。
(2)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文章先阐述自己对材料的看法,再由对“人中人”的理解入手,展开论述,分别从“传递善意”“奉献担当”两个角度展开,最后总结全篇,发出呼吁。段中观点句、材料句、分析句、总括句环环相扣。
(3)语言颇有文采。一是用排比句丰富内容,增强语势;二是用比喻句进行形象化议论;三是引入形象而又语意丰厚的名句,充实内容。
【写作思路】
总:解读材料,引出观点(第①~②段):青年学生当为“人中人”,心怀善意,胸怀天下。
分:从“传递善意”“奉献担当”两个角度,展开论述(第③~④段):苦中传递善意,灵魂高贵熠熠闪光。引证、例证相结合,例证为主,以张桂梅、朱丽华等人的典型事例论证;苦中奉献苍生,胸怀天下勇担当。引证、例证相结合,引证为主,以范仲淹、于謙等名人名句论证。
总:收束全篇,发出呼吁(第⑤段):笑迎苦难,历练人格,增长才干,积蓄服务人民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