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悟式的深度学习

2023-05-30姜琳

教育·教学科研 2023年1期
关键词:物喜仁人范仲淹

姜琳

(一)课标依据

《课程标准》提到:中学生可利用字典或语文教材中的字词注释来预习古诗或文言文,理解文言课本中的深层思想内涵,形成一定的文化积淀。联系实际,古为今用,最终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根据课标要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看懂课文。然后在教师的引领下,对文本进行准确、深入、富有个性的解读。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从内心深处感知古文震撼人心的魅力;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与作品产生共鸣;站在作者的角度上看作品,站在作品的角度上看待当时的社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以端正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因此要引导学生体味作者凝练、精辟的语言特色;领悟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教材依据

《岳阳楼记》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从写作手法上看主要运用写景抒情的手法;从内容上看,它和其他几篇一样都表现了遇到人生挫折后积极的人生态度,但作者撇开了“小我”的感情抒发,表现了他被贬以后仍旧“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单元依据

第三单元,按文体分有文言散文、唐诗、宋词,按内容来分都是写作者遇到人生挫折以后的生活态度。《岳阳楼记》写作者被贬以后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醉翁亭记》表现作者被贬滁州后不自怨自艾,仍能醉心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行路难》表现作者怀才不遇的郁闷和痛苦,但仍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迈之情。《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表现作者多次遭贬,仍对生活抱有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水调歌头》作者借对明月夜景的喜爱之情,阐述个人感悟,表现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四)文本特点

《岳阳楼记》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名作。文章通过对洞庭湖两种不同景色、不同心情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全文立志高远,气势磅礴,语言优美,不失为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文章描写的景色壮丽、气势恢宏的洞庭景象,曾使古今多少读者为之倾倒;作者昂扬的激情、豁达的胸怀,又曾让古今多少读者振奋砺志!教学中教师要调动所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观其湖、感其情而通其志,进而弘扬传统文化。

(五)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借助工具书和书本注释,读懂课文应该是没问题的。但由于年代久远,以及生活经验的缺乏,学生难以深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文章内涵。因此,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联系时代背景与生活实际,细致地品味语言,深刻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与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

(一)课文整体解析

《岳阳楼记》是一篇千古名文,范仲淹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念。

文章是作者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的邀请为重塑后的岳阳楼提笔创作的散文。文中描绘了登岳阳楼俯瞰到的美景,以及在不同天气下欣赏岳阳楼景色的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为人处世态度,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本文不单单描绘岳阳楼山水景象,更是蕴含了自然景观的明暗变化、气候更迭,结合“迁客骚人”登楼感触进行总体描写,以景象中蕴含的哲理来比喻政治理想,使得文章得到升华。

(二)重点语段细读

1.衔远山,吞长江

洞庭湖是静态景物,“衔”和“吞”运用拟人的手法,化动为静,用“衔”“吞”则使之产生拟人动态,富有生命迹象,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之间存在的联系描写得栩栩如生,表达岳阳楼的景色壮丽、气势雄伟,同时承接下文迁客骚人登楼的感触。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异”,不同。一个“异”字,将“古仁人”与前文“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建立关联,区别是什么呢?“何哉”后直接点明原因,他们能不受自然景物(外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微斯人,吾谁与归

“斯人”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或古仁人)。运用的感叹和反问句式,一方面表达对友人的劝勉之意,愿滕子京注重自身修养,品行高洁,同时怀有远大的理想和报国之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愿以高尚品德和良好的涵养作为待人接物之守则,自身怀有的远大理想和抱负还未实现。

(一)单元教學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实词,注意其古今意义的不同。

2.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暗含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3.了解古代写游记散文的文体特点。

(二)课时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了解文意,体会语言特点。

2.领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1.通过注释和已有的文言知识基础,可以读懂文义。

2.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预习环节

活动设计一:走近名家,温习旧知

阅读、了解范仲淹,温习《小石潭记》《核舟记》和《桃花源记》,比较、感受“记”的文体特点。

(二)教学环节

活动设计二:初读

读准字音及节奏

活动设计三:细读(小组合作,疏通句义)

1.再读课文,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翻译句子。

2.展示并解决难理解的句子。

3.疏通句义、段义后,再读课文,要读出气势。

活动设计四:赏三幅美景

文章哪几段是写景的?请大家找出来读读,结合文中的话语描述一下这些景色。(要求学生大胆地对景色进行品读与描绘。)

明确:2、3、4段是写景的段落。

示例:第二自然段是一幅“巴陵胜状图”。这是一幅“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洞庭全景图。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一幅“淫雨霏霏图”。这是幅“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商旅不行,樯倾楫摧”的阴雨凄景图。第四段描写了一幅“春和景明图”。这是一幅“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和煦春日图。

活动设计五:悟三种情感

1.本文是一篇描写自然风景及建筑景观的文章,通过描绘景象表达个人情感,透过三幅美景,抒发了哪三种不同的情感?请大家找一找、读一读。

2.能否概括出你找到的三种情感?小组合作讨论,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第三自然段抒发“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悲伤之情。第四自然段抒发“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的喜悦之情。第五自然段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活动设计六:品三类人物

1.“情由景生”“情由人生”,在这三种感情之后站着的其实是不同的三类人,你能否说说看?

明确:第一种是“以物而喜、以己而悲”的迁客骚人;第二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第三种是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抱负的范仲淹。

2.在这三类人中,你喜欢哪一类?为什么?

3.范仲淹为何会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我们应从他身上学到什么?(介绍范仲淹的仕途背景和写此文的目的)

明确: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贫困,却刻苦读书,少有大志。据《宋史》记载: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堪其乐也。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勤爱民,有政声,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是一名被貶谪的官员,虽是“迁客骚人”,但与一般的“迁客骚人”不同,他具有古仁人之心,不以一己得失和外部环境的好坏而或喜或悲。他心里装着天下、百姓和君王,忧国忧民。另外,他写此文,是为了委婉规劝好友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试图以自己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来激励滕子京。

活动设计七:背读,课堂小结

再现气势之美——一次洞庭之旅,让我们感受了南国那碧波万顷的阴晴明暗,聆听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解密了忧乐天下的圣者襟怀。让我们深情地背诵全文,永记经典。

(三)作业环节

熟读背诵全文,完成配套练习。

(四)辅导环节

抽背并默写全文,讲评练习。

(五)评价环节

1.能有感情地背诵全诗、翻译全文;

2.能体会作者的情感。

猜你喜欢

物喜仁人范仲淹
生命需要被欣赏
像朋友一样 :杨烨亭
锐词
范仲淹词的传播与接受
范仲淹苦读轶事
仁心、仁人至仁政
关于范仲淹的称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
言过其实
言过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