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语文学科为载体 培植学生家国情怀

2023-05-30钱菊

教育·教学科研 2023年1期
关键词:家国爱国主义情怀

钱菊

以语文学科为载体,积极探究具有可操作性且适合新时代学生全面发展的爱国主义教育,与家长联手共育,从引导、浸润、感受、渗透、表达、深化六方面层层推进,逐步培育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潜移默化地培植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育祖国未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者和继承人。

(一)研究背景

201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简称《纲要》),旨在加强国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纲要》中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保持民族独立自主与民族文化自尊的精神力量,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现在的小学生物质条件优越,几乎没有经历太多的风雨挫折,往往没有吃苦耐劳的顽强品格,如果不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将很难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国之栋梁。在语文课程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引领学生敬仰历史文化,向革命先烈致敬,还可以培育其自主健全的人格,从而达到新课标改革提出的提高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虽然我校属于农村地区学校,但我班学生也同样存在以上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但很多学生认为如今优越的生活、物质的享受都是理所应当,缺少一份感恩,缺少一份热爱。对于“家国情怀”一词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表面,缺少一份传承。因此,家国情怀的培植迫在眉睫。

(二)价值意义

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能引导学生形成高远的民族信念,是培育爱国主义之心、激励爱国主义之志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在平时教育中引导和培育学生的爱国观念,将其落实在课堂和日常生活当中,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教师应落实立德树人,以将学生培养成祖国未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为目标。

此外,通过对中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使他们认识到过去那个艰苦的年代,了解历史,认识国情,珍爱现在的幸福生活,并培育其家国情感,让他们变成一名有责任感、有志向的祖国未来之栋梁。

(一)学科优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情怀。

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最多的一门学科,再加上本身母语的特性,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相对较高。

语文学科本身在教育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承载着学习知识、文学鉴赏、综合能力提升等多重功能,它不仅是一门工具学科,还是承担着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学科。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这门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不断丰富和变化,在整个教书育人过程中的重要性也不断得到凸显。

(二)教材优势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不但符合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征和认知能力,还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融入其中,让小学生容易掌握和吸收。语文教材本身注重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以及热情,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与人文主义情怀,并以了解英雄事迹、领略祖国山水为切入点,在学文字、知历史、品词句、查资料、讲故事、写文章、懂道理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先烈的敬佩与感恩、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对自己是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进一步在内心深处萌发为祖国美好未来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的念想与愿望,从而为之奋斗与努力,激发学习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每个有品德、有素养的人而言,爱国思想是最基础的品德要求,也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基本素养。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在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从小学高年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看,其对爱国之情已有懵懂的概念与感受,但要说真正地领会或从内而外地养成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还尚未达成。总体而言,外在表现多过于内心情感,多流于表面,共情心理尚欠缺,这与新时代背景下人们所处的优越环境有着一定的关联。对于小学高年段学生而言,如何在已有情感的基础上再次升华,真正为自己是祖国的一份子感到骄傲,真心热爱这一片土地,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与研究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力图以语文学科为载体,通过现有教材辅助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在阅读教学中引导

四五年级的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很多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及单元,以不同的视角表现了祖国的伟大和富强。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以一整个单元来诉说家国情怀,古诗、现代文、诗歌,不同体裁的文章都表达了同一种情感;从耳熟能详的周恩来总理到享誉盛名的梅兰芳先生,再到无名的台湾教师,不同的职业同一种热爱,从古至今,爱国主义情怀绵延千年。本单元教学中,我精心制作课件,搜集历史背景资料,通过播放人物纪录片等,引导学生感同身受,换位思考,体会主人公的伟大与满腔爱国情。

书中有不少崇高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四年级语文下册《小英雄雨来(节选)》一文赞扬了雨来不畏强敌、热爱祖国的精神。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扮演鬼子与雨来。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联系上下文合理想象,将鬼子的凶狠狡猾,雨来的不畏强敌、坚贞不屈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虽然这个故事历史久远,却通过学生自己的表演让我们身临其境,进一步体会到雨来之所以无所畏惧、置生死于度外是因为其心中满腔的爱国之情支撑着他,更能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与感激之情,珍惜与热爱现在的美好生活。教学四年级下册《黄继光》一文时,我通过图文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地展现了黄继光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让学生在真实的枪林弹雨中感受戰争的惨烈与震撼,近距离体会主人公英勇顽强的品质。随后让学生自己结合历史背景资料,了解当时中国的落后与弱小,引发学生共情心理,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会其爱国之情。

有了四年级学习的基础,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真正感受到林则徐所说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

(二)在资料查阅中体验

由于学生对历史背景缺乏了解,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与主人公的所作所为及其这种做法背后的情感,因此,在课前与课后查阅有关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明确指出:“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本单元时,教师应提前布置查阅资料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了解历史背景,丰满人物形象,再通过小组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教师适时补充学生遗漏的重要资料,教会学生资料查找的正确方式及筛选能力,从扶到放,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時进一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让学生感受中国少年的历史重任,激发学生发奋图强的强国梦;从《圆明园的毁灭》中领略祖国昔日的辉煌,在一幢幢复原的古代建筑中感叹中国的深厚底蕴,在一幅幅精美的名人书画的鉴赏中了解祖国能人辈出,在一件件奇珍异宝的观赏中赞叹人们的才思泉涌……从那“不可估量的财富”中油然而生一股自豪感,但又因那“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产生强烈的愤懑,以及保护国家的强烈愿望,这便是爱国主义情怀的升华;《小岛》一文中,从小岛上守岛战士的生活与自身生活的对比中,学生体会到了什么是艰难困苦,更能珍惜现今的美好生活,正如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在学习过《黄继光》一文后,我让学生结合《语文练习部分》的历史人物表格,查阅英雄事迹,在一次次的类文阅读中,油然而生敬佩之情,从而立志高远,树立报国之志,培植家国情怀。

(三)在诵读教学中感受

语文教材中的诗词佳作、经典名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诗歌短小却内涵丰富,赞美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通过对“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等内容的补充,感受作家对延安精神的探索、传承和弘扬,抓住排比句,引领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体现诗歌语句工整、句末押韵的特点,在诵读中升华爱国情感。

(四)在口语交际中浸润

在口语交际中,教师需要掌握好教学尺度,寻找德育点,选择好教学内容,发挥口语交际这一新兴模块的功能。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实践,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四年级上册“讲历史人物故事”中,学生可以结合之前查阅的邱少云等民族英雄的资料,配上合适的动作、神态等将之演绎出来。在交流的过程中,如何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淋漓尽致又跃然纸上?我想必定是对主人公有过深层次地了解,感受到其坚定的决心、爱国的热情,才能扮演好这一角色吧!

在交流五年级下册“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中,学生可以通过采访、调查自己身边的亲人长辈,从祖辈的口中了解他们小时候的故事,看看过去的老照片。通过过去与现今的对比,长辈与自己经历的对比,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如今生活的美好,明白这一切都离不开先辈们的开拓与创新,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从而使学生热爱新时代,对未来有更多的期待。

在五年级下册“我是小小讲解员”的交流中,学生可选择博物馆、艺术馆等担任讲解员,通过自己的讲解,挖掘出我国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产生自豪感与骄傲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五)在习作教学中表达

写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综合培养方法,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又可以培养学生剖析、解答现实问题的能力。在习作过程中,教师围绕爱国主义主题,展开特定习作的教学。例如,四年级上册“推荐一个好地方”和四年级下册“游”,让学生通过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索欲,进一步升华其爱国热情。再如,五年级上册“二十年后的家乡”,让同学们扮演一回小记者,采访爸爸妈妈小时候的家乡是什么样的,并和自己现在的生活环境进行对比,发现新时代的日新月异,再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未来社会有哪些更好的变化会出现。“如果想要打造自己想象中的社会环境,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从这一思考中,让学生产生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

在五年级上册“介绍一种事物”和五年级下册“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习作中,教师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一组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中国特色美食或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在学生观赏浏览的同时,教师还可引领他们深入认识并了解中国美食,体验中国独特的文化,认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等,从而体验我国深厚的文化历史和底蕴,并感受我们祖国的地广物博,如此才能更有效地激励他们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油然而生一股自豪感。

(六)在家班共育中深化

理论基础离不开实践,班级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枯燥的学习必定会引起学生的厌倦,没有后续的跟进,学生将很快遗忘之前所学。因此,家班共育应运而生。为使家班主题保持一致性,我策划了这样几个社区实践活动,力求借助家庭教育的熏陶,助力小学语文高年段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助力家长改变育儿观,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向爸爸妈妈学习制作一道家乡菜,拍成小视频,与同学分享制作过程,领略祖国各地美食。

(2)带着国旗去旅行,让鲜艳的红领巾成为我们最骄傲的颜色。

(3)上网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与同学交流自己最想去的旅游景点,让其他同学听了你的介绍后也产生向往之心。

(4)向先烈致敬,表达自己对他们崇高的敬意。

(5)查阅资料,领略中国文化优秀遗产(吃、穿、用、装饰等),如果有条件,可以带着爸爸妈妈一起真实地领略制作过程。

(6)观看爱国主义电影,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记录下来。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遗产,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而青少年是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因此,我们要以课堂为主阵地进行学科德育的渗透,利用课程中的语言文字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和道德熏陶,从而培植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猜你喜欢

家国爱国主义情怀
赣鄱情怀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
“五老”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