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与德育审美化育人的实践研究

2023-05-30顾婴

教育·教学科研 2023年1期
关键词:美育戏剧育人

顾婴

戏剧是融音乐、舞蹈、美术、文学、活动等为一体来传播真、善、美的德育载体。利用跨学科式的、多维度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开发多渠道的课程教育与展示方式,从中挖掘德育审美化育人的显性和隐性功能,让学生在积淀真知、感悟善良和美好中成就品格。我校近七年以来,运用教育戏剧构建美育文化场,把教育戏剧作为一种美育教学类型、内容、手段融入理念、环境、课程、文化等美育体系中,创新美育方式,变革育人模式,以美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一)厘清德育与戏剧美育的内在机理

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德育与戏剧教育的范畴、内涵及价值,分析德育与戏剧的内在勾连,探索出连结德育“真、善、美”本质与戏剧教育“至善至美”追求的“一致性”价值内核,初步形成德育与戏剧协同育人的价值共识。

(二)构建德育与戏剧美育的路径策略

通过行动研究,一是基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四个要素,构建学校“衍美德育课程”,明确了“以善润德,以美养性”的课程理念;二是整合课程、环境、活动三个载体,以戏剧“入境—入情—入理—入行”为策略,明确“课程育善、文化润善、活动促善”德育路径与课程德育、环境德育、活动德育的方式;三是优化“三戏四美”,即“戏娃有礼、戏剧有趣、戏娃有角”,凸显“礼仪美、善良美、自信美、自主美”的德育活动序列;四是解决了德育教育没有载体的问题,为推进德育与戏剧审美化育人奠定基础。

(三)提炼德育与戏剧美育的经验总结

通过经验总结法,提炼了“以善润德,以美养性”的学校德育教育思想内涵,形成了戏剧德育内涵共识“衍美德育课程”逻辑结构图;开发了《五常修身》德育校本课程,形成了系列剧本集;梳理了“三戏四美”德育成长序列活动,形成了升旗仪式剧本集及系列活动方案,促进了德育向审美化方向发展。

(一)形成了“衍美德育”的戏剧德育内涵共识

戏剧德育的本质是以戏剧为载体,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美育教育。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学校“美美与共”办学理念引领下,聚焦“求真、尚善、至美”的育人目标,从八个维度构建了“衍美德育”的内在逻辑结构,形成了“以善养德,以美润性”的学校德育思想内涵,树立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真、善、美促全面发展的戏剧德育审美化内涵共识。(如图1所示)

(二)构建了“三维衍善”的戏剧德育实施途径

基于国家教育方针和德育工作指南,整合课程教学、环境文化、校园活动三个维度,构建了“课程渗透”“环境浸润”“活动体验”戏剧德育深度融合的协化推进路径,将德育内容融合到教育的全过程。(如图2所示)

1.課程教学渗透

(1)《小水手,大航母》科技课程

整合科技创新与学校德育,纵向深化科技育人内涵;在课程实施中渗透“以善润德,以美养性”的德育理念,融入戏剧元素和方法,给予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感知、体验与实践的机会,使之兼顾培养“科学品质求真美和道德品质尚善美”的内涵。

(2)《小学戏剧》戏剧课程

在以“礼、孝、仁、智、信”为主线的戏剧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游戏、绘本、故事等戏剧载体,融入基本演技、第三者问题解决、定格画面、剧本写作等戏剧方法,让学生在思想表达、语言沟通、团队合作中树立自信、培养同理心,并在“五常”经典的表演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3)《五常修身》行规课程

通过整合学校一日在校常规、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四节气、传承国学、爱国主义教育等知识内容,用“行规论坛剧”“心理剧”“校园事件剧”等多种戏剧形式,给予学生表演和展示的机会,着力体现“文明礼貌、团结友善、感恩孝敬、明辨是非、诚信有责”的行为规范和“新五常”教育目标。

2.环境文化营造

学校基于美学常识和生态理念,以“环境是育人的力量”“人与环境互助服务”为核心思想,围绕“礼仪美、生命美、感恩美、劳动美、志向美”营造了静思小道、童年花圃、领巾果园、少儿农庄、梦想竹林等五个生态美环境场,建设了专业剧场、默剧场、廊剧场等六个教育剧场和“戏”形象标识。

3.序列活动设计

《戏娃有礼》活动:在德育课题引领下,围绕“升旗礼”“入队礼”“十岁礼”“毕业礼”等内容,采用“入境感知、入情体验、入理感悟、入行转化”的教育戏剧方式,将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内化为个人品格。

《戏娃有趣》活动:以原有的“四季活动”为基础,融合传统文化、学科节日、社会实践、科艺体育、心理健康等内容;通过“知春”与“赏秋”两个项目化的形式开展,各年级全员导师根据学科与自然的特点,设计贴近学生发展需求的内容,呈现自主、自然、真实、开放的生命成长特征。

《戏娃有角》活动:借助“戏娃当家”自主岗位建设,针对当家过程中发现的行规养成问题,运用行规论坛剧的方式,让学生在自编、自导、自演的过程中,扮演不同角色,感悟不同人物内心思考、行为表现;关注学生从多个角度对各种问题、事件的观察、反思、讨论和行为判断。

(三)创新了“教育戏剧”的戏剧德育体验方式

一是开发和融合了《五常修身》《小水手,大航母》《小学戏剧》德育校本课程,运用教育戏剧教学习式,创新了智力培养与道德培育的统一、知识学习与戏剧实践方法一致的戏剧德育教学方式。(如图3所示)

《五常修身》课程前期的排练剧本,是学生探究学习生活,围绕真实的情境找寻改进之处,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养成教育主题活动的开展,整合各年级德育主题,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凸显“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自主发展、合作参与”的必备品格。

《小水手,大航母》科技教育校本课程中,既关注“新五常”教育,又确立了各年级加强科技教育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专家外衣、角色模仿、思路追踪、墙上画像等教育戏剧习式,优化课堂教学形式。通过科技教育主题活动的开展,整合各年级德育主题,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品质的同时,凸显“品行、生命、幸福、实践、志向”的“衍美德育”内涵。

《小学戏剧》以做游戏学表演、读绘本学表演、讲故事学表演、戏剧综合表演,四种戏剧表演形式,从学习戏剧元素和剧场语言、掌握戏剧的基本演技到以第三者的身份参与到情境当中,通过故事创编、故事整理、定格画面、剧本写作等方法与过程,呈现具体的生活事件,渗透小公民的社会责任教育。

二是营造了外显“戏剧美”的形象标识和赋予“创造美”的廊剧场、厅剧场等的物理空间,内蕴“生态美”的静思小道、童年花圃、领巾果园、少儿农庄、梦想竹林的“五大”环境区,彰显“戏剧美”的校徽、标牌的形象标识,用戏剧文化浸润的方式润德养性。

根据“衍美德育”课程中“礼、孝、仁、智、信”的目標,开发并举办具有序列性的活动主题,创造有效条件,让学生走进相应的活动场所开展探究与实践行动。例如,在“静思小道”开展入学仪式等活动,培育“礼仪美”;在“童年花圃”表演“我与花儿共成长”入队活动,渗透“生命美”;在“领巾果园”与父母演绎“十岁生日学感恩”,引导“感恩美”;在“少儿农庄”学做小农民,唱响“劳动美”之歌;在“梦想竹林”借物寄情、借“剧”言志,树立“志向美”;在“航博创新”剧场以“科普剧”“科普微童话”等形式,创造科技之美。

三是把戏剧融入德育的舞台,以“角色体验”的活动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国防教育等有机融入校园活动中,形成了“三戏四美”德育成长序列活动。

(一)戏剧德育的审美化内涵得到深化

戏剧德育是以德育为本质,以尊重学生主体性为原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民基础道德教育等德育内容中,融入体现美育特征的戏剧方式,体现以戏剧践行美育的审美化价值追求,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展“教育戏剧”和学校德育课程有效整合,优化德育课程建设,整合整个德育工作体系,让德育创新有更全面、全员化的参与,推动学校的办学品质提升和内涵深化发展。

(二)戏剧德育的协同化实施成为自觉

教师的育人功能是巨大的,广大教师依据德育工作指南、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融合教育戏剧方式,主动创新,开展课程教学渗透、文化环境浸润、校园活动体验等多种教育教学方式实践。近两年来,基于“教育戏剧”开展的区级课题有3项,教师文章获奖的有10余篇;承办了10多场以“衍美德育”为主题的市区镇三级活动,发挥了德育协同的教育功能。

(三)戏剧德育的情感化体验促进养成

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在演戏与看戏、入戏与出戏的角色交互转换和再构过程中,自我意识、自我发展得到促进,实现了道德认知和思想情感的发展。近年来,学生在各类体验活动中,提升了核心素养。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创造了很多的平台,在德育、美育等各类比赛中300多人次获奖。

(一)厘清了德育与戏剧审美化育人的内在关联

每一门课程都有其独特的学科育人价值,通过研究与实践,以戏剧教育为突破口的德育,既彰显了德育价值,又凸显了审美内涵,特别是在教育的戏剧过程中发掘了德育功能,创新了德育实践,体现了德美融合,厘清了德育与戏剧审美化育人的内在机理。(如图9所示)

一是育人目标的“一致性”。从宏观教育层面讲,德育与美育都属于“心育”范畴。德育的本质是善的教育,戏剧是美的教育。两者都是通过心灵的教育,达到“至善至美”的目标,塑造“真善美”的高尚人格。其情感、态度、价值观追求具有一致性。

二是育人内容的“相融性”。德育与戏剧都含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遵守公民基础道德等立德树人的教育内容,虽然实施的方式不同,但殊途同归,具有高度的相融性。

三是育人功能的“情感性”。德育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进内心的感悟;而戏剧是“情境性、情节性、情感性”的情感审美陶冶,两者相互渗透与融合,会产生德育理性与戏剧感性的育人跨界美。

(二)创新了戏剧德育“审美化”体验模式

运用戏剧美育的形象性、情感性、体验性和自主性特质,创新了“入境(形象性)—入情(情感性)—入理(体验性)—入行(自主性)”戏剧德育“审美化”体验模式。即:入境——通过听、说、演等感官形象性地感知;入情——在亲身参与、体验中启动同理心,产生道德情感的共鸣;入理——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体会并感悟蕴含其中的道理和认知;入行——在入戏与出戏的过程中乐于参与,进而在思想转化的过程中自主促进品德与社会化行为。(如图10所示)

德育与戏剧审美化育人的实践研究,是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教育戏剧践行德育,把戏剧的元素与方法融入德育的途径与育人的方式中,创新了戏剧德育审美化育人的核心理念,变革了用戏剧的元素与方式开展德育,丰富了学生的活动体验,更让学生在美的熏陶过程中养成了善良、自信、阳光、健康的美好品德,陶冶了性情,提升了审美素养。可以说,戏剧与德育的审美化育人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显著成效的。

“德育与戏剧审美化育人”的有效实施还要依赖完善的评价机制。在已经初步研制的表现性评价、展示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评价的特征和原则、指标与内容、形式与方法,形成德美相融的激励性评价体系,需在下阶段进一步地研究和思考。

【本文系闵行区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应用教育戏剧,促进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QY2019111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美育戏剧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有趣的戏剧课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戏剧类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