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体”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探索
2023-05-30张甲甲
张甲甲
新课程标准强调,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能够高效地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在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的教学中,教学通过水循环示意图的辨析和“自学窗”学习拓展,把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地位相结合,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这就是“双主体”教学模式的体现。
一、“双主体”教学模式衍生背景
地理学科包含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类,具有较强的推理性和社会性。水循环是自然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内容跨越的空间尺度大,联系和影响的地理要素多且杂,理解水循环的机理和水平衡的原理需要物理、生物等学科的知识储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采取恰当的方法。而处于高中阶段的中学生,有其特有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一方面是其观察、想象、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另一方面是由于其生活经历的限制而导致对社会生活现象缺乏了解。根据新课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这一理念,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选取学生感触比较深的生活案例,以生活案例为切入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二、“雙主体”教学模式的探索
1.教师是教的主体。
“双主体”教学就是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探究和独立自主的学习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际参与和切身体会,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获得学习的满足感,进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动手操作能力。
2.学生是学的主体。
学生是学的主体,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自己独立解决一些问题上。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将其再加工、再发现,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新课程着重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有些教师一方面对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不自信,另一方面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担忧,害怕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无法应对课堂上学生的突然发问而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
三、“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反思
1.提高教师水平。
“双主体”教学把教师从传统的教学中解放出来,但对教师的各方面要求更高,尤其体现在教师对本学科的知识储备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行动的执行者,更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这样就倒逼教师不断进行学习和提升,体现在如何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学习主体进行课程目标、课程资源、学习方法等的整合上,进而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潜能。上述教师能力的整合,长久坚持并内化形成“双主体”教育理念,积累和提升个体教学经验,最终提高了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2.践行新课程理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比较单一,知识的传递也是单向的传递,这对学生思维的拓展是十分不利的。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把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大的舞台去思考、探索自己的未解之谜,激发学生的潜能。而这些方面的实现必须要有教师的参与。如果没有教师自己的观念和行为的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教师要真正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真组织教学,以自己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超的教学手段作用于学生,通过双方互动,真正践行新课程理念。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采取“双主体”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素质的提升。教师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开拓创新,赋予高中地理教学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