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视角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设计
2023-05-30许玲
许玲
摘 要:传统教学往往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探究如何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质量。如果换一个角度,从学生视角入手,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课堂更感兴趣,通过分析各个教学环节,教师就能获得更多的收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选择合适的例子,拓展教学资源、设置思维矛盾点、调整评价标准,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生视角 教学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分析问题,让课堂变得“基于学生,为了学生,关注学生,发展学生”。要提升教学效率,关注学生学习的价值认同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此外,还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一、“浸润心灵”,加强价值认同感
学习价值是指学生在学习后的收获,包括教师通过课堂传递给学生的触及内心世界的信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对学习价值的认同感,产生“我想学”的感受,这样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究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感悟,然后提出具有生活性的问题,让他们进行探究。在解决生活难题的同时,学生会获得成就感,继而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比如,在学习《集体生活邀请我》时,笔者发现有一些留守儿童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和他人交流,为了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班集体,构筑和谐稳定的班级,笔者设计了“集体温暖”系列活动(如下雨的时候有学生忘记带雨具,可以用班集体准备的“爱心雨披”;有学生学习困难,可以在“班级互助小组”中寻求帮助)。此外,笔者还让学生试着思考自己能从班集体中获得什么,能给班集体付出什么(如有的学生提出自己擅长绘画,可以帮助班集体绘制黑板报,布置文化角)。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原来自己也被班集体关怀、爱护,同时将关爱传递给班级中的其他人,这时候再学习“集体生活邀请我”,学生感触更深刻,能深入分析。同时,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习能切实帮助自己改善和他人的关系,进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二、“寓理于例”,提升结构流畅感
以生为本的课堂要体现出简约、朴实、逻辑严密的结构,让学生觉得课堂学习的过程十分流畅。教师要避免为了展现教学技巧而设计教学环节,要基于学生的视角,思考如何提升教学的合理性;要从“教材理论结构”转向“学习结构”设计,构筑从感性到理性的课堂,让学生从具体的例子中获得启迪,获得理性思考。
比如,在教学《生活需要法律》时,笔者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一些视频资料,呈现出日常生活中各种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如有人违反交通规则,乱穿马路;有人酒后驾车;有人在网络上散布各种谣言等),让学生具体分析这些案例,说一说他们违反了哪些法律,可能造成的后果,他们将会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促使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转向理性。然后,让学生整合归纳,说一说在生活中具体有哪些法律,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法律?在遇到各种违法乱纪的情况时,应该如何处理?这样的教学结构体现了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相关知识,认识到生活中不能缺少法律。
三、拓展资源,关注过程兴奋感
在基于学生视角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把握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初中学生在专注学习二十分钟之后,注意力会逐渐涣散,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能够拓展学习资料,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的兴奋感,让学生更投入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比如,在教学《依法行使权利》时,笔者让学生自主阅读资料,初步了解公民有哪些权利,在生活中应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当学生的注意力不太集中,学习效果变差的时候,笔者抛出一个比较复杂的案例,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如何解决问题。“某小区要安装电梯,住在高层的居民认为能方便老人上下楼,是一件好事,但是底楼的居民认为没必要安装电梯,而且会影响采光、带来噪声。双方各执一词,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如果你是居委会工作人员,该如何调解邻里关系,解决这个问题呢?”该问题有可辩性,而且政府针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容易遇到的问题,所以他们的兴奋点被激发,各自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笔者让学生围绕《物权法》的某些条文深入分析,试着找出一个对双方都有益的解决方案。
教学资源的拓展要具有真实性、复杂性,必须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样他们才有想要探究的欲望,同时要有一定的可辩性,能够让学生有一定空间展现自己的学习能力。
四、创设矛盾,激活思维冲突感
迈克尔·桑德尔教授提出,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住哪些知识,而在于如何触发你的思考。因此,在基于学生视角设计教学策略的时候,教师需要考虑学生在对哪些问题的理解上容易产生思维冲突。这样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张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比如,在教学《公民基本权利》和《公民基本义务》时,考虑到学生会对如何处理好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感到困惑,笔者便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小区里有一位老大爷,喜欢在屋子里堆放各种垃圾,弄得房间臭气熏天,邻居因此报警,认为其扰民,但是他坚决不改,认为垃圾放在自己的房间,这是自己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该如何解决呢?”结合此问题,学生认为,根据“住宅自由权”,在自己的屋子里堆放垃圾是合理的行为,但是应该有个前提,就是不能影响周围人的正常生活。垃圾散发的臭味的确影響了周围人的生活,会造成气味污染、虫害滋生和安全隐患等问题,超过了邻居的心理容忍边界,所以还是需要解决的。
在进行课堂预设的时候,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思考问题,想一想学生可能会对哪些问题产生困惑。此外,在实际教学中,还要充分把握各种课堂生成性资源,当学生陷入困惑,或者出现矛盾观点的时候,要及时把握,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
五、调整标准,满足评价获得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自评和互评。通过自评,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进而提升自己的满足感;通过互评,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找到差距,明确自主学习的方向。
比如,在教学《中国担当》时,笔者组织学生参与自主探究活动,了解中国维和官兵的行动,了解中国全方位参加全球治理的过程,并思考中国为什么要这么做,在未来中国又会如何展现大国担当。在学生收集资料、讨论分析、完成小论文的环节中,分别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最后,笔者调整评价标准,让学生认识到在不同的学习过程中,评价标准也不一样。因此,教师要采用多元化评价的方式,调整评价标准,优化评价方案,让学生在动态评价中获得满足感。
教师基于学生视角设计各种教学活动,能够了解学生的切实需求,并结合学生的学情设计教学环节。这样,就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中,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余克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思考[J].名师在线,2021(30):64-65.
[2]党成林.构建“真学课堂”,发展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J].基础教育研究,2020(2):33-34.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和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