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提升审美素养的路径
2023-05-30彭建芳
彭建芳
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音乐美的表现形式,从而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小学音乐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时,要做到因材施教,张扬个性。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感受美
教师在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素养时,应启发学生自我感知,说出自己对于音乐、歌曲的感受,让学生能初步鉴赏音乐美。教学中,教师恰当地引导,让学生品味旋律、节奏等所营造的美学意境,理解其中的情感,体会韵味美和真挚美,升级审美趣味。
如在教学《乡间的小路》时,教师不设范围和标准,让学生先对照乐谱唱出歌词和旋律,初步自我感知后,教師再引导学生对于乡间、田野、自然风光进行想象。有的学生想象自己在暮归老牛的陪伴下哼着小曲走在乡间小路上;有的学生想象自己拿着狗尾巴草蹦蹦跳跳地走在开满野花的田地间;有的学生联想到描写乡间美景的诗词:“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学生想象着一幅幅乡间美景,如诗如画,令人沉醉,很容易就感受到歌曲活泼欢快的节奏以及歌曲的意蕴美。
深入探究,透过音律欣赏美
只有多聆听、多思考,才能理解不同乐曲的结构、旋律、内涵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聆听音乐作品,在聆听中对比、思考。
如在教学《乡间的小路》时,学生整体感知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聆听歌曲,找出歌曲中的关键形象或事物,有哪些描述它们的形容词或动词。接着让学生再次聆听歌曲,找出歌曲中直接描述主人公的内容,思考是谁在哼着乡居小唱,是谁在吹响短笛。让学生进入情境中,忽略“他”这一名词,代入演唱者的情绪,是“我”在唱、在笑。将平面歌词描绘的画面,变为立体的乡间风景,让学生想象是自己走在路上,在听、唱中感知艺术形象,发现音乐蕴含的美学风格。
教师要为每一次聆听划定指定的目标。比如在教学《共产儿童团歌》时,在介绍歌曲的背景后,学生知道了小英雄雨来、海娃、小兵张嘎以及王二小等都是儿童团的团员。教师紧接着说:“你们是不是特别想加入儿童团呢?让我们乘着时光隧道回到革命战争时期,先来学习他们的团歌吧!”紧接着引导学生进行了第一次聆听,并提问:“歌曲唱了什么内容?你对哪一句歌词印象最深刻?”学生通过聆听找到了歌曲中的“准备好”“时刻准备着”“主人”“接班人”等词句,并从这些词中感受到儿童团员的满腔热情和坚定的信心。
第二次聆听时提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来演唱呢?”学生发现歌曲的情感是坚定、有力的,应该用自豪、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通过踏步感受、讨论、比较,学生发现歌曲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以及经常踏步集合的《运动员进行曲》一样都是进行曲,是军队中用来调整步伐、壮军威、鼓士气的队列音乐。
第三次聆听,解决问题:“歌曲是几拍子的?”学生在律动中感受到这首歌曲是4/4拍的,4/4拍的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4/4拍除了刚才的表现方式外,还可以用拍手拍肩、踏步、拍腿等方式表现。
第四次聆听,教师继续提问:“什么节奏让歌曲这么有气势呢?歌曲的两个乐句在节奏和旋律上有什么相同点以及不同的地方?”学生经过观察、对比,感受了附点节奏,发现了乐曲同头换尾的特点。最后,学生就能用坚定有力的情感、有弹性的声音表现出儿童团员坚强、勇敢、充满朝气、积极向上的形象。
教学中,教师通过“审美感知—艺术表现—音乐情感的传递”这一过程,螺旋式推进聆听教学的深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音乐的韵律美、情感美。
激发情趣,浸入生活表现美
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审美能力在具体情境中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学中,教师首先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激发学生情感,将情绪情感变为个人审美素养中的重要一环。其次,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感受不同审美观念、审美心理,从理解他人的审美思维中,获得更独特的审美反馈。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组织游戏、讨论、表演、比赛等不同的合作学习活动。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可选择语言、游戏、活动、信息技术等不同方法创设情境。如欣赏歌曲《渔舟唱晚》,就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给学生导入歌曲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滕王阁序》中的片段,让学生着重体会“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对歌曲呈现的音乐形象有所理解。对其用缓慢速度、平稳节奏营造的氛围产生情感共鸣,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渔夫荡桨归舟、乘风破浪的欢乐情绪。
而在教学《京调》时,教师可以播放京剧行当不同角色的图片,让学生对京剧的行当、表演形式等进行小组知识抢答,再通过“视频+讲解”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京剧。在学会歌曲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角色,做简单的京剧表演亮相动作等,进行“我来做你来猜”的合作游戏。也可以播放专业京剧演员的一段视频,呈现京剧的视觉盛宴,师生跟着视频学习,近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合作、情境中感受国粹的韵律美、节奏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素养。
以《彝家娃娃真幸福》为例展开合作教学,教师可不断转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审美学习模式,布置不同的合作任务。第一阶段,由教师唱出每一个乐曲的前半部分,例如白衣白帽、银项链啰,学生唱出后半句的音乐衬词,衬词的节奏、旋律较简单,学生能较快上手,快速获得成就感。将歌曲的快乐情绪与自己此时的快乐感受慢慢融为一体。在第二阶段,由学生唱前半句教师唱后半句,互换位置,用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学习演唱的兴趣。第三阶段,则让学生在已经初步掌握演唱方法之后进入生生合作的环节,学生接龙演唱歌曲,深层次感受音乐的欢快氛围。在第一遍演唱之后进行交流讨论,评评谁的哪一句唱得更好,为什么?在彼此建议中实现对个人审美认知的升级和彼此审美想法的交流。第二遍则可用歌伴舞的形式完成接龙,学生依次跳起欢快的舞蹈,用表演、身体动作感受彝族民歌的韵味,还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即兴编创,发挥才干创造美
即兴编创是发挥想象力、释放艺术潜能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音乐思维,提升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理解、体验后,指导学生根据音乐情绪、特点即兴编创,通过声势、律动、舞蹈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用自己喜爱的方法传递音乐中的美。
例如在教学《剪羊毛》时,学生在赏析歌曲后,引导他们选择跺脚、拍腿、拍手的方式展现音乐中的节奏。在完成第一遍活动之后,请学生思考是否可以将不同的表现形式,或已经完成的“肢体+音乐”组合进行变形,创造小组或班级个性音乐。在拓展延伸时,要求学生运用多种声音材料和乐器,为歌曲、舞蹈等进行即兴伴奏。但要求能解析自己编创音乐所要传递的情感,结合生活情境编创、表演,避免学生没有规律、目标地进行创作。在学生思考并自我演练之后依次表演,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和感受,试着简单说出该段音乐形式传递了怎样的情绪,表现了怎样的音乐美感。
小学音乐中的审美素养培养,主要是让学生在体会音乐要素的基础上,深刻感受到音乐的情绪价值、美学内容。学生经历了音乐中的创设情境、深入探究、激发情趣和即兴创编,从而在音乐意境中感受、熏陶,获得情感发展。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引导、鼓励和激发学生,使其审美思维不断升华,提升其审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