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灵魂卸下枷锁 让生命绽放光芒
2023-05-30高彩梅
高彩梅
杨晓景是近年来“文学陕军”中异军突起的一颗新星。很早以前就读过她的长篇小说《小脚》,对主人公刘氏的印象十分深刻,感觉她是一个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作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文字特别有力量的作家。近日,经过五年的潜心创作和深厚积淀,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奔跑的叶子》(又名《彼岸花明》)正式出版。这部作品先后被陕西省委宣传部列为2020年度重点文艺创作项目,被陕西省作协确定为2021年主题创作扶持项目,由于内容涉及医改,社会关注度很高。对她的新作抱以极大期待的我读了这部作品后,不禁被其中的文字和情节深深震撼。
“敞开了存在者的存在(海德格尔语)”,《奔跑的叶子》敞开了一个小说家独特的语感、智慧、风格和气味。
小说布局精巧,结构奇特,以“书中书”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分成两半包裹在最外层的,是以小报记者和南山医院之间的矛盾为核心的引子和结尾。中间则是一部时间跨度长达四十余年,以主人公陈灵均特殊的人生轨迹为线索的长篇小说。除了这条明线外,还穿插着多条暗线,比如,陕北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线、医疗卫生改革线等。在小说开头部分,以作家梁馨妤尚未出版的书稿出现,借给古都日报社编辑魏立彦阅读,是为了帮助他解开心中的一些疑惑。通过这位编辑的眼睛,跟随着主人公的足迹,读者从家庭走向社会,从农村来到城市,从学校进入单位,从计划经济时代跨越到市场经济时代,从体制内来到体制外。各行各业一个个家庭背景不同思想性格不同的人物渐渐涌现出来,他们或与主人公同行,或与其工作生活交织、碰撞,真实地再现了一个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如此庞大而复杂的结构,需要作者具有极强的谋篇布局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作家扎实的写作功底和娴熟的写作技巧。
虽然小说中大部分的故事都发生在医院,但是作家却在开头提醒读者,这不是一部单纯的医疗题材小说,而是“关于人的生命、健康、价值和尊严的小说”。
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主题来创作?大概跟她特殊的经历有关。出生于70年代初的杨晓景目睹了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变迁,她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在县级医院和市级医院工作过三十年,先后涉足护理、临床、统计三个专业、四个岗位,对医院的护理、临床和管理工作都很了解,对生命和健康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她的笔下,小说的主人公就像一颗被人世的尘埃遮蔽的珍珠,经过岁月反复地淘洗、磨砺,最终突破层层束缚,让年轻的富有创造力的生命绽放出夺目的光彩。不仅让理想照亮了自己的前程,还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温暖和全新的希望。
他的故事,让我不禁联想起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中的高加林。高加林和陈灵均一样,也是陕北农村贫困家庭出身,聪明、好学、勤奋、努力,怀着一腔大展宏图的热血,渴望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但是却被命运无情地捉弄之后又回到了农村。和高加林不同的是,《奔跑的叶子》中的陈灵均不是靠“走后门”走出农村的,他每向前迈出一步,靠的都是自己的实力。他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清晰的奋斗目标,面对种种挫折和阻碍,不是麻木地接受,无奈地放弃,而是不断地思考和钻研,积极地为自己寻找出路,开辟道路。无论身边的环境如何复杂,他都没有失去正直善良的本性,没有忘记治病救人的初心,拒绝被周围的人同化,因而才会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时期,义无反顾地放弃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待遇,冒着巨大的风险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办一家具有人文精神的医院。他希望在这家医院里,病人不仅能用最少的钱治好病,还能得到医护人员发自内心的关爱;医务人员的才华都能到合理利用,劳动价值也能得到充分体现,无论在医院里,还是在社会上,都比以前活得更有尊严。
在小说的前半部分,杨晓景用了十几章的内容讲述了陈灵均的成长过程。她用一个具有独立思考意识的孩子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的家庭文化、社会文化、教育理念,发现了很多成年人没有发现的“问题”。比如,缺乏民主的家庭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话”,不给他们自由表达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是家长自己并不具备“榜样”的力量,错误的引导反而影响了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让他们变得胆小懦弱,没有主见;学校死板僵化的教育模式和老师照本宣科强输硬灌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压制了孩子的个性,不能充分调动学习兴趣,让一些特别聪颖活泼的学生无法把精力集中到学业上来;写作文的时候,面对学生诚实的表达,老师却对其进行道德绑架,要求他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按照所谓的“标准”说假话,使一些人从小就形成了谨言慎行随波逐流的思想观念。
长期深陷于饥饿、寒冷、贫穷、疾病、自卑、屈辱、超负荷的体力劳动当中的陈灵均,面对没完没了的苦难和毫无希望的生活,一次又一次发出痛苦的疑问:生产队年年收回来那么多的麦子,为什么咱们家吃不上白面?为什么我们活得这样难?人活在世上到底是为了什么?小小年纪为何会想到如此深奥的问题?我想,这大概就是他身上所具有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吧。从父亲的回答和路遥的作品中,他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明白了努力学习是改变自己和家人命运的唯一途径,于是便踏上了艰辛而漫长的奋斗旅程。
上帝在《圣经·启示录》中的形象是光的主体:“我立刻被圣灵感动,见有一个宝座安置在天上,又有一位坐在宝座上。看那坐着的,好像碧玉和红宝石,又有虹围着宝座,好像绿宝石”。“碧玉”“红宝石”“虹”“绿宝石”这些关于上帝本体描述的意象,与主人公陈灵均的梦想和“奋斗情结”其实是同一意义上的隐喻。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光,不是用名利涂抹出来的光,而是信念和理想之光,智慧和善良之光,价值和尊严之光。像杨晓景这种给生命赋予了真善美的光芒的写作,无疑给文学带来了真正异质的东西。小说像卸掉化妆和道具的舞蹈,呈现出一种原生的野性和冲撞力,势如黄河奔流,体现出作家个人的才情、学识、智慧和不羁的灵魂,给浮躁的生活带来了睿智的思考和激勵人奋发向上的力量。
在她的小说中,社会就像一架结构复杂的机器,不同的部件按照不同的功能或疾或缓地运转着。医院也是一架机器,有统一的控制和管理系统,但不同的科室各有各的专业、目标、要求、运行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矛盾冲突。无论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她都能将附着于人身上的文化、修养、风俗、观念、习惯等,描绘得栩栩如生。一如《红楼梦》以贾府衰亡描写上至朝廷,官场,下到市井、乡里的人情世故和风尚习惯,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使众多人物活动于同一空间和时间。
在四十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发生在医疗系统的故事很多,可能用一百万字都写不完,但是她着重选取了我国医疗改革的几个关键节点,通过倒叙、正叙和插叙等方式,把不同阶段不同级别医院的医疗水平展现出来的同时,将国家的政策,行业的体制、制度,管理人员的决策,与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之间的联系呈现给读者。因为在很多人的眼里,医院就像“隐藏在城市丛林中的神秘古堡”,一般人是进不去的。她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勇敢地将“古堡”的大门打开,让外面的人得以了解“古堡”中不为人知的那一面。
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一些政策出台后,医院的管理者抱着盲目乐观的心态为医院和职工积极地“谋福利”,结果却背上巨额债务。医院效益不好,院长为了完成上面给自己定的“任务”,又把“任务”分摊到临床科室,很多科室因为完不成任务拿不到全工资,医务人员的生活陷入窘境。医生出于责任心给久治不愈的患者做细菌培养,反而遭到误解。医生过劳现象十分普遍。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妇产科女医生江雪怀孕四个多月仍然要从事高强度的工作,连续数日每天做好几台手术,还要到偏远乡镇下乡,由于道路过于颠簸不幸流产,落下多年不孕的病根。医生在行医过程中承受的风险也是常人難以想象的。耳鼻喉科医生杜海军为一名患儿取出喉部的异物后,因其病情过重操作十分困难,留下了后遗症,遭到家属暴力攻击,并向其索要巨额赔偿,导致他无法正常工作生活,得了抑郁症,跳楼自杀。在医院里,医务人员想要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光靠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受制于很多外在的因素。在职务、职称、学历决定了一个人的话语权的情况下,有时候,真正有能力救治病人的医生却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案实施抢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病人受罪。
如果看了这些内容,你以为作家是站在医务人员的角度上替他们喊冤、叫屈,那就错了。书中有大量的文字描写普通老百姓没钱看病,没处就医的痛苦。陈灵均的母亲罗雪娥就是其中的一位。她年轻时因为患上眼疾没有条件治疗,导致一只眼睛全盲,另一只只有光感,大半生都是在黑暗中度过的。陈灵均之所以要学医和他的母亲有很大的关系。他对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怜悯,并非天性所致,和他的亲身经历有关。小时候他曾因严重腹泻差点死亡,他所在的村子先后有多人莫名其妙地患上肝癌去世。有一个细节让人既感动又心酸,一位患上胃癌的农村老人需要做手术,三个当农民的儿子为了挽救父亲的生命,卖掉了家中唯一的耕牛,还挪用了订婚儿媳妇的钱。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不良制度的鼓励下,在个人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医生隐藏在人性中的自私和贪婪很快就暴露出来,并且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陈灵均为此很痛心。他的痛,也是作家的痛,整个社会的痛。
这一现象印证了小说中内科医生陈淳的预言。他认为,二十一世纪对人类威胁最大的,不是贫穷和疾病,而是贪婪和无知,并解释了其中的原因:“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人类的欲望也在不断攀升。从最简单的温饱问题转变为对充足的物质条件的需求,对更加优越的生存环境的向往,对权力和地位的追逐。人一旦有了贪念,就会把自己的利益无限放大,而对别的事物视而不见,比如情感、道德、法律、制度、约定等等。当膨胀的欲望远远地超过了自己的实际能力时,在自私自利的心理驱使下,就会产生欺诈、掠夺、侵占、破坏、杀戮等行为。不仅个人如此,国家也一样,有时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甚至不惜以全人类的安危为代价进行交换。否则的话,世界上就不会出现战争,也不会发生核泄漏、核污染等现象。发达的科技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会造福人类,使用不当就会成为自戕的工具。至于无知,是指当人尚未构建起来健全的精神世界时,物质财富增长过快,生活条件过于优越,就会让人失去学习的愿望和兴趣,认为有了钱就能拥有一切,可以在社会上为所欲为,甚至还能为荒唐可笑的行为涂上保护色。”
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个别年轻医生的丑行曝光后,被周云天当众训斥,仍然积习不改?他说:“人要是有了谋利的思想,就像不小心打开了被神灵施了咒语的瓶子,一旦让里面的魔鬼获得了自由,尝到了甜头,你觉得它还愿意再回到原来那个又小又窄的空间里吗?显然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有足够的力量为它打造一个更大更坚固的笼子。”
在浊流涌动的暗潮中,除了陈灵均外,还有许多人带着深深的困惑在苦苦地挣扎。比如,在家中听话懂事,在外面由于单纯善良,不会拒绝别人,老是被人“欺负”的护士周敏慧;性格耿直,敢于公开抨击不良现象,被别人称为“二杆子”的外科医生周云天;屡次被不讲理的老乡误解,仍然用高超的医术无怨无悔地为病人服务的心内科医生顾学勤。他们的身上都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尽管在某些情况下,迫于外部环境的压力,他们也不得不违心地做一些与自己的价值观相悖的事情。这样的写法其实更符合真实的人性。他们的处境,和生活在尘世中的我们,是何其相似!
作家在创造美好形象的同时,毫不留情地鞭笞那些危害社会,以强凌弱,倒行逆施,极端自私的丑恶嘴脸,辛辣犀利的笔触和对良知的深切呼唤,使那些在浮华庸俗的时弊下所滋生的“精神阳萎”“思想麻木”心态受到强烈冲击。独特的工笔和入木三分的深入剖析,已经成功地逾越了许多中国小说家人为设置的“小说应该是讲故事”的樊篱。
杨晓景的作品没有明显的女性气质,语言简洁、生动、沉稳、大气,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她能够轻松地跨越性别障碍,进入男性的心灵世界,把他们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毫无违和感地呈现给读者。她的文字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书中关于爱情的描写特别动人。“快到她的住处时,她把他的胳膊挽得更紧了,他索性一把搂住她的肩膀,让两个人的身体紧紧地贴在一起,恨不得把她的骨头捏碎,与她完全融合在一起。他已经感觉不到包裹在身体外面的衣服和皮肤了,只有坚硬的骨头硌得生疼。那一刻,他觉得世界上已经没有任何力量把他们分开,哪怕迎面飞来一列火车,一颗原子弹,也休想让他从她身边逃走。”寥寥数语便把男女主人公火热真挚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沈若拙给陈灵均讲述自己在新疆爱上一头母牛的故事则显得荒诞而富有诗意。“‘就在那条不知道延伸了多少公里的绿带上,我看到了几只牛羊,它们的身边没有牧人,也没有皮鞭,看上去十分悠闲。有一头母牛低着头在溪水边静静地吃草,那是我见过的最美的牛,她的皮毛是棕黄色的,非常光滑,像缎子一样闪闪发光,她的体型丰满而又健硕,全身的轮廓和线条十分完美,让你几乎挑不出任何瑕疵。虽然那只是一头牛,但是她的身上却散发着一种迷人的魅力,看到她的第一眼,我便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她,很想变成一头公牛站在她身旁,和她一起在清澈的小溪边喝水、吃草,过着自由自在宁静快乐的生活。我真后悔当时没有让车停下来,好让我在她的身边多站一会儿,哪怕只是在她身上轻轻地抚摸一下也好。’沈若拙惋惜地说道。”
几位主人公的诗歌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时不时出现的一段音乐和歌曲,给人的身心带来极大的愉悦感。陈灵均不断变化的梦境,文中多次提到的彼岸花,黎香画的那些风格奇特的画,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寓意,还给小说增添了不少浪漫气息。
虽然小说的开头较为平淡,不能一下子吸引住读者,但总体上还是一部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现实主义力作,能够代表当代文学的最新艺术成就,陕西精英知识分子的话语,在此有最完美、最成熟的呈现,值得向所有读者推荐。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