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视角下的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分析
2023-05-30侯春景
侯春景
问题驱动教学法是以问题为抓手,通过问题设置、有效启发和引导,促进教学任务有效完成的备受一线教师青睐和广为运用的有效方法。新课改倡导“以生为本”,倡导学生学习能力、综合素养的培养。问题驱动更是落实教学目标、与新课标理念吻合,推动课堂改革向既定方向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在运用问题教学法时,存在问的随意性,缺少精准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更是浅尝辄止,问题教学法的优势没有得到发挥,大大降低其有效性。为此,在新形势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问题设计的针对性、有效性、启发性、探究性等,并注重巧妙地引、合理地导,让学生深入地思、科学地探,从而发挥问题驱动的教学价值,构建高质量的初中数学课堂。本文将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对如何运用问题驱动构建有效课堂的问题加以论述,以期给同仁们启发和帮助。
一、构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驱动时,一般是围绕着某一个主题或者知识点,设计不同方向或者层次的问题,以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思考、理解、吸收和运用。而构建问题情境,并融入数学元素,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拓展思维,增强学习内驱力,调动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不断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强化分析问题、解决问的能力。
以“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为例,教学时,考虑到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和认识,在小学时初步感知,为了检查学生对这个知识的掌握程度,笔者首先借助于实物展示,而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顾和思考。如笔者为学生呈现一幅三角板,让学生仔细观察后,提出问题:两个三角板有什么不同?学生给出不同的回答,有的说“每一个三角板的角不同”,有的说“形状不同”,也有的说“一块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长度一样,另一个三条边都不相同”等。如此的情境问题的设计,把学生引领到小学阶段的三角形的认识的回忆中,引发学生观察和讨论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认知。之后,笔者再提出基础性的问题: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是7,腰是6,那么周长是多少?如此简单的问题,再次检查学生对于等腰三角形定义的掌握程度,学生稍微思索就会得到答案7+6+6=19;为了检查学生对等腰三角形掌握的熟练程度,笔者进一步提出难度稍大、灵活性稍强的问题,如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6和7,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3和7,那么,另一条边可能是3还是7?为什么?……如此的层层递进的情境问题的提出,既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和复习,也引领学生对新旧知识点的融汇程度,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二、凸显问题本质,发挥学生自身学习的能动性
数学学科比较严谨,这就需要我们在运用驱动开展课堂活动时,应凸显问题的本质,让学生在问题思考和解决的过程中,能发挥自身学习的能动性,主动地将归纳、推理等思想渗透到活动中,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把握知识的内涵,提升探究能力,进而思维能力得到更好地培养。
如上文提到的“等腰三角形”的案例,笔者设计的问题就凸显问题的本质。如创设的情境中,通过两个形状不同的三角板的比较,以及通过两个三角板的角、边的观察和分析,而形成“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又设计的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周长的问题以及已经知道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并且给出两条边,确定另一条边的长等。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从直观感知到等腰三角形的特点以及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等的运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提升思维能力。
设计问题突出问题本质,实质上就是要凸显教材知识的本质,也就是设计的问题,应体现知识的前后联系,并且具有探究意义,或者根据具体的问题而提出相应的问题,以通过问题这一载体,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养成自主思考问题的习惯。如关于几何方面的教学时,对于添加辅助线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教师对于某一道例题、习题等的做法而采用“灌输”“给与”的做法,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力、探究学习能力以及主观能动性等都逐渐降低。如对于习题:E、F、G、H是任意四边形ABCD的四条边AB、BC、CD、DA的中点,依次连接EF、FG、GH、HE,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习题给出后,多数教师会直接给出提示:连接AC,在△ABC中,E、F是AB、BC的中点,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EF平行且等于二分之一AC,同理,在△ACD中,GH是中位线,GH平行且等于二分之一AC,所以EF平行且等于GH,所以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这样的讲解可谓详略得当,一语破的,但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培养和激发。教师应放手课堂,习题呈现出来后,让学生自主探讨,为了提升自主探究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在“问题”中提出“新问题”,以问题把学生引领到自主探究活动中。如笔者这样设疑导思:要证明四边形EFGH,有哪几种方法?学生回答出“要么证明两组对边相互平行或者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后,笔者继续以问题引领学生思考:要证明EF和GH、HE和FG平行,如果不加辅助线,你能证明吗?如果加辅助线,怎么加?辅助线起到什么作用?这样的问题设计,直击问题解决的要害,凸显问题的本质,为学生主动思維、探究学习打开一扇窗,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设计层次问题,凸显学生个体学习的差异性
基于学生差异,开展分层教学,促进学生全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落实因材施教。这就需要在运用问题驱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基础、兴趣、能力等的差异性,设计层次性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设计层次性的问题,就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如对于学优生,设计的问题应有挑战性,以帮助他们巩固提升;对于中等生,着眼于培养主动思考的习惯,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对于学困生,应着眼于基础,包括概念、公式、定理、公理等的理解和掌握,以帮助他们扎实基础知识,增强学习的自信。如“等腰三角形”的案例中的“热身环节”,笔者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
(1)三角形按形状分,分为哪几类?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显著特点?等腰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6cm、4cm、4cm,周长是多少?
(2)等腰三角形已知两条边分别是6cm和4cm,那么,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
(3)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6cm、3cm的话,腰长有几种可能?为什么?
显然,这三个问题中,(1)以等腰三角形的概念为主,注重基础概念的理解;(2)重在考查对等腰三角形概念的理解的基础上的灵活运用,凸显问题的灵活性;而(3)要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概念,也关系到三角形的三边长的关系的知识,具有拓展性、延伸性,故此,分别满足学困生、中等生以及学优生,让学困生和中等生减少学习的压力,让优秀生也不感觉问题太容易而轻视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总之,层次性问题的设计,让学优生能“吃饱”、学困生和中等生能“吃好”;并且,层次性问题的设计,也为学生不断挑战自己搭建了阶梯,鼓勵他们敢于挑战更高层次的问题,从而在提升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收获学习的自信。
四、设计启发问题,提升学生解题技巧的多样化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初中数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尊重、学习意识的培养、探究能力的强化。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时运用问题驱动时,应设计启发类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多样化的解题方法,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构建“生本课堂”,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设计启发性问题,首先应从学生的思维和认知习惯、方式以及新旧知识的关联点入手,以诱发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以初中一年级的“代数式的值”的教学为例,笔者考虑到学生在小学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以及解方程有所了解,并且解方程和代数式求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可以从这个联系点入手,巧妙编排一组像x-1=2、x+1=4、x-2=5等的启发性、诱导性的问题,以减轻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有助于身心放松地思维,也实现以旧促新之目的。
设计启发性问题,应注重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应注重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如教学“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相关内容后,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y=x3、y=3Xn是什么函数?这个问题要求学生能触类旁通,能根据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的概念而灵活变通,促进学生思维的正迁移,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
五、设计操作性问题,提升学生动手动脑的主动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是指尖上的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操作性的问题,让学生动手动脑,为观察、实验、归纳、探索、推理等提供载体,操作性问题的提出和探究,也是笃行“做中学”“学中做”的有效举措,操作性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也促进多元互动的构建,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操作性问题很多,首先作图是初中数学教学中既普遍也重要的问题,设计作图类的问题时,教师应改变传统的问题方式,应注重问题的启发性、探究性。如“角的平分线”的作法是初中数学中尺规作图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这个问题,多数教师以“用尺规作出∠AOB的平分线”而提出任务,这样任务的布置远不如“给你一把有刻度的直尺,你能作出∠AOB的平分线吗?你能想到几种方法作出该角的平分线?如果给以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你还能作出∠AOB的平分线吗?”这些问题提出后,将课堂让给学生,让他们或自主或交流,在操作、探究的基础上实现思维的碰撞,促进师生、生生的互动。
设计操作性的问题,也包括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等。如进行“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知识点教学时,笔者设计操作性的问题:等腰三角形ABC,BC是底边,作出∠BAC的平分线AD,找出BC边上的高AE,作出BC的中线AF,D、E、F在BC上,通过折纸等方法,你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对等腰△ABC的两条腰AB和AC重合的方式对折,发现折痕就是角平分线,通过对折,发现折痕也是底边的中线和高线,得到AD、AE、AF三线重合,于是得出“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结论。
动手操作的问题设计的方法和着眼点很多,如调查类问题、实践类问题、折叠类等。教学时,只要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操作类的问题,都可以让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动起来,凸显“以生为本”“发展为本”,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也得到广泛的落实和运用,问题驱动课堂向良好态势发展。
总之,问题驱动是现代常用的方法之一,将其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意义重要、作用显著。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应有效运用问题驱动,保证问题的合理性、有效性,从多角度、多层面设计问题,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