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软能力

2023-05-30吴军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23年1期
关键词:吴军紧箍咒金子

【内容简介】

很多年轻人会纠结一个问题,学识和能力哪个更重要。

对此,吴军老师的观点是,如果从做成事情这个角度来讲,无疑是能力更重要,能力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立足之本,不过并非所有的能力在学校里都会教,很多要靠我们自己培养。

吴军老师将这些需要年轻人自己培养的能力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分为交往力、洞察力、分辨力、职场力、行动力这五大类,并一一讲述了培养的方法。

并且,吴军老师还想强调的是,在能力之上的是品格。没有了品格,能力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他还特别讲述了与能力相关的品格。

回首自己初入社会时的经历,吴军老师常常会感叹,如果当时有人引导一下自己就好了。于是在这本书中,吴军老师将自己多年来工作和生活的体会、读书心得,以及经过亲身验证并觉得有效的专家建议倾囊相授,唯愿广大年轻人不用像自己当年那样走了不少弯路。

挑出金子,还是过滤沙子

经常有人问:如何提高人生的效率?我的原则是:要挑出金子,不要过滤沙子。这是什么意思呢?淘金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是把金矿砂摊到地上,在太阳光下把里面闪光的金子颗粒挑出来;另一种做法是把沙子过滤掉,剩下的自然都是金子。从理论上讲,挑出金子和过滤沙子是一回事。

但是第一种做法有一个明显的缺陷,把大颗粒的金子挑出来不难,但很多细小的金砂可能因没被发现而浪费掉了。因此开采金矿的人多采用第二种方法。其实,挑出金子和过滤沙子,象征着两种不同的做事方法。

在生活中,采用第二种方法做事的人比较多。但做成大事的人,几乎都采用第一种方法。举个例子,几年前我开始和摄影师一同外出摄影。我发现,在选片时,专业摄影师是从一大堆照片中只挑几张很好的出来,而较业余的摄影师通常是删掉不好的,把其余比较好的都留下。

明明用第一种方法会漏掉金子,那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因为这涉及人生目标和成本问题。

做事也是这样。计算做事效率的公式可以这样表示:做事效率=完成事情的数量×事情的影响力/寿命。

有的人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比如,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铅活字印刷,并将它市场化。虽然事情只有一件,但它的影响力非常大,因此,我们可以说谷登堡做事的效率很高。

反过来,有一个日本人叫中松义郎,他自称“发明王”,拥有3200项发明,可是我们找不到他的哪一项发明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他做事的效率与谷登堡做事的效率相比差远了。

识人有绝招,三样东西不可少

识人的能力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被看作一个人最基本的能力。今天很多人喜欢谈曾国藩,曾国藩最大的本事就是善于识人——他为晚清选用了一大批股肱之臣。据说,他只要对一个人多看几眼,就能把那人的性格特点讲个大概。这不是要宣扬相面术,而是想说通过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我们能够很好地了解他是什么样的人。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山姆·高斯林写过一本《看人的艺术》。他发现,大多数人所拥有的东西能够透露出他们本身的信息,尤其是如下三类物品。

第一类是身份标签,就是可以用作身份标识的物品。

比如,在美国,人们通常会根据一个人开的车来判断对方。这并不是简单地说开豪车的人比开普通代步车的人更有钱,而是说同等价位的汽车中,选择什么车和这个人的职业、生活习惯及思想的开放程度有关系。

比如,同样价格在2.5万~3万美元的新车,美国人通常有以下5种选择:1.买通用或福特这种美国传统品牌的汽车;2.买日本品牌的汽车,如本田和丰田,或者类似的韩国品牌汽车;3.买中低端的欧洲品牌汽车,如大众或者菲亚特;4.买低端越野车;5.买皮卡,也就是小卡车。

通常,选择美国传统品牌汽车的人,会比选择日韩汽车的人更保守,而后者通常比较重视性价比,不那么在乎面子。不过,不管是买美国车还是日韩车,基本都只是把车当成代步工具,属于中规中矩之人。买越野车的人情况特殊一些,可以分为两类:年轻的和年長的。根据调查,买越野车的年轻人大多比较爱玩,主要看中越野车在荒野中的动力性能。而年长的越野车买家,主要看中越野车车型高大,坐得舒服,视野好。

美国还有很多人喜欢载货能力强的皮卡。其中,除了因为工作原因而购买的,大部分是因为喜欢那种想玩就玩、想走就走的生活。特别是喜欢露营的人,通常会租一个有卧室、厨房和淋浴的小房车,用皮卡拉上,自驾到各地游玩;或者用皮卡拖上自己的小船,周末去水边游玩。

至于买欧洲品牌汽车的,属于小众人群,他们喜欢与众不同,比较有个性。在美国,欧洲汽车要比其他产地同档次的汽车贵很多,保养费也很高。因此,除非是坚持个性和喜好,否则美国人不会把这类汽车作为首选。

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一个人使用的东西多少会反映他的性格特点。那么,会不会有人明明性格中规中矩却偏要装作很酷,开一辆皮卡上班呢?不太会有,因为这么装一次两次还可以,时间长了,他自己会感觉不舒服,因为那不是他喜欢的生活方式。

第二类是可以作为“情感调节器”的物品。

很多人会在宿舍里或者工位上摆上家人的照片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念品。高斯林认为,这些物品就属于情感调节器,能反映出主人的情感依托在哪里。

在美国,大约有8%的人会在钱包里放家人的照片,当然今天更多人是把照片设置成手机壁纸。你见到这样的人,可以基本推断他是一个从家庭获得情感慰藉的人。

第三类是会留下行为痕迹的物品。

《福尔摩斯探案集》里写到过,福尔摩斯通过怀表发条处的磨损痕迹,推断出怀表的主人有酗酒的习惯。这样的情节倒不完全是小说家编的,而是有着统计学上的依据。比如,开车比较猛或者容易紧张的人,汽车的刹车片会磨损得比较厉害。

我开车时经常会注意前面车的外观。据我观察,那些开车水平不高的人,车身通常剐蹭得比较厉害,尤其是前后保险杠的四个角和侧面车门处。高斯林也举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比如,通过观察一个人扔掉的垃圾,能判断他是什么样的人。这是很有道理的,就像医生会通过检测患者身体的代谢物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一样。

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个人在互联网上的表现去了解他。比如,通过他转发的文章、朋友圈的内容、社交媒体上使用的头像和昵称,你能大致判断他是什么样的人。

掌握了识人的基本方法,我们就可以做到“知人知面也知心”了。不过,被观察者有没有可能刻意把自己伪装起来,以误导我们呢?这是很难的。只要通过长期的、而不是一两次的观察,就能看到真相。比如,一个人平时很邋遢,如果有客人要来,他也会把家里收拾一下。但是,邋遢的人不会每天都收拾家,即便收拾,也只会收拾表面。如果你经常去他家,可以注意一下家具背面、桌子下面,就会发现问题。

除了花更多时间、更细致地观察,还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个人的行为,看看是否有不一致的情况。当一个人坦然展现自己的时候,你从各个维度了解到的关于他的信息是具有一致性的。比如,一个真正爱看书的人,家里大概率会有书架,平时言谈中会提到最近看的书,他可能还会有图书馆的借阅卡,路过书店时会进去看看……这些都是不同维度的信息,但具有一致性。刻意伪装的个人形象总是会露出马脚的,尤其在日常生活中,人总有放松的时候,从而显现出本来的面目。

不过,我必须指出,无论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人,都是不可能完全准确的,只能说某些细节意味着某种可能性的概率更大。如果我们对一个人的了解本来是50分,那么通过留意他的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就有可能把对他的了解提高到70分。但我们不可能百分百了解某一个人,而且一些细节背后也可能有着出乎我们意料的原因。因此,我们也要牢记,多观察,不要轻易发表评论,更不要轻易对人产生偏见。

孙悟空的紧箍究竟有什么用

今天,“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都是很时髦的词。很多我们一开始不喜欢的东西,经过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我们就能体会到,它们的存在可能有一定的道理。孙悟空头戴的紧箍便是这样的东西。我不知道你对孙悟空被戴上紧箍这个情节有什么感觉,至少我小时候读到那里心里很不好受,因为孙悟空从此失去了自由。不过,长大以后,我对这件事又有了新的思考:孙悟空开始是被迫戴上了紧箍,但后来却逐渐开始享受紧箍。

当然,我知道这么说很多人会不同意。紧箍明明是他人加在孙悟空头上的一个枷锁,让孙悟空从此失去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特别是不能随意打杀妖怪,甚至限制了他惩奸除恶。这样一个枷锁,他怎么可能享受呢?咱们别急着下结论,先来看看书中孙悟空从戴上紧箍到后来得道成佛,这期间他对紧箍的心态变化。这个心态变化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观音菩萨交给唐僧一套衣服,其中有一顶“嵌金花帽”,紧箍就在帽子里,她还教给唐僧一篇“定心真言”,也就是紧箍咒。后来孙悟空看到这一套衣装,有些喜欢。唐僧就顺着说这套衣服如何好,劝说孙悟空穿上。孙悟空就欢天喜地地穿戴上了。其实孙悟空这算是被哄骗着戴上了紧箍。为了试验紧箍咒灵不灵,唐僧开始念咒。孙悟空发现,原来自己上当了,他想把紧箍摘下来,却毫无办法。这时,孙悟空的心态是不情愿和反抗。

第二阶段,孙悟空屡屡受到紧箍咒的惩罚,主要的有三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孙悟空要打唐僧,唐僧念了一次;第二个场景是三打白骨精,唐僧念了三次,这导致孙悟空和唐僧的师徒关系一度破裂,孙悟空甚至返回了花果山;第三个场景是在乌鸡国,唐僧为了让孙悟空救国王,又念了一次。

在这几次念咒的过程中,孙悟空基本上是从反抗到顺从,可以讲紧箍咒对孙悟空是起了作用的。但是,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发生在《西游记》第二十七回,乌鸡国的故事结束在第四十回,而《西游记》后面还有六十回呢。

在后六十回里,唐僧虽然还念过几次紧箍咒,但基本上都是乌龙。其中,一个场景是为了分辨真假唐僧,另一個场景是假悟空六耳猕猴捣乱打死了人,后一个场景是为了分辨真假孙悟空。如果加上一开始唐僧为了试验紧箍咒灵不灵念的一次,书中一共出现过七次唐僧念紧箍咒的情节。

孙悟空真正被紧箍所管束、惩罚的时间,其实就是开始的一段时间。从篇幅上讲,就是从第十四回,唐僧在五指山下救出孙悟空,一直到第四十回,唐僧一行人离开乌鸡国。这段时间,仅仅占了取经时间的大约三成,并不算很长。

第三阶段,就是孙悟空逐渐开始享受紧箍的过程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戴上了紧箍,他这只神仙们原本看不上眼的野猴子,就成了佛门嫡系了。此时,不但找观世音菩萨帮忙是有求必应,他还能调动天上的神仙。神仙们如果不肯帮忙,他就拉人家去玉帝或者佛祖面前评理。久而久之,他甚至可以和道教始祖太上老君、地仙之祖镇元子等称兄道弟。这种好处可不是他当美猴王的时候能拥有的。

孙悟空对紧箍的态度,从刚开始的不情愿、反抗,到后来的顺从,甚至是享受,其实很有现实意义。实际上,几乎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从反抗紧箍到享受紧箍的过程。紧箍这东西,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它不好的那一面,谁都能很直观地感受到,我们就不展开讲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紧箍好的那一面。具体来说,也就是紧箍的用途。

孙悟空是谁?他神通广大,可以长生不老。那么他算是神仙吗?很多人觉得可以算。但其实他并不符合神仙的条件,因为他虽然有灵性,却没有神性,本心依然是一只猢狲。如果只凭自己修炼,就算再修几千几万年,他可能依然只是一只猢狲。《西游记》里被孙悟空打死的妖怪,很多修行时间也不短,但依然登不得大雅之堂。

然而,孙悟空是幸运的,他被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选中,伴随唐僧去完成一番伟业,于是被佛门这个组织接收了进来。为了防止野性未泯的孙悟空闯祸,也为了防止他中途退却,观音和唐僧就要用紧箍咒约束他。任何人在刚开始受到约束时都会觉得很痛苦,孙悟空当然也不例外。所幸在取经的路上,唐僧用自己慈悲为怀的行动慢慢感化孙悟空,终孙悟空心态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惦记着回花果山当山大王,而是心甘情愿地护着师父完成了取经的伟业。

并且,戴上紧箍之后,孙悟空很快发现他被神仙的圈子接纳了。在之后降妖除魔的过程中,他不再是孤身战斗,而是背后有了一个强大组织的支持。在后来的取经历程中,你也能发现,孙悟空很享受与众神仙为友而不是为敌的生活。可以讲,这是紧箍带给他的直接利益。

那么“紧箍”到底是什么呢?

康德的一句话也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他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越是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这句话还有另一个更精炼的翻译版本:“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是值得我们深深景仰的,一个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紧箍”其实就是这样的东西。

中国人过去总是说“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就是中国人心中的“紧箍”。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约束,君子才会谨言慎行,百姓才懂得诸恶莫为。康德还说过,“自律即自由”。一个人如果懂得约束自己,给自己限制,他也就因此而自由了。

(树摘自新星出版社《软能力》)

链接:

【作者简介】

吴军,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计算机科学家、硅谷投资人、著名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畅销书作家。

主要作品有《数学之美》《浪潮之巅》《大学之路》《见识》《态度》《格局》《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吴军数学通识讲义》。

得到APP《硅谷来信》《数学通识50讲》《阅读与写作50讲》《信息论40讲》等栏目主理人。

猜你喜欢

吴军紧箍咒金子
紧箍咒和慧眼
本期主题 可怕的紧箍咒
本期主题 可怕的紧箍咒
紧箍咒
金字塔是用金子造的吗
范蠡妖阵破吴军
范蠡妖阵破吴军
把铜当金子卖
一个接一个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