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艺术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2023-05-29李丹凌杰
◎李丹 凌杰
一、引言
随着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精神享受与物质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很多地区更加重视现代文明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而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也为现代公共艺术建设创造了全新的发展空间,逐渐衍生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也就是所谓的数字媒体公共艺术。
二、数字媒体艺术与公共艺术概述
数字媒体艺术主要基于媒体与数字两种现代技术完成,其中数字技术主要运用计算机电子互联网技术,结合相关电脑设备使人们能够直观化感受到声音、文字及图像等信息,再通过技术操作转换为电脑可识别的二进制语言。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电子信息技术早已渗入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当中,如日常娱乐和信息接收时使用的电脑和智能手机及电视机等,都需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数字技术运作和参与来实现。随着1946 年第一台计算机研发成功,并逐步升级后成功研发出后来的晶体管计算机设备,使得平面、动画和影视等艺术领域的整体表现形式,在相关技术经过七十多年的不断研发升级后发生了质的改变。媒体技术主要是通过对音频、图像、文字等数字信息进行一系列技术加工处理之后,将其通过各种载体形式传播。
公共艺术到目前为止并未存在明确的标准和定义,但其整体表现形式已经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呈现到大众眼前,本身并非单指某项特殊艺术风格或艺术流派,而是集多种艺术形式、表现手段及现代技术于一体的一项综合性全新艺术。它既能够以壁画、装置、雕塑等艺术形式呈现,还可融合如多媒体、环境、歌唱、舞蹈、电影和戏曲等视听艺术,甚至包括观念艺术、行为艺术及大地艺术等各种试验性前卫、抽象艺术来表现。它的本质含义并未固定一种,而是随着时代变化与区域文化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形成。通常存在两种不同含义,其一是基于私人空间构建理念的公共空间建设,其二则是将区域本身独有的文化属性以各种艺术形式反映到城市各种公共区域,在推行区域文化传承的同时美化公共空间。且在与区域文化、环境不断融合适应的同时,逐渐提升大众文化素养与文化内涵,从而突出城市本身文化特色的独特艺术形式。
三、数字媒体艺术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一)数字化辅助技术应用
设计师在进行公共艺术创作的同时,多数都会将各种现代数字技术融入其中,这种技术融入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整体艺术作品的质感和展示效果。目前,大量计算机软件如PS、C4D、3D max、MAYA、Sketch Up 等,已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日常工作和学习当中,自然也成为广大公共设计人员的设计工具。设计人员在对整体公共艺术作品听觉与视觉效果呈现进行构思设计时,通过技术运用将作品最真实的形态和环境模拟出来,进而呈现各种制作材料的实用效果。如木材、玻璃、石材、喷漆及其他合成材料,其中所蕴含的透明度、肌理和颜色等,均可运用技术处理以及动画视频等呈现方式,对公共艺术作品实施多元化、全方位交互,根据不同状况、不同时段进行分别模拟呈现。数字辅助技术能够帮助设计人员在对设计方案进行合理性评估时,提供详细且精准的数据支持,对传统设计制作中繁琐的小样制作过程加以取代。如在设计一项户外大型公共艺术项目时,便可通过软件操作构建虚拟化艺术模型,结合软件数据分析,在最短时间内发现设计模型的问题所在,并采取合理方式加以优化和改革。
(二)数字化灯光控制技术应用
灯光运用在艺术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黑夜时的艺术呈现,不仅可以让人们通过五彩缤纷的色彩感受艺术魅力,更能在黑暗中起到照明作用,为游览和行走的人们指引方向。随着相关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灯光艺术设计在色温、亮度、颜色和造型搭配方面变得更加丰富合理,很大程度丰富了艺术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人们在不断尝试以光影作为现代公共艺术的全新表现媒介,如车站、地铁附近的商业滚动广告、灯光广场设计表演及各种公共娱乐广场上的动态显示屏幕等,更多的影像装置互动艺术作品也在逐渐步入大众视野当中。如著名的《彩虹车站》便是艺术家丹·罗斯加德结合应用了建筑与灯光技术,在其设计的代表性新媒体公共艺术系列作品中,首先根据车站地理位置制作了一个全方位几何相位滤光器,并以液晶膜作为显示屏幕原材料,将高能聚光灯布设在车站周围,通过滤光器将各种视觉影像照射到周围的玻璃墙建筑物上,使各种绚丽的色彩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彩虹版都市影像。结合现代新媒体艺术运用,使车站历史情怀与城市文化通过全新的艺术形式完全展现出来。
(三)影像装置技术和数字投影技术应用
影像装置技术可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设计,将不同动态画面虚拟数字特征充分展现出来,多元化的屏幕技术运用使得区域空间环境艺术塑造变得更加丰富和奇幻。而三维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动态影像艺术表现能够将真实画面与虚拟效果完美结合,从而为人们带来最为真实的空间感受,这种技术与艺术设计结合的作品便是现代媒体公共艺术的集中表现。而数字媒体投影技术则大多运用数字技术对数字影像或投影系统加以控制,使其能够充分展现应有的艺术效果。起初,大部分数字投影技术仅仅应用于电影院,而随着城市公共空间作品艺术创作项目的不断增多,公共艺术在融合数字投影技术后,整体技术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的艺术形式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某国外艺术家就曾以濒危野生动物保护为主题,设计过多项公共艺术作品。如在部分大型废弃设备外部通过灯光投影,将一些濒危野生动物形象呈现,突出那种悲哀、凄凉的感觉。以工厂日常排出的工业废气作为整体幕布背景设置,运用相关技术将有害化学气体相应的化学符号映射到幕布,并通过计算机处理,采用消融分解的方式进行镜头过渡,从而使人们真正感受到某些物种正在慢慢消亡,呼吁人们积极保护濒危野生动物。
(四)数字交互技术
当前艺术形式大多服务于现代人群,其主要目的在于增进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将现代媒体技术与公共艺术设计相结合的全新艺术形式,因其本身存在的综合性、视觉冲击性和互动性,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故而更容易引起艺术作品本身与大众群体之间的情感共鸣。通过将操作系统、控制器和传感器等设备合理布设在公共艺术作品设计当中,让大众充分参与艺术创作与设计过程,使大众成为艺术作品创作的一部分,促使两者形成一种独特的角色关系,这便是一种全新的新媒体公共艺术互动形式。如《沙丘4.0》便是公共艺术中较为典型的交互式艺术作品,其独特之处在于设计本身的艺术结构,设计师在内部布设了大量可以捕捉大众动态的传感器,这些传感设备将根据人们进入博物馆后的各种行为动作做出相应互动,从而使参观者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艺术作品创作中的一部分,整体艺术效果所依赖的电子灯光调控和输出,均由后台计算机软件系统操控。
四、实例分析
(一)项目位置及现状分析
以武汉市地铁站公共艺术设计项目为例,该地铁站属于城市铁路3 号线与8 号线之间的换乘站,共设置公共出入口7 个,其周边拥有多个城市著名旅游景点和大型商场,还包含部分居民区和中小学,整体人流量相对较大。地铁3 号线因建造年代久远,站内原始公共艺术区域样式陈旧且手法单一,早已不符合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标准。而8 号地铁站则是该城市近几年新建的地铁线路,整体建设趋于现代化,但因其内部如自助图书馆、售卖机和自动售票机等设施分布过于零散,站厅整体空间布局利用度低,严重缺乏艺术氛围,因此很难使乘客体验到应有的艺术内涵。故而,本次案例的工程设计主要以区域艺术、文化和历史为设计主题,运用AI 智能及其他相关科技手段,使市区人文与历史充分融入该地铁转换站公共区域当中,使来往乘客能够切实感受到区域文化、艺术与历史的变迁。将新媒体艺术充分融入交互空间,增强乘客的趣味性和参与感,使其能够全面感受到市区魅力和文化所在。
(二)设计方案
1.地铁8 号线E 出入口设计
地铁8 号线E 口设计主要是乘客由户外区域进入室内通道的区域空间设计,因大部分乘客在从外部宽阔空间逐渐进入封闭地下空间区域时,难免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故而,该片区域的灯光照明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空间设计中可将界面设计与灯光交互设计相互结合,以此降低乘客在走入地下封闭区域所引发的消极情绪和状态,并通过合理艺术设计拉近地下空间与乘客的距离感。在空间设计中主要采用体感交互设计方式,并将多种空间菱形元素融入其中。而在界面设计过程中,以箭头引导和菱形分割方式结合设计,通过对灯光及装饰的多元化设计,使其更好地发挥应有的导视指引性和美观性。同时将区域体感设计与灯光照明相互结合,运用重力体感和红外线装置对区域性空间数据予以实时监控,并运用灯光色温、色差强弱的不同来体现人流步行和流量速度,从而使空间与乘客之间形成无声互动,有效提升整体光影氛围与空间层次。此外,该区域空间通道范围较大,乘客行走速度普遍较慢,故而也可暂时停留。因此,可在不妨碍正常行走的基础上,将该片区域适当融入交互设计区。且因该处出口临近风景区,可将区域性文化特征与当地特色添加到设计当中,兼具艺术呈现与文化延续的设计特点。
在本次案例项目中,设计师以区域重点建筑及景区平面图作为设计基础,构建了全新的地图样式,使乘客能够在掌握地下空间地理位置的同时了解区域文化特点,从而为该市区域文化旅游事业提供良好的宣传和引导作用。同时,在地图标记墙边设计不同形式的特色图标,并以各种颜色将区域历史建筑及名人小传穿插其中,呈现多元化视觉效果。其中,区域著名景点LOGO 以竖向形式简单布置,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将虚拟街道真实呈现,结合区域历史遗留建筑图片,将现代与古典建筑组合充分展示,从而使乘客在乘车的同时充分体会到区域历史和现代发展进程。此外,在整体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乘客的实际需求,构建交互地图触摸功能,以便外地乘客对于地理空间的及时掌握。
2.地铁8 号线站厅层大厅空间设计
关于站厅层大厅的空间设计,可将交互空间历史影音布设在站厅层大厅区域内的非收费区域,因该区域乘客普遍较多,人流量相对较大,互动设计不宜过多,故而可以影音交互设计方式为主。本次公共艺术设计项目案例,在该片空间中设计了长达81m 的著名文化光缆时间轴,并结合胶卷和折断线等元素突出展示区域历史发展进程及古典文化的延续性,使乘客在了解传统区域文化的同时,充分感受到城市未来文化的发展状态。此外,在每个过道转弯显示屏幕上布设城市古典建筑建成时间与发展历史,采用中文与英文两种方式进行注释,合理设置触摸屏、老式听筒和影像等艺术形式,从而更好地突出区域文化和文化发展轨迹。
3.地铁8 号线与3 号线换乘大厅设计
本次公共艺术案例设计项目的设计亮点为人生百态交互设计区域,经综合考虑将其设计在8 号线与3 号线换乘空间处。地铁换乘区域普遍空间较大,乘客活动空间较广,设计人员通过数字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将该区域居民日常生活状态与工作形态以“人生百态”为主题,经由各种交流互动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充分体现出区域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发展的交替与传承。在区域内合理布设各种摄像设备,对区域乘客进行实时摄像和抓拍,并在日常运行中捕捉乘客在换乘时的喜怒哀乐。同时,为了最大限度保护乘客肖像权,对乘客面部表情捕捉镜头实施了一系列卡通化处理,并通过光影折射、镜面反射和90°玻璃布置等方式,全面实现对各种形态的乘客动态拍摄与捕捉,使设备与人在互动过程中得到良好、温馨的审美享受,且充满活力的艺术互动设备运用,无疑将整体公共设计项目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高度。
4.地铁3 号线站厅层大厅空间设计
人影交互城市天际线作品将设置在3 号线地铁站厅层区大厅内非收费区,该空间乘客较多,人流量相对较大,同样不适合采用较强互动性设计模式,故而应以空间城市天际线为整体设计主题,再通过艺术设计将人影完美交互结合,通过一系列交互装置的运用,将乘客面部轮廓投射到幕布与LED 显示屏当中,使其真正与天际线融为一处,让乘客真正感受到自我已完全置身于城市生活当中,并适当弹出“XX 城市欢迎您”的滚动标语,进而增强乘客内心归属感,充分发挥城市独有的文化内涵和包容性。因每个城市都拥有自身特有的城市风貌,故而本次案例的公共艺术设计项目结合城市自身特点,将城市造型特点、标识特点、审美特点及人文特点更加直观地通过城市天际展现出来,构建出一部真正的城市风光影画片。人影交互城市天际线的艺术设计,不但能够充分体现城市目前的发展状态,还能使外地乘客切实感受到城市居民的热情与生活态度,同时激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感知,从而帮助城市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和艺术传承,使其逐渐成为城市文明发展的全新艺术载体。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媒体时代来临,现代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已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而将新媒体艺术融入现代公共艺术设计当中,不断增强公共艺术设计中大众与艺术作品的交流和互通,从而提升人们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参与度与认同感,最大限度地提升城市本身的吸引力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