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经济林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

2023-05-29栾好安刘强张珂宇刘盈茹董庆龙贾鹏张雪梅郭素萍齐国辉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乡村振兴课程体系

栾好安 刘强 张珂宇 刘盈茹 董庆龙 贾鹏 张雪梅 郭素萍 齐国辉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的经济林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经济林专业人才的需求。针对目前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经济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经济林专业的特色及未来发展趋势,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重构、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等方面探讨并优化现行经济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旨在保障并提升经济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 乡村振兴;经济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09-0275-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09.065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he traditional undergraduat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the nonwood forest specialty couldn’t meet the needs of today’s society for the talents in the nonwood forest specialty.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of nonwood forest specialty in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nonwood forest specialty ,this paper explored and optimized the current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of nonwood forest specialty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revis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and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in order to ensure and improve the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of nonwood forest specialty,and provide talent security for the realization of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Nonwood forest specialty;Talent training program;Curriculum system

作者简介 栾好安(1990—),男,山东烟台人,讲师,博士,从事经济林专业教学研究。

经济林产业作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绿色产业。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经济林产业在我国山区精准扶贫工作及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1]。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统计,2021年我国经济林面积逾4 000万hm2,产值达2.2万亿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提供理论依据[2]。人才支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全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农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的“摇篮”,加强其涉农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农业院校肩负的重要使命[3]。经济林产业相关人才对于实现我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義。培养方案作为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集中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关键内容。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经济林专业(本科)成立于1995年,以培养立足河北、面向全国的经济林专业应用型/复合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共招收4届(1995—1998届);此后,依照教育部学科专业调整意见,将经济林专业变为林学专业的一个方向(经济林方向),至2020年共10届(2002—2013年经济林方向取消)。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高校,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在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借鉴国内其他农林高校有关专业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围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战略,探索新的经济林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4个方面积极探索改革和创新途径。

1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也是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保障。以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农林类专业认证(第三级)标准》(简称《专业认证标准》)为基准,发现河北农业大学目前实施的《林学专业(经济林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简称《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以下问题。

1.1 培养目标急需再定位

培养目标作为高校本科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本科专业建设的出发点与归宿[4]。《专业认证标准》指出,培养目标定位需要符合学校办学宗旨,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具有国际视野,体现前瞻性和引领性。此外,培养目标应反映毕业生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从目前河北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层次不够分明,缺乏必要的分解指标。

河北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培养目标的描述如下: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林业发展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经济林栽培、经济林品种培育、经济林病虫害防治与检疫、经济林产品贮藏与加工以及经济林产业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林业、农业等事业单位或相关企业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开发应用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综合来看,目标定位从职业道德操守、专业素质、培养方向与类型等方面做出一些说明,基本符合《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但某些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明晰与细化。比如,从“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表述来看,“区域”的地方特色定位不清楚;“林业、农业等事业单位或相关企业”中林业、农业的专业特色不明显,与经济林专业不相符;此外,分解目标的缺失导致无法具体反映学生毕业5年左右的职业发展预期。

1.2 毕业要求需要全面细化

毕业要求作为培养目标的具体支撑,首先要与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定位相符,其次要符合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预期[5]。因此,毕业要求需要分解成可落实、可衡量的明确指标,并在学生培养全过程中可分解落实。

河北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方案》共计8项毕业要求,具体包括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创新精神、专业知识、专业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体能与心理素质,基本涵盖了素质要求、能力要求和知识要求3个维度,一定程度上符合专业认证理念的要求。总体而言,毕业要求过于重视专业技能与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专业认证标准》规定的“三农情怀”“交流协作”“全球视野”等能力要求。此外,毕业要求的某些叙述过于笼统、不够细化。比如,“具有一定的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中“一定的”一词用法模糊,不够具体细化;“具有创新的基本能力”中“创新”一词过于笼统,未体现出具体“创新”点。综合来看,这样的毕业要求不够全面、不够细化、过于笼统,不利于提升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3 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重构

课程体系作为培养目标实现的载体和依托,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保障并提高本科人才教育质量的核心任务[6]。河北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学科平台、专业教育、拓展教育4个模块构成。整体来看,课程结构较为合理,但相关课程的设置仍集中在基础课、專业课等的机械“加减”,尚未结合经济林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进行深入解析。比如,学科平台模块中部分课程(比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针对本专业本科生而言,存在难度较高、专业性过强的问题;专业教育模块某些课程相对传统,未体现出学科交叉、学科融合的特点;拓展教育模块中,课程设置(多为林学类课程)偏向于林业专业,无法体现经济林专业课程的广度与深度。此外,经济林专业课程建设中仍存在其他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课程体系无法体现经济林专业特色,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学时分配不合理,某些课程设置中理论知识过多、应用型知识不足等问题。

1.4 实践教学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

实践教学是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对理论教学的巩固、补充和延伸,是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7]。河北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体系相对完整、目标较为明确,能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参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农林类专业认证(第三级)标准》中相关要求,目前实践教学环节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理论教学课程的学分与学时较多,使得实践教学相关课程被缩减、弱化;由于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实践教学基地不稳定以及有效管理和评价手段的缺乏,造成实践教学内容不完善、实践教学手段不完备、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

2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主要措施

作为一个新兴本科专业,经济林专业在我国高校开设时间较晚(2019年)。笔者在深入调研目前国内开设经济林专业的3所高校(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对国内外经济林产业发展和未来经济林专业人才供需变化的预测,参照《专业认证标准》,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体系等做出修订,以适应现阶段国家与社会对经济林专业人才培养实际的需求。

2.1 结合未来经济林产业发展趋势,改革人才培养目标

农林类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分为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3个层次[8]。经济林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属于复合应用型,其人才培养模式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从而提升人才的行业适配性。笔者参考现今经济林相关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及未来发展趋势,征求本专业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农/林业企业、经济林专业师生及校友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结合河北农业大学的办学条件与自身培养特色,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将社会需求、高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经济林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在前期调研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发现目前高校/企事业单位对经济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下:①经济林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式是升学(读研)与企事业单位(图1);②人才需求国际化逐步显现,对具有一定英语能力,且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需求加剧;③知识结构上,要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④本科生要重视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因此,笔者将“国际视野”“团队精神”等加入《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合理定位培养目标。此外,对定位不清的术语(如“区域”“实践能力”)进行修正,以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2 根据培养目标,明确并制定毕业要求

为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方案中需要制定毕业要求,并且毕业要求的制定要涵盖《专业认证标准》规定的十条毕业要求(理想信念、三农情怀、人文素养、理学素质、专业综合、审辩思维、创新创业、交流协作、全球视野、学习发展)[9]。目前,大多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也设置了十条毕业要求,力求与《专业认证标准》一一对应。

目前河北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中仅有7条毕业要求,缺乏《专业认证标准》中“三农情怀”“交流协作”“全球视野”等能力要求。首先,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补充这3条毕业要求,以完善毕业要求体系。其次,为使毕业要求更加明晰,笔者对修订后的10条毕业要求进行了分解/细化,共分解出28个可量化、可评价的细化指标,且各指标间逻辑关系紧密(递进或并列),贴合人才培养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素养形成要求。最后,由于《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存在某一指标被多门课程(5门以上)支撑或某一门课程支撑过多指标(5个以上)等问题,笔者通过课程调研、调查问卷等形式,对《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关联度对照表》做进一步优化,并运用高(H)、中(M)、低(L)和不支持4个等级标准量化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指标的支撑度。此外,应去除《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要求中某些笼统性的描述词(比如“一定的”),尽量使用明确术语去量化描述,以使毕业要求可具体支撑和阐述人才培养目标。

2.3 优化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以支撑毕业要求

我国农林类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定位大多是由知识、能力、素质3个层次构成的立体体系,彼此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知识是能力与素质形成的基础;反之,能力与素质可为学生个体掌握知识提供条件[10]。笔者据此重构并优化经济林专业课程体系,将《人才培养方案》原有课程体系重组为四大模块(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与拓展教育)、三条线(知识培养、能力培养、素质培养)、两类课(选修课与必修课)。在此基础上,根据前期经济林专业调研结果、《人才培养方案》问卷调查结果与意见反馈,参考《林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等文件,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课程学分比例符合国家标准。笔者还对课程体系做进一步优化,主要涉及删减新增课程、增减学时、调整课程开设顺序等,以培养本科生适应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力。经济林专业部分课程调整内容和依据见表1。

首先,以专业核心课程为核心,构建专业课程群。课程群是由主题上彼此关联、具互补性的几门课程构成,其构建有利于本科生夯实专业知识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从而全面培养本科生的核心竞争力[11]。课程群的构建绝不是简单的课程整合,而是相关课程的跨学科重组与有机融合。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经济林专业与多学科(如机械工程、食品加工等学科)相融合的创新课程设置,在以经济林栽培学、育种学、病理学及林木遗传学等为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增设经济林机械与设备(与机械工程学科融合)、经济林产品质量检测检验学(与食品加工學科融合)等课程,以构建核心课程群。基于这种多学科有机融合的创新课程设置,可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实现资源优化。

其次,贯彻OBE理念,课程设置涵盖经济林“全”产业链。针对我国当前经济林轻简高效、全产业链的发展趋势,课程设置涵盖了经济林育种、栽培、机械化、加工利用、产品检验、产业规划等产业链(图2),为经济林专业本科生未来从事经济林产业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根据时代需求开设“新”课程。根据经济林专业特点与未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整合课程资源与师资力量,增设和优化“新农科、新工科”交叉、多元的课程体系,比如林学与医学相融合的“森林康养学”,林学、生态学与信息学相融合的“智慧林业”以及林业与食品科学相融合的“森林食品概论”等。通过上述课程的开设,可有效提升经济林专业本科生解决我国乡村振兴过程中可能遇到相关问题的能力。

2.4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通过前期专业调研与问卷调查可知,经济林专业是一个应用性与实践性都较强的专业[1]。根据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经济林产业复合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关键一环。修订后《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体系可支撑现今经济林相关行业对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图3)。

首先,适当增加一些课程的实验/实践学时。经济林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讲授学时远多于实践教学,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方式使得经济林专业的实践色彩愈加弱化。因此,根据课程设置需要及培养目标的要求,笔者增加了一些课程的实验学时,比如“林业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中实验课学时增加16学时,“经济林产业规划与案例分析”中实验课学时增加10学时;增加了某些课程的实习环节(单独成课),如经济林栽培学实习、经济林病理学实习等课程。基于上述课程设置的修订,提高本科生动手实践能力、解决《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弱化的问题。

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创建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积极谋求校企合作,围绕经济林产业结构升级和行业发展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创建实践教学基地。河北农业大学与河北富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绿岭有限公司及河北林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改革,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以实现教学资源多元化和“产学研”有机融合。

3 结语

在我国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经济林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经济林专业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由于对《专业认证标准》的认识不足造成诸多问题。笔者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4个方面,根据《专业认证标准》与专业调研结果等,分析《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以制定符合现今经济林发展趋势的本科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河北农业大学将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持续优化培养方案,为实现我国乡村振兴而培养出更多的经济林产业相关的复合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雪梅,李寒,张军,等.新形势下经济林栽培学课程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8):278-279,282.

[2] 金华宝,伍科.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三重逻辑[J].理论与改革,2022(5):69-81,149.

[3] 具红光,南桂仙,崔馨月.新农科背景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45):181-184.

[4] 樊玉梅,李秋石,谭克,等.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评价机制研究[J].高教学刊,2022,8(22):164-167.

[5] 毛广湘.基于OBE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编制[J].大学,2021(25):26-29.

[6] 刘进平,罗红丽,王英,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J].教育教学论坛,2021(20):121-124.

[7] 刘强,卢伟,黄秋娴.基于“新农科”建设理念探讨林学专业教育改革[J].林区教学,2022(7):38-41.

[8] 冯跃华,赵致,宋碧,等.农学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以贵州大学农学院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19,11(1):54-57,137.

[9] 汤韵慈,董维春.比较分析视角下我国农科类专业认证标准构建的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4):60-67.

[10] 符刚,邹芳,王冲,等.试论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内涵、相互关系及其培养[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3):213-215.

[11] 沈玲蓉.高校本科教法类课程群层级制设置与实施探究[J].科教文汇,2022(19):72-74.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方案乡村振兴课程体系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进行全过程培育的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